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141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樊荣

本课分析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世界文明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历史概念较多,要求精确解释。

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和“学思之窗”等栏目,紧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主要线索来进行教学,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三、道家和法家。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进行科学的解读分析,形成探究问题的答案。

2.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等方面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

2.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学习,增强师生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字材料、学案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历史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ppt: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图和2016年杭州G20峰会图)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图片和杭州G20峰会图片中,你能感受到哪些文化元素?

 

第一幅图片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孔子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英语“Welcomemyfriends”欢迎全球来宾;第二幅图片中,G20峰会彰显“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人文和谐;第三幅图片中,G20峰会彰显杭州西湖山水的自然和谐。

现代文化和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那么,友善、和谐和创新的文化元素源自何处呢?

(设计意图:

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杭州G20峰会这些现代元素激发学生兴趣,由教师领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生集体诵读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以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探寻“百家争鸣”之源

教师启发: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怎样的辩证关系?

师生互动:

出示ppt,强调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设计意图:

历史学习需要史学理论支撑,教师启发,推进历史学习进程,提高学生史学理论水平,增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启发:

走进春秋战国时代,让我们共同探寻“百家争鸣”之源。

【学生探究】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页“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结合已有必修1和必修2的相关历史知识经验,认真思考,尝试回答。

学生活动:

学生探究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教师:

出示ppt,检测学生探究活动效果。

1.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重大变革,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基础: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

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条件;(根本原因)

3.政治基础: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4.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5.文化基础: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设计意图:

学生探究活动,巩固已学历史知识,训练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刻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师:

请同学们思考,何谓百家?

何谓争鸣?

何谓百家争鸣?

学生: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

出示ppt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各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做出解释。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而形成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设计意图: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养成获取历史概念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感受“百家争鸣”之光

【创设环境】教师出示ppt,温馨提示法家的创始人是商鞅;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墨家:

墨子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研习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邀请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的结论。

学生活动:

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的孔子思想观点。

教师:

出示ppt,检测学生探究活动效果。

至圣孔子—儒家,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1.仁的思想:

(Benevolence)(思想核心)

仁者爱人,融洽相处;

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民本思想

进步性: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局限性:

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公曰:

“善哉!

”—《论语·颜渊》

3.伦理观:

子曰:

“性相近,习相远。

”—《论语·颜渊》

教师:

及时评价学生,特别突出,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体现新兴奴隶主阶级要求。

师生互动:

出示ppt,至圣孔子—儒家

至圣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1.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2.教育实践

①首创私学,满足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②整理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师生互动:

儒家孟子思想观点。

出示ppt:

亚圣孟子—儒家

1.政治思想:

“仁政”

“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2.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3.伦理观:

性本善

师生互动:

儒家荀子思想观点。

出示ppt:

荀子—儒家

1.政治上:

仁义”和“王道”

2.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伦理观:

“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4.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篇》

教师启发: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探究和师生互动,巩固已学历史知识和语文知识,训练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互动巩固】完成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异同点的比较表格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

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

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教师启发:

战国后期,儒家学说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互动巩固】出示ppt:

学思之窗

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设计意图:

通过列表比较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巩固已学的文史知识;通过师生互动,训练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发散性习惯。

教师提问:

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启发:

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儒家思想的原因要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学生活动:

学生探究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出示ppt: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客观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在吸收各家之长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主观原因:

儒家思想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民本思

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

轻”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

水”的著名观点。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经过战国时期孟

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启发,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学生活动:

学生陈述道家老子思想观点。

出示ppt:

无为辩证的智者—道家

1.哲学思想

①世界本原: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德经》

②辩证法

认为世间万物均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辩证法思想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熟之其极?

”—《老子·德经》

2.政治思想

①“无为而治”对于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有积极作用(进步性)

②“小国寡民”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局限性)

特别关注:

老子思想的两面性。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启发,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师生互动:

出示ppt:

为君独尊的帝王术—法家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

3.以法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

法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

学生联系已学必修1政治制度知识,训练学生善于整合问题,养成横向思维的习惯。

师生互动:

出示ppt:

小生产者的愿望—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互动巩固】共同完成“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儒家

孔子

仁、德、礼、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孟子

仁政、民本、性本善

荀子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辨证法

庄子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法家

韩非子

变革、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设计意图:

师生互动,及时学习及时巩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历史知识的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追寻“百家争鸣”之果

【学生探究】:

同学们阅读历史教材P4页,并结合已有必修1和必修2的相关历史知识经验,认真思考,尝试回答。

学生活动:

探究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教师活动:

出示ppt:

追寻“百家争鸣”之果

1、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设计意图:

阅读是养成学生缜密思维和科学品质的重要手段。

课堂总结

师生互动: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感悟历史。

师生合作完成。

师生活动预期效果:

出示ppt:

感悟历史

教师诵读: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深刻体现出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

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当今,孔子民本的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永恒的价值。

学生诵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同舟共济共建和谐是全人类的不懈追求;以德治民,依法治国,是世界人民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制度保障,而公民素养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合作诵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体会读史使人明智。

布置作业

学案【检测反馈】

板书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探寻“百家争鸣”之源

1、“百家争鸣”的原因

2.“百家争鸣”的含义

二、感受“百家争鸣”之光

1.至圣孔子—儒家

2.亚圣孟子—儒家

3.荀子—儒家

4.无为辩证的智者—道家

5.为君独尊的帝王术—法家

6.小生产者的愿望—墨家

三、追寻“百家争鸣”之果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条件。

4.结合实际分析儒家思想的影响。

5.讨论“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的重要影响。

【预习内容】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社会背景:

________

(2)经济基础:

________

(3)政治基础;________

(4)文化基础:

________

(5)阶级关系:

________

二、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__________”。

(2)主张__________(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____________”,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

(4)主张“_____________”,首创_____________,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2、孟子的思想:

(1)主张实行“________”;

(2)提出“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3)主张“______________”。

3、荀子的思想:

(1)主张“_______”和“_________”,“以德服人”。

(2)提出“__________”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主张“____________”

(二)、道家和法家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阶级

道家

老子

“道”是万物本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奴隶主阶级

庄子

齐物论;主张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子

因时而动;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墨家

墨子

小生产者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是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史上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____________发展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合作探究】

1.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2.“学思之窗”中关于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课堂练习】

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下列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2.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3.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

4.《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检测反馈】

1.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创制”的含义是()

A.推行王位世袭制B.实行宗法分封制

C.确立世卿世禄制D.实施中央集权制

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家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并不明显

B.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秦汉时期,皇权独尊的官僚体制并未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D.唐宋明以来,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3.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4.历史学家王家范说: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6、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

7.“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A.《论语》B.《道德经》

C.《墨子》D.《韩非子》

8.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

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9.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材料三: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

“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

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

“西政”

诸书、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

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

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提示:

客观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在吸收各家之长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主观条件:

儒家思想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民本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提示:

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课堂练习】

1.C解析:

做好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所限定的关键词语“中央集权”,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筛选、辨别,去伪存真。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项和B项都强调统治者要实行“德政”,C项强调的是思想上的统一,符合题意,即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项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2.C解析:

据题干题意从分封的地区与礼乐制的特点看,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主要是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选C项。

A、B、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3.C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制“春秋时期”。

“分封制全面崩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宗法制荡然无存”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是汉初的制度,排除。

从材料的“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判断C项正确。

4.A解析: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诗》《书》是儒家经典,故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选A。

【检测反馈】

1.B解析: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开始于夏朝,故A项错误;世卿世禄制随着王位世袭制的出现就已经产生,不属于西周的创制,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实施中央集权制,故D项错误。

2.D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中国早期国家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两种制度都深受血缘关系的影响,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于秦朝,故B项错误;秦汉时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确立,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从秦朝到明清一直在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

3.A解析:

观察图可知,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铁器为主,B项错误;C、D两项题中体现不出。

4.C解析:

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总体上数量较少,且受到重农抑商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