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607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docx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docx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及发展

摘要:

文章借助普遍使用的SWOT分析方法对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较全面的了解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进而对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SWOT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策略

引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文化建设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角。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灵魂、品格,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支撑力量。

建设文化强省是山东省委、省政府近来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目标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文化强省被提高到和经济强省一样的战略高度,是山东省顺应发展潮流、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从地域的角度来区分,文化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作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地区的文化。

它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反映。

建设文化强省,必然要在发展城市文化的同时,不断重视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

基于此,笔者试图借助普遍使用的SWOT分析方法对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较全面的了解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进而对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策略。

SWOT分别指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

通过对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概括如下:

一、优势(S)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山东省近来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作出的重大部署。

在此基础上,山东省建设新农村文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山东传统农村文化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千百年来,在齐鲁文化的熏陶、塑造下,山东人形成了讲诚信、重秩序、讲自律等优秀传统。

山东传统农村文化推崇重义轻利,把社会道德与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这种思想突出强调了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当经济与道德、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时,舍利取义、舍生取义就成为人们自觉的选择。

在越来越追求物质利益的今天,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道德与经济的关系显得更加重要。

[2]山东传统农村文化还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

因此,借鉴传统诚信观念中的合理成分,培养人们的诚信观念和诚信行为,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山东省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得天独厚的优势。

2.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山东省民俗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各地相继举办了农村文化艺术节、曲阜孔子艺术节、青岛啤酒艺术节、潍坊风筝节、泰山登山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这些民俗节庆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催生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艺作品,提高了农村文化队伍的素质,从整体上繁荣了我省的农村文化事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文化需求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

农民业余时间相对较多,他们需要学习、交流,需要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来充实自己。

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变换,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村文化的现实拓展,刺激了农村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多。

同时,外出农民返乡带来先进的思想观念,激活并不断增强了农村的精神需求。

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农民在经济生活富裕的同时,相应要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他们的文化观念有所更新,主动要求参与文化建设,享有自己应该拥有的各种文化权益。

4.文化载体逐渐增多

现在山东农村不仅有戏曲、杂技、说书等传统文化载体,而且有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等多种现代文化媒体。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加强了乡镇文化站建设,有条件的乡镇还建设了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并以乡镇带动村庄,进一步发展了村文化大院、文化室。

文化设施有所改善,农民闲暇生活开始丰富。

5.教育状况有所改善

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山东省绝大多数农村乡镇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扫盲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农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农民接受新科技的兴趣,而且还包括人文教育、卫生保健、家庭理财、法律法规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3]同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6.文化市场初步发展

目前在山东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或者自发集资改建文化阵地、资助政府办电视差转台、成立电影放映队以及兴办舞厅、游戏厅与网吧等活动,凸显出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地位。

[4]在经济发展程度不等的很多农村,都在试图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形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村文化市场。

一些农村文化市场初步发展,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进来,而且不断叩问城市文化消费市场。

二、劣势(W)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对“三农”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山东省农村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就整体而言,目前,山东省的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1.文化体制改革滞后

目前,山东省乡镇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仅对其行使业务指导职能。

在机构改革中,文化站与其他部门合并,乡镇文化站经历了从文化站到宣传文化站、文化广播电视站的演化。

目前的文化站对应宣传、文化、广电等多个部门,机构性质界定不清,部门关系不能理顺,乡镇文化站人事管理权、财产管理权、工作安排权归当地政府,业务主管部门难以调配使用干部,文化站人员不易流动,缺乏活力。

[5]且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比例较低。

2.农民素质亟需提高

在现如今的山东农村,农民之间互动减少,人际关系淡漠,村庄缺乏整体凝聚力。

村庄的道德、舆论、价值体系瓦解;老年人地位下降,处境艰难;邻里关系紧张,社会治安恶化,村庄文化“荒漠化”情况严重。

[6]总体上看,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接受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的能力不强。

同时,伴随农村政治结构变动、职业和收入急剧分化,农民偏重知识、技能及健身的实用文化学习导向使其思想文化及道德素质亟需提高。

3.文化人才极度匮乏

在山东省,从事农村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配备不足。

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的机构、编制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多数没有配备专业的文化干部。

有一些年轻的、专业知识强的干部,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工资待遇上不去,造成大量流失,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文化建设的民间人才后继无人,山东农村民间文化正迅速消亡,过去热爱传统文化并为愿意之献身的老一代民间艺人,或年老体衰或已经过世,青年人对民间文化又不屑一顾,民间艺术日益衰落,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有知识有才能的青年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享受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成果的重要群体,这个群体的流失,使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缺少富有生机的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

4.文化供给相当贫乏

现阶段,山东省农村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农民文化生活不够丰富。

根据调查,看电视、喝酒聊天、逛街赶集、听流行歌曲、打牌、读书分列为农民主要文化娱乐活动的前六名。

文化活动是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最真实的反映,而农民最需要、最渴望的还是传统文化。

农民群众喜欢传统的节日,喜欢传统的礼仪,喜欢传统的民间技艺。

但是,现在传统节日逐渐被边缘化,“人情消费”代替了民间传统礼仪,民间技艺失传,农村民间文化活动减少。

并且,山东省多数县、市的农村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不足,这与农民与日俱增的文化需求不相协调。

5.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山东全省已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但“两馆”馆舍有的还在建或准备计划建设阶段,有的资金还未到位,实建的馆舍面积离国家标准馆舍面积还有一定的差距。

财政每年拨付的经费只能保工资,无法开展业务活动,“两馆”难以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难以做好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工作。

[7]基层文化机构建设滞后,文化网络难以形成。

农村文化工作发展很不平衡,目前有的地方既无图书室也无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和场所,再加上文化专职干部常常不专职,经常去做乡镇领导分派的其他工作,致使农村文化工作被放在一边,一些应当开展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

有的地方建设的文化活动中心有重建设,轻活动,轻管理的现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6.文化市场发育不足

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加上地域的限制,农村文化产品在现阶段还难以摆脱粗朴、陈旧甚至庸俗的痕迹,在生产方式上也基本是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生产。

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薄弱,法制不健全。

农村文化市场分布的点散、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很大。

我国的农村文化市场还处于自生自灭的阶段,缺乏统一规划,不少地区“小、散、乱、差”的状况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经营性的民办文化。

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但仍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和管理模式,用对待文化事业的眼光去看文化产业,基层政府还在“等米下锅”,使文化产业运转缓慢,文化市场发育不足。

另外,针对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阻碍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机会(O)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领导同志也一再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

近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省里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文化的政策措施。

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式一片大好。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个文件充分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对于乡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8]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2006年、2007年1号文件、《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党的17大报告等文件都表明,党和政府愈来愈重视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2.省里领导高度重视

近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文化的政策措施。

除了实施文化大省建设、文明山东建设这样一些具有重大政策效应的措施外,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或转发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等相关文件,并以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多次召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会议。

[9]近几年来,山东省文化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3.农村经济不竭动力

2007年山东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达到7150.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为5863.2元,恩格尔系数降低至37.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居全国前列。

[10]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山东省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进步的标志。

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是山东省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

4.统筹城乡文化建设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成为山东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以“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城乡发展是其重点。

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

[11]山东省政策为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主要包括对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建立考核检查机制,建立激励机制,规范文化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乡文化建设,建立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等。

5.社会关注逐渐提高

山东省城市文化资源开始向农村观望。

城市文化的迅速发展和部分资源的饱和闲置,使其在市场的导向下,开始向农村市场观望,试图在农村找到能增值的空间。

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对农村文化发展较为关注。

无论是利益驱使,还是出于公益之心,或是对社会公正以及农民处境改善的向往,不断增多的社会机构和个人将目光投向农村文化的发展。

6.文化全球化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催生了文化全球化趋势,文化全球化追求不同文化内容之间的相互融通、共同发展,追求不同地域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这为山东省新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时代背景。

四、威胁(T)

我们在为山东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而欣慰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山东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与南方发达省市相比,还相对滞后,仍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威胁。

1.农民主体地位缺失

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性障碍,山东省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而以前重经济轻文化的指导方针更加导致了文化体系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

文化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意识不强。

[12]文化工作者的创作主要是以城市题裁为主,并没有更多考虑农民对文化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文化信息的输入,对现有文化活动的满意度普遍偏低。

不少农民离乡进城务工,但是只有少数精英能够在城市扎根并留下来发展,大部分年轻人只能在经过几年的城市磨炼后重新回到农村。

这些已经适应城市文化生活的中青年农民重新回到农村后,对文化产生更加强烈的需求,但农村文化的缺失及不适用性使他们心理上更难平衡。

[13]

2.传统文化沉重负荷

山东传统农村文化深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影响。

它要求人们恪守宗法,循规蹈矩,本分求稳,不求标新立异和冒险创新。

儒家思想曾给齐鲁大地带来无上的荣耀和辉煌,促进了山东人在中华文明史中的进步。

然而齐鲁大地也承受了太多儒家思想中庸保守文化传统的沉重负荷,使山东人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了限制。

一种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长时期内保持稳定状态,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维护它、适应它。

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对山东传统农村文化进行辩证的扬弃,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并将其中的精华部分用于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将是一个暂新的挑战。

3.城乡文化发展失衡

由于国家经费投入、政策、人口数量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城市文化较为繁荣,而农村文化相对凋敝,二者之间严重失衡。

这使农村在文化方面的设施不足、公共资源偏少、机构运转困难等,阻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例如,尽管山东农村文化机构设置和乡级广播站、村通广播的数量在全国处前几位,但它的通广播村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数,在统计的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居第18位。

装喇叭的农户比重2816%,在全国居第11位。

这与山东这样一个农业大省的实际需求还很不相称。

城乡文化发展的失衡使整个山东农村社会进步的健康、有序、协调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和影响。

4.乡村文化被动衰落

在山东省乡村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到城市打工挣钱,获得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却已经远离乡村生活,对于当下的乡村文化生活秩序而言,他们处于一种“不在场”的状态。

[14]而传统乡村文化的代表年长者,则因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沦为乡村社会的边缘人物,乡村本土文化秩序处于迅速瓦解之中。

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符号和要求也逐渐渗透进农村,农村文化慢慢“被城市化”。

以农村建筑文化为例,在城市兴盛公寓式住宅的时候,这股风气也吹进农村,很多农村不顾客观情况,集资建起了这样的住宅小区,结果却是不符合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最后闲置。

[15]在通往现代化、城市化的路途之中,乡村社会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乡村文化衰落了。

5.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文化建设人才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然而由于政府对村民中的文体积极分子缺少组织引导和保护,使得民间文艺骨干少,且流失严重。

[16]有的村庄虽有主管文化人员,但文化素质不高,又没经过专业培训,并且缺乏建设的主动性,听从上级的安排;有的村庄设有主管人员,但什么都不管,成为一个“空架子”;还有的村庄甚至没设主管人员。

至于村群众活动组织,有的村庄虽有,但由于管理不善,缺乏活动经费和场地,只是一个摆设;而大部分村庄,尤其是山东省中西部的村庄根本没有村群众活动组织。

一些村庄由于缺乏对文化积极分子、文化能人的组织和重视,使得人才的往外流失,甚至白白浪费。

6.文化市场尚不规范

山东省农村文化市场分布的点散、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很大。

农村文化市场还处于自生自灭的阶段,缺乏统一规划,不少地区“小、散、乱、差”的状况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经营性的民办文化。

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但仍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和管理模式,用对待文化事业的眼光去看文化产业,基层政府还在“等米下锅”,使文化产业运转缓慢,文化市场发育不足。

同时,山东省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多元,文化内容良莠不齐、混杂多样,且随着农村市场的不断发展将显得愈加复杂。

但目前,尚无有效的市场管理和监督机制,这使市场运行极不规范。

五、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策略

通过对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成为制定适应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策略的直接依据。

就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发展而言,可以发挥优势、减少劣势、利用机会、回避威胁,分别形成SO、ST、WO、WT策略。

进一步对这些策略进行甄别和选择之后,系统形成的山东省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策略方案如下:

1.改革文化管理机制

山东省的文化单位可以分为事业型文化单位和企业型文化单位两类。

事业型文化单位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型文化单位以市场运作为主。

要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

要深化事业型文化单位的人、财、物等方面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

[17]对文艺表演、电影放映、网络服务等属于企业型文化单位经营领域的,要按照市场原则,运用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资。

针对社会公益性质的农村文化建设,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服务站等,不得以各种名义企业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实行直接干预为主,辅以社会手段。

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援助机制,如: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和国家机关向公益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赠活动,帮助农村地区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支持其文化建设。

2.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全省各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纳入整体工作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大力推进,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要列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

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责任,认真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场所、设备、网络、经费等方面的问题。

继续深入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活动。

3.加强教育振奋精神

农村文化具有内聚性,能够聚集广大村民的思想、信念、价值观、道德、习俗和行为规范,逐渐形成集体所共有的村民意识。

内聚性特征使农村文化易于两极分化,要么群体进步,要么群体落后。

有鉴于此,我们应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18],以此来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4.加大文化建设投入

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省、市、县(市、区)财政继续落实好宣传文化企业税收优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欠发达地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的建设、维修和改造,重点文物保护以及购买农村电影16毫米拷贝补贴。

要保证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对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文化事业机构的日常工作应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每年有一定数量的购书和报刊订阅经费。

5.建立多方融资渠道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多渠道筹措文化建设资金,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向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可予以一定程度的减免。

[19]充分调动集体、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捐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广辟资金来源渠道,保障新农村和谐文化的正常开展;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民营经济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融资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6.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山东省以旅游观光为主的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娱乐的需求;同时,教育、阅读、上网和广电的文化消费成为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农村文化市场如电影、图书等领域也亟待开拓。

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积极培育好农村文化市场机制,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坚决制止传播各种暴力、愚味、迷信、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倾向和文化市场的经营活动,扶持大众化、民族化的文化经营场所和健康有益的文化经营活动;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要按照经营性原则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原则和规律的科学合理的有关利润、功能、效益等多方位的市场评估与反馈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经营活动的审批管理和市场审核准入制度。

7.拓展农村文化内涵

根据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首先,要丰富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农村节庆日、农村集市等时机开展文化活动。

[20]在活动形式上,要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合理安排农村的劳作时间,以不耽误农耕时间为准。

其次,要深化创建活动。

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赋予文明村镇、文明户的创建内容,不盲从,同时又活泼丰富。

8.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乡镇文化站单纯举办娱乐活动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因此,乡镇文化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设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积极推进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注重把娱乐性和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技文化卫生知识普及,广播电视宣传,思想道德教育等有机地融入农村文化活动中去,使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发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山东省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发扬优势,摒弃劣势,抓住机会,面对威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经济的繁荣带动文化的繁荣为目标,在转变旧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农村基层服务的运行机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文化发展总体思路指导下去努力工作,农村文化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R].

[2][17][19]冯锋.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视阈下山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J].东岳论丛,2009(12).

[3]李赫.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研究[D].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2010.

[4]闫秀敏、黄小晏.基于SWOT分析的新农村文化发展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5).

[5]陈赵阳.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