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590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山东省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为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

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比2005年增加8509亿元,总量规模明显扩大,居全国第3位。

五年累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2363亿元,年均增长13.4%。

二是贡献明显提高。

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939.3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56%;预计服务业从业人员206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2%,比2005年增加350万人。

三是投资增长显著。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完成11377亿元,同比增长26.9%,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的比重达到48.9%。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370亿元,年均增长26%,促进了重点服务业城区、园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成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是发展环境优化。

服务业领域改革进程加快,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投资、金融、财税等改革迈出新步伐;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全省初步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

“十一五”时期,我省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把国家政策与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服务业发展积累了经验:

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全省上下形成发展服务业的浓厚氛围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前提;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是服务业工作的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服务业科学发展的先导;坚持创新、突出工作重点是服务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关键;明确责任、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是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服务业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优化环境、政策扶持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必要手段。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省服务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增加值占比较低。

尽管全省服务业总量规模在全国列第三位,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

2010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仍低6.4个百分点,分别比广东、江苏低8和4.3个百分点。

二是投入相对不足。

服务业投资占比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沿海省市相比差距较大。

2010年,我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分别比广东、浙江低17.5和10个百分点。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0年,我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2.3%,分别比广东、江苏高10.5和5个百分点;金融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2%,分别比广东、江苏低4.1和3.6个百分点。

传统服务业占比过高、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环境和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既有有利因素,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总体上看,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从有利的方面分析:

(一)宏观环境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市场逐步趋稳,国际服务业转移步伐加快,“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将成为我省利用外资的亮点。

从国家宏观政策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经济发展的主线,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这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从我省经济基础条件看,我省工业、农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区位优势明显;我省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持续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活力。

“十二五”时期,我国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将加快推进,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有利于非公有制服务经济的发展;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不断完善,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将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事业单位改革稳妥推进,将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服务业自身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提高,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三)制造业强省建设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迫切需要将产前、产中、产后非生产性业务外置给专业服务机构承担,这为发展研发设计、科技信息、金融、商务服务、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省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必将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将由2010年的49%提高到55%。

这意味着将有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加之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对服务业产生更大的需求,为我省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拉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居民消费将逐步从温饱型、舒适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更加注重消费质量的提高。

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将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由过去的预防性储蓄逐渐转变为适度超前消费。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是未来一个时期促进我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六)现代科技为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我省科研力量较强,“十二五”时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步伐的加快和在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将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创新能力,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七)扩大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已经结束,金融、旅游、商务、贸易等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人才、技术等进入我省服务业领域,同时也有利于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扩大齐鲁文化、教育、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等服务贸易出口。

“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同时,也应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进入一个艰难的调整期,全球贸易摩擦和经济动荡可能会贯穿整个“十二五”期间,这将对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我省作为沿海省份出口增长将受到一定影响。

从国内经济发展看,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面对全球经济疲软的前景,我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转方式、调结构”促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不稳固,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从我省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看,我省经济处于工业化后期,一产二产发展势头强劲,三产内部结构层次低,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时期,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困难和压力较大。

同时,我省南临长三角,北接京津冀,这些区域发展较快,对我省服务业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三、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是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是有效缓解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新形势、提高全省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吸纳新增就业、惠民生、保稳定,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内在要求。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素质、提高层次为主线,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业;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布局,强化载体建设,培育服务名牌,构建起与生产、生活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为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二)任务目标。

到“十二五”末,力争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达到2.7万亿元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左右。

“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三)指导原则。

1、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强化政府推动,积极推进服务业重点行业改革,通过体制改革释放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服务业企业改革;培强做大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统筹考虑,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把突出发展城市服务业与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统筹考虑,促进城乡服务业共同发展;把提升东部沿海和先进地区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与扩大中西部地区服务业规模和优化结构统筹考虑,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协调发展。

3、科学布局,优化发展。

发挥各地优势,合理规划服务业发展布局,形成地方服务业发展特色;明确区域服务业功能定位,促进服务业在空间上相对集聚,通过服务业集聚区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优先培育服务业发展载体,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区域服务业的率先发展。

4、扩大开放,促进发展。

抢抓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资本输出的机遇,扩大服务业引进外资和外地资本规模,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培养与引进服务业人才并举,强化对服务业的智力支撑;加大拓展国际市场的力度,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5、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引导鼓励服务业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培育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创造新的价值,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着力改善民生;扶持服务业企业服务创新,培育服务名牌,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产品,引领并创造消费。

四、服务业发展布局

“十二五”时期,依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服务业区域功能定位,引导服务业合理集聚发展,逐步形成“突出两核、提升两翼、拓展两沿”的服务业发展布局。

(一)突出两核。

突出发挥济南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服务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把济南、青岛发展成为面向全国、服务全省的服务业中心城市。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依托便捷的交通,在空间上形成以济南为核心,以淄博、泰安、德州、滨州、聊城、莱芜为周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全省服务业的发展引领区。

山东半岛城市群依托港口和交通区位优势,青烟威潍配套联动,打造半岛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区。

(二)提升两翼。

抓住黄河三角洲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和鲁南经济带的服务业,提升我省南北两翼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全省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北翼的黄河三角洲服务业发展带,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构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功能;南翼的鲁南服务业发展带,依托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培育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和基地。

(三)拓展两沿。

充分发挥运河航运、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优势,把运河沿岸打造成物流、文化旅游和宜居的生态经济带。

发挥黄河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以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为重点,把黄河生态旅游打造成山东省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五、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及重大投资项目

“十二五”时期,围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批零餐饮、科技信息、商务服务、家庭服务、房地产、文化旅游、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着力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园区、企业和项目四大载体,全面提高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适应我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全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主体。

1、金融业。

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大力推进金融产业化,全面提升我省金融业综合竞争力。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统筹城乡金融发展,鼓励大中型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促进和带动农村金融发展;围绕我省实施区域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重点区域金融业发展,加快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增强金融资源的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

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吸引外资银行来鲁创业发展。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形成大中小银行的层次化竞争格局;做大做强恒丰银行、齐鲁证券、泰山财产保险等地方金融企业,发挥金融龙头带动作用;发展壮大城市商业银行,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培育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完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加快金融市场建设,着力构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等协调发展、运作规范、监管有力、交易便利的市场体系,积极探索发展新型金融要素市场和新型金融业态。

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创新金融发展理念,完善金融创新机制,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开发市场细分化、差异化金融业务品种,稳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发展各类担保抵押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全民金融信用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地方金融法规建设,优化金融监管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维护金融秩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到“十二五”末,金融业力争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完善全省综合运输规划,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

以国家高速公路和重点区域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为重点,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以加快铁路干线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形成快速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以提升沿海港口和内河航道综合通过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积极推进青岛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加快运河济宁北段开挖工程进度,支持枣庄、济宁提升运河航道等级,提高京杭运河山东段的通过能力;以开辟、增加国内外航线为重点,加快青岛、济南两大国际空港和烟台、威海、临沂、济宁、东营、潍坊等区域性机场的改造,着力提高我省航空客货运输能力。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规划建设国家、省级、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现代物流园区,促进物流向中心城市、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集聚,构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提高物流效率;充分发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烟台保税港区的作用,加快建设日照保税物流园、淄博国际保税物流中心、临沂临港保税物流园和威海、东营、潍坊临港物流园,重点发展一批集海运、陆运于一体的大型运输企业,使沿海港口成为承接国际现代物流的平台和桥梁;内地以物流园区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提高物流业集聚发展的水平,重点发展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延伸物流服务网点到农村,提高城乡物流配送功能,鼓励现代物流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连锁化经营、智能化管理,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骨干物流企业。

提升邮政业发展水平,发挥邮政网络的优势,在做好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和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邮政快递、邮政储蓄和邮政物流等业务。

到“十二五”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力争实现增加值430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以上,年均增长14%以上。

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加大投入、规范建设的要求,加快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发展,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服务到所有乡镇的综合信息服务网。

拓展服务领域,以软件和信息系统集成为重点,加快建设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增值电信服务,提高信息服务、信息集成的水平,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等,促进信息服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和服务质量;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立和健全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积极发展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兴服务业态。

在互联网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服务领域,通过建立完善物联网标准,规范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

到“十二五”末,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力争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不断提高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

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加快科技创业园区建设,支持科技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建设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为科技创业服务的能力。

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加快技术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大中小企业创新联动,加快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计算机及应用软件和新兴科学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培育为创新主体,加速科技的传播与应用。

加快科技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工作,推动科技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加快发展科技创业投资服务机构,为科技创业提供融资服务;加强和规范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重点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提高地质勘查业服务水平,逐步增加对地质勘查业的投入,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建设,提高地质勘查装备水平和研究分析能力,不断拓宽地质勘查服务范围,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搞好服务。

到“十二五”末,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力争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

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

加快发展租赁业,以融资租赁服务为重点,规范租赁市场,重点发展房屋、设备等租赁业务,实现融资与贸易和服务的结合。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着力发展会计和审计等财务类、律师和公证等法律类、信息和咨询等咨询类、代理和经纪等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着力培育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水平,形成省、市、县、乡四级相互衔接,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中介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品牌商务服务企业。

积极发展会展业,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贸易型为主的发展要求,重点培育济南、青岛、烟台和临沂等会展博览园,使之成为区域性会展中心;把济南信博会、青岛国际啤酒节和烟台国际葡萄酒节等一批节会,培育成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会展品牌。

到“十二五”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力争实现增加值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二)加快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以提高服务科技含量、规范服务标准和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1、批零餐饮业。

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

改造零售业,大力推进商业结构和业态调整,加快发展超市、便利店、综合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重点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增强商业聚集效应;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网上商城;积极运用无线射频、条形码、商业智能等现代技术和管理软件,改造提升传统零售业。

完善批发业,改造现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强化市场经营管理,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积极推进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在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产地、销区或集散地,重点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批发市场,形成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辐射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品牌,增强批发经营在流通领域的控制力。

提升住宿餐饮业,实施住宿餐饮业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弘扬鲁菜品牌,鼓励名牌、老字号住宿餐饮企业实施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推动中式快餐生产工业化、经营连锁化、服务标准化,促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

到“十二五”末,批发和零售业力争实现增加值700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左右,年均增长13%以上;住宿餐饮业力争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2、旅游业。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大力弘扬“好客山东”品牌,加强以城市旅游品牌为重点的“好客山东”体系建设,强化品牌宣传,全面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树立城市旅游品牌形象,依托济南、泰安、济宁、青岛、烟台、威海等旅游重点城市,打造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地和国际海滨旅游度假目的地。

积极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着力提升以“三孔”、泰山、蓬莱阁为代表的传统知名景区,在山水圣人旅游线重点打造天下第一泉、尼山圣地、泰山封禅古道、齐长城等新文化景区;在黄金海岸旅游线重点建设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个滨海休闲度假酒店集群,推动国际邮轮旅游,加快发展海上游艇,重点打造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岛、荣成好运角国际旅游区和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三大滨海旅游区,建设中国最大的休闲半岛;在运河旅游带重点建设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水上古城、水浒文化等旅游区;深入开发齐文化、沂蒙山文化;依托旅游城市、乡镇和特色旅游村,着力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休闲类服务业园区,推动文化旅游集聚发展。

培育旅游大企业,深化旅游资源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和国际旅游合作机制,实施旅游大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推进银座、南山等十大旅游集团做大做强,争取5年内一至两家企业集团进入国家旅游集团行列前10名;鼓励以资产为纽带,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重组、兼并、联合,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大企业上市融资。

到“十二五”末,全省接待国内游客4.8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550万人次,力争旅游总收入55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3、房地产业。

完善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政府保障机制,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合理引导住房消费,稳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以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为重点,实施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最大限度地解决中低收入和特困人群的住房问题。

坚定不移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

重点支持海尔、力诺瑞特、万华三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发挥现代工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推进全省住宅产业化发展。

引导房地产和建筑施工骨干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与勘察设计、科研开发单位密切协作,提高企业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依法规范房地产市场,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房地产交易服务体系;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加强从业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