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859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docx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docx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

绪论

名解

体征:

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的可觉察的改变。

症状:

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第二章

一、问诊的内容(8个)

1、一般项目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5、系统回顾6、个人史7、婚姻史8、月经史:

一般项目:

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通信地址,电话号码,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

现病史: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和演变5、伴随病状6、诊治经过7、病情中的一般情况。

二、主诉的名解:

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

第四章

发热

一、正常体温的值36~37

二、病因和分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

(2)非感染性发热如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4、皮肤散热减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三、发热的分度分为三度

低热:

37.3~38中等度热:

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41度以上

四、热型和临床意义其中特别要注意看稽留热,驰张热,波状热

热型:

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回归热6、不规则热

1、稽留热:

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周或数天,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温差>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

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身高,如此反复多次。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水肿

一、病因全身性水肿:

心源性,肝源性,肾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其他和局部性水肿

二、分类其中特别要注意心源性,肝源性,肾源性的原因和特点

1、心源性水肿见于右心衰。

原因:

体静脉压和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钠水潴留。

特点:

身体下垂部位如踝内侧最先出现;水肿部位对称性,凹陷性;颈静脉怒张,肝大,静脉压升高;胸水和腹水

2、肾源性见于肾炎和肾病综合症原因:

钠水潴留

特点:

由眼睑和颜面水肿发展为全身水肿;尿常规改变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坏等表现

3、肝源性原因:

门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回流障碍,继发性醛固酮增高

特点:

腹水,脾大,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

咳嗽和咳痰

【临床表现】

咳嗽的性质:

咳嗽无痰或少痰为干性咳嗽;咳嗽伴有咳痰为湿性咳嗽

咳嗽的音色:

咳嗽声音嘶哑为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鸡鸣样咳嗽见于百日咳;金属音见于纵膈肿瘤和主动脉瘤和支气管癌;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

痰的性质:

恶臭痰厌氧菌感染;铁锈谈为肺炎球菌肺炎;黄绿色或翠绿色痰为铜绿假单细胞;痰白粘稠且牵拉成丝为真菌;稀薄浆液中含粉皮样物为刺球幼病;粉红色泡沫痰为肺水肿

【伴随症状】

1、咳嗽伴发热为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胸膜炎

2、伴胸痛为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肺栓塞等

3、伴呼吸困难为喉水肿,气胸和肺淤血等

4、伴咳血为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支气管癌

5、杵指状为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和支气管肺癌和脓胸

咯血

咯血量的大小500ml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咳血100~500ml为大量。

呼吸困难

一、类型有哪些如肺源性呼吸困难等

类型:

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二、特别注意肺源性和心源性呼吸困难

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吸气费力,可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见于喉部,气管,支气管的狭窄与诸塞

2、呼气性呼吸困难特点吸气费力,吸气缓慢,吸气时间延长。

原因是肺泡弹性减弱或小支气管痉挛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堵塞性气肿支气管哮喘

3、混合性呼吸困难原因肺和胸膜病变特点吸气和呼气均感到呼吸费力,呼吸频率增快,深度变浅伴呼吸音异常或病理性呼吸音。

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面积肺栓塞,气胸,广泛性胸膜增厚等。

心源性呼吸困难

见于左心衰原因肺淤血和肺泡弹性降低

机制:

1、肺淤血2、肺泡张力增高,刺激牵拉感受器3、肺泡弹性减低4、肺循环压力增高

黄疸

一、1正常值总胆红素(TB)1.7~17.1Umol\L,CB0~3.42umol/LUCB1.7~13.68umol/L

二、分类

(1)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3)堵塞性黄疸(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意识障碍

一、

二、临床表现有五种

(1)嗜睡:

能被唤醒能做出回答和反应但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入睡

(2)意识模糊:

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发生障碍

(3)昏睡:

不易被唤醒在强刺激下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

(4)昏迷:

1、轻度昏迷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可作出防御。

2、中度昏迷对剧烈刺激可作出防御反应,眼球无转动。

3、深度昏迷对各种刺激无反应。

(5)谵妄:

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失调状态。

体格检查

第一章

触诊的方法大分为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特别是深部触诊的方法深部触诊法有深部滑行法、双手触诊法、深压触诊法、冲击触诊法

叩诊的方法直接叩诊、间接叩诊

叩诊音正常人的叩诊音有四种:

清音、浊音、鼓音、实音;过清音是病变的

第二章

生命征的名解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体温(36~37)呼吸(12~20次/min)脉搏(60~100次/min)血压(收缩压:

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的正常值

营养的状态

1、营养的分级良好、中等、不良2、营养状态异常的情况有营养不良(消瘦)、营养过度(肥胖)

面容的种类

1、急性面容2、慢性~3、贫血~4、肝病~5、肾病~6、甲亢~7、粘液性水肿~

8、二尖瓣~9、肢端肥大~10、伤寒~11、苦笑~12、满月~13、面具~

一、体位的种类

1、自主体位2、被动体位3、强迫体位

二、皮下出血多少是瘀点紫癜瘀斑

小于2mm为瘀点,3~5mm为紫癜,大于5mm为瘀斑。

三、蜘蛛痣与肝掌的含义和病种

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病种,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肝掌: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病种:

慢性肝病

四、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视诊和触诊

顺序:

头颈部是耳前、耳后、枕部、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淋巴结。

上肢:

腋窝、滑车上淋巴结。

下肢:

腹股沟部,腘窝部淋巴结。

第三章

一、头颅异常的现象和原因

小颅:

囟门过早闭合伴智力发育障碍

尖颅:

由于矢状缝与冠状缝过早闭合所致

方颅:

见于小儿佝偻病和先天性梅毒

巨颅:

称为落日现象,见于脑积水

长颅:

见于manfan综合征及肢端肥大

变形颅:

见于变形性骨炎

二、眼检查的内容有四部分:

视力、视野、色觉和立体视

1、眼睑

(1)眼内翻见于沙眼

(2)上睑下垂见于先天性上睑下垂、重症肌无力、单侧眼睑下垂,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白喉等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

(3)眼睑闭合障碍见于甲亢单侧则见于面神经麻痹。

(4)眼睑水肿见于肾炎、营养不良、血管神经水肿等。

2、眼球

(1)突出见于甲亢患者除突眼外还有

①stellwag征即瞬目眨眼减少②Graefe征即眼球下转时上睑不能相应下垂

③mobius征集合运动减弱④joffroy即上视时无额纹出现。

(2)下陷见于严重脱水单侧见于horner综合症和匡尖骨折

(3)内压减低见于眼球萎缩或脱水

(4)内压增高见于青光眼、

三、瞳孔大小正常的直径是3~4mm,正常为圆形,双侧等大。

常见疾病

(1)瞳孔大小不等提示有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等。

(2)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见于昏迷的病人。

(3)集合反射:

动眼神经功能损坏时,睫状肌和双眼内直肌麻痹,集合反射和调节放射均消失。

四、扁桃体增大的分度分为三度:

不超过咽鄂弓者为1度,超过咽鄂弓者为2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3度。

第四章

颈部

颈静脉异常及情况颈静脉明显充盈、怒张、或搏动为异常情况,提示颈静脉高压,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堵塞综合征以及胸腔、腹腔压力增加等。

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分三度: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着为1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为2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三度。

常见疾病:

甲亢,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旁腺腺癌。

第五章

骨骼标志:

胸骨上切迹,胸骨柄,腹上角(为左右肋弓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又称胸骨下角,正常为70~110度),剑突,肋骨,肋间隙,肩胛骨,脊柱棘突,肋脊角。

胸壁检查的内容除营养状况,皮肤,淋巴结,骨骼肌发育外还应注意静脉,皮下水肿,胸壁压痛,肋间隙。

胸廓

(1)正常的胸廓前后径较左右径为短,两者比例约为1:

1.5

(2)异常的胸廓

1扁平胸为胸廓呈扁平状,其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见于搜长人和结核病

2桶状胸前后径增加有时几乎与左右径相等,甚至超过左右径,呈圆状。

见于肺气肿患者或老年人和矮胖体型。

3佝偻病胸为佝偻病所致见于儿童。

4漏斗胸为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形似漏斗。

5一侧变形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或一侧肺气肿。

6胸廓局部隆起见于心脏明显肿大、心包大量积液、主动脉瘤、或胸壁肿瘤

肺和胸膜

一、视诊:

三凹征为胸骨上窝、锁骨殴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正常的呼吸频率12~20次/分。

正常的呼吸节律是均匀而整齐的。

病理有

(1)潮式呼吸是由浅慢变为深快再由深快变浅慢。

(2)间停呼吸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3)抑制性呼吸为脑部发生剧烈疼痛所致的吸气相突然中断,呼吸运动短暂的突然受到抑制,患者表情痛苦,呼吸较正常浅而快。

见于急性胸膜炎、胸膜恶性肿瘤、肋骨折断等

(4)叹气样呼吸表现在一段正常呼吸节律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并伴有叹气样。

见于精神紧张、神经衰弱或抑郁症

二、触诊:

语音震颤强弱的影响因素取决于气管、支气管是否通畅、胸壁传导是否良好

减弱和消失常见于那些疾病

(1)肺泡内含气过多如肺气肿

(2)支气管堵塞如堵塞性肺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4)胸膜高度增厚或粘连(5)胸壁皮下气肿

增强见于

(1)肺泡内有炎症浸润如大叶性肺炎

(2)接近胸膜的肺内有巨大空腔如空洞性肺结核

三、听诊:

(1)四种正常呼吸音的比较

特征

器官呼吸音

支气管呼吸音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肺泡呼吸音

强度

极响亮

响亮

中等

柔和

音调

极高

中等

呼:

1:

1

1:

3

1:

1

3:

1

性质

粗糙

管样

沙沙声,但管样

轻柔的沙沙声

正常听证区域

胸外气管

胸骨柄

主支气管

大部分肺野

(2)异常呼吸音

1、异常肺泡呼吸音2、异常支气管呼吸音3、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湿啰音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

特点断续而短暂。

常连续多个出现。

分类1、按强度分为响亮型和非响亮型响亮型是啰音响亮由于周围具有良好的传导介质如肺实变:

非响亮型的是声音较低是由于周围有较多的正常肺泡组织。

2、按呼吸道腔径大小和腔内渗出物的多少分为粗中细湿罗音。

粗罗音发生于气管,主支气管或空洞部位出现在吸气早期,见于支气管扩张、肺水肿、肺结核;中啰音发生于中等大小的支气管出现在吸气的中期,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细啰音发生于细支气管见于吸气的后期见于细支气管炎。

捻发音是一种极细而均匀的啰音。

见于细支气管和肺泡炎。

(4)干啰音是由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堵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特点: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带乐性的呼吸附加音,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长。

分类按音调高低分为高调干啰音和低调干啰音。

高调干啰音是音调较高,带乐性见于较小的支气管或细支气管。

低调干啰音又称鼾音音调低见于气管或主支气管。

心脏检查

一、视诊的内容:

(心尖搏动、心前区搏动)及各自的类型和位置和疾病

胸廓畸形1、心前区隆起多为先天性心脏病造成心脏肥大。

2、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形。

见前面的内容。

心尖搏动1、正常人的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cm,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

2、心尖搏动移位病理性

因素

心间搏动位移

常见疾病

心脏因素

左心室增大

向左下移位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右心室增大

向左侧移位

二尖瓣狭窄等

左、右心室增大

向左下移位,伴心浊音界两侧扩大

扩张型心肌病等

右位心

心间搏动位于右侧胸壁

先天性右位心

心外因素

纵隔移位

心间搏动向患侧移位

一侧胸膜增厚或肺不张等

~移向病变对侧

一侧胸腔积液或气胸等

横膈移位

~向左外侧移位

大量腹水等,横膈抬高使心脏横位

~移向内下,可达第6肋间

严重肺气肿等,横膈下移使心脏垂位

3、负性心尖搏动为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

二、触诊1、震颤

部位

时相

常见病变

胸骨右缘第2肋间

收缩期

主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

收缩期

肺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3~4肋间

收缩期

室间隔缺损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连续期

动脉导管未闭

心尖区

舒张期

二尖瓣狭窄

心尖区

收缩期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2、心包摩察感可在心前区或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及,多呈收缩期和舒张期双相的粗糙摩擦音,以收缩期、前倾体位和呼气末更为明显。

三、叩诊:

叩诊的顺序先扣左界后叩右界。

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有外向内,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二肋间。

右侧线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二肋间。

中心浊音界改变的因素和常见的疾病

因素

心浊音界

常见疾病

左心室增大

心界似靴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右心室增大

肺源性心脏病或房间隔缺损等

左、右心室增大

扩张型心肌病

左心房增大或合并肺动脉段扩大

心界似梨形

二尖瓣狭窄

主动脉扩大

升主动脉瘤

心包积液

心界呈三角形烧瓶样

心包积液

四、听诊

1、五个听诊区

(1)二尖瓣听诊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

(2)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3)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三肋间。

(5)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

2、听诊内容:

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3、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是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度不等和脉率少于心律后者称为脉搏短绌;产生原因为过早的心室收缩;常见于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病、甲亢。

4、第一心音(S1)和第二心音(S2)地听诊特点s1音调较低钝,强度较响,历时较长,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在心尖部最响。

S2音调较高,强度较s1弱,历时较短,不与心尖搏动同步,在心底部最响。

5、心音分裂产生条件,心室收缩与舒张时两个房室瓣与两个半月瓣的关闭并非绝对同步,三尖瓣较二尖瓣延迟关闭0.02~0.03s,肺动脉瓣迟于主动脉瓣约0.03s.

第一心音分裂:

当左右心室收缩明显不同步时,S1的两个成分相距0.03S以上时,出现s1分裂,在心尖或胸骨下缘可闻及。

第二心音

(1)生理性分裂为正常的情况,见于青少年。

(2)通常分裂受呼吸影响,见于二尖瓣狭窄伴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狭窄。

(3)固定分裂不受呼吸影响,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

(4)逆分裂吸气时变窄,呼气时变宽。

见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6、奔马律的含义是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存在的心律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

和常见于那些疾病1早期见于严重性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衰,急性心梗,重症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

晚期多见于阻力负荷过重引起的心室肥厚的心脏病。

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狭窄。

7、开瓣音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声,常见于第二心音后0.05~0.06s。

见于二尖瓣狭窄而瓣膜尚柔软时。

第六章腹部

一、视诊:

(1)内容:

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皮肤,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及疝气

(2)腹部外型中的腹水蛙腹腹部凹陷舟状腹的含义和病种

1、腹水是腹腔内有大量积液。

常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2、蛙腹平卧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侧腹部明显膨出扁而宽。

见于心衰,肾病综合征。

3、腹部凹陷仰卧时腹壁明显低于肋缘与耻骨联合的平面。

见于消瘦和脱水者。

4、舟状腹严重时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脊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

见于恶病质、如结核、恶性肿瘤等。

二、触诊(重点):

★★

(1)内容:

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脏器触诊,腹部肿块,液波震颤,振水声。

(2)板状腹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受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

胆囊点压痛位于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

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

(3)脏器触诊注意肝胆囊肾

肝脏触诊★★

一、方法:

单手触诊、双手触诊、钩指触诊。

二、内容:

1、大小,2、质地,3、边缘和表面状态,4、压痛,5、搏动,6、肝区摩擦感,7、肝震颤

三、大小:

肝脏下垂见于内脏下垂、肺气肿、右侧胸腔积液导致的膈肌下降。

肝大有弥漫性和局限性。

弥漫性见于病毒性肝炎、肝淤血、脂肪肝、白血病、血吸虫病。

局限性见于肝脓肿和肝肿瘤。

四、边缘和表面状态:

边缘圆顿见于脂肪肝或肝淤血。

边缘锐利,表面扪及细小结节为肝硬化。

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结节状,见于肝癌、多囊肝、肝包虫病。

肝表面呈大块状隆起者见于巨型肝癌或肝脓肿。

呈明显分叶状见于肝梅毒。

五、压痛:

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因肝大受牵拉则有压痛,见于肝炎或肝淤血。

局限性剧烈疼痛见于肝脓肿,

六、搏动:

扩张性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

七、肝区摩擦感:

见于肝周围炎

八、肝震颤见于肝包虫病。

胆囊触诊★★

一、方法:

单手滑行和钩指触诊法

二、肿大胆囊呈囊性感,并有明显压痛见于急性胆囊炎。

肿大胆囊呈囊性感,无压痛者见于壶腹周围癌。

肿大胆囊呈囊性感,有实性感见于胆囊结石或胆囊癌。

因剧烈疼痛而致呼吸中止称Murphy征。

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堵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也明显肿大,但无压痛称为Courvoisier征。

肾脏触诊★★

一、方法为双手触诊法

二、肾脏肿大见于肾盂积水或积脓、肾肿瘤、多囊肾

腹部肿块★★

一、正常可触到的结构:

腹直肌肌腹及键划;腰椎椎体及骶骨岬;乙状结肠粪块;横结肠;盲肠。

二、异常肿块触诊的内容有八个:

1)部位,2)大小,3)形态,4)质地,5)压痛,6)搏动,7)移动度,8)肿块与腹壁和皮肤的关系。

三、叩诊(略)

四、听诊:

肠鸣音的次数和意义1)正常为4~5次/分,2)大于6次每分为活跃,3)大于10次每分为亢进,但音调不高亢,4)一分钟3~5次为减弱,5)3~5分钟以上未听到为消失。

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

运动功能检查

1肌力的分级:

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运动

2级机体在床上能水平移动,但是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机体能抬离床面,但是不能抗阻力

4级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5级正常肌力

2单瘫:

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偏瘫:

为一侧肢体(上、先肢)瘫痪,常伴有同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

截瘫:

为双侧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见于脊髓外伤、炎症等

3肌张力增高和降低表现为哪些

肌张力增高:

①痉挛状态:

在被动伸屈其机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也成折刀现象,为椎体束损害现象;②铅管样强直:

即伸肌和屈肌的肌张力均增高,做被动运动时各个方向的阻力增加时一致的,为椎体外系损害现象

肌张力降低:

肌肉松软,伸屈其机体时阻力低,关节运动范围扩大,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周围神经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小脑病变和肌源性病变等

感觉功能检查

1浅和深感觉检查的内容记住大标题

浅感觉检查、深感觉检查、复合感觉检查

神经反射检查

1,浅反射的内容记住大标题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趾反射、肛门反射

2,深反射:

(1)反射的分级

0:

反射消失

1+:

肌肉收缩存在,但无相应关节活动,为反射减弱

2+:

肌肉收缩并导致关节活动,为正常反射

3+:

反射增强,可为正常或病理状况

4+:

反射亢进并伴有阵挛,为病理状况

(2)深反射内容记住大标题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阵挛

(3)病理反射:

babinski征:

取位与检查趾反射一样,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小趾近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Oppenheim征:

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患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Gordon征:

检查时用手义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Hoffmann征:

检查者左手持患者腕部,然后以右手中指与示指夹住患者中指并稍微向上提,使腕部处于过度过伸位。

以拇指迅速弹刮患者的中指指甲,引起其余四指掌屈反应则为阳性

(4)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

患者仰卧,检查者以一手托患者枕部,另一手置于胸前作屈颈运动。

如这一被动屈颈检查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即为颈部阻力增高或颈强直

kerning征:

患者仰卧,一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

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则为阳性。

正常人可达135°

brudzinski征:

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着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

当头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则为阳性

第四篇

第二章临床血液检查

一、健康人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参考值、

人群

血红蛋白(参考值)

红细胞数(参考值)

成年男性

120~160g/L

4.0~5.5×10^12/L

成年女性

110~150g/L

3.5~5.0×10^12/L

新生儿

170~200g/L

6.0~7.0×10^12/L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的标准和类型

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

相对增多;绝对增多(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白细胞计数:

正常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类型和原因

①急性感染:

化脓性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肺炎链球菌等)最为常见。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③急性大出血:

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周围血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