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869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模块整体规划

一.教材分析

1.编写意图。

本模块教学内容为教材第27页至第34页,主要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连加、连减教学中,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并且根据摘西瓜和运西瓜的事件引出例1和例2,这样编排既可以突出连加、连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又有利于学生了解连加、连减之间的联系,并从整体上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中,教材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人数的增减变化情况为背景安排了例3。

学生一般都有乘车的亲身经历,容易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

例4,则省略了生活情境,直接给出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学生通过学习发现,从而明确题目不能用前面的简便写法继续进行竖式计算。

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材结合连加、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安排了例5,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内容特点。

本单元共安排了5道例题、3道做一做、22道练习题(练习五、练习六)。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体现在具体内容与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①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

以往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

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笔算连加、连减中安排了运送西瓜的情境。

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

接着通过独立列式、尝试计算,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更简便的列式方法计算解决提出的实际问题。

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在学习计算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的教育。

在练习五第10题和练习六第5题中,学生都通过独立计算,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后,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

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熟练过程,也让学生感悟到函数思想在数学学习中重要作用。

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例5设计成连续两问的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

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学生还不习惯于连贯地思考,会感到一定的困难。

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连贯地思考,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作准备。

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同时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教材设计图文结合,利于感知,例题和大部分习题都配有插图,或直观感知,或活动体验;内容丰富,实践体验,教材在内容设计上较为丰富,充分利用学生身边资源和素材,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本模块编排的各种例题、练习题,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分析,并没有增加新的知识内容。

因为前面的学习是这一模块学习的基础,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对这模块内容并不陌生。

但是,学生们的知识基础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的积累,又要关注不同学生间的知识差异,从学生学情入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亲身的体验感受中,在相互的交流启发下,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应用有关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

2.活动能力。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各种数学活动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独立解决与交流讨论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问题,并力求将其发展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不断优化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本模块教学目标

1.本模块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数学思考:

在计算、交流、讨论等活动中,体会函数思想。

问题解决: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对本模块教学目标的认识与理解。

①竖式写法优化,选择适合自己并喜欢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明确算法优化的,同时,方法的提炼与运用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

在认识、理解、掌握、应用优化后的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②感受竖式优化的普遍性与局限性。

方法的使用时根据题目的变化而灵活运用的,准确把握问题的特征,有利于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

③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计算方法包括计算算理的理解、选择简便计算的思考、应用计算方法的尝试、计算价值的认同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形成以下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提高计算能力,我们需要寻求适当的方法”、“学习和掌握各种运算,有利于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100以内加法和减法计算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应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④提供学习空间,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要达到这个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例题的教学应该给予学生空间在讨论中经历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理解算法,构建方法,完善思路,升华想法,真正掌握算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模块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学会计算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掌握连加、连减的简便写法。

第二课时: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第三课时: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第五课时:

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掌握连加、连减的简便写法。

第二课时:

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第三课时: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函数思想。

第四课时:

学会连贯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时:

结合实际问题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渗透函数思想。

四.教学策略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关注以下三个教学策略,并力求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落实:

1.关注学生经验,联系实际教学。

例如第一课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简便写法与原来写法的不同。

第二课时借助第一课时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运用类推的学习方法,解决加减混合的竖式简便写法。

第三课时,在巩固学习基础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第四课时要挖掘教材,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重视算法教学,加强计算指导。

五个课时的教学都要坚持鼓励学生认真审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能口算的要尽量口算,列竖式的时候注意加强书写格式,简便写法,进位和退位等学习指导。

3.注重前后联系,进行知识建构。

本模块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综合运用,除竖式的简便写法外没有其他新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用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比较归纳,灵活运用。

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简称连续两问的问题),教材是结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些为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五.课时安排与课时教学建议。

本模块用5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第27-28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1)引导学生发现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式计算,然后再从两个竖式的联系中发现简便写法,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简便写法与原来写法的不同。

(2)引导学生类推连减竖式的写法。

教学例2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包括简便写法),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3)训练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结合例2的教学,还应使学生明确进行连加、连减计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计算方法,能口算的要尽量用口算。

(4)训练学生口算、听算能力。

在口算和笔算相结合时,学生往往因忘记口算的得数而产生错误。

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加强口算和听算练习,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二课时教学第2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5-7题。

(1)在比较中类推竖式的简便写法。

加减混合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

因此,例3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类推,并通过交流明确竖式的简便写法。

(2)在分析中发现算式的不同之处。

在教学例4时,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类推,再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例4与前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不含括号)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的不同之处,进而清楚例4的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3)在练习中注意对计算的指导。

利用“做一做”帮助薛恒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时,教师在指导中要注意一下3点:

一是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二是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方式和竖式的简便写法;三是要注意学生计算时的进位和退位。

第三课时教学练习五第8题——第13题。

(1)提高学生正确、灵活计算的能力。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的计算比较复杂:

有口算的、笔算的;有进位的、退位的,有不进位、不退位的;有不含小括号的,有含小括号的;等等。

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发生错误,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审题,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交流的能力。

如第9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图中提供的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并说明是怎样找到的,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交流解决时,应使学生理解别人的解答方法,拓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第10题,教师可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进行计算并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在交流中结合每组算式的计算,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或变小),和也随着变大(或变小)”“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或变小),差也随着变大(或变小)”,从而渗透函数思想。

(4)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结合第13题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既可以是用一步计算解答的问题,也可以是用两步计算解答的问题;可以是连加的、连减或加减混合的。

如“8月销售的文具盒比9、10两月销售的多多少个?

”“6、7两月销售的文具盒比8月销售的少多少个?

”,等。

(5)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教师可以适当结合第12题介绍九宫格和幻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第四课时教学第32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1-3题。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能力。

应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要解决两个问题”及哪两个问题,同时弄清楚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要防止学生看了第一个问题后就做,而漏掉第二个问题。

(2)指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问题。

解答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

解答第二问题时,重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已知的条件、还缺少的条件及到哪里去找等,引导学生将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连贯地进行思考,明确解决第二个问题缺少的条件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解答出来,并将其作为已知条件。

进而清楚地认识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3)加强常规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问题分析所需的条件,应坚持进行分析数量关系的常规训练,如给条件补问题、给问题补条件等,使学生明确当一个问题少条件时,必须把条件补足,才能进行解答。

第五课时教学练习六4-8题。

(1)结合计算练习渗透数学思想。

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交流。

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答“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或变小),和也随着变大(或变小)”“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大(或变小),差反而随着变小(或变大)”,从而渗透函数思想。

(2)结合具体问题灵活选用计算方式。

第7题应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以引导学生灵活地采用口算、估算,笔算等不同的计算方式来比较大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结合提出问题积累活动经验。

在完成第8题的第(3)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讨论:

一是明确现在已知的条件有哪些;二是明确还有谁与谁的孵化天数没有比较;三是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如“孵小鹅的天数比孵小鸭多多少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