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240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三明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

高三文科历史试卷

(时间:

12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照题号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

1.商朝设立了“三风十愆”罪,是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

“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

货、色、游、略(打猎);乱风四:

悔圣言、逆忠直、远耆德(年高徳劭、素孚众望者之称)、比顽童(愚钝无知的人),合而为十愆。

”这说明(  )

A.政府对百姓加强教化商朝                B.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

C.商朝统治者推行以徳治国                D.官吏腐败现象非常普遍

2.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

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

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

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

D.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

3.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

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

“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

这说明了(  )

A.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                            B.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C.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                            D.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4.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抽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

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

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D.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

5.汉武帝时期对手工业者、商人、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实行算缗令.规定每二缗(每千钱叫做一缗)纳一算(二十钱),无论有无市籍者都不能例外。

纳税数额要求自报,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一经查出就没收其财产,并发配到边疆服役一年。

此举(  )

A.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西汉的土地兼并

B.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C.限制了商人操纵价格投机倒把等活动

D.沉重地打击了商人的投机兼并活动

6.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或七八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

可是到了南北朝后期不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二三个或一二个县。

有的郡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

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政府管理不力                                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7.(2017·四川宜宾二模·26)唐前期,府兵制盛行。

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

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

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  )

A.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                        B.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

C.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                        D.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

8.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

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少教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9.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反映(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10.北宋元祐年间都水使者吴安持言:

“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祐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

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

”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

“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

”这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D.劳役制度发生变化

11.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12.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13.明中叶,《华亭县志》记载:

“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

”《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这说明明代(  )

A.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                    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

14.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15.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不够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16.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17.公元前4至公元前2世纪中期的斯多亚学派提出“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的概念,认为有理性的人应该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这是一个包括所有现存的国家和城邦的世界城邦,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世界公民”。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斯多亚学派的主张体现了希腊哲学家狭隘的民族和城邦政治优越感

B.与古希腊先贤相比,斯多亚学派更加适合古罗马的统治

C.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的大希腊化时期为斯多亚学派形成创造了条件

D.古希腊城邦的衰落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斯多亚学派主张的正确性

18.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19.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20.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

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21.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年),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金币;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金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尼古拉五世积极倡导文艺复兴运动    

B.教皇企图借文艺复兴来维护统治

C.人文主义思想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   

 D.这些作品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22.加尔文教牧师的布道鼓励教徒把日常世俗生活的成功视为是自己属于被选之列的一种可能的证据。

这样一来,个人就必须把为了找到某种这类的证据而努力作为他的宗教义务的一部分,把真正履行世俗职业推崇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

这种说法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是(  )

A.“自助者天助之”                                  B.“有善始必有善终”

C.“上帝平等待人”                                  D.“天生我材必有用”

23.1405年到1433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联系。

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返回欧洲。

东西方远航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有利于中西远航                    B.同样的社会需求促进东西交往

C.突破传统形态的交流需求                    D.更多了解世界的梦想推动远航

24.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

材料说明了新航路的开辟(  )

A.使人类加速向近代文明转变                B.导致美洲传统社会走向解体

C.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D.直接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25.表1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表1

史实

结论

A

孔子提出“仁”和“礼”的主张

孔子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B

“信徒皆为祭司”思想

肯定了教皇、教士的特权地位

C

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欧洲得到了弘扬

D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宗教改革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26.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认为,“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

对这种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曲折和反复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曾建立的共和国实际上只是夺取胜利的途径

D.君主立宪制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归宿

27.14~15世纪中叶,英国议会权力逐渐扩大,下院的地位也在上升。

期间充满着国王、下院、上院之间的合作和斗争。

有时议会两院联合起来向国王夺权;有时国王又联合下院与上院作斗争;有时国王又与上院合作打击下院。

这表明英国(  )

A.国王居于权力中心地位                        B.各派政治势力激烈角逐

C.专制政体转向立宪政体                        D.政治民主传统历史悠久

28.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

“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

”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

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

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

C.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                        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9.马克思认为“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资产阶级敲响了警钟”,其含义是美国独立战争(  )

A.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B.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C.使欧洲殖民者感到了恐惧     D.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者

30.在2016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获得306张选举人票,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而特朗普的选民选票却落后于对手希拉里280多万张。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B.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度

C.国会议员的选票至关重要     D.政治生活中女性仍处弱势

31.《美国宪政历程》记载,从1793年后至今的两百多年间,提交国会的宪法修正案有5000余件之多,但只有17条修正案被四分之三的州批准并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

这表明美国(  )

A.州和联邦政府间的分权与制衡B.参议院议员代表各州利益

C.各州拥有处理本州事务的权利D.州政府凌驾联邦政府之上

32.18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1803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

这说明美国宪政史上(  )

A.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B.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C.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D.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33题15分,34题13分,35题12分,36题12分共52分。

请注意分项列点按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33.【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佛教东传,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初始之时,佛教与汉代盛行的黄老思想认同,有化胡之说;至魏晋时,佛玄合流。

然而,这时期的佛教比较注重繁琐的章句解释和经院式的研究。

到了唐代的惠能才把佛教从繁琐的章句中解放出来,把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变成对现世生活的重视,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显扬大众化、平民化的禅宗,才确立真正中国的佛教。

惠能首先推翻了佛祖的权威,打破了外在的偶像崇拜,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成佛。

……其次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反对向传统的经典学习。

——《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番大革命。

若把西方马丁路德们的宗教革命来与相比,我们不能不说毕竟是中国禅师们高明些。

六祖(惠能)平日教人,并不看重念佛诵经,更不喜欢习禅打坐,也不教人出家修行,只把人心的知见,完全从外在、他在的对象中越离,而全体回归到内在、自在的纯粹知见即心本体上来。

——钱穆《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宗兴起的历史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禅宗与路德新教的共同点。

(8分)

34.(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

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

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

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

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

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

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

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

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

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不同点。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

(5分)

(3)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2分)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

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

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

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

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

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

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材料二3世纪危机导致罗马帝国晚期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由意大利半岛地区转移到了东地中海沿岸。

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正是其直接影响产生的结果。

……正是由于以君士坦丁大帝为代表的杰出皇帝的领导,迁都后的帝国摆脱了罗马帝国晚期许多腐朽的旧的传统,通过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帝国。

………在军事上帝国实力得到增强。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君士坦丁堡连续多个世纪成为古代世界商业的中心。

……迁都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帝国的宗教和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形成了实力强大、内容丰富的东正教文化圈。

……西欧中古晚期的文艺复兴运动更是在拜占庭文明直接影响下发生和进行。

(1)根据材料,简要概述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在原因。

(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朱棣迁都北京与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影响不同点。

(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都城的选址的认识。

(2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2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2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一选择题

1~5:

BDDAB6~10:

ADACD11~15:

DCBDA

16~20:

DABAC21~25:

BAAAD26~30:

BDBBB31~32:

AB

33

【解析】

(1)简析禅宗兴起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至魏晋时,佛玄合流”,印度佛教的传入并与中国本土思想(道家、玄学)的融合;“这时期的佛教比较注重繁琐的章句解释和经院式的研究”,佛教传统教派存在弊端;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统治者的提倡等方面分析。

(2)归纳禅宗与路德新教的共同点。

材料一“惠能首先推翻了佛祖的权威”,路德新教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都有否定权威的理性精神。

材料一“六祖(惠能)平日教人,并不看重念佛诵经,更不喜欢习禅打坐,也不教人出家修行”,和路德新教都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材料一禅宗主张“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成佛”,和路德新教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个体心性)和精神自由。

材料一禅宗“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显扬大众化、平民化的禅宗”,和路德新教都使新教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答案】

(1)背景:

印度佛教的传入并与中国本土思想(道家、玄学)的融合;佛教传统教派的弊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统治者对宗教的提倡。

(每点2分,答出四点得7分)

(2)共同:

否定权威的理性精神;简化宗教仪式;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个体心性)和精神自由;使新教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每点2分,答出四点8分)

34

【解析】

(1)不同点:

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材料二“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得出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

根据材料一“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材料二“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得出中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匠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

根据材料一“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材料二“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得出中国工匠通过心传身授的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

(2)原因,根据材料中:

“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

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