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575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1年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以及教育者的如何通过各种心理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

2、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内涵

a.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这儿教育指的是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而非家庭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承担了教育的主要责任。

b.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核心。

(教育涉及学和教的两个方面,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产生变化。

教是外因,学是内因。

c.探讨影响学生学习因素及其形成、发展规律。

(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的作用是充分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因素上的)

d.研究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因为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彼此相互制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作为一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鲜明的实践和应用性。

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

●独立:

桑代克1903年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于1913年扩充为三卷的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性差异及其原因》)。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

●发展:

✧德•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诞生。

✧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思想。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思想,主张因能力施教,主张从教育实践中探索和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并于教育具体改革结合。

✧赫尔巴特,近代第一次教学理论的研究要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上。

✧俄•乌申斯基,近代最早在教育工作中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

第二章

知识点:

学习的类别

1.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的学习分类)

1)言语信息学习——指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信息的学习

2)智力技能学习——运用符号与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

即如何进行思考的方法(分数转换为小数)

3)认知策略的学习——指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和思维的内部过程的技能的学习。

如如何集中精力。

4)态度的学习——指影响人们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5)动作技能的学习——指通过身体的动作质量(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

2.按学习活动的性质分(奥苏贝尔观)

1)根据学习的现实方式分为: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根据材料的意义分为:

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见P32图)

各种学习理论的代表性人物

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

是经过试误而产生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S——R之间的联结。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华生的行为主义认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建立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认为:

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行为,应答性行为由无条件刺激引起,而操作性行为则是由一定的情景中自然产生,经结果强化而固定下来。

4.观察学习代表人班都拉认为:

学习本质——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5.格式塔的顿悟——完形理论认为:

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即环境与问题解决的联系。

6.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认为:

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即认知地图,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反应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7.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认为学习主要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知识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

8.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

学习指所学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9.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系列的与信息加工有关的过程:

具体涉及信息接收和加工、执行控制过程(已有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和期望(动机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10.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即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实现这一过程的心理过程是同化和顺应。

11.维果斯基的社会构建论:

学习即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12.当代建构主义:

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1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个人的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

强化的种类

1.行为主义的强化分类:

⏹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的过程。

⏹负强化——通过消除和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的过程。

⏹正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负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强化程序):

⏹连续强化:

每一适当的行为后呈现一个强化

⏹断续强化:

只在有些而非所有的适当行为后呈现强化(间隔和比率程序)

2.社会学习理论的强化分类:

⏹直接强化:

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得到强化

⏹替代强化:

观察榜样受到强化后而得到强化

⏹自我强化:

当个体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与强化的分类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完形学派:

韦特海黙、苛勒和考夫卡。

2、符号学习:

托尔曼。

3、发现学习:

布鲁纳。

4、认知接受:

奥苏贝尔。

罗杰斯的学习分类

1.有意义学习:

是一种涉及完整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

2.无意义学习:

学习材料类似无意义音节,学习没有个人意义,不涉及情感,仅涉及经验增长和知识积累,与完整的人无关。

概念:

程序教学:

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自我效能感

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它与学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替代性强化

有意义学习

针对机械学习而言。

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同化与顺应:

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认知结构主义关于认知发展的后两个过程。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融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

同化性的结构受到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最近发展区

儿童发展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现有发展水平。

二、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可以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的差距变叫最近发展区。

问答题:

试误说与顿悟说的比较;

发现法教学模式及其意义;

P52-53

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评价;

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

它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1.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方面:

1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发生联系。

3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些,特别是在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而新知识获得意义。

2.有意义学习类型

1)表征学习:

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词汇学习)

2)概念学习:

掌握同类事物的属性

3)命题学习:

以命题的形式表达观念的新意义(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

维果茨基的教学思想及其意义;

1.文化历史发展和心理发展理论方面主要观点有:

人有两类机能说:

一低级机能,动物进化获得的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二高级机能由历史发展而获得的,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两工具说:

一物质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客体变化;二精神生产工具——指向内部影响人的心理结构的语言符号系统。

这一工具导致人们的适应环境方式的变化。

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思维与语言:

语言是思维发展的核心。

3.最近发展区:

1)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因而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现有发展水平。

二、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可以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的差距变叫最近发展区。

2)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采用支架式教学,即在儿童试图解决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能最终独立完成任务。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

1.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实现这一过程的心理过程是认知图式的同化和顺应。

并提出了图式、组织和适应、同化和顺应的概念

1)图式——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它表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固定的形式,以帮助我们适应环境

2)认知机能可进一步分化为组织和适应。

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融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

同化性的结构受到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同化导致量变,顺应导致质变,顺应发生后,儿童再次尝试去同化新刺激。

4)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与日益复杂的环境平衡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个体也正是在平稳与不平衡的不断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

2.影响认知发展的有四个因素:

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

3.儿童认知发展分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P59、60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1.人本主义教育观是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它丰富了人类学习理论的内涵,并推动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进程,它强调学习是人格的发展,使教育目标有了根本的变化。

2.它认为人的本质是积极向上,能自我实现的,学习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过程,因此强调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我指导学习、自由学习。

这种观点有力地冲击了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等学派对教育心理理论与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教育革新,为学习与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和新思路。

3.它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无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过渡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使得教学不恰当地拘泥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忽视了教师和教学的效能,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主导性,这势必影响教育和教学质量。

第三章

知识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分类

1.现代认知心理学依表征和作用将知识分为: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3.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信息转换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具体操作。

4.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和如何做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策略性知识是学习者用来调控学习和认识活动本身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主要以命题和网络的形式表征。

1)命题:

是关于事物关系的论题。

相当于一个观念。

对于命题人们通常采用语义编码。

2)命题网络:

任何两个命题,如果它们具有共同成分,则可以通过这种共同成分而彼此联系起。

许多彼此联系起来的命题组成命题网络。

P76

记忆的三种形式

1.感觉记忆:

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感觉器官中以外部世界相同的形式存在。

特点是不经注意马上消失(视觉在1秒内,听觉在两秒内)。

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2.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几秒到1分钟),主要是人们正在思考的信息记忆系统,不经注意很快就会消失。

经过记忆和复述加工,短时记忆的信息会进入长时记忆。

是影响记忆加工能力的瓶颈.其特点是容量为7±2。

影响容量的因素有二、知识背景和对知识的熟练程度。

3.长时记忆:

信息得到较长时间的保持,甚至终身的记忆。

特点:

容量是无限的、信息通常处于未激活状态。

是通过对短时记忆的信息复述,精加工和编码获得。

长时记忆分为:

1)情景记忆——关于个人经历的记忆,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事情的再现。

2)语义记忆——由相互相联系的概念或图式组成的网络结构。

3)程序记忆——关于事情操作程序的记忆。

干扰的两种形式

1.前摄抑制——先学内容对后学的内容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后学内容对先学的内容干扰作用。

原理或规则学习的形式

1.接受学习:

教师从原理的正确表述入手,利用大量的典型例子体现出原理所反应的概念间的规律性联系。

2.发现学习:

学生从具体例子中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共同特征

概念:

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

人们学完一系列材料后立即进行记忆测验,结果发现开始的几个项目学习效果好,中间部分的学习效果差,对首先呈现部分学习好的现象,叫首因效应,对最后部分学习效果好的现象叫近因效应,首因和近因效应合成为系列位置效应。

陈述性知识

也称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

即操作性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信息转换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具体操作。

问答题: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信息储存库认知加工过程元认知P79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

1.以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2.突出有关的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

3.提供概念范例,适当运用例证和比较。

4.形成概念网络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专家型与新手型问题解决者的差异;

1.知识差异(专家和新手在知识量和质的差异):

2.策略差异。

(表征差异和具体解题策略差异):

专家根据领域内的知识的深层结构表征问题,而新手通常采用表面特征来表征问题。

新手通常采用试误法进行问题解决,而专家由于以前解决大量的同类问题,因而采用的是自动提取法。

3.元策略差异:

专家会更多地花时间在拟订解决问题的计划,会经常监督自己的决定。

而新手则较少检验和监督自己的结论,而且往往不能觉察自己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动机激发。

2.注意策略

3.精加工——指对学习材料作精细加工的活动。

即通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例子、作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为知识的储存和提取提供新途径。

为知识构建提供额外信息。

4.组织者——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组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先行组织者——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的一个概括与包容程度较高的引导性材料。

说明组织者——以概括性的语言对新学习的材料进行说明的组织者。

比较组织者——在学生知识掌握尚不清晰时可以使用比较组织者。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课题选择与设计策略

2.示范与讲解策略

3.变式练习与比较策略

4.练习(分散练习和整体练习)与反馈策略(内部、外部反馈、

5.条件化策略(产生式)

6.分解策略:

将完整的操作过程分解成几个部分。

第四章

知识点:

麦基奇的学习策略分类

元认知的成份

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

概念:

学习策略

元认知

认知策略

精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问答题:

学习策略教学的条件;

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

第五章

知识点:

智力的二因素论

卡特尔的智力类型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头脑风暴法

概念:

创造力,

问答题: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现实意义;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第七章

知识点:

迁移的类型

迁移理论关于迁移的实质及代表人物

概念:

迁移

问答题: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第九章

知识点:

学习动机的种类

动机理论中关于动机的基本观点及代表人物

概念:

学习动机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成就动机

问答题: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十一章

知识点: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

教学评价的类型

概念: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学习

教学评价

发现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