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章写作文化意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8970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 章写作文化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4 章写作文化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4 章写作文化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4 章写作文化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4 章写作文化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 章写作文化意识.docx

《4 章写作文化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章写作文化意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 章写作文化意识.docx

4章写作文化意识

 

第10章感悟趋势引领新声

——写作主体文化精神的培养与训练

 

1.教学要求:

培养学生对写作文化精神的把握,实施对写作立意、行文、文体、语言的有效控制;

2.训练重点:

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写作文化规范的自觉形成;

3.训练难点:

对怎样从特定的时空背景的若干征象中感悟新的写作文化精神和规范。

 

文学……就其本性来说,它不能不是时代精神的表达者。

……只有那些在强大而蓬勃的思想影响之下,能够满足时代的迫切要求的文学倾向,才能得到灿烂的发展。

——车尔尼雪夫斯基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恩格斯

新思想造成新的技巧,犹如流水造成河道一般。

——萧伯纳

第一节写作文化的概念

一、“写作文化”问题的提出

受20世纪分析主义、结构主义观念和方法论的影响,1988年以前的现代写作学研究,一般都是孤立式的研究。

所谓“孤立式的研究”,就是把写作看成是个体的一种行为,因此,写作学研究便是对写作成品、写作过程、写作主体的构成进行内部元素的分析、解剖、描述。

这种写作学把写作完全看成一个自律性的行为活动,无视人类和个体的写作行为是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这一他律性规律。

而造成这种孤立式抽象式写作学研究更为深刻的原因是缺乏时间意识,没有考虑人类写作行为对时代人文精神的制约性控制性。

这种共时性、孤立式的写作学研究的危害在于写作学研究成果的滞后性、无效性。

在上世纪的80年代末,中国写作学界的青年学者受当时的“主体性”和“文化热”学术思考的影响,将时代性、地域性等文化学观念引入写作学研究,提出了“写作文化”的概念,由此而产生了写作文化学和文化写作学的研究。

写作文化学和文化写作学的研究在中国写作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当代写作学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二、什么是“写作文化”?

当“写作文化”概念最先提出来的时候,我们认为,“写作文化是人类文化在写作活动中的具体表征,它是通过文章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写作活动行为(角度选择、立意、结构方式、节奏安排、视点运用、标题制作、文面表现等)中所透露出来的某一时代的社会心理状态(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时空情绪、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等)的总和。

”或者说,“写作文化就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的背景下的一种写作行为的时尚、规范以及在这是上和规范背后的社会(尤其是文人圈)普遍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的精神整体。

”这里的所谓“普遍心理状态”,就是作为生命感受和生命理想的“时空情绪”。

总之,写作文化就是关于写作行为的文化,制约人类写作的时代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

写作文化不是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一个结构,一个过程,因此文秘必须对写作文静深王后写作策略进行整体的理解。

三、“写作文化”的结构

从上面写作文化的原始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写作文化”是一个精神结构,它具有两个基本的层面:

第一,某一特定时代社会写作主体关于写作行为和文章的时尚性写作规范、理想、图样;第二,产生这种时尚性写作规范、理想、图样的生命状态,即关于个体生命在这个时代理想性生存的时空情绪、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前者是写作文化的表层解构,后者是写作文化的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写作文化规范(写作行为和文体、题材、立意、结构、语言的时尚)

写作文化

深层结构:

写作文化心态(时空情绪、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四、写作文化:

文体的、主体的和文本的

在“写作文化”的总概念下,包含三个意义上的写作文化:

文体的、主体的文本的。

从上面对写作文化的解构的剖析中我们已经看出,所谓表层的写作文化,就是文体的写作文化。

文体写作文化作为一种体裁写作的时代规范——写作题材、主题、立意、解构、行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写作时尚——而存在的。

它是主体写作文化在文体因素上的具体体现,因为主体写作文化是写作者的时代性心理状态、心灵状态——时空情绪、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写作主体的写作文化产生了写作文体上的写作文化规范,这二者构成写作行为上的“写作文化”的概念。

而“文本写作文化”则是一个写作消费、写作批评的概念。

文本写作文化指的是从文章文本上所散发出来、表现出来的一种时代的人文精神——时空情绪、思维方式、价值去向。

即从文章的文本上看到世势人心,看到人类的当下人文心态、生命状态。

因此,文本写作文化虽然是从文本上获得的感受的,但是最终它仍然是时代社会的“人心”——个体和类的自由生命自由生存的背景制约情绪、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样,便由具体的文本写作文化、主体写作文化上升到对时代社会的一般的人文精神的感悟与理解。

五、写作文化的体现

写作文化的体现有两个主要层面,一是内容的层面,一是形式的层面。

就内容层面而言,写作文化主要是指写作主体关于写作题材、立意、材料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判断和选择,即乐于选择那些能满足时代社会的人的生命自由生存价值的话题、立意和思想观念。

就形式的层面而言,写作文化是指在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上体现出来的时空情绪、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即在形式感上满足时代的新的人文精神——时空情绪、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虽然写作文化通过这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但是,从写作学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后者,因为前者更多是其他众多学科的研究课题,而只有在写作形式(文体)上的写作文化,才是写作学的专业之所在。

因此,写作文化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文体上形式上的写作文化现象、规律。

而写作学、写作文化学的目的就是要其他学科、专业的人们注意,你们在进行自己学科、专业的写作要体现时代的写作文化精神,写出受时代读者欢迎的文章著作来,这就是写作学存在的理由之一。

六、写作文化在人类写作活动中的功能

(一)写作创造行为生成的动力、控制者写作文化的全部功能是为特定时代社会写作主体的写作行为、写作技巧提供时代性社会性写作规范、写作审美理想。

这样写作文化就不仅成为写作行为、写作技巧的行为指南和依据、动力,而且更是创造新的时代社会、地域新的写作时尚、写作规范、写作标准的依据、和动力。

因此,我们说,写作文化是人类写作技巧、写作行为、写作活动的“大技巧”。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特定时代社会人的生命生存的情绪时空产生特定的写作行为、写作技术的思维方式,而这特定写作思维方式落实到具体的文章写作行为过程的每个环节——灵感、立意、行文、措辞——时,就产生新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于是形成了关于这些写作行为和写作对象的种种标准时尚规范,最后按照这些规范产生了新的题材选择、主题选择、行文、措辞的选择,这样,具有强烈时代社会写作文化精神的文章就写成了。

(二)写作文风、写作思潮、写作流派、写作运动生成的动力、控制者

写作文化的概念和过去写作学中的风格和文风的概念是有密切关系。

因为,写作文化的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在80年代中期提出的“时代文风”的基础上升华出的一个当代写作学概念。

文风可以分为“基本文风”(超时代文风)和“时代文风”,前者即所谓准确、鲜明、生动,后者即特定时代的写作文风,例如简洁、明快就是当代的时代文风。

但是,“写作文风”和“写作文化”这两个概念仍然是有层次区别的。

“写作文风”是一定时代的文章上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时代整体风格的特征群,“写作文化”是导致这种时代文风产生的人文性心灵现实、心态、感觉。

因此,写作文化是写作文风生成的最底层的结构、内在机制。

1942年延安整风中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整顿文风。

当时要反对的是“党八股”、“本本主义”,那种“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恶劣文风,树立起一种清新、活泼、尚实的革命文风。

这实际上是一次写作文化运动,因为这次整顿文风的运动是在解放区的背景制约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时空情绪——清新明快、生动活泼的时空情绪。

同“写作文风”与“写作文化”的关系一样,写作思潮、写作流派、写作运动与写作文化的关系也是一种表层与深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因为,写作思潮、写作流派、写作运动是一种写作行为、写作现象——一种理性的现象,而写作文文化则是生成这种理性的写作行为、写作思想、思潮的时代性生命感性情绪、审美感觉——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智慧水平的总和。

它写作思潮、写作流派、写作运动所以产生的内在动力。

例如,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的“生活作文运动”,就是一种写作思潮,而这种写作思潮、写作运动背后则是一场写作文化的变革。

当时一批中小学作文教师反对学生作文只能按日本天皇规定的宣扬孔孟之道的《教育勒语》,而极力主张学生作文写生活中的事,写身边自己所感受到的事物和生活事件。

这次“生活作文运动”是一次地道的写作文化革命。

后来竟由此波及到整个日本全国,成为一场前后经历50年的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又如,“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也是一场伟大的写作革命运动,但是,导致这种写作革命运动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写作文化——常数和自由民主、个性精神的背景制约情绪、生命感觉——的产生。

由此可以看出,写作文化理论不仅对于个体的写作行为、写作技巧,还是对于时代社会的写作活动都具有机制性、原理性、动力性的解释功能。

也因为这个原因,写作文化便具有一切科学理论所具有的预见、预测功能。

根据这一写作规律、原理,我们便可以根据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人类生命感受、生存处境——新的的时空情绪、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创造新时代新社会的写作行为、技巧、文体的新时尚、新规范、新准则厌新、心急、新语言,产生出符合这个时代写作文化精神的理想的文章来。

第二节写作文化精神的感悟与掌握

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看到,对时代写作文化的获得,对某种写作时尚的模仿,这只是一个浅层次的获得,写作文化的中层次获得就是对写作行为的思维方式的获得,而对写作文静深王后写作策略的深层次获得应该是对特定时代的写作主体的心灵状态、生命状态——时空情绪的获得。

这种获得,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从主体的整个心灵世界的感觉、情感上区感悟、体验、把握。

这样感悟到这种特定时代的时空情绪,才能产生写作主体写作行为的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最后生成、创造特定时代的写作行为的价值取向——新的文章图样的时尚、规范和潮流这种文层面写作文化。

一般说来写作文化这种感性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觉性地感悟、感受、把握:

一、感受特定时代社会的时空情绪

(一)在新的生存困境中寻索生命自由:

对时代社会人类新的生存态度的感受当社会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时代社会的人性收到扭曲,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生命受到某种严重的威胁的时候,个体和类的生命生存不能获得自由的理想的生存的时候,整个时代社会的成员感到一种生命的压力,这时,时代的社会成员会自然生成一种时代性生命情绪,这种生命情绪的就是一种向往自由的心灵空间的情绪,这种空间情绪就是一种哲学的情绪,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情绪。

作为写作者就应该敏感这种时代社会的空间情绪,从开放、开阔自己的心灵空间、生命空间,从而产生新的写作行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这种空间情绪主要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立意的确立、文章结构的安排的思维方式上面。

这种空间情绪也可以是对新的世界先进的人文精神的时空情绪感悟,采取一种引进的方法,作为当下社会时代的理想的生存状态而产生写作文化心态。

(二)在新的时代的社会节奏中把握时代时间情绪由于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机构的运转速度加快,导致事物运动的节奏加快;由于社会变得复杂,人的生存竞争也一场加快,这样导致人生活、工作的压力的加重,这样导致人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这样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快节奏的时代的社会和心理的特征。

这种崇尚速度、时间、节奏的社会心理导致了人们对艺术和文化的产品的形式的节奏感、时间感的渴求,这样变从时间感节奏感的角度萌生新的写作文化。

因此,写作主体要能够在一种敏锐的感觉区把握这个拖儿带女都市代社会之后的一种生命生存的心理时代社会的关于速度的节奏感觉,即敏感这个时代社会的特殊的时间情绪,从而导致文章写作中的形式美的变革、表达方式的变革、写作极强、收发的变革,从而创造出新的时间感觉节奏感觉的文体、形式。

二、其他文化形式中感悟、理解时代写作文化精神

(一)在新的哲学精神中感悟写作文化每个时代社会,都有某种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的哲学思想、科学思想等,甚至这些思想会成为整个时代的一种思想时尚和精神潮流,这个时候,写作主体就要以敏锐的写作感觉去理解这些思想潮流、精神时尚、先锋思潮中所体现的时代时空情绪、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从而生成这个时代社会的写作文化精神的理解、感受。

看这种思想潮流、精神时尚中所包含的写作文化精神在写作的题材立意、结构语言、形式表达方面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在先锋艺术感悟写作文化和哲学一样,艺术是时代人文精神的晴雨表,只是她以感性的方式做出反应,无论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如此。

这样,某种具有高度创新性的艺术形式的里面都体现了时代社会的新的文化精神。

因此,我们可以从那些先锋艺术形式、体裁的创造中感悟时代从而将这种时代人文精神在写作行为中得到体现,生成时代的写作文化。

这方面,西方写作史上将巴罗克风格艺术文化转变成巴罗克风格的写作文化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本来,“巴罗克”是对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对一种建筑风格的指称。

意即“装饰性的,巧妙地自由的”,“过度地”“奇异的意味”的新概念建筑。

18世纪末,“巴罗克”风格和审美观念被先锋的音乐家所接受,创造了一种“巴罗克”音乐,即“混乱的和谐”和“有缺陷的音乐”。

到19世纪末德国学者沃尔夫林将“巴罗克”艺术风格和艺术文化的观念引进了文学批评中,重新超级市场阐述17—18世纪文学写作中的“巴罗克”现象。

后来“巴罗克”风格被引进了哲学写作、心理学写作、物理学,这样“巴罗克”成了一种总体文化史非概念。

从写作学的角度来看,这时,“巴罗克”就是一种写作文化现象了。

从写作文化的意义上讲,“巴罗克”是感性的、自由的、复杂的时空情绪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一种时代的“精神气候”。

所以,今天我们也可以从流行音乐的节奏中去直接感受这个时代的节奏形态,我们从先锋的绘画、建筑等造型艺术上去感受时代的空间情绪,从而将这种当代艺术的时空情绪感悟、体验转化为在写作中的表现形式,这也写作文化精神的感悟和创造的一种便捷形式。

第三节写作行为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在一篇(部)或一系列文章(包括书刊)中,写作文化主要是通过角度、立意、结构、视点、节奏、语言、文面等方面的写作行为、技巧进行表征的。

其中每一种因素能透露出某种写作文化,这若干因素又共同地增殖地表现一个整体性写作文化。

一、立意的写作文化(应该/不应该)

(一)写作文化精神(思维方式)控制下的写作题材的价值取向

这就是说,我们在进行写作题材、写作内容这些写作对象的抉择时,要考虑它的是否具有时代的写作文化精神特征。

换言之,写作者要以时代的生命时空情绪、写作思维方式以依据去选择哪些符合这种写作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的题材、内容,这样的文章才能收到当代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如,在当代文学写作方面,自80年代以来不断出现了伤痕反思、文化寻根、改革开放、生命意识这样一些题材的小说写作的思潮、流派,这就是时代写作文化对写作题材的制约和创省的生动体现。

(二)写作文化精神(思维方式)控制下的写作立意的价值取向

写作文化对文章立意的影响、制约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文章立意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观点、情感的、褒贬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写作文化精神的时空情绪、价值取向。

即这些文章的立意、感情的时代精神的问题。

例如文章的主题立意对任性、民主、法治、生态、环保、和平等话题的关注,就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写作文化精神。

另一方面,是指文章主题立意产生的形式感所获得的时空情绪,和所显示的立意的思维方式等等。

例如,立意角度体现为一种视野、智慧。

每篇文章(包括文学作品或一般文章)可以选择一种角度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多种角度进行写作,这是显示生命力的写作文化。

相反,作者的每篇或若干作者的文章、著作都只用一种角度进行写作的时候,这就是一种僵化的趋于死亡的写作文化,就是写作文化的枯萎。

立意的价值标准是高远、深刻和新颖,而这三者都是对写作主体精神而言的。

“高远”是文章立意对物质功利的超越而奔向精神追求,是由自我超越奔向人类、宇宙,表示主体心灵逐级超越升华。

“深刻”是指对形式、现象最终原因、本质的探寻,从而表示出一种眼光、智慧的水平。

“新颖”的立意表示出作者思维方式的灵活性。

于是,我们从文章立意中窥见了人类高尚的心灵、智慧的眼光、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些写作文化。

二、写作行文的写作文化(应该/不应该)

(一)用写作文化控制文章开笔行文基调的选择

文章的行文是在文章的基本内容的大体酝酿之后对文章的语言表述行为。

文章的行文是以文章的开头的文章开笔生成作为写作作为行文胚胎的。

开笔的关键不是文章内容的选择而是文章的节奏、基感觉和空间感觉的确定,因此,怎样在文章基调上体现时代的写作文化——时空情绪的空间感和节奏感,是文章开笔的重要任务。

文章开笔的写作文化的体现一般在两个方面:

一是句子的速度感、节奏感的决定;二是开笔行文的视点、叙述者、人称的选择而造成行文言说的空间感生成。

视点、叙述者、写作人称这三种东西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也能表现一定的写作文化。

视点、人称、叙述者的频繁变化不但可以增强一种空间感、速度感、多维感,而且可以表现出真实感、人情味。

西方现、当代小说由过去的第三人称的全知角度转向现当代的第一人称的角度就是如此。

至于现代小说中运用第二人称的手法来写小说,这表明当今人类需要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灵沟通和对话的独特心态。

(三)用写作文化精神控制文章结构的生成

结构方式是表现写作文化精神(时空情绪、思维方式)最直观的体现因素。

因为,结构作为一种共时态空间性的东西,它可作为心理空间的对应物,它能表现出作者的心理空间(心灵空间、思维空间、智力空间)。

我们可从三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世界大串联》的结构模式的变化中看出本世纪中30年代、60年代、80年代写作文化思维空间的拓展的历程。

我们可以从曹禺剧本《雷雨》和高行健的剧本《野人》的结构变化——由单线结构到多线结构——中看到变化着的戏剧结构写作文化。

在当代小说创作中,作品复杂开阔性开放性空间感的形成是当代文学写作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例如,文学叙述中的时空交错、现实与理想、神话、历史的交错,时空折叠,碎片化、无序性,是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的一些重要形式特征。

当代诗歌创作中,甚至产生了所谓“空间诗”的创作诗学思潮。

这样“空间诗”就鲜明地体现着当代诗歌的新的结构写作文化精神。

什么是“空间诗”呢?

所谓空间诗,常常表现在“混乱的时空意识在现代诗中则明显地体现为诗人常常以空间取代时间,即时间因素下降到最低限度,而空间因素几乎解构了整个诗的框架。

”例如,海子的《亚洲铜》就是典型。

这里的空间性是由四重层次来组合的,形成一种渲染式的空间感。

但是这里每个层次比较清晰,因此还不是最现代诗歌的空间感追求。

因为,当代的诗歌写作文化不是希望静态地进行空间取景而是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立体化、多维化的进行空间观照而进行诗歌意象的组织。

正如台湾当代诗人黄永武所说的那样,应该是“以远观、近观、仰观、俯观、前瞻后顾等六角度摄取事物。

”从而产生强烈的空间感觉、空间意识。

正如当代诗歌理论家趁仲义先生所说这种时空设计,“上升为一种更强烈更自觉的思维意识,即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左右贯通,内外交混,上下渗透的思维共振场,这是一种立体动态的思维空间。

”这里所谓的“思维意识”,就是指写作文化中关于文章结构的“思维方式”。

在新闻写作中,我们同样可从森严壁垒的逻辑化倒金字塔结构到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新闻结构变化中看到新闻写作文化的变化来。

另外,对新闻写作内容的纵深感空间感思维视野思维空间拓展的追求,也是时代写作文化——时空情绪和思维方式——的一种直接体现。

正是这种当代新闻写作文化精神的渴望,深度报告、新闻调查的文体收到当代读者的欢迎。

在当代学术论文写作中,在对文章的主题、论点进行论证阐述时,从多角度、多学科区寻求证明的解构思维方式,以及重视从国际学术潮流、观念方法论背景去进行求证的思维方式同样是在追求一种高远的开放的、开阔的立体的思维空间感的写作文静深王后写作策略精神的体现。

以上这些都生动地体现着时代文章结构写作文化的变化。

(四)用写作文化精神控制句子的节奏

如果说结构表现的是写作文化中心理的空间感的话,那么,心理的时间感则是由节奏来显示的。

节奏同样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东西。

新诗从一产生到现在都有人说太散文化,没有“诗的格律”。

但奇怪的是60多年过去了,虽然有许多好事者设计出现代格律诗的节奏,但自由体新诗却依然故我,不理睬这些闲言碎语。

自由诗正是以他的口语节奏表现了这个时代快速流动的心理节奏。

文言文、近体诗、现代格律诗就其语言节奏的呆板、缓慢、悠闲而言,与时代的心理节奏不能合拍,未受人们的青睐。

文章节奏不仅表现在语言音节这个“形式”上,而且也表现在文章内容的高信息化上。

例如现代诗歌中意象迭加、复迭,以给人形成“川流不息”的信息流动感,这就是节奏感。

节奏感是人对社会事物运动变化的速度感的内心体认、领悟、感受。

一个体认、感悟到一定社会的节奏感、速度感的人,他就预感到了这个社会的新的文化。

事实上,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所以在文章中节奏感、速度感加强,就会拓展一种空间感,同样空间感的拓展又会呈现出一种快速的节奏感来。

再如创造新的语汇问题,中国人历来主张宗经尊圣,言出有据,所以对一些人使用创新的语言很是反感,动不动就斥之为“生造”。

实际上,合乎使用规范的语言创新是思维、心灵的拓展,是对陈旧的写作文化的直接批判和抗议,是一种生命力的曝光。

(五)用写作文化精神制约文章标题形式的生成

如果说,上面这些写作行为、写作方法是表征写作文化的主要“情节”的话,那么,即使在一些“细节”上也能十分传神地表露出某种写作文化精神来。

 例如标题,过去的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单独的标题,后来又产生主标题和副标题,近年来的文章(尤其是论文)往往把那种正、副标题中的破折号去掉,在正标题后面加冒号,合成一个标题,这样从标题上就感到一种快节奏的感觉。

同样是“××××:

×××××……”式的标题格式,另一些作者在构思标题内容时前后不是一种正、副标题的模式,而是一种对象、主题与阐释、评价的关系,这样给人一种多维视野的立体印象。

这显然是一种新的写作文化的表征。

又如,文章中的小标题,过去的小标题总是很简单、概括,往往是这段、这部分的一个主题句,段落内容必须对段落标题进行论证、阐述、展开。

但近年来一些文章的小标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主题句。

有时是段落和内容提要,有时它是段落中的精彩部分,甚至有时它和下面段落起着一个互相烘托、渲染的作用,如此等等。

总之,这些标题打破了陈旧的清规戒律,使文章中涌动着一种活的生命气息。

这正是一种新的写作文化精神。

  (六)用写作文化精神制约文面形式的生成

甚至于,文章的上也能准确地表现出一定的写作文化。

文章标题页不同的布白安排,你可以看到两种迥然异趣的写作文化心态。

或者显得心地狭隘、封闭,或者显出作者心灵的空阔高远、开放灵活。

同样在编辑的字体选择上,透能成透出时代的时空情绪和审美转向,录入、古典情绪、现代情绪或后现代情绪。

三、文体的创生演变

文章体裁是某类文章的在内容和形式上共同特征、写作规范,而写作文化则是导致文章体裁生成的主体性精神、心理状态和美学追求。

对一个特定时代的写作者来说,文体是写作者表达内容的形式,作者希望文体的形式尽量能自己和满足时代读者对它的审美要求,能尽量表达字迹所感悟到的时代写作文化,因此,写作文化就成了文体改造、创新的直接动力和内在机制。

(一)写作文化导致文体的局部调整、改造;

所谓“写作文化导致文体的局部调整、改造”就是对某种文体中不适合与新的写作文化的时空情绪、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的某些文体因素(题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等)进行调整改造使之与当代写作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