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522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

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

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矛盾的特殊性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实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8、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9、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理想与现实,必然性与偶然性,原因与结果。

10、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应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构成要素

1)、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性的必要条件。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人口条件,指一定数量、质量和密度的人口。

人类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动而组成,人口素质的高低、数量增长的快慢,对社会发展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过程中所结成的一定的方式。

任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都是由这三方面组成,它们互相作用、相互制约。

但在这三方面条件中,唯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

因为只有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

12、社会基本矛盾

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3、商品的概念及二因素

概念: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整体。

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统一,商品是其矛盾的统一体。

两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这两个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14、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5、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6、资本有机构成的内容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来表现出来。

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17、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1)竞争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平均利润或一般的超额利润,而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2)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除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外,采取非经济的手段,还依靠垄断的高压统治,采取各种强制手段,甚至包括在政治上仰仗政府的力量乃至不惜采用暴力,使竞争更为复杂和激烈。

3)竞争的范围也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

4)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竞争表现得更为激烈、持久,规模更大,手段更残酷,破坏性也更严重

18、剩余价值转化形式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借贷利息。

1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20、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1、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

暴力、和平两种形式

2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

实现共产主义

2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

2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5、对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解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现实的运动,而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2)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4)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6)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2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性,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7、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个人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二、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3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及其启示意义。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4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系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5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

从小事做起,注重量的积累;不失时机的促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6辩证否定观。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变化发张过程中自身都存在肯定与否定,是我与非我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这一辩证理解的基础上的。

辩证否定究其实质就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得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因引上歧途。

结论: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

8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时间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喝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9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如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等。

地理环境的含义:

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要素,是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

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3)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批判

不承认地理环境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但是不能把地理环境的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那就陷入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4)掌握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的原理的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其实我们要重视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维护生态平衡,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改造自然环境。

这是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10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无知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相互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11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狭义和广义内涵。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在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1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对象和目的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深层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而有效途径和手段。

性质: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对象:

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目的:

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实现和完成,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

3)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善生产关系。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1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

内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时机工作中的贯彻应用。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意义: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此,要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

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意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1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以及如何深化这一理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意义:

1)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如何深化: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16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及其辩证关系。

两种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这两种方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1)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剥削程度;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两者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形成和发展原因:

1)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18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9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其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