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311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docx

《《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docx

《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

《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的几个问题

罗庄一中孙刚 滕玉雪王世玲李现振

第一部分《生活与哲学》

一、2007—2009高考山东卷试题分析

1.试题基本情况

2007—2009年山东卷《生活与哲学》试题统计

年份

题量

分值

题号

试题情景

涉及考点

 

2007

3+1

(选择+非选择)

20

(12+8)

23

古训名言、漫画

矛盾的同一性、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4

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获奖感言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5

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创新设计

意识能动作用、系统优化方法、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实践及其特点

28(3)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008

3+1(选择+非选择)

19

(12+7)

20

2008年奥运会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2

《红岩》的创作

主观能动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

23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29(6)

改革开放30年

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状态与趋势、矛盾的对立统一、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2009

3+1(选择+非选择)

20

(12+8)

23

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4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辩证的否定观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25

科技新突破

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形式(科学实验)

28(4)

应对金融危机,

“结构性减税”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意识的能动作用、系统优化的方法

2.试题呈现特点

(1)题量分值相对稳定,结构未变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近几年文科综合对哲学部分的考查,从分值上相对稳定(20分左右,高于平均分);从题量上看,也基本稳定,选择题3道,主观题1问,基本稳定在“3+1”模式。

(2)试题取材广泛,形式多样

试题在取材上涉及极广,既有社会生活领域的热点问题(北京奥运会、中央一号文件、金融危机等),又有自然现象或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出现),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要求考生平时具有开阔的阅读视野;既有名言警句,又有漫画幽默,人文色彩浓郁,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3)开发地方资源,体现山东特色

  试题在选材上注意开发和挖掘我省的考试资源,紧密结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成绩,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关心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心山东、热爱山东,也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2007年第23题选取孔子、孟子的名言,第24题李振声的获奖感言等,都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4)设问方式灵活,坚持稳中求变

从设问方式来看,主要是设置试题背景,通过考生的分析解读获取信息、思考加工、探求答案的能力题,很好地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既突出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又凸显考查考生对哲学各部分知识的整体把握情况,注重哲学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体现了综合性。

从论述题的设问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围绕某一问题用单一哲学原理或方法论进行深入分析。

如2007年第28题第(3)问:

请写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并概括出说明这一哲学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另一种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围绕某一中心从哲学多个角度思考,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2008年29题第(6)问:

结合材料五,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2009年第28题第(4)问:

结合材料二,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后一种考查方式有加强的趋势。

(5)突出主干知识,兼顾高考冷点

高频考点:

唯物论部分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论部分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法部分的“系统优化方法、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部分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等是近三年试题中的高频考点。

高考冷点:

虽然以主干知识为知识考查的重点,但不忽视非主干知识的考查,以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如2009年考查“实践的形式——科学实验”等。

最后,从生活与哲学的体系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考查重点,但历史唯物主义似乎有加强的趋势;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辩证法是重点。

二、2010年高考《生活与哲学》备考建议

1.立足体系,强化主干

不少学生特别是应届生不能很好地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哲学体系,如把“辩证唯物主义”答成了“辩证唯物论”等。

所以,哲学的复习重点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要寻找贯穿各考点的“红线”,将散乱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达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有序储存,在调用时,才能实现快速提取。

当考生看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词语时,在头脑中能够快速清晰地浮现出这部分知识点。

2.关注高考频点,不忽视冷点

教师要加强对《考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通过对高考试题分析,确定哪些考点是考试的热点和高频点,哪些是考试的冷点,并安排好相应的复习。

绝不能认为哪个考点一定考,哪个考点一定不考。

2010年备考中要继续关注高频考点,但不能忽视冷点。

以下考点在近三年的高考中尚未涉及,应引起高度重视:

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运动的规律、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3.研究试题题型,高效抢分

(1)漫画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漫画生动形象、寓意深刻,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漫画型选择题常常以一幅或一组漫画为素材,题干由漫画和文字两部分组成。

漫画部分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标题、内容及说明性文字。

标题是一幅漫画的题眼,通过标题能够明确漫画反映的问题指向;漫画内容是漫画的主体,是由各种情景构成的整体,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事物的形状、结构、变化等;说明性文字是对画面情景的一种解释或提示。

漫画多以讽刺为主,但近年来赞誉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漫画在增多。

【解答对策】对策1:

细心审漫画。

一审漫画的标题,理解漫画的意图和主旨;二审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和物的表面特征和人物的神态形象;三审人和物之间的联系,了解漫画尤其是组合漫画中事情的来龙去脉、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把握漫画反映的表面意思;四审漫画中的文字,文字对解读漫画起着提示、引导、补充、说明、深化的作用;五审漫画寓意,理解寓意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漫画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

对策2:

咬文嚼字审联系。

根据漫画所揭示的社会现象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时政知识,结合题干的指向对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正确的筛选或判断。

(2)诗词名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诗词名言型选择题是以中国古代诗词、中外名言作为题干或题肢的选择题。

此类试题不仅具有引人入胜的景色、耐人寻味的诗意,而且具有发人深省的哲理。

【解答对策】对策1:

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是正确解答诗词名言型选择题的关键,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都会导致误选。

对策2:

准确获取引用的诗词名言的信息,认真读懂诗词名言的中心意思或主旨。

对策3:

利用做选择题的常规方法对照干肢关系来解题。

对策4:

此类试题对考生的人文素养要求较高,因而注重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做好这类试题的前提条件。

(3)论述题题型

第一,关系型主观题。

这类题目一般这样问:

从哲学角度分析A与B的关系,而其答案也基本上是相对固定的。

如市一轮考试第24题第

(1)问: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我给学生总结了如下“三步曲”:

第一步,含义加代入;第二步,分析对立统一的体现;第三步,总结怎么办。

(其他例题:

06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综: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08宁夏卷:

选择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

第二,哲学依据型。

对于这类题目,要在逐句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最直接的哲学观点,紧密结合材料论述。

如市一轮考试第23题:

运用所学哲学道理,说明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比例调整的正确性。

仔细分析背景材料便可提炼出如下结论: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比例,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发展,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社会发展规律。

4. 注重学科内综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科内知识综合是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学科的基本要求,用哲学观点分析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如2008年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2009年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等分析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等。

另如市一轮试题第23题的设问突破常规,从哲学角度设题,让学生说明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调整的正确性,体现了政治生活知识与哲学知识的贯通,具有思维上的深刻性。

5.精心选择热点专题,充分挖掘地方资源

在复习备考中,要精心选择热点专题,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展开理性思考,以强化对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联系理论能力的训练,这是考生提高备考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010年高考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有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题、周年问题,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和谐社会,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

(见后附“2010热点备考”)

要充分挖掘、利用地方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加强针对性训练,以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如“2009年山东省十大新闻”中的“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在山东成功举办;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启动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将大为改善;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新农保试点,惠及广大城乡人民;我省涌现崔学选、李登海、陈中华、王伯祥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重大反响”等都可作为体现地方特色的命题切入口。

6.关注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变化,把握命题趋向

2010年文综科目《考试说明》的第四部分为“题型示例”,从题目的特点来看,它们透射出了一种很强的“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命题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特点、新气象;同时,这些题目都具有着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中,作为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应具备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在《说明》的“题型示例”中继续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如示例第15题),这一点也是应当引起大家注意的。

当然,这些不同特点的题目样式,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在2010年的高考试卷中一次性的全部出现,它们代表的仅仅是一种命题发展的趋向。

但是,从备考的角度来讲,对于示例中出现的各种题型样式,都必须做到全面了解和把握,这样才会有备无患。

附:

2010时政热点哲学角度命题备考

(一)沧桑巨变六十年,成就辉煌谱新篇

【考点切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在2010年高考复习中,要结合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说明60年来巨大成就的取得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说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使我国焕发生机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说明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价值观,才能取得60年来的巨大成就。

【命题预测】1.建国60年的事实雄辩地证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从唯物论角度,说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见二轮资料)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源泉。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

六十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

六十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2)结合材料二谈谈,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历程是如何体现发展观点的?

【答案】①新中国六十年的历程,是自我革新的历史,这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六十年走过弯路、绕过远路,但最终我们党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这体现了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通过六十年的艰辛奋斗,我们党、国家、人民一步步走向了成熟,这体现了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④六十年辉煌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体现了在发展中,抓住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大家在探讨建国六十周年伟大成就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导中国人走上了康庄大道。

60年间,中国犯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但更多的是体验了收复港澳的快慰,三峡工程建设的壮观,神舟载人飞船升天的壮举,奥运会的圆满成功……60年辉煌成就有力地证明,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社会的旧貌换新颜,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缔造了一个新时代。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下个60年会越来越美好!

(3)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观点?

【答案】①60年间,失误与成就并存,说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应该坚持一分为一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60年的每个历史时期,有成功的,也有失误的,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③虽然有失误,但辉焊成就还是主流,这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④中国共产党是60年辉煌成就取得的关键,说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要抓住重点。

2.建国60周年来,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

尽管人们的偶像从“厄运前不认输.困难前不低头”的陈景润、张海迪,变化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中国女排,再变化到“有爱心,有担当"的杨利伟和姚明……但我国人民那种个人与社会、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没有变。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应如何看待上述材料中的“变”与“不变”。

【答案】

(1)①世界是永恒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o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偶像在不断变化。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应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尽管人们的偶像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人民那种个人与社会、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没有变。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偶像的“内核”不变,但偶像的具体对象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前进发生了变化。

(若从辩证的否定的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3.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谈谈怎样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答案】①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③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会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考点切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我国召开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可以肯定的是宏观调控必然成为2010年高考的焦点。

在复习中,要在整体上了解我国经济形势和国家重要政策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市场经济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重点结合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政府的组织活动原则和科学发展观、唯物论和辩证法等知识。

本热点备考的基本要求是:

围绕热点有效整合教材知识,对热点要总体把握但不要过深。

1.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因此我们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我们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体现了我们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把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明年经济工作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考点切入】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阶级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自然也是2010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高考命题将会通过图表、漫画、典型事例等多种形式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对现实生活中关于科学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要注意提高对试题材料的抽象概括能力,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切忌照搬教材知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命题预测】1.根据中央的安排,从2009年9月开始,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已经正式启动,主要在乡镇、街道,村、社区,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校、医院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单位开展。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1)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答案】

(1)①实践决定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让指导我们的理论更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②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

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在研究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从而推动我们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2.2010年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开创西藏工作新局面。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C.立足整体,树立全局意识,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D.树立正确价值观

解析:

本题已经给我们明确的要求是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只有C项符合题目要求同,其他选项均与题意无关。

故选C

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样做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D.要自觉坚持群众路线观点和群众路线

解析:

本题规定的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所以首先排除A和B项,A是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的,B项则是认识论的内容;D项虽然符合题目范围要求,但是表达的却是方法论,找依据最根本的还要是选择哲学原理,所以C项更符合题目要求。

故选C

(四)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1.材料一:

引起气候变化的大量碳排放是与工业化进程相伴而生的。

全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碳排放实现工行业高速发展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而对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碳排放是其现在和未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现在美国年人均碳排放量为19吨,而中国人均4.1吨,还有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约30亿人年人均碳排放量不到1吨。

所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该是一个基本前提。

材料二:

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的一段精彩论述,鲜明地代表了中国的立场:

“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眼前,不看历史;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不能只看生产,不看消费。

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我们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1/3、1/4甚至1/5权利的想法。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认识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

【答案】

(1)①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地看问题。

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当前不看历史,只看总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