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届高考说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366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4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届高考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省届高考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省届高考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省届高考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苏省届高考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届高考说明.docx

《江苏省届高考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届高考说明.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届高考说明.docx

江苏省届高考说明

江苏省2010届高考说明

历史学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

其中,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

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必考内容

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

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戏曲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

(2)罗马法

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近代部分

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7.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3)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8.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经典力学

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

拉马克和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的对峙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8)解放战争

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部分

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5.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18.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与量子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9.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的文学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

(2)19世纪以来的美术

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24.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25.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选考内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俄国农奴制改革

6.明治维新

7.戊戌变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亚里士多德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2)华盛顿

(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2)甘地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列宁

(2)毛泽东、邓小平

探索历史的奥秘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2.人类起源之谜

3.二里头文化

4.三星堆遗址

5.玛雅文明

6.大津巴布韦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世界遗产公约”

(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金字塔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

(1)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

(2)奥林匹克遗址群

(3)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佛罗伦萨

(2)圣彼得大教堂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1)秦始皇陵兵马俑

(2)万里长城

(3)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4)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5)昆曲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为120分。

(二)试卷结构

由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

必做题约占85%,选做题约占15%。

1.必做题

以必考内容为命题范围。

包括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种题型。

选择题每题3分,20题,共60分。

非选择题3-4题,约40分。

2.选做题

以选考内容为命题范围。

由4题组成,一题对应于一个选考内容,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两题作答。

每题约10分,合计20分。

(三)试卷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三种,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四、典型题示例

必做题部分

(一)选择题

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

【解析】以西周到秦朝人们籍贯变化的内容为材料,要求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历史概念做出正确的区分。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的方法形成了对地方的管辖,但诸侯国相对独立,周王室难以对其进行直接的统治,“齐人”“鲁人”“楚人”的称呼就是分封制政权组织形式的反映。

秦朝的郡是中央政府下属的统治机构,郡下设县,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命。

皇帝的命令可以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及其下属的乡里机构直达百姓,人们居住地所在的行政区划也就成了判断其籍贯的依据。

从秦朝起,郡县制成为我国地方政权的主要组织形式。

【答案】C

2.如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

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解析】以我国铁器制作的开始时间为考点,要求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识记鉴别。

其有效信息主要包含在题干的文字说明中,图示仅作证明作用而已。

由“剑身铁质”说明它是铁制品,其出现的时间最早只能是春秋时期。

【答案】C

3.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解析】以孔子学说与孟子学说的相同内容为考点,要求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

孔子学说和孟子学说均属儒家思想,其实质是有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本题只有在了解孔孟学说具体主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比较和概括活动才能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答案】A

4.“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B.张旭C.颜真卿D.柳公权

【解析】以古代书法艺术的内容为考点,要求在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东晋和唐朝书法知识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辨别。

“挥毫落纸如云烟”的描述,容易与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的草书特点相联系;“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则通过时间的表述规定了答案的唯一性。

本题同时含有对整理古代书法艺术知识结构的考查要求。

【答案】B

5.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以唐诗和唐三彩的内容为考点,要求在联系同一时期相关历史现象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推测性的判断。

骆驼、胡人逐渐成为唐诗和唐三彩中流行文化符号的现象,反映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需要有必要的交通条件和政治条件,古代的“商帮”要到明清时期才出现。

【答案】C

6.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解析】以众多系列性的历史事实为考点,以历史发展的线索为切入点,考查对专题知识的整理技能和推断能力。

要求考生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以及前后相承的变化中,能够归纳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平民化的趋势。

【答案】A

7.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解析】以1869年中国人的接生观念为切入点,要求对不同时期中国近代思想观念发展的时代特征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辨别。

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比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更为重要,本题旨在通过相关现象深层次地认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思想阻力。

解题时,需要将选项与相关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相联系。

【答案】A

8.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解析】以五四运动作用的解释为考点,要求从特定的视角就其评价的内容作出判断,考查运用一定的史观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同一历史现象,不同的人从其阶级立场出发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解释。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革命史观是其评价五四运动作用的基本出发点。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是领导阶级的不同。

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9.如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试题要求在获取材料中有关号召国人用国货等信息的基础上,找出与其有密切关联的选项——实业救国思潮。

以史料与研究对象的对应关系为考点,强调了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证据意识的考查。

“民国九年”的表述,则含有对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方法的考查要求。

【答案】B

10.有关1924-1927年间的国共关系,甲书称之为“联俄容共时期”,认为“国民党之容共,乃系接受共产党所提出之加入国民党之请求。

”乙书则称之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认为“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以后,大多数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了国民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书的立场相同,都认为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B.甲书是站在共产党的立场,认为是共产党员主动加入国民党

C.乙书是站在国民党的立场,认为是国共两党共同致力于国民革命

D.甲、乙两书的立场不同,甲书认为并非对等合作,乙书则反之

【解析】本题旨在对同一历史现象做不同解释的考查。

从甲书称之为“联俄容共时期”与乙书称之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可以认识到两书是从不同的立场上对相关问题作出的解释。

再由其进一步的说明可知道,甲书认为是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入(国民)党的申请,这明显是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乙书则站在共产党的立场,认为两党是对等合作。

考生作答时,主要是依据题干所提供的材料以及对早期国共关系的基本认识加以判断,着眼于考查从材料中解读出不同观点和解释的能力。

【答案】D

11.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

“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

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

”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解析】以抗战时期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为考点,通过对时人言论材料的呈现,考查时代特征的知识以及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涉及情感价值观的内容。

与试题相关的知识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表述,但反映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的教学要求。

【答案】C

12.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和农民的生产组织形式经历了个体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发展过程。

试题通过连环画的封面图及其标有“1953年出版”的底注,要求考生辨认其中的“社”的生产组织形式。

1953—1956年,我国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9年前后,人民公社运动在全国兴起。

1953年的“社”只能是合作社,不可能是人民公社。

试题要求考生运用图示“1953年”的关键信息对同一类型的历史现象做出正确的辨别。

【答案】A

13.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同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解析】以中苏(俄)关系为考点,要求从其发展线索的角度掌握不同时期外交关系的特征和共同原则。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始终坚持的和平外交方针,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具体的表现。

A项和C项只符合结盟或多边外交一个方面的判断,D项则与题干所列出的内容无关。

【答案】B

14.孔子和苏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