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毛概复习大纲.docx
《自考毛概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毛概复习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毛概复习大纲
第一章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
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
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
进一步剔除人民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
思想科学体系容。
1.新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七:
正确认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
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九: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容,科学涵。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论武器
十:
科学发展观。
形成、背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重要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一:
实事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贡献)。
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
2.在重新确立实事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的思想路线。
二:
实事思想路线的基本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
一切从实际出发
(2)根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
(3)实质和核心:
实事
(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
实事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容。
四:
为什么实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
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容的各个方面。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的精神。
五:
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
实事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事有重大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容。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
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
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
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
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的思想路线。
六:
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
“实事”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七: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
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三章
一:
新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领导:
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4.性质和前途:
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主义革命。
二:
新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主义的国。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容。
1.原因: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
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2.容:
土地革命是革命的中心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四:
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容。
包含两个联盟:
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
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
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
五、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提出中国革命是“新主义革命”。
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畴。
C、新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总之,新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第四章
一:
为什么新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主义社会。
2.新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3.我国新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二:
新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旧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2新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
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
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五: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六: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一:
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围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围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
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二: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容,科学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涵:
(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
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
(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
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
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第六章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容。
1.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
三步走战略的容。
1.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
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的统一。
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六:
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更好保障人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七: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
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
一: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
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
三个有利于思想容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五:
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陆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围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七章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改革开放 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地开放战略。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多的贡献。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2.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3.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及总目标
原因: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5.统得以运、秩序得以维护的途径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是: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第八章
1.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了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
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方面。
3.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泛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3年,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4.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问题是:
处理好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5.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该制度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6.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7.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控制力。
8.为什么要按劳分配?
(1)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