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881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

“留以为梁。

”余曰:

“木小不堪也。

”僮曰:

“留以为栋。

”余曰:

“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

“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

“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

“太少矣。

”僮怨曰:

“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

“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

【注】①僮:

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

担心,忧虑。

③湿:

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   馈:

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     堪:

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   余:

________

④乃尽湿之       乃: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

(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

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

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

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

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

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

⑴①馈赠,赠送;②胜任,胜用;③我;④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

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

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

“留下可以做成房梁。

”我说:

“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家僮说:

“可以做栋。

”我说:

“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

”家僮笑着说:

“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我说:

“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

”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

“炭太多了。

”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

我说:

“炭太少了。

”小僮抱怨说:

“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

”我说:

“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

岂只是火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

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

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

《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

(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

(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

(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

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

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

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

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

“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

吏白:

“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

”德秀曰:

“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族弟结哭之恸,或曰:

“子哭过哀,礼欤?

”结曰:

“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

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①擢第:

科举考试得中。

②湩(dóng):

乳汁,这里指汤汁。

③爨(cuàn):

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

②会虎为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

(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

(2)B

(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分析】

(1)①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庐”,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

会:

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

(2)A副词,才,/副词,竟,竟然;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得祀:

得到祭祀;何……为:

做什么。

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要注意语气。

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②若:

你;过:

过分,指失礼;至:

极点。

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结合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可见其尊老爱幼;从“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可以看出其诚信务实;从“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可见其廉洁爱民。

故答案为:

⑴①搭建庐舍; ②适逢,正赶上。

⑵B;

⑶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⑷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附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小时候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

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

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

“哥哥有几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

”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洒,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

小吏说:

“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

”德秀说:

“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

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

”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

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

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

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

“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

”元结说: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富的食物。

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

(1)撑(船);哪;尽力

(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

【解析】【分析】

(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

故“拏”的意思是撑(船)。

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故“焉”的意思是哪。

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

焉,哪;更,还。

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

惟,只;痕,痕迹。

(3)C项,前后说法不矛盾。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人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如不在,反映了张岱文人雅士的孤傲性格。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撑(船);哪;尽力

⑵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将效①首虏,毕贺,因问信曰:

“兵法:

‘右倍②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③,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

此何术也?

”信曰: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且信非得素拊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

“善!

非臣所及也。

【注】①效:

贡献,呈献,②倍:

通“背”,背向,背着。

③陈:

通“阵”,布阵摆开阵势,④拊循:

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

⑤士大夫:

指一般将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

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                               

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

(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

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A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特点:

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

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

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

(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

全、都。

B项,第一个“顾”:

不过、但是;第二个“顾”:

回头看。

C项,第一个“置”:

置于;第二个“置”:

放置。

D项,第一个“今”:

这次。

第二个“今”:

如今、现在。

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

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

所以应该这样停顿: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

启示在于,遇到逆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

故答案为:

⑴A

⑵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⑶特点:

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

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

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附参考译文】

   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

“兵法上提出:

‘布军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

’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待打败赵军后再会餐’,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

”韩信说:

“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

”将领们于是都心悦诚服地说:

“对啊!

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①?

(欧阳修《归田录》)

【乙】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

邑人请曰:

“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乃遣吏持币往。

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

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

“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

老翁哂曰:

“我在,尔尚畏耶?

”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

“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

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

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庄子》曰:

“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

(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

(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无他,但手熟尔         但:

________

②尔安敢轻吾射           轻:

________

③老翁手一短柄斧         手:

________

④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   则:

________

(2)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答案】

(1)只;轻视;手持,手拿;竟然,原来

(2)示例一:

卖油翁:

高超的技艺“无他,惟手熟尔”(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猎虎翁:

“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或身怀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怀绝技人的家门)。

示例二:

卖油翁:

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境界(或遵循事物内在规律才可熟能生巧)。

猎虎翁:

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

示例三:

卖油翁:

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

猎虎翁:

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都须有坚毅的心志。

(3)示例一:

借事说理。

作用:

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

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示例二:

描写细致传神。

作用:

【甲】文“睨之”“但微颔之”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连用“置”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

【乙】文用“搏”“扑”“跃”和“奋臂”“屹立”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

示例三:

擅设悬念。

作用:

【甲】文先说射技“举世无双”,而卖油翁“但微颔之”,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

【乙】文写请来的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这样的人焉能伏虎?

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简陋,把虎唤醒等都形成了悬念。

这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示例四:

运用映衬(衬托)。

作用:

【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

【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见。

【解析】【分析】⑴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

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但:

只。

②句意为: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