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223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docx

《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docx

高考时评素材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

2020高考时评素材

关于“垃圾分类”的时评分析

【素材】

1、 什么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处置量,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 实施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建议首先,宣传部门要做好垃圾分类的舆论宣传,讲清意义、作用和价值,让全体市民思想上有意识、工作上有认识、行为上有共识、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为垃圾分类提供舆论支持和民意支持。

其次,城管、环卫等职能部门,要通过培训、示范和提供咨询等多种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和操作方法,让市民知道怎么分类、怎么处置、送到何处,同时配备好相关的设施,提供方便条件,讲职能服务和监督处罚跟进到单位、社区和家庭。

最后,各级政府、机关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要主动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制定好方案和细则,落实好责任和任务,开展好服务和监督,让广大市民有共同遵循的标准、有统一的工作行动、有信赖的组织依靠,确保垃圾分类的整体联动和顺利推进。

3、 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1996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亿吨,而且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

垃圾的历史堆存量达到60多亿吨。

塑料袋之所以被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就因为它作为垃圾难以被处理,这也就成为垃圾处理中的一大难题。

这些垃圾是全国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堆存侵占5—2000亿多平方米,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达到1.5亿吨,成为人类严峻的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近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问题所困扰,堆存的垃圾总量达70亿吨,垃圾已侵蚀掉我国80万亩的土地,其对大气、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和大量滋生的蚊蝇传播的疾病,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

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科学、有序的收集、分类、运输和处理,势必造成环境污染,危及城市的发展。

4、国内垃圾分类案例

1)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将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首套垃圾分类扑克牌+生活垃圾社会监督员制度

2)北京西城区某试点小区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

3)海宁市开出的首张垃圾分类处罚单

4)银川市已启动了垃圾分类“互联网+资源垃圾”回收方式,开通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实行“线上交易+线下物流”。

5)广州市、深圳市探索推行“互联网+分类回收”,建立了APP移动平台,实现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

6)2017年12月14日,青岛首个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箱在海伦路街道试点运行,通过积分兑换制度,鼓励民众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名人名言】

1、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

——但丁

2、垃圾被捡起的时候便有价值——安迪教父

3、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在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

——托夫勒

【好句】

1、俗话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垃圾分为很多种类,有着不同的成分、属性与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就是让垃圾再资源化。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2、辰满天,微风阵阵,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呼吸新翻泥土的气息。

手执一把蒲葵扇,看远方麦浪翻滚,聆听蟋蟀在草丛间自由的吟唱……这是父母记忆中夏末初秋的晚上。

黑夜的天空漆黑如墨,看不见一丝光亮,没有微风,没有麦浪,有的是满目大大小小的白色塑料袋和闻起来恶心、令人作呕的气味……这是我们这一辈的记忆。

现在进行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目的是在全社会取得支持垃圾分类的共识。

有了共识才有共同行动的基础,才有推动行动的合力。

有了人们的共同行动,才能把垃圾无序投放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降到最低。

3、小习惯透视大文明,举手投足、点滴之间最能看出绿色生活的水准、公民意识的高低和社会文明的成色。

有决心也有知识,有态度更有行动,文明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基调。

【时评文分析】

提升环保自觉崇尚绿色生活

【分析:

本文的标题为对称式标题,突出环保自觉的重要性。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厨房里一字排开的4只垃圾筒;办公室里,同事们因为“小龙虾壳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争得面红耳赤;家里面,小朋友把刚从学校学会的垃圾分类知识教给爷爷奶奶……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了上海市民的环保动员令,也映照着市民对绿色风尚的追求。

【分析:

文章首段通过“朋友圈里”、“办公室里”,“家里”等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引入文章主题“垃圾分类”,文章事例平实、自然,拉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带入感。

今天,践行绿色生活、实现垃圾减量、破解“垃圾围城”的城市困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建章立制,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

有专家称,垃圾分类进入了“强制时代”。

让“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由墙上的标语,变为法律之下的全社会集体行动,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市民的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生活习惯、消费理念乃至相关行业商业模式的改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合力。

【分析:

本段承接上文,介绍垃圾分类的背景、发展历史以及必要性,并给出宏观方向的对策,引出下文的论证。

绿色生活方式的塑造,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推一把,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

垃圾分类的刚性制度和市民的环保意识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等到环保意识完全成熟之后,再让相关措施落地。

这次上海的《条例》公布后,很多市民拿出了复习考试的劲头,钻研起了各种垃圾分类的问题:

用过的粽叶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

家里的宠物粪便算什么垃圾,要不要冲进马桶里?

这一现象说明:

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进而推动树立绿色风尚的标杆。

【分析:

本段首句点明观点,强调绿色生活的塑造、环保意识的树立需要法律制度的约束。

接着列举上海的事例,论证运用法律和制度助推垃圾分类后,取得的积极效果。

环保意识,最终要落实到人们的生活细节中。

不可否认,突破生活的“舒适区”,告别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对谁都不轻松,但向前跨出一步,才能望到更远的风景。

大家总是向往干净整洁的环境、期待成熟的垃圾分类制度,轮到自己实施时,才更深体会到细节的重要。

小区的垃圾房改为定时定点开放,生活的节奏要匹配上垃圾房的开放时间;买菜时,带上帆布袋子,尽量不用塑料袋;出差时,带上便携式的洗漱用品……一些关乎环境保护的宏大命题,也与个人生活细节的改变有关。

【分析:

本段首句点明文章观点,强调树立环保意识要注重细节。

并且列举了“小区的垃圾房”、“买菜时”、“出差时”等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论证文章观点,事例浅显易懂,贴近现实,将深刻的道理蕴藏于朴实的语言中。

对于一些商家来说,环保升级也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

比如,有的地方立法规定,酒店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饮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

对此,一些手机订餐平台表示:

将推出“推荐无需餐具”功能,用户下单时,平台将不再默认提供餐具。

对消费者来说,细节的变化,促使自己选择更绿色的生活方式,尽可能自备餐具,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对商家来说,因为法律作出了硬性规定,促动经营主体在绿色包装、产品质量、价值赋能上下更大的功夫。

减少的是一双一次性筷子、一根塑料吸管,多的却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关于绿色生活的默契。

【分析:

本段承接上文,继续阐述细节的重要性。

本段从“商家”的角度阐述环保意识带来的变化,从餐饮、酒店、外卖平台等角度论证环保升级带给商家的挑战与机遇。

领袖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却需要所有人的付出,也将改变几代人的生活方式。

干净、整洁的环境背后,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成熟的环保理念。

只有人人行动起来,转变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才能让环保意识成为生活中那条细细的红线,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分析:

本段用领袖的讲话为结尾,提升了文章的层次,拓展了文章的深度,最后提出展望,再次回扣主题。

点评:

本文紧紧围绕“垃圾分类”这一主题,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出发,介绍了垃圾分类的背景、发展历史及重要性,接着紧扣主题从不同主体提出不同层面的对策,重点强调了做好垃圾分类要引入法律制度手段,并且要注重细节。

最后回扣主题,引入领袖讲话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垃圾分类”离我们的生活非常近,但是正因为“太接地气”,反而不易写成有层次、有深度的文章。

本文巧妙的引用生活中的事例,并加入深刻缜密的分析,使得文章通俗却不落俗套,朴实却不失深刻。

在我们的文章写作中可以借鉴这一点,切勿简单的堆砌事例,一定要加入契合主题的分析论证,才能使事例的引用有血有肉,恰到好处。

 

高中作文素材:

精选“垃圾分类”时评文

“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

”前段时间,垃圾分类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

从2019年7月1日零点开始,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

从垃圾产生源头到末端处理,上海实行全流程分类管理。

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都将面临处罚。

其中,个人最高会被罚款200元;运输企业“混装混运”行为逾期不改正的,最高会被罚款5万元;

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企业未落实分类处理且逾期不改正的,最高会被罚款50万元,情节严重的将被吊销生活垃圾经营服务许可证。

 

让“随手扔”变“随手分”

来源人民时评 作者徐隽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最近,“垃圾分类”成了热词。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根据《条例》,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个人可处以50至200元的罚款。

“垃圾不分类,违法!

”引来不少网友的关注。

有人在朋友圈提问“小龙虾是湿垃圾还是干垃圾?

”“奶茶喝完咋扔?

看似调侃的提问,其实暴露了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软肋”。

如今,在大中城市,随处可见分类放置的垃圾桶,有的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有的写着“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

但是,仔细一看,里面放置的垃圾很多与垃圾桶的标识并不相符。

实际上,不少市民反映,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扔垃圾时,很少严格按照要求将不同垃圾分类投放;由于缺乏刚性的约束措施,垃圾分类更像是一道“选答题”,可做可不做,分类放置的垃圾桶常常成为摆设。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随着上海等地通过地方立法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这项由点到面、逐步启动的工作被纳入法治轨道,各项举措有望硬起来、强起来,垃圾分类正在从日常生活中的“选答题”变为“必答题”。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垃圾分类看似一件小事,但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且,有些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指望通过立一部法就能移风易俗、毕其功于一役。

大到对垃圾分类重大意义的认识,小到小龙虾、奶茶如何分类,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引导。

对此,不少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

有的地方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示范引领垃圾分类;有的地方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带动整个家庭自觉做好垃圾分类;有的地方鼓励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手把手讲授垃圾分类技巧。

即将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赋予城管执法部门10项行政处罚权,其中9项有整改前置要求,即责令违法当事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再予以罚款或吊销许可证。

这也充分表明了垃圾分类立法不以处罚为目的,而以教育引导为主的立法本意。

从不少城市先行先试的情况看,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需要刚柔并济,通过立法加大对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惩治力度,同时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让群众认识到为什么分类、怎样分类。

才能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变“随手扔”为“随手分”,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动员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来源人民网评 作者宗利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按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45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实行生活垃圾全程管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推进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它还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事实上,不仅北上广,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已深陷“垃圾围城”困局。

发展越快垃圾越多,垃圾堆正像日益逼近的高墙把城市空间越挤越窄,所以从源头减量入手,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已是不得不为、刻不容缓。

早在几十年前,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持久战。

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磨合,目前有些做法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993年,原建设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陆续推进实施也已有20多年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具体做法,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明确规定。

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

“最近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

你是什么垃圾?

”“因为懒得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

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

长远来看,垃圾分类将会日渐深入人心,成为顺水推舟的事。

主动走向现代文明,需要克服一点成长中的不便,甚至痛苦。

从“一扔了之”到像整理自家衣柜一样打理垃圾,便与不便之间无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垃圾分类一小步、人民文明一大步,为了山更青水更绿城市更美好,我们值得费点力。

遇到麻烦调侃几句,无关大碍,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得明白一个道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需要我们自己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

一屋不洁何以洁天下。

管好自家的垃圾桶,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进发的路途当中的一个必经节点。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很小很细很具体,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的一场实质性演练,需要各方治理力量的协调配合。

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对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也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作一次实质性测量。

我们应该以足够的自信和投入,完成这场“测验”。

 

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

来源 人民网评 作者林峰

继上海出台法规实行强制垃圾分类后,北京也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但垃圾分类标准与上海并不完全一致。

近日,垃圾分类相关话题在网上持续引起热议。

网民对垃圾分类普遍表示支持,但在具体执行中引发的讨论,也值得关注。

垃圾分类政策好不好,十个人里可能有九个人会竖起大拇指。

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是否在推行上动了真格,是否让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感,是否都认识到了这项举措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否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

全国46个重点城市将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认真梳理舆情,回应群众关切,也是目前这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垃圾分类动真格值得点赞,但不能忽视执行过程中造成的生活困扰。

比如,有的地方推广扫码扔垃圾,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个人隐私与公共事务之间的越界;有的小区投放时间限制太死,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无法按时按点倾倒垃圾;更不用提不同城市垃圾分类标准不一,好不容易养成的意识到了另一个地方需要从头再来……这些现象都说明,垃圾分类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较真碰硬,关键还得循序渐进。

从“你是什么垃圾”的网络段子,到“吃饭10分钟,分类半小时”的日常吐槽,再到“干湿垃圾”的品类之争,可见垃圾分类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变革,需要付出相当的认知、沟通和执行成本。

分摊垃圾分类的制度成本,只依赖志愿者短时间的提醒远远不够,单靠强制手段集中推行也不现实。

让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更加广泛,才能更有效果。

比如,厂家可以在商品包装上添加垃圾分类建议;再比如,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浸润到教育当中等等。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施行,都需要一个臻于完善的过程。

重点在于,如何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减少群众的困扰、降低转型的成本。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地铁开始实行安检,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城市地铁道路上进行安检。

10多年过去,从奥运会的特事特办到变成常态保留,地铁安检已经成为北京百姓的日常。

如今不断改善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北京地铁安检,用十年检出116万违禁品的成绩,为民众树起一条安全保障线,更培养出了坐地铁配合安检的日常习惯。

可见,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规范和完善,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靠自发和自觉。

说到底,垃圾分类不只是一个文明意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基层治理的命题,既需要细密周全的考虑,也需要灵活人性的执行。

从上海到全国各地,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掌声也有怨言。

比起简单的通知和要求,规范标准统一、更多主体参与才能营造出可持续的氛围。

 

垃圾分类也要从源头减负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杨李喆

茶叶封装在铝材小罐里,每个小罐又被泡沫内衬隔开,泡沫上又裹着一层绒布,全都挤在精美的硬纸盒中,购买时外面还套个手提袋……这样的情形你一定不陌生。

商品的过度包装,快递的繁复包裹,一次性餐具的泛滥等,不仅增加了垃圾分类的负荷,更是浪费了大量资源,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2019年7月8日《北京日报》)

茶叶二两多,包装重5斤,这样的奢侈包装,已然背离了包装保护商品的“初心”,如此不仅变相增量了垃圾,且增加了消费者购物成本。

其实,不难发现,与茶叶一样,烟酒、月饼等礼品,也都是过度包装的重灾区。

而且,新型消费模式也让食品外包装进一步“过度化”。

比如,一次性餐具泛滥问题随着网络外卖等兴起而愈发严重,当然还有快递过度包装造成的垃圾,等等。

在垃圾分类投放渐入人心的当下,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也亟待引起重视,而商品过度包装就是其中之一。

商品过度包装难治难绝的背后,一是商家为了商品的安全不得不为之;二是商家为了显得高档而选择过度包装;三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面子;四是对于过度包装缺乏有效的规制。

作为一道社会课题,也正如专家表示,包装减量需各方各尽其责。

从法律及标准方面,国家并不缺乏相关规定。

比如,我国当前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相关的国家标准有GB23350-2009《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T31268-2014《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等。

但是,如何让这些标准真正落地,却需要商家及监管执法部门共同给力。

从网络平台来讲,也应该鼓励环保,推动减量包装。

以外卖平台为例,有的在下单页面上添加了“无需餐具”选项,以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有的平台还为选择“无需餐具”的用户提供积分奖励。

这些就值得借鉴。

同样,虽说平台和商家各自是独立的法人,平台无法管控商家的包装行为,但是可以通过激励措施,引导餐饮企业选择合格、安全、环保的餐盒。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也应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向过度包装说“不”。

中消协曾明确指出,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价格的30%,就可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

对此,面对商家的过度包装问题,也应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也唯有每个人的绿色消费理念增强了,过度包装也就不会有市场。

同样,国外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抑制过度包装,该制度规定生产者应当承担产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零售商、消费者也应对所销售和消费的资源尽到安全回收的责任。

这也有助于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负”,以及强化各个环节的责任。

总之,垃圾分类没有局外人,就须全民总动员。

 

让垃圾分类逐步成为“必答题”

来源新华时评 作者 王优玲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通过鼓励引导和逐步采取强制性手段等途径,解决日益凸显的“垃圾围城”与“垃圾下乡”问题。

按国办转发的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到2020年底前,我国将在46个城市先行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届时试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将达到35%以上。

“强制”二字标志着垃圾分类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一开始,垃圾分类的强制对象主要针对试点城市的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对于居民则更多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态度。

但是,非试点城市也应加紧制定有效落地措施,不能让垃圾分类只停留在说教上,而要推而行之。

由于居民在垃圾分类上的高度自律不能天生习得,有必要通过鼓励引导与逐步采取强制措施而养成。

为此,广泛的基层宣传、指导和监督工作缺一不可。

需要强调的是,建立垃圾分类意识应该从娃娃抓起,其中做好学校垃圾分类教育实践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垃圾分类集中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并与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法治精神、环保意识、自律意识等密不可分。

垃圾分类有助于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有助于整个社会形成绿色生活的风气,以及抵抗铺张式的生活消费。

垃圾分类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要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且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

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推进垃圾分类投放等环节的法治化、制度化,例如对生活垃圾处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改变旧有习惯,提高文明素养,要把垃圾分类当成一项细水长流的工作。

要通过立法和强制手段,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弘扬对社会责任的共同担当。

要鼓励人人参与、人人自觉,使垃圾分类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使这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坚持下去并越做越好。

 

垃圾分类,让城市“轻”下来

来源人民时评 作者何鼎鼎

2019年7月初,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将开展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促进居民源头分类,同时将探索进行垃圾“不分类、不收集”惩戒试点。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知道如何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如此预言:

“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

”世纪之交,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16年过去,大多数试点结果却难如人意。

总体而言,垃圾分类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进展迟缓。

一直以来,很多地方将垃圾分类简单等同于设置一个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前不见分类者,后不见分类处理者,唯垃圾桶最迷茫。

问题不在一处,而在全流程。

何为可回收物?

何为不可回收物?

一旦标准模糊,公众便会手足无措。

何况,还有些垃圾桶更是假把式,外面明明区分“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里面却“心心相印”、连在一起;一些高档小区尽管设置了智能垃圾箱,但不是容量不够,就是清运不及时,变得中看不中用。

更荒唐的是,在有的地方,分好类的垃圾一上车又混同了,前端垃圾分类,末端一勺乱烩,谁又愿意费时费力多此一举?

社会文明的递进,总是生活习惯、社会意识、市政管理集体映射的结果。

就垃圾分类回收而言,主管部门除了口头引导,更要制定清晰标准、完善服务管理。

有时候,一张写清楚垃圾类别、回收方式的便民贴,胜过一个高档垃圾箱。

日本、德国的垃圾分类受人称赞,离不开详细的垃圾分类标准、针对不同垃圾确定的收集日制度,源自清晰注明垃圾类别的包装,更得益于从幼儿园起就要学习垃圾分类的“开学第一课”。

而在日本,类似居委会的“町内会”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对居民生活习惯进行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