最小笨蛋的秘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003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0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小笨蛋的秘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最小笨蛋的秘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最小笨蛋的秘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最小笨蛋的秘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最小笨蛋的秘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小笨蛋的秘密.docx

《最小笨蛋的秘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小笨蛋的秘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小笨蛋的秘密.docx

最小笨蛋的秘密

第一部分:

认识真我――你所不知道的自己巴纳姆效应

(1)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

“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

“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

“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

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来命名的,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

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这种一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

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第一部分:

认识真我――你所不知道的自己巴纳姆效应

(2)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在生活中,这种效应的典型反映是在算命过程中。

  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

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

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

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

有这样一个测验人的情商的题目是:

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什么呢?

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眼睛蒙上。

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替人割草的孩子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

“您需不需要割草?

”陈太太回答说:

“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这个孩子又说:

“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

”陈太太回答:

“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这孩子又说:

“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

”陈太太说:

“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孩子便挂了电话。

孩子的哥哥在一旁问他:

“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

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

”孩子带着得意的笑容说:

“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  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十分关于收集针对自己的信息,因此可以预见他的未来成长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绝非是一般小孩子能比。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

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

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四,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

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有人说“成功时认识自己,失败时认识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结底,我们认识的都是自己。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时,都应坚持辨证的观点,不忽视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短处与不足。

 

第一部分:

认识真我――你所不知道的自己约翰逊效应

  如果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即使平时表现再良好,在竞技场上也会失败。

    后羿是夏朝著名的神箭手。

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

  夏王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十分欣赏他。

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准备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夏王命人把后羿带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

“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

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镒;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

”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

看着一尺见方的靶心,想着即将到手的万两黄金或即将失去的千户封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平素不在话下的靶心变得格外遥远,他的脚步显得相当沉重。

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然后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后羿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

最后,后羿一咬牙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

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悻悻地离开了王宫。

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道:

“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大失水准呢?

”  有一位一直在旁边观察的大臣解释说:

“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

可是今天他射出的箭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施展技术,又怎么能射得好呢?

”  本来稳操胜券的后羿,因为心理负担过重而大失水准,最终黯然离场。

他的悲剧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我们从心理学上分析,可以归因于约翰逊效应。

  约翰逊效应得名于一位名叫约翰逊的运动员。

他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

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约翰逊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的学生在高考中屡屡失利,有些实力相当强的运动员却在赛场上发挥异常,饮恨败北等等。

细细听来,“实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而造成。

  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

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然而,尼克松元人却很不自信,他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

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令所有人大跌眼镜,也令他自己懊悔终生的事情。

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瑞安装了窃听器。

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

  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之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

  要走出“约翰逊效应”的怪圈,必须主动去克服对失败的恐惧。

要做到这一点,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成生于败,败致于成。

对任何事情的得与失、成与败都要辩证地看,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有人说,幸福就像猫的尾巴一样,越是不停地追逐,就越是追求不到,可是一旦慢下来,停下来,它却与你如影随形。

    有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邻旁坐着一位老人,也在钓鱼。

二人坐得很近。

奇怪的是,老人家不停有鱼上钩,而年轻人一整天都未有收获。

他终于沉不住气,问老人:

“我们两人的钓饵相同,地方一样,为何你轻易钓到鱼,我却一无所获。

”  老人从容答道:

“我钓鱼的时候,这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鱼;我不但手不动,眼不眨,连心也似乎静得没有跳动,令鱼也不知道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心里只想着鱼吃你的饵没有,连眼也不停地盯着鱼,见有鱼上钩,心有急躁,情绪不断变化,心情烦乱不安,鱼不让你吓走才怪,又怎会钓到鱼呢?

”  一个人的进取心太强,对某个事物刻意追逐,目标就象蝴蝶一样振翅飞远。

而平常心可以使人心绪宁静、处变不惊,更易达成目标,而且平常心也可产生情感自慰,使人的生活更加和谐平衡。

  但是很多人会说,我生活的环境不允许我保持平常心,又该怎么办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主动参与每一次竞争,不断地对人生旅程中所出现的“压力”和“障碍”加以因应。

适应是一个过程,可以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对外界压力所产生的承受能力。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从一次行动到一种性格,需要无数次的磨练与体验,这个过程不可忽视。

  其次,对于一个目标真正的专注往往抑制恐惧,甚至忘记恐惧。

我们的古人讲“致虚极,守静笃”。

当一个人专注到极点的时候,整个心中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就象一只要抓老鼠的猫,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竖起来,两只锐利的眼珠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给予致命的一击。

这时候人往往精神高度集中,心无旁骛,没有恐惧。

 

第一部分:

认识真我――你所不知道的自己过度理由效应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就很少再继续深思。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老人所利用的,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过度理由效应”。

这一效应是由心理学家德西发现的。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每个被试自己解题,不给奖励;第二阶段,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的报酬;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被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目的存在考察被试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

  结果发现,与奖励组相比较,无奖励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

第二阶段时实验组的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过度理由,造成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使奖励组被试向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解题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

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对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没有奖励则就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被试对解题的兴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因而,第三阶段仍继续着对解题的热情。

  这个实验说明,过度理由将对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着作用,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人们总是喜欢为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还往往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

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

  在开头所讲的故事中,老人提供了一个虽然说服力并不强,但是却对孩子有足够吸引力的理由,把这些孩子引入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小小误区,使得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家庭生活中的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

同样,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给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不要止步于任何外部理由,而要深入发掘外部理由背后的原因,哪怕这种理由看上去是一种无稽之谈。

  一天,一个客户写信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庞帝雅克部门,抱怨道:

他家习惯每天在饭后吃冰淇淋。

最近买了一部新的庞帝雅克后,每次只要他买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不动。

但如果买的是其它口味,车子发动就很顺利。

  庞帝雅克派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发现确是这样。

这位工程师当然不相信这辆车子对香草过敏。

他经过深入了解后得出结论,这位车主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其它口味的要少。

原来,香草冰淇淋最畅销,为便利顾客选购,店家就将香草口味的特别分开陈列在单独的冰柜,并将冰柜放置在店的前端;而将其它口味的冰淇淋放置在离收银台较远的地方。

  深入查究,发现问题出在“蒸气锁”上。

当这位车主买其它口味时,由于时间较长,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买香草冰淇淋由于花的时间短,引擎还无法让“蒸气锁”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第二,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

  处于管理岗位的人都会发现,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别人保持高涨的热情,对于处于低潮中的人尤其如此。

但是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就会使奖励成为工作的过度理由,一旦失去外在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其需要时,结果就会反而不如从前。

  激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它应包括精神上的沐泽,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刺激。

使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应该激发其内在的动力,而不能只靠外在奖励。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但奖励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工作”、的心态。

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华。

管理者如果希望自己的员工努力工作,在给予恰当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必须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而不能简单地把工作与待遇挂钩。

  走近互联网巨头Google公司的总部,人们会发现这里丝毫没有大公司那种紧张严肃的气氛,所有的员工看上去都很放松。

他们享受着许多公司不具有的特别待遇,比如可以在公司里接受免费的按摩、可以打乒乓球、游泳或者到一间冰淇淋“吧”里去小憩一会儿,还可以免费吃到由大厨用有机原料作的饭菜。

不仅如此,雇员们还被鼓励将其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于任何形式的户外活动。

这种休闲、甚至散漫的工作状态,在一些批评者看来是网络泡沫经济的显著表现,但Google却正是靠着这种方式,成功地将一批年轻的技术精英凝聚起来,并使其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从而为公司赚得大把钞票。

 

第一部分:

认识真我――你所不知道的自己布里丹毛驴效应

  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

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要,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

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

  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就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这只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于它企图救回自己的两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弃。

实际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树,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只。

  这只狼之所以累死,是因为它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布里丹毛驴效应。

更为可悲的是,它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完整地再现了这一效应的形成过程。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

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

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择,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

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有人把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我们没有理由说驴比狼更愚蠢,如果说愚蠢,有时人比驴和狼都蠢。

古人讲: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  有个农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时被洪水冲走,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妻子,不幸孩子被淹死了。

对此,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有的说农民先救妻子做得对,因为妻子不能死而复生,孩子却可以再生一个;有的却说农民做得不对,应该先救孩子,因为孩子死了无法复活,妻子却可以再娶一个。

  一位记者听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问那个农民,希望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想不到农民告诉他:

“我当时什么也没有想到,洪水袭来时妻子就在身边,便先抓起妻子往边上游,等返回再救孩子时,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  “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决策之大忌。

当我们面对两堆同样大小的干草时,或者“非理性地”选择其中的一堆干草,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饿死。

前者要求我们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直觉、想象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

  第一,采用稳健的决策方式。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说:

齐国有个女孩,两个人同时来求婚。

东家的儿子很丑但是家财万贯,西家的儿子相貌英俊但是很穷。

那女孩的父母不能决定选谁,就去问他们的女儿想嫁给哪个。

女孩不好意思说话,母亲就说,你想嫁哪个就露出哪边的胳臂。

结果女孩露出两个胳臂。

母亲奇怪地问她原因,女孩说:

“我想在东家吃饭,西家住。

”  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看上去是一个笑话,但却不失为了一种稳健的决策取向。

在很多情况下,当一种趋势出现时,有些人一个劲地陷入哪个好哪个坏的争论之中,事实上没有这个必要,只要没有明确的二者择一的必要,就不必太早决策。

  第二,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能独立思考,总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的人,是不可能做出正确决策的。

如果不能有效运用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随时随地因为别人的观点而否定自己的计划,将会使自己的决策很容易出现失误。

  从前,有兄弟两个看见天空中一只大雁在飞,哥哥准备把它射下来。

说:

“等我们射下来就煮着吃,一定会很香的!

”这时,他的弟弟抓住他的胳膊争执起来:

“鹅煮着才会好吃,大雁要烤着才好吃,你真不懂吃。

”哥哥已经把弓举起来,听到这里又把弓放下,为怎么吃这只大雁而犹豫起来。

就在这时,有一位老农从旁边经过,于是他们就向老农请教。

老农听了以后笑了笑说:

“你们把雁分开,煮一半烤一半,自己一尝不就知道哪一种方法更好吃了?

”  哥哥大喜,拿起弓箭再回头要射大雁时,大雁早已无影无踪了,连一根雁毛都没有留下。

  第三,严格执行一种决策纪律。

  一个越国人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只擅于捕老鼠的猫,这只猫擅于捕鼠,也喜欢吃鸡,结果越国人家中的老鼠被补光了,但鸡也所剩无几,他的儿子想把吃鸡的猫弄走,作父亲的却说:

“祸害我们家中的是老鼠不是鸡,老鼠偷我们的食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挖穿我们的墙壁损害我们的家具,不除掉它们我们必将挨饿受冻,所以必须除掉它们!

没有鸡大不了不要吃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哩!

”  利与弊往往是事情的一体两面,很难分割。

有的人明明事先已经编制了能有效抵御风险的决策纪律,但是一旦现实中的风险牵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往往就不容易下决心执行了。

很多股民在处于有利状态时会因为赚多赚少的问题而犹豫不决,在处于不利状态时,虽然有事先制定好的止损计划和止损标准,可常常因为最终使自己被套牢。

  第四,不要总是试图获取最多利益。

过高的目标不仅没有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反而由于目标定得过高,带来一定心理压力,束缚决策水平的正常发挥。

事实上多数环境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决策水平做支撑,一味地追求最高利益,势必将处处碰壁。

  而且,很多人不了解尽快停损的重要性,当情况开始恶化时,依然紧抱着飘渺的勾想,无法客观分析状况,以赌徒的心态,盲目坚守以致持续深陷,直至无法挽回的地步。

这时平衡的心态往往更重要。

  有个人布置了一个捉火鸡的陷阱,他在一个大箱子的里面和外面撒了玉米,大箱子有一道门,门上系了一根绳子,他抓着绳子的另一端躲在一处,只要等到火鸡进入箱子,他就拉扯绳子,把门关上。

有一次,12只火鸡进入箱子里,不巧1只溜了出来,他想等箱子里有12只火鸡后,就关上门,然而就在他等第12只火鸡的时候,又有2只火鸡跑出来了,他想等箱子里再有11只火鸡,就拉绳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时候,又有3只火鸡溜出来了,最后,箱子里1只火鸡也没剩。

  第五,在不利环境中不能逆势而动。

当不利环境造成损失时,很多人急于弥补损失。

但是,环境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环境变坏,机会稀少的时候,如果强行采取冒险和激进的决策,或频繁的增加操作次数,只会白白增加投资失误的概率。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