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476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docx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docx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导论

1、教育三要素:

教师、教育内容、学生

2、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教育系统关系图

教育:

人口、经济、文化、政治

4、教育与人口

教育与人口质量:

入学者已有水平(直接)、年长一代对新生一代的影响(间接)

教育与人口数量: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

教育与人口结构:

自然结构:

年龄、性别;社会结构:

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

5、教育与经济:

社会经济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与财力。

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免费——高中教育免费?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调整高等学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数量比例?

——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生扩招

发展成人教育及终身教育

6、教育与文化:

文化的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

另一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产生影响。

①学校课程中包含的文化产品——最基本

②学校中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

③学生非正式群体中形成的亚文化。

④校园环境文化及学生课外活动、学校传统的节日活动等。

7、教育与政治:

①教育的领导权与教育的享受权。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享受教育的权利)

②教育的总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目标。

③国家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制度。

④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

⑤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8、教育法:

1995年颁布并实施,指出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

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9、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

10、义务教育法:

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第22次修订并于2006年9月1日实施。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国家实行9年义务教育。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义务教育的对象:

年满6周岁的少年儿童

免试入学、就近入学

11、就近入学原则: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12、教育公平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公平,它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是指人们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平等,是对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和对更高级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

13、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不公平;地区差别:

东西部教育差距拉大;城乡差别:

农村教育问题;阶层差别:

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关注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14、基础教育: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

高等教育

15、2012年地方两会关注教育热点问题

学前教育:

“入园难”、“入园贵”、是否纳入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改革、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减负、校园安全

高等教育:

免费师范生、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难

16、主要内容:

热点1: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热点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择校问题;热点3:

中小学减负问题;热点4:

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热点5: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热点6:

政府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教育公平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公平,它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是指人们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平等,是对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和对更高级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

三层内涵:

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地区差别:

东西部教育差距拉大

阶层差别:

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

城乡差别:

农村教育问题

关注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2012年地方两会关教育热点问题

高考改革、留守儿童、减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

大学生就业难免费师范生、入园贵、入园难

高考为何成为关注的焦点?

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事关选拔人才的质量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对家庭和个人而言,高考成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社会的用人制度,对求职者学历的要求,进一步刺激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了对高考的高度关注。

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

对中小学教育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

热点1:

异地高考改革

异地高考改革:

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是指学生在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

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规定相对应的。

社会背景: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

未跟随父母进城,留在户籍所在地读书,亲情缺失、人身安全受到挑战。

随迁子女:

跟随父母进城读书,受目前高考制度的限制,不能参加父母工作所在地或学籍所在地高考,只能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外异地高考

来务工者及其子女学者城市户籍家长及其子女、人大代表

城市家长:

不要引起新问题

不是教育层面上的问题,是个社会问题。

不能因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引起新的社会问题。

城市小孩:

不要和我们争资源

男:

北京的教育资源很丰富,很多外地人过来后,北京的教育优势就慢慢下去了,然后大家开始往上海涌。

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有另一种思路。

为什么不在各地,先从省会城市再到二三级城市,教育部可以拨款,在那里建立更好的大学。

男:

外来务工人员享有了北京的就业资源,因此其孩子享受不到相应的教育资源也没有太大的不公平。

女:

如果开放高考,你会发现北京的学校里没有北京的学生,这是很可怕的。

异地高考感觉是个大体的趋势,但是不能一下子把口子打开。

外来务工子女家长:

尽快实施,我们要公平

1、流动人口迅速增长,高考制度还在沿袭计划时代的政策,一方面造就了几千万的留守儿童;另一方面随迁子女在求学和高考方面受到不公待遇。

2、允许异地高考肯定会出现高考移民,但高考移民不是主流。

3、要统一高考、统一招生、统一试题、统一教材?

4、孩子等不及;孩子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回老家没有亲人朋友照顾,教材也不一样。

5、义务教育已经放开了。

既然可以接纳孩子读小学、读初中,为什么不能接纳孩子读高中,高考呢?

谁在害怕?

怕什么?

北京的高中已经是小班教育了,参加高考的人数也在减少。

6、当政府允许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就应该允许他们享有同等的权利。

从更大的角度来说,应该推进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上海、北京人大代表:

什么时候改革?

上海:

1、允许异地高考是趋势,尽量使负面效应小一点。

2、放开高考,肯定会引起高考移民。

3、马上参加高考可能会有些障碍,应该从中考开始。

4、高考考卷要有统一的地方,要有体现教育改革的内容,然后结构性打分,这样对全国考生都比较公平。

北京:

1、洗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目前就是这样的考试、这样的录取、这样的资源。

要根据各地的情况区别对待。

2、北京人口没控制住,外来的比本市的还多。

不用调查不用试点是不现实的。

北京:

1、洗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目前就是这样的考试、这样的录取、这样的资源。

要根据各地的情况区别对待。

2、北京人口没控制住,外来的比本市的还多。

不用调查不用试点是不现实的。

其他地区人大代表:

越快越好;重新洗牌;争取平等待遇

1、开放高考势在必行,越快越好。

政府要尽快制定政策,不要再搞调研、再试点。

2、根据考生人数定录取指标,重新分配高校教育资源。

3、现在要做出两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时间的考量,几年以后实施。

第二是标准方面的考量,满足什么条件才允许。

4、涉及到三个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高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

5、建立以全国统一命题为主、高校自主命题为辅的高考制度,考生可选择在学籍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录取时以考生户籍所在地为生源地。

高校按照全国统一划定的录取分数线,根据各地考生数量(以户籍为准)同比例分配招生名额。

6、不能完全躲避高考移民,也可能会引起新的作弊行为,人权关系,权钱关系的产生。

7、通过居住证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8、问题的核心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那么分配方式怎么改?

全国的高考入学率是24%,肯定有76%的学生不能上大学。

按地区分还是按分数来分配优质资源?

按地域分划分指标在现阶段是基本合理的。

全国统一卷,划分数线更不合理,因为落后的地区跟先进的地区差距实在太大。

可能最后是北京全部都上了,西藏一个都没有。

9、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折射的另一问题——能否给农民工及其子女国民待遇的问题。

10、孩子在城市从小学上到高中,为什么不能参加城市的高考和录取?

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平衡两大利益群的利益。

学者观点:

问题的现状:

1、以户籍为限制条件衡量参加高考不公平——不公平当前的高考招生制度设定的(招生指标制度)。

2、异地高考,包括异地考试和异地录取两方面。

不公平实际上指的是录取不公平。

3、各省高考自主命题,部分省考全国命题,随迁子女回老家后会产生教育不适应问题。

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户籍为限制条件不是教育本身决定的,教育是以能力为标准来决定谁能上大学,上哪个专业。

户籍不是考虑录取的必要条件,而现实它却已经成为高考的限制条件。

这必定是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非教育的因素影响。

解决问题的建议:

1、全国性的统一考试,分地区性录取是相对公平的方案,基本合理。

2、必须通过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一律享有平等权利。

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就是最大的平等。

3、从体制上来说,有两类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央财政支持的高校和地方财政举办的高校。

中央财政是全国的纳税人纳税形成的财政,因此,用中央财政办的学校,应当面向全国,应该公平。

比如说,北大在全国的招生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比方说按照人口的基数、或考生的基数来公平地分配。

地方财政举办的大学,是地方纳税人举办的大学,更多是为地方的经济、社会服务的,它应该更多地考虑本地的情况。

4、不能以年限来决定能否在这个地方高考。

清华毕业留北京:

外地考到北京——留京工作——孩子是北京户籍

1、高考在全国目前来讲是最公平的一个制度,它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从基本制度上来讲是公平的。

2、不在同一个环境里的分数是不具可比性的。

江苏的630分是不是比北京的600,更合适在北大清华培养也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差异。

3、长期的公平应该是从录取。

我们讲的不是在哪儿考还是在哪录,你在哪里被录取,你的名额算作哪个地方的资源。

基数和被录取的基数来录取。

长期肯定是要往打破这个界限走,把闸门放开。

至于怎么来做,我的观点还是先行先试,每个城市或者每个大学甚至我们大学都可以做自己的事。

争论焦点:

1、何时实施?

是否再试点?

2、本地户籍人口的利益、外来流动人口的利益如何权衡?

3、如何防止“高考移民”问题?

4、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分配?

5、就地录取如何保证?

6、国家政策如何保证?

高考移民:

部分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较高的省份流动。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地应根据城市的承载能力,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

在2012年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细则。

同时要防止“高考移民”。

热点2:

高考加分政策

导言:

为避免一考定终身、人才同质化倾向,我国高考引入了奥林匹克物理、数学、化学大赛保送机制,引入体育加分。

高考加分政策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元评价的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各地高考加分政策达200多种,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管不力,引发了高考乱加分现象。

一、高考加分乱象:

1.照顾性加分2.鼓励性加分3.政策性加分

1987年4月27日,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条例详细规定了高考加分细则。

高考加分包括:

乱象1:

奥数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高中阶段,在数学、物理、化学奥赛全国比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以及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只参加高校组织的考试,直接进入考校学习。

——奥赛的功利性和诱惑性,家长和学生产生盲目跟风的心理。

具体分析:

1.学生层面。

(1)没有兴趣。

“为了竞赛而学习”,获奖进入高校后不喜欢所学专业,甚至出现转专业的情况。

(2)浪费时间。

奥赛没有获奖,却因奥赛学习投入精力过大而影响了日常学习和高考成绩。

(3)心理压力及问题。

奥数题太难出现听不懂、题不会做的现象,家长花费了精力和财力还没成才,埋怨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厌学及其他心理问题。

2、学校层面。

将奥赛成绩列为小升初、初升高的重要参考指标。

这种负面传导效应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正常招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奥数成为学生升入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的敲门砖。

乱象2:

体育类加分项目“泛滥”

教育部设计体育加分政策的初衷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积极锻炼身体,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帮助高校选拔一些专业需要的体育特长生。

由于实施过程的监管不严,出现了政策漏洞,导致高考加分项目过多、过滥的现象。

1、浙江省有1000多项高考体育加分项目,2009年浙江省曝光了高考“三模三电”舞弊案,考生只要交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以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

2、2004年西安曝光“批量制造”三级运动员证的丑闻,当年全市616名申请二级运动员加分的考生中,只有196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二级运动员。

3、2006年湖南省曝出“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中,3000余名报名参加复审测试的考生竟有1000多人缺考,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达标。

乱象3:

艺术类加分被“异化”

艺术类加分用意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为高校选拔专业需要的艺术特长生。

随着高考加分的出现,各类艺术培训班多如牛毛,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参加培训仅为获得一张艺术类证书。

这种高考加分已经影响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就开始所谓艺术学习,目的是为了考级,而不是出于孩子的兴趣。

严重违背了幼儿园健康成长的身心特点。

其他:

优秀学生称号;民族身份作假

二、高考加分政策的问题表现:

各地方各自为政,加分项目名目繁多。

奥数获奖保送的高诱惑力,使家长和孩子围着奥数补习班疲于奔命,无益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

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三、不良影响:

1、不利于高考公平、教育公平。

2、不利于人才的有效选拔和合理分流,导致衡量人才的标准失真,影响人才选拔的质量,尤其不利于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

3、导致不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没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剑走偏锋或投机钻营。

高考加分新政——两项调整、两项规范

两项调整;

1、调整奥赛和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

2、调整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

两项规范:

1、要求各省(区、市)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

2、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

四、改进措施:

1、进一步严格界定高考加分分值。

对保送资格做出更严格的规定;确定每个等级的加分分值。

2、进一步论证高考加分项目的合理性。

通过系统研究(通过跟踪学生的高考成绩、高考加分、进入大学后的情况等)确定哪些项目加分,加多少分,哪些政策实施后要有所调整。

3、进一步加大社会、公众和司法对高考加分政策的监管力度。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

——大学生就业问题

上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原以为人生可以这样按部就班地过下去。

可谁知,既定轨迹才刚行进到第二步,就意外地卡了壳。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屡屡碰壁,“没有经验”成了他们被拒之门外的理由;更有不少大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高不成低不就”,放弃了手中的就业机会。

种种原因,造就了一支庞大的“大学生失业军团”。

大学生“公务员热”

“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很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公务员上,出现了蔚为壮观的公务员热。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可思公司调查统计

1、高职就业率显著上升。

2、公布20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前50位的专业。

(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贸易经济、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

3、本科毕业生2011届平均月收入为3051元,比2010届增长了236元。

4、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三年前自主创业的现在仍坚持的只有1/3。

2011届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有13.3%处于低就业状态。

按比例推算,全国就业的499万学生中,有70万人处于“低就业”状态。

5、57万大学生失业,就业满意度不到50%

6、提出“低就业人群”的概念:

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最低的1/4群体。

7绿牌专业(需求增长型专业):

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

 

2012年就业绿牌发展专业:

工学类专业(地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

红牌专业(高失业风险专业):

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

2012年就业红牌专业:

动画、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教育。

(持续走低)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难

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与就业率下降并存

(1)宏观社会需求。

知识经济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理念为我国社会阶层接受。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作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任务。

(2)解决经济困难。

1997年下半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低迷——扩大内需,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教育。

(3)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缓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满足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高校扩招是指我国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

中国大学生入学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高校扩招只是延缓了部分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

高校扩招使得更多人从高中进入大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质量,改变了劳动力供给结构。

当前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增长相对落后。

大学生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素质不能满足市场。

(二)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就业信息不对称

大学生:

关注企业发展潜力、薪金福利、诚信度。

用人单位:

岗位、企业规模、工作地区。

薪金福利、公司效益等涉及自身商业机密,不轻易公布。

3/4的企业在聘用大学生时高薪买到低能。

而有能力的人却因为没有满意得薪金流失。

用人单位:

70%左右大学生认为专业水平是应聘时最重要的砝码。

而超过50%的用人单位表示,最看重“道德诚信”和“发展潜力。

(三)第三产业就业率相对较低

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

第三产业就业率有待提升,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产业投资少、成本低、收效快,能够吸纳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员。

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低了近1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低了近24%。

如果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总从业人员的50%,就目前统计数字看,第三产业可增加3000万就业岗位。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学习能力强?

实践能力强?

适应能力强?

挫折承受能力?

(压力、情绪管理)企业全局意识有没有?

自主决策和创新能力?

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责任意识?

(五)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凸显,经济结构性矛盾尖锐化。

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原有就业岗位流失。

金融危机——企业压缩开支、降低成本;本身对人才的需求量下降——裁员、减招

企业设置更高的人才招聘门槛,向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倾斜。

(六)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倾向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接纳了全国59%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

本科生就业量最大的前三位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

蚁族群体日益庞大:

“蚁族”是对大学生毕业低收入聚居群体的概括,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全体。

蚁族的三大特征:

高智、弱小。

群居、

(七)就业歧视是就业公平的最大障碍

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健康歧视

女生就业的几项优势

1、语言能力的优势

女性在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方面强于男性;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更为出色。

一般来说,女性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教育、客服、接待洽谈工作等,更能发挥其特长。

2、交往能力的优势

女性普遍具有温顺、和蔼、容易与人相处、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谅别人的特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适合从事行政管理、办公室、公关、推销等工作。

3、忍耐能力的优势

女性的忍耐力比男性更强。

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个人修养好,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适合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大多数女性工作耐心持久,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在担任财务工作、计算机操作、资料整理、档案管理及办公室等工作中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反应

(1)大学生:

希望企业放宽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能给予培训的机会;希望拓宽就业渠道、消除就业歧视;期待高校结合市场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增加时间教学;社会加强就业教育和就业服务。

(2)企业和用人单位:

期待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实用型人才;不敢让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做试验品;希望政府能够将更多的投资投向民企,取消对民营经济的打压。

高校:

大学扩招完成了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教育改革远远滞后,教学质量下降,高校呼唤理性的扩招政策,并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3)高校教育体制不完善,教育体系不合理

1、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称。

外企的引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没有及时跟进,部分专业人才供大于求

2、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衔接。

用人单位对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要求较高。

3、高校教学模式落后。

社会:

希望各地方政府积极扶持,且政策落到实处。

政府:

千方百计保就业,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三、国家就业政策引领

(一)拓宽就业门路,畅通就业渠道

1、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广东省:

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实行上岗退费政策。

中山大学:

“志愿服务西部(山区)奖励金”

2、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

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1)清理制度性障碍。

在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2)取消落户限制。

企业、人才市场设立集体户口接收毕业生。

(3)落实就业扶持政策。

对企业的社会保险补贴,以及定额税收减免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