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繁星教案部编版下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135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繁星教案部编版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年级繁星教案部编版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年级繁星教案部编版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年级繁星教案部编版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年级繁星教案部编版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繁星教案部编版下册.docx

《四年级繁星教案部编版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繁星教案部编版下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繁星教案部编版下册.docx

四年级繁星教案部编版下册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第4课*繁星

教学目标

1.认识“坠、怀、昧”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生活,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夜晚的天空吗?

夜空中有什么?

(星星)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

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板书:

4繁星)

(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

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mó模型、楷模

mú模样、模具

2.查字典理解词语

摇摇欲坠:

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

昧,昏暗。

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

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时间地点看到的感受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根据表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地点看到的感受的

第一次从前家乡密密麻麻的星星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第二次三年前南京星群密布的蓝天仿佛和朋友对话

第三次如今海上半明半昧的星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板书:

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如今 海上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

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

”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

”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出示关键句)

比喻句——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拟人句。

拟人句——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排比句:

我们的生活是的,的,是的。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四、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总结:

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是为了表达他对星天的酷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

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

2.仿写:

师过渡: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

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3.拓展。

我们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我们还从作家那儿学到了许多方法,收获真不小。

其实,我们看过自然界许多事物,像太阳、月亮、大海等等,看了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情,这样那样的感受。

现在我们就用刚学到的作家写事物的方法再进行一次语文活动,“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

 

板书设计:

4繁星      

  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热爱大自然

  三年前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向往美好生活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7呼风唤雨的世纪(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唤、技、获”等12个生字,会认本课“唤、纪、技”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摘抄写描写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句子。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3.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养成边读书边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学会分类整理问题的方法。

4.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2.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意深刻的词语和句。

2.养成边读书边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学会分类整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认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摘抄写描写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句子。

(重点)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你是否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

 

2.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小结。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同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生活吧!

教师板书: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作者介绍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流体传动及控制学家。

1964至1979年浙江大学助教、讲师。

在机械工程特别是流体传动与控制、高等工程教育等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曾在欧、美和中国等国获得20项专利,在国内外发表过250多篇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论文及二本科学著作。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呼风唤雨、获得、依赖、潜入、百亿、探索、物质、哲学家

(重点指导生字:

获:

“获”和“荻”是形近字,不要读成“dí”;

赖:

“赖”和“懒”是形近字,不要读成“lǎn”;潜:

读二声“qián;

哲:

“哲”和“折”是形近字,都读成“zhé”;素:

是平舌音,不要读成卷舌音“shù”。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呼风唤雨指出人意料。

出乎意料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腾云驾雾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依赖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奇迹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

奥秘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

寄托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唤、纪、技、程、超、亿、索、奥、益、联、质、任、善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唤、纪、技、程、亿、联、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超、质”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撇捺要舒展;“索、奥、益、善”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中间宽一些。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纪”和上下结构的字“索、奥、善”,学生练写。

纪:

右面是“己”不要写成“已”。

索:

上面是“十”第二笔不要写成撇。

奥:

上面部分,里面是“米”,不要写成“水”。

善:

上边是党字头,不要写成学字头。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迅猛发展。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重点)

2.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养成边读书边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学会分类整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

3.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事情。

【设计意图:

用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在交流中进入文本。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20世纪)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一)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

问题一:

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

段落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问题二:

科学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创造了怎样美好的生活?

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相关语句。

同桌讨论后,全班集体交流: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1)展开想象,各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一没有电灯、电视、电话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问题二没有飞机、汽车、火车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问题三如果让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你该怎么办?

(2)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提建议,然后填空。

(3)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真是()!

(4)师过渡: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明白了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情况,按我们的想法,这日子真是没法过啊!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拥有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奇特魔力,所以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了很多表达人们这种愿望的人和事。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问题三:

“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

师生交流,展开想象: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曾出现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玉帝的得力耳目。

孙悟空闹东海、搅地府后,事达天庭,玉帝询问“妖猴”来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将“妖猴”的来历奏明。

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现在,“千里眼”“顺风耳”指的是。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靠的是什么?

(现代科学技术)

幻想是什么意思?

或找个近义词

(板书:

过去幻想)

问题四:

在这短短的一个世纪中,我们的生活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找哪句话可以形容这一切。

(1)朗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体会诗句的意思,联系课文理解后填空。

(2)春风指的是(科学技术),梨花指的是(许多奇迹般的发明和发现)

(3)交流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鼓励学生说出更好的新方面和新发现。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问题五:

读一读,想一想,20世纪这么多成就,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板书:

现在现实)

(发现:

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发明:

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体会“发现”和“发明”的意思,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这么多的发现与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教师随即出示20世纪发明与发现的事例,比如:

(教师出示:

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磁悬浮列车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看电视,只要轻轻按一按遥控器,丰富多彩的内容、五彩缤纷的画面就展示在眼前。

a.让学生选择一种发明,进行练习仿写教师的例句。

b.生师交流

c.教师相机小结,解释“地球村”。

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

把过去与现在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

(板书:

作比较)

从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科技)

引读:

是的,是科技让7000000多万年的幻想,在100年便实现了,所以,读(出示语段一)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所以我们会用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科技的飞速发展。

方法指导:

判断引用的方法

概念:

引用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窍门:

引用的一般为名言或诗句。

效果: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

(二)联系实际的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问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再次补充关于21世纪的新发明或新发现,学生阅读感悟,然后谈谈感受。

生1:

农业、畜牧业:

培育出籼米杂交水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

培育出117个畜禽优良品种与品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蛋、水产品生产国。

农产品量快速增长,营养水平改善,人均寿命比世界平均水平多5岁。

生2:

交通方面:

火车的提速,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万千米,居世界第二位。

民用机场1百多个,航线总线1165条,运输总量居世界第9位。

生3:

把煤、水、核燃料等能源转化为电能,发电量居世界第2位。

生4:

医疗保健:

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肝炎等得到有效防治,减少发病约3亿人次,减少死亡400万人。

生5:

信息技术:

紧跟新技术的潮流,报刊、书报采用激光照排系统,平均3点3个人中就有一部电话,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的网民达4331万户,居世界第三位。

生:

21世纪我国实现飞天梦,中国宇宙飞船重演“嫦娥奔月”的惊人壮举。

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11月5日,顺利进入环月轨道,成为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

11月7日,进入工作轨道。

2.我们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了祖先那么多幻想,实在太令人骄傲了。

(三)可以引发深思的问题:

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1.小组交流汇报。

2.教师点评。

四、呼应开头,设疑结课

1.所以说: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再谈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2)再读这句。

2.20世纪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那么“将来”呢?

(板书:

将来?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句阅读文本——学生讨论交流,在生生互动中深刻的感受到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迅猛。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五、课堂小结

我们在享受20世纪科技效果同时,也应该立志为21世纪做点什么?

老师将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最主要的是:

对科学的喜好;考虑问题的无限耐心;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勉;一种发明力和丰富的常识。

六、当堂检测(选做)

1.“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你能说出你知道的发明吗?

2.小练笔: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谈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再把家长说的写下来。

七、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有关的书籍,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23)

 

(24)

 

(25)

 

(26)

 

板书设计

8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技

过去现在将来

幻想现实?

作比较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较偏重工具性,但是,我们要有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的语文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方法感悟,更注重语言训练点的挖掘与人文提升。

先引领学生读懂“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然后,让学生发现这是一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学并没有到此结束,让学生发现这是一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感悟:

从两者的对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引领学生进行人文感悟:

是科技改变了世界。

2.在教学中,读懂了“过去”与“现在”后,让学生用词语概括;我让学生到具体的语境中分辨“发现与发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描述20世纪科技成就时的用词特点,然后,仿说。

不但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而且在同时,通过写感悟科技带来的舒适与方便。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比较少,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因为老师的赞扬,成功的喜悦,都很好地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发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