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770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二小程凡玲

第二组

一、教材分析: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新教材以专题编排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学情分析

一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学习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词,会默写。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诗句。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关键:

1、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充分感知文本内容,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六、教具学具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词。

七、课时安排:

第5课《古诗词三首》——2课时第6课《梅花魂》——2课时

第7课《桂花雨》——1课时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3课时回顾•拓展二—课时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多音字有:

“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激发学生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目标: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与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初步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3.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播放《思乡曲》,背诵思乡的诗词。

   

1、让学生介绍了解到的诗人的资料。

(师生评议,补充)

2、多音字:

“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

(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3、诵读古诗,生字正音。

二、合作交流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5)体会作者的谴词造句。

(P24资料袋)

在学习中引导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6)角色替换,自由吟咏。

背诵诗文。

(7)看板书,小结学法

三、品读感悟

(1)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

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

“明月何时照我还。

”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

相机指导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并试着把其编成小故事。

(5)感情朗读并试背诵。

四、巩固延伸

1、生:

看板书对比,交流汇报。

2、师:

总结: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3、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4、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5.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

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

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

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

(出示第一课时的板书)

二、合作交流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四人小组词文结合用自己的话互说说插图所绘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抓住一个“碎”字,通过朗读来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板书: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

三、品读感悟

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

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

题目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 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

四、拓展延伸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

——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

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6《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缕缕、悠芳、漂泊、惟独”等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中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的精神。

4.自读探究,体会梅花的坚韧与高尚的品格,能从重点句子中感悟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思恋祖国和故乡的诗文读一读。

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以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故事。

2、制作课件(内容:

梅花图、赞梅诗,重点句,歌曲《我的中国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等词语。

读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等词语。

2、理解、体会梅花魂的“魂”的涵义。

3、了解课文大意

一、预习探究

1.欣赏梅花在风雪中凌寒独放,傲霜斗雪的风姿。

学生吟诵咏梅的有关诗句。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生齐读。

3.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二、合作交流

1.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出示课文生字词,生自主交流,掌握音、形、义。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

生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

(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品读感悟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梅花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气节。

课后再读读课文,思考:

(1)外祖父为什么爱梅?

(2)外祖父哪里像梅花的秉性?

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体验。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梅花魂赠墨梅图思国伤怀

送梅花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预习探究

1、回顾上节课,谈谈自己体会。

2、我们思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之时,一位海外华侨老人同样也在不分昼夜,强烈地思念着祖国的梅花。

(板书:

梅花)为什么?

(板书:

魂)

二、合作交流

1.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多读几遍,并想想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相机出示有关句段

(1)出示: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就会落泪呢?

(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

②这几句诗是哪几位诗人写的,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你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③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配乐《思乡曲》)

(2)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投影出示“墨梅图”,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

②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呢?

画出有关词句?

(生圈画并交流:

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指导朗读“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这一切,读出反问的语气。

“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

三、品读感悟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①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

你觉得梅花有怎样的秉性?

(愈足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

生举例。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图片及名字,生读。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③外祖父如此深爱梅花,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

(外祖父把梅花当作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珍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④指导朗读。

这看似平常的梅花,融入了无数有气节人物的灵魂,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呢?

让我们的饱含深情地再读这一段。

(4)出示:

“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块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指名生读。

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

(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3.讨论:

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什么更深的了解?

师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生齐读课题《梅花魂》。

四、巩固延伸

1.学会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吗?

2.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板书设计:

爱梅——寄托一片深情——爱国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根据主题策划活动,列出节目表,并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表演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

(诗词、歌曲、故事等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积累

乡情,乡思,乡愁,乡音,家乡,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叶落归根”“告老还乡”是游子归乡情之切,“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游子归乡后的无限感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形式和行动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尝试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

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小组推选代表。

首选组长,因为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2.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出示)。

(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演员,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注意:

活动课题、形式可以由教师提出,更多应该让学生提出。

可以参考以下课题开展活动。

a、了解家乡特产(土特产品、著名商品、闻名全国之最等)

b、欣赏家乡风光(山、水、名胜等)

c、认识家乡名人(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科学等方面)

d、调查家乡变化(家庭、街道、环境、学校等)

e、熟知家乡文化(教育特色、戏曲、方言娌语)

5.小结过渡:

刚刚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都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

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评议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

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附:

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目的:

用各种形式和行动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活动时间:

第四周班会活动时间

活动流程:

1、听:

听家乡新闻(听广播、看电视);听教师、同学讲故事(家乡的民间故事、传说、名人、历史故事、英语故事)

2、说:

学做导游,介绍家乡(如自然风光、名人事迹、人文景观、经济建设、物产特产、风味小吃、风俗习惯……)

3、读:

浏览、阅读有关家乡的诗词、对联、传说、故事、无家乡名人的著作,有关介绍家乡的资料。

4、演:

朗诵诗词,演唱歌曲,家乡画展,课本剧。

第二、三课时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

学习目标:

1.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积累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我们摇晃着脑袋背诵着诗句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是故乡情吗?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

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

我是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以“以二十年后回故乡”写题目,展开想象,来完成一篇作文。

二、尝试

1.因为二十年以后的事是未知的。

写这一类的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2.师指导可以侧重一方面来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可能会有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可能二十年后一条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立交桥犹如彩虹横跨蓝天。

那时候可能会有时光穿梭机,能够往返于古今之间。

3.师引想象要大胆,我们提倡异想天开,然而,想象是不能脱离实际的。

要符合生活规律,和事物发展逻辑,才能使推测合情合理,生动具体,真实可信。

真实、合理是想象作文的第一要素。

否则只能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4.师引刚才同学们都在描述场景的变化,我们要在文字中体现出浓浓的乡情,还需要描写哪些方面?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5.亲朋好友的变化,最能引发我们的浓浓的乡情。

其实,古人也有许多吟咏乡情的诗句。

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我们不妨可以引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借古人之诗句,发自己之幽情

三、评议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a、原则

抓住学生的独特视角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非凡而合理的想象进行评价;

抓住学生的准确语句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个体进步进行评价。

b、形式

同桌交流;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五、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