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教育学习题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778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考教育学习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招考教育学习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招考教育学习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招考教育学习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招考教育学习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考教育学习题集.docx

《招考教育学习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考教育学习题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招考教育学习题集.docx

招考教育学习题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

1、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

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教育标志是()

A.人类教育的产生B.古代学校的出现C.近代学校体系的形成D.终身教育的实现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D.信息革命的出现

4、教育终身化是()的特点。

A.古代教育B.近代教育C.20世纪以后的教育D.后工业社会教育

5、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康德的《论教育》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6、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A.赫尔巴特B.卢梭C.洛克D.杜威

7、我国近代学制创建于()。

A.盛唐B.明末C.清末D.民国

8、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

A.《学记》B.《孟子》C.《论语》D.《中庸》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0、苏格拉底问答法中的问答分为三步,第三步是()。

A.定义B.苏格拉底讽刺C.助产术D.提问

11、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

A.私学B.公学C.国学D.乡学

12.主张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是好的教育这一观点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儿》C.《普通教育学》D.《教育漫话》

13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的是()

A.古代中国B.古代印度C.古代埃及D.古代希腊

14.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A.18世纪上半期B.18世纪下半期C.19世纪上半期D.19世纪下半期

15.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这一思想被称为()

A.人文教育学派B.传统教育学派C.现代教育学派D.实验教育学派

16.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这一思想是()

A.卢梭B.康德C.夸美纽斯D.洛克

17.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教育思想家是()

A.杜威B.凯洛夫C.陶行知D.裴斯泰洛齐

18.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

A.董仲舒B.王充C.司马迁D.郑玄

19.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

A.家庭教育B.社区教育C.教育网络D.学习化社会

20.“臧息相辅”即主张()

A.教和学相结合B.学与思相结合C.课内与课外相结合D.教学与劳动相结合

二、不定向选择

1.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B.公益性和免费性C.科学性D.国际性E.终身性和未来性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

A.以儿童为中心B.重视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展C.学校即社会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3.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D.教育环境E.教育形式

4.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

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儿童中心 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

6.我国商、周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 )主要是德育内容。

A礼 B射 C御 D书 E乐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

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

()

3.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

2、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校园文化D.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4、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人的身心发展规律C.文化传统D.生产力水平

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领导者的亚文化D.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6.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科学技术D.文化

7.学校的组织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

A.行为方式B.校风C.角色规范D.学风

二、不定向选择

1.校园文化最终要表达()等内容。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C.学校精神文化

D.学生亚文化E.教师亚文化

2.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观念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

C.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D.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

E.科学技术可以影响受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

A.理性成分B.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D.价值成分E.理想成分

4.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为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B.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D.制约教育目的

E.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

三、判断题

1.教育为政治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

2.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决定着教育。

()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

4.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

5.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

1、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不稳定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

5、教育者重视在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与阶段性B.稳定性与可变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

6、“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

A.内发论B.外烁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活动论

7、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这观点属于教育学上的()

A.内发论B.外烁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三因素论

8、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B.导向作用C.提供了多种可能D.促进作用

二、不定向选择

1.下列哪些观点是持遗传决定论认识的?

()

A.洛克的“白板说”B.高尔顿的血统论C.柏拉图的三等论

D.基督教的“原罪说”E.中国的性善性恶说

2.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A.佛洛依德B.威尔逊C.孟子D.荀子E.洛克

3.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A.发展人的个性B.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

C.发掘人的潜力D.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E.发挥人的力量

4.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是()

A.性机能成熟B.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C.具备较稳定的自我意识D.个性形成E.大脑发育成熟

5.下列哪些现象属于身心发展的互补?

()

A.盲人一般听觉灵敏B.聪明儿童常常学习不努力

C.坚强的意志能战胜肢体残缺的困难D.失去双手的人能用口写字

E.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6.印度狼孩的事例充分说明了()

A.遗传素质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B.自然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

C.人的发展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D.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发展

E.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收效不高

三、判断题

1.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

2.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

()

3.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处于儿童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果关系所制约,说到底还是一种决定论。

()

4.儿童个体的发展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

()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

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B.人的自然发展学说

C.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理论联系实际D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3、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育结果、标准,称为()。

A.教育目的B.教学目标C.培养目标D.教学要求

4、下列哪个选项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德育D.智育

二、不定向选择

1.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到哪些客观条件?

()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C.制定者的哲学观念D.社会历史发展进程E.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2.智育的任务有()

A.传授知识B.发展智力C.形成技能D.有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E.培养自主和创造性

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哪些作用实现的?

()

A.强制功能B.示范功能C.导向功能D.评价功能E.激励功能

4.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E.劳动技术教育

5.教育目的规定着()

A.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

B.教育所要培养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

C.教育所要培养人的身心素质

D.教育内容和方法;

E.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

三、判断题

1.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论。

()

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

3.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

4.由于教育目的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

5.全面发展是排斥个性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单项选择

1、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

A.授受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D.相互制约关系

2、在我国,对教师概念进行全面、科学界定的法律是()。

A.《宪法》B.《教育法》C.《教师法》D.《义务教育法》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角色中的()。

A.传道者角色B.示范者角色C.授业解惑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

4、我国对学生的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A.《宪法》B.《义务教育法》C.《教师法》D.《教育法》

5、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是()

A.未成熟的人B.发展中的人C.成熟的人D.被塑造的人

二、不定向选择

1.中国教师的资格条件须包括以下哪些条件()?

A.必须是中国公民B.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C.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D.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E.体格达标

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包括()

A.传道者B.示范者C.研究者D.授业解惑者E.朋友

3.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

A.差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系统性E.学习性

4.教师的基本素质成分包括()。

A.知识结构B.个性品质

C.教学能力D.教育观念E.教育内容

5.我国有哪些法律专门规定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三、判断题

学生由于知识等方面缺乏,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因此是被动的教育对象。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

“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受到了责难,新课程改革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往对话的平等关系。

()

教育过程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关系。

()

《教育法》规定学校可以分快慢班。

()

6.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

()

7.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都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

课程

一、单项选择

1、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

C.知识性课程D.工具性课程

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

A.知识、能力、智力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智力、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

4、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5、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目标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

C.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D.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6、根据课程任务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

A.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B.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D.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7、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构”,这种课程评价模式称为()。

A.目标评价模式B.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D.发展性评价模式

8、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科书D.教案

9.在泰勒看来,课程编制的首要步骤是()

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学习经验C.组织学习经验D.评价教育目标

10.课程评价中的CIPP模式是指()

A.背景、输入、过程评价模式B.泰勒模式

C.目标评价模式D.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以上三者都是

二、不定向选择

1.下列属于课程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

A.整体性原则B.普遍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

D.迁移性原则E.生理适宜性原则

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包括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课程目标E.教学目标

3.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B.普遍性C.基础性D.自愿性E.适应性

4.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应包括()

A.认知领域B.思维领域C.交往领域D.情感领域E.动作技能领域

5.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有()

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教学方法

E.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三、判断题

学校课程就是在学校中开设的所有课程。

()

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

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行为动词“理解”通常用来描述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

()

教材与课程的关系是教材包括课程()

新课改中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自主、合作、探究()

实验室、教材、因特网于是显性课程资源,而师生关系属于隐性课程资源()

教师虽不是课程资源,但依然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决定、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

()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在高中阶段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进行选修学习。

()

课程改革就是教材改革。

()

课程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要素组成。

()

依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两种课程。

()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

第七章教学原理

一、单项选择

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2、《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激励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

3、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A.练习法B.演示法C.实验法D.发现法

4、《学记》中说:

“学不躐等”,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5、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

A.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B.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C.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D.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6、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论述是()

A.化民成俗B.学不躐等

C.父子之交,喻也D.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7、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二、不定向选择

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包括()

A.认识的间接性B.有领导的认识C.认识直接性D.认识的教育性E.认识的交往性

2.教学原则包括()

A.因材施教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E.循序渐进原则

3.教学过程的内在必然联系包括()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C.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D.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

E.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

4.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包括()

A.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B.教学规律C.教育对象

D.教育方针E.教学目标

5.教学方法的实施应贯彻以下哪些原则()

A.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B.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C.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D.坚持灵活性E.渗透教育机智

三、判断题

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能力就越强。

()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课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

对话教学就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教学。

()

由于教学活动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

第八章教学活动

一、单项选择

1、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D.班级教学

2、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A.提出教学目的B.选择教学方法C.设计教学进程D.规划板书内容

3、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小组教学

4、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外部分组B.内部分组C.设计教学法D.道尔顿制

5、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A.内容型策略B.形式型策略C.方法型策略D.综合型策略

6、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由学生自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单元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B.分组教学制C.道尔顿制D.设计教学法

7.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为()

A.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B.适宜性、科学性、差异性

C.引导性、有效性、科学性D.主导性、灵活性、启发性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教授新知识D.领会新知识

二、不定向选择

1.下列哪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活动属于教学活动?

()

A.课前准备B.上课C.作业D.练习E.评定

2.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的是()

A.个别教育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E.设计教学法

3.根据教学的任务划分,课的类型分为()

A.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B.布置作业(作业课)

C.检查知识课(检查课)D.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

E.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

4.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

A.综合性B.复杂性C.可操作性D.灵活性E.活动性

5.下列属于个别化教学的有()。

A.道尔顿制B.文纳特卡制C.开放课堂D.导生制E.分组教学

三、判断题

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和巩固相联系,这节课就属于综合课。

()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