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663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docx

《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docx

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

四种调标的操作和钓灵与钓钝的要领

[face=宋体][size=6]第一种挂饵调标:

调的时候两钩都要挂饵料,先要找到它的实际水深,要把水线和杆尖压到水里,在铅皮座上挂一个比较大的铅皮,让这个浮标能直接沉到水底。

在调到浮标露出水面一至两目,这时候就清楚铅坠到底了,在把浮标向下移动50公分或一标长,这时候浮标到底了就要减铅皮,要减到浮标露出你想设定的钓目为止。

如果是半水调标,双钩离底的情况下而且双钩上挂着饵,调整到它漏出水面三目,就的反复通过加减铅皮,让它漏出三目为准,这时候基本上就算调完了。

 

调标时还要考虑到钓饵抛到水里会不会溶散,也就是说调出来的目数是一个大概的目数,在垂钓的时要和调整浮标时候做的饵差不多大,而且是同一种饵。

 

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要在你垂钓的水域来调整浮标,这样调整的浮标才灵。

挂饵调标有它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挂者饵来调整的浮标好比说调到三目双钩又是离底的情况下,双钩钩子的自重还有那两粒饵球的自重都被浮标所产生的浮力基本上平衡了,平衡以后它在水里可以说是飘飘悠悠的,稍微有一点情况都能出现明显的下顿动作或者是缓缓升上来,这样在一开始垂钓的时候能知道窝子附近是不是有鱼进来,它的信号传递的比较快。

 

缺点:

就是它太灵了,要是有鱼虽然浮标出信号,可能钓饵还没有被鱼吸到嘴里去就会有信号,抬杆也钓不到鱼。

带饵调浮标露出水面越高、就越钝,露出水面越底就越灵。

 

第二种不挂饵调标:

和带饵调标是一样的,只是在调整的时候是空钩,但是带饵调标和不带饵调标在实际垂钓的时候,也就是鱼来吃饵的时候有很大区别,需要加减铅皮来调整它,不要上下调整浮标,那样垂钓的时候就不太灵敏了。

 

第三种单钩调标:

就是把最长的线钩去掉,用一个钩调标,不在考虑那跟长线的重量。

因为它要到底了,他的重量不在这系统里。

单钩带饵调标也好,不带饵调标也好,调完了以后比方说带饵调标是离底调的,调的四目挂上饵逐渐往上升这个浮标的时候,升到一定程度饵和钩子就到底了,所以钓的时候钓到底了,那肯定钩也到底了。

(但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调标用的钓组和正常用的钓组是一样长的)

 

第四种不带钩调标:

首先加大铅皮让铅坠到底,在延长水线要浮标漏出水面。

这个时候铅坠还是到底的,在把太空豆向下移一个浮标的长度,在去减铅皮要调到浮标与水面成为水平。

这个时候铅坠已经不到底了,在栓上钩,延长水线调到浮标露出水面一至两目。

这时候是比较灵的,要是闹小鱼就要加铅皮,要一点一点的加,不要一次加的太大。

最好是不要向上调浮标,但是,调了浮标也行,就是不太灵了。

 

钓灵与钓钝的要领:

露出水面越底就越灵;露出水面越高就越钝。

 

钓的越往上就越灵;钓的越往下露出水面越多它就越钝。

 

调两目钓三至四目就是调灵钓钝;调五目钓三至二目就是调钝钓灵。

 

浮标调的越高越钝;调的越底越灵。

 

钓的越高越钝;钓的越底越灵

 

浮标万花筒

(一)

 

浮标是钓鱼爱好者的永恒话题。

有读者问:

木质浮标和孔雀翎浮标究竟哪种好?

我觉得这个话题涉及很多方面,有关的专业理论我并不很清楚,只能从一个钓鱼爱好者的角度谈一些个人对浮标的使用感受,供钓友参考而已。

近几年出现的木质浮标中,用巴尔沙木(一种密度略小于软木,硬度又大于软木的木材)制成的浮标为上品。

孔雀翎有带壳和去壳两种,目前去壳的孔雀翎浮标越来越受到竞技钓爱好者的青睐,带壳的孔雀翎浮标因某些性能不足已渐渐失宠。

因材质密度、硬度和致密均衡性的差异,加工时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材质特性造成破坏;加工工艺上的差别又会对浮标质量产生影响;另外如防水涂料的亲水性,制作者对浮标的理解程度、设计理念不同等等原因,也会造成浮标性能的不同。

用不同材质制作的浮标肯定各有千秋,甚至在使用效果上会出现很大差别,但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用一项或几项指标来区分它们的好坏。

两种浮标在不同水域、不同鱼情下使用时,会表现出各自的优缺点,如果我们用一种衡定不变的标准来评判它,则得到的好坏结论是片面的,最终会沦入教条主义的陷阱。

在选择和使用浮标这个关键问题上,盲从的结果会使人由浮标主人变为浮标的奴隶。

首先,平时选择和使用浮标时不宜养成对某种浮标的偏见,即使使用得比较顺手的一支浮标也不要产生偏爱心理。

因为偏见和偏爱会影响你的正确判断,特别是遇到应该换浮标的关键时刻,这种心理障碍能使人变得固执而失去应变的机会。

准备两种或两种以上材质的浮标,根据水情鱼情而选择对应性能的浮标是竞技钓鱼者应该坚持的原则,这同拉饵钓浮和搓饵钓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都必须掌握是同一个道理。

会用浮标的人不太关心哪种材质的浮标最好,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根据不同鱼情去使用不同的浮标上面;尽力挖掘的是不同材质浮标的使用价值,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让它们起到一物降一物的作用。

其次,同一支浮标在两个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人种,必然会用出不同的感受和结果。

旁人用得顺手的浮标你不一定用得了,在别人眼里一钱不值的浮标可能正是你的心爱之物。

所以说用心读懂和领会不同浮标的语言特征,将手中的浮标用熟用顺比什么都重要。

再者,浮标分成不同的型号,有很强的针对性。

浮标的使用原则之一是理解和熟悉它的性能,对号入座,用对型号。

比如,错用适合钓浮的浮标去钓底,或用钓浅水的浮标去钓深水,必然影响使用效果。

还有一点,多和自己的浮标进行交流,坚持长期使用,不要三天两头的换浮标。

当你拥有一支优秀浮标却无力驾驭它,那么它对你只是一个供观赏的摆设而已。

我认为:

巴尔沙木浮标同芦苇、去壳孔雀翎浮标相比,它在稳定性和浮力上属中性,既不像芦苇标那样过于刚性、灵敏,语言动作夸张;又不像去壳孔雀翎标那么阴柔稳重,动作小而正确。

然而正是因为其“中庸”本性融合了两者优点,抵消了缺点,使得它更容易被钓者掌握。

所以,巴尔沙木浮标越来越受到钓鱼人重视是理所当然的。

巴尔沙木浮标的另一特点是材料自身具有两大优点:

一是木质密度内外均匀(就单支浮标而言,原木的内外层密度是不同的)立于水中不易倾侧,整体动作协调;二是浮力和标身重量(质量)的完美配合使它在浮力够用的前提下,稍受外力作用(指重力、拉力或鱼的吸力)就能在向下位移时产生较大的加速度,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当位移到一定程度时又能及时上浮。

另外,巴尔沙木可经过多道工序机械加工而很少破坏材质的原有特性,既有益于产品多样化,又能在维持质量稳定和统一的前提下得到美观的外形。

这些优点不仅能丰富它的使用性能,还会大大提高它的效用,肯定会赢得越来越多的钓友的喜爱。

但我们也要明的一个道理:

最好的东西往往在少数人手上。

最容易掌握的,并一定是最好的。

 

浮标万花筒

(二)

 

关于浮标的浮力,从原材料角度来讲,孔雀羽的浮力不比巴尔沙木小,但制成浮标后,比巴尔沙木浮标的浮力要小。

主要是孔雀羽在制作浮标过程中,因工艺的需要加强了过多的重量而导致孔雀羽浮力下降明显。

巴尔沙木可以全程机械加工并整体成形,视标与标脚既可以由一根复合材料杆(用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及不饱合聚酯复合制作)从标体中孔贯穿成形,也可以分成两部分从标体两头栽入,减少标体和视标杆的粘接用胶。

而两头栽入非贯穿式浮标因减去了一段标杆,浮标自重减轻浮力自然损失更小。

孔雀羽浮标,在制作时无论是去壳和不去壳,都是由最少两瓣羽杆同复合材料杆全面粘合而成,大号浮标有时需要用三瓣以上羽杆拼粘。

因大面积多处用胶,自然降低了孔雀羽的浮力。

孔雀羽去壳之后原本要比带壳时浮力大,但是去壳后强度降低了(这也是国内外浮标制造商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问题),为了增强它的强度,有的制标商在为浮标上防水涂料之前,先进行浸胶处理(这种胶大多是一种经过改性的不饱合聚酯,浸入孔雀羽表层固化后能形成富有韧性的胶衣层)。

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去壳孔雀羽的强度,由于使用了聚酯自重增加而降低了浮标的浮力。

两支相同的去壳孔雀羽浮标,浮力明显偏小的那支,有可能就是经过浸胶处理的。

当然如果浮标整体粘合过程中用胶量过大,防水涂料层过厚,视标、标脚过粗过重,既使未做浸胶处理,也会降低孔雀羽的浮力。

经过浸胶处理的去壳孔雀羽浮标,从外观上难以识别,标体同样有柔软性,但使用中会发现这种浮标虽然经用了一些,却显得有点“肉”浮标语言的清晰度有所下降。

没有经过浸胶处理的去壳孔雀羽浮标强度低,标体较细的地方容易断裂,特别是标脚上方。

这种浮标灵敏较高,对鱼极轻微的吃饵动作能及时表达出语言讯号,但有时又表现的有点“贼”,假动作较多,让人感到不好掌握。

有人说容易断裂的浮标是表层防水涂料质量不过关造成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就浮标性能而言,同等体积的浮标,浮力的大小并不是衡量它性能的唯一标准,除去材料性能以外,标体的形状;主浮体长度同视标长度、标脚长度的比例;垂直时标身重心点的位置;标体重量的整体分配;表体防水涂料的亲水性或者说与水的磨擦系数;标体垂直时的重量均衡性;总浮力和总重量之比等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才能决定一支浮标的优劣。

其中总浮力和总重量之比是否合理,又是这些因素中较为关键的地方。

各种材料制成的优秀浮标虽有各不相同的特点,但基本具备同一共性:

就是浮标的浮力同浮标的自身重量之比较为合理。

浮力大自重轻的浮标,在深水处钓底时,感受重力手向下位移的瞬间,克服水对其产生的阻力作用较差,使浮标缺乏良好的运动加速性,向下位移的距离相对较短,位移终止后的滞留的时间也较短,展开向上回升的速度快。

鱼吸饵入嘴还未下咽就能感到饵被向外拉的异常,察觉到危险的鱼会立刻快速吐饵。

用悬坠垂钓,抓浮标下顿动作,再高的高手,也是见浮标语言后提竿,属滞后提竿,也可以说提竿之前鱼已经把饵吸入口中,如果浮标又不能延迟鱼饵在鱼嘴中的停留,或才是停留的时间过短,总是急着向外拉拽鱼饵。

抓这种浮标的下顿就很难钓上鱼来。

在钓轻口鱼和吸饵动作小的鱼时,有的浮标常常是下顿语言挺标准却连续出现空竿,这与浮标自重过轻有一定关系。

自重过轻的浮标在鱼吸饵动作非常轻微时,特别是在深水中(2米以上)很难表达出清晰的下顿信号。

这不包括鱼吸饵后因摆头而拉动浮标下顿,只是针对鱼吸饵时浮标能否被瞬间拉动而言。

然而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浮力大自重轻的浮标,因加速性差,对重力的瞬间增大反应有些迟钝,这是它的缺点。

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这种浮标对线组的配重瞬间减小却反映灵敏。

也就是说在钓底时,当鱼吸饵后抬头造成浮标配重减轻时,它能迅速向上足量位移;在随鱼饵缓慢下沉中,一但鱼饵被鱼中途截获而停止下沉的一瞬间,浮标能立刻停止下沉,表达也最完美的钓浮语言。

我在老鬼钓鱼学校曾多次向学员演示这种钓浮方法,有些学员因对浮标性能理解的不透,觉得这种钓法很费解。

很多冰钓爱好者喜欢使用空心塑料浮标的原因也许就在于这种浮力大自重轻的浮标有良好的上浮性能。

我个人感觉,浮力和自重搭配合理的浮标属综合能力强的一类,适用面较广。

标身细,自重偏大的浮标适合于钓轻口鱼,在深水中使用有一定的优势。

标身细,自重略小的浮标适合于钓半水拦截。

标身略粗短,自重略小的浮标适合于钓浮。

浮力大,自重偏轻的浮标适合于专钓水底送标。

这种用标的分类只是经验之谈,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根据,钓友不妨试试。

我个人习惯于钓底用巴尔沙木和孔雀羽浮标,钓半水用孔雀羽或芦苇标,冰钓用发泡塑料标和空心塑料标。

选用浮标虽有一定之规,最关键还是要看自己适应哪种浮标。

当然了,如果你能适应各种浮标,那你的垂钓生涯一定更加丰富多彩。

浮标万花筒(三)

钓底时,浮标的鱼讯语言有黑标、送标、下顿三大类。

其中下顿语言是中鱼机率最高的浮标语言,但也是最难掌握的。

它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而且有时下顿的量很小,没有扎实的功底和鹰一般的眼神,就很难把握这种转瞬即失的机会。

虽说看“小漂”(指看浮标动作很小的鱼讯语言)抓下顿需要真功夫,但用对浮标却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果使用的浮标,在性能上不支持下顿,既使你看“小漂”的功夫一流,恐怕照样会空竿。

钓底层下顿,如果使用的浮标,标体、视标过粗,会导致浮标语言过于滞后;浮标自重过轻浮力过大,下顿时的加速性差,回升过快,浮标产生往外拉钩饵的反作用力来的就快,不利于延长钩饵在鱼嘴里的停留时间。

在一些重大比赛中,大家都在钓底抓下顿,浮标出现的语言近似,有人连竿中鱼,有人连连空竿。

如果没有其它原因的话,极有可能是用错了浮标。

特别是在水深超过1。

5米时,用错了浮标就很难抓住下顿。

但是有些情况下下顿钓不到鱼,并非是浮标的问题。

饵粒或钩大过鱼嘴直经;用饵不对路;钓的是滑口鱼等等原因,都会造成鱼虽吸饵,但钩饵并没有被鱼吸入嘴中,只是吸到唇边即被放弃。

另外在一些比赛中浮标一站直就有信号,动作还挺大,可就是空竿,这种现象一般是鱼的密度大,或者鱼已离底,有效鱼讯出现在浮标站直之前,之后的大动作,一是鱼体对线组的刮碰,再就是鱼吐饵后铅坠突然下沉而造成的。

因为鱼饵入水后在以半径方式缓慢下沉过程中一旦被鱼中途截获,铅坠会暂停下沉,浮标会感应到配重的瞬间减小而停止下沉。

钓这种停顿语言,用下沉加速性稍差一点的浮标效果反而会好。

用同等体型而比巴尔沙木浮标自重轻一点的孔雀羽或芦苇浮标,出现的停顿会更加清晰。

有些比赛中,有人形容浮标如同在表演水上芭蕾,上窜下跳,却总是空竿。

这与浮标的加速性无多大关系,实际上是遇到了成群抢水面饵的滑口反转鱼。

这种鱼快速游到水面,因能看到岸上的人影,有所惧怕,叼住鱼饵调头就朝下游,根本来不及吞饵。

遇上反转鱼,浮标大幅下顿时,要会控制自己先不提竿,等浮标回送后再次出现下顿再提竿。

如果用饵对路,软硬大小也没问题,仍钓不上鱼来,可以改用专钓水面的短身浮标,并缩短子线长度。

浮标出现标准的下顿动作却不中鱼,确实让人困惑,但冷静思考一下,如果不是用错了浮标或调钓的不正确;以及鱼体刮碰,水的下旋涡流等原因的话,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钩饵虽移动但并未完全进入鱼嘴。

所以说,在钓下顿时利用浮标下沉中的加速性,只是成功的一个方面,确保整个“系统”正确才是最关键的。

有一种说法值得大家思考:

浮标在水中向下加速性好,向上的加速性就稍差一些;向上加速性好的浮标,向下加速性就差一些。

我个人感觉,浮力和自重配比合理的浮标,其综合性能较强,适用面要宽一些。

标身细,自重偏大的浮标适合于钓轻口鱼,在深水中使用有较强的优势。

标身细,自重略小的浮标适宜钓半水拦截的抢钩鱼。

标身粗短,自重有限的浮标是钓“水皮”浮的利器。

而浮力大,自重轻的浮标,用于钓水底送标的鱼有特殊效果。

这些观点虽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仍属个人感性范畴,在理论上尚无足够的依据。

对不同材质的浮标。

我个人习惯于底钓用孔雀翎和巴尔沙木的,钓半水用孔雀翎或芦苇的,冰钓则用发泡或空心塑料浮标.既是个人习惯就难免主观臆断,所以能提供给钓友的不是经验,而是感受。

选用浮标虽有一定之规,但选用符合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的浮标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打心里就不接受这支浮标,那用起来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你能适应各种浮标,对它们不同的语言特征了如指掌,那么你的钓鱼生涯一定丰富多彩。

浮标万花筒(四)

目前在浮标使用上有两种错误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种是“浮标无为论”,一种是“浮标至上论”。

有“浮标无为论”观点的人大多是休闲钓爱好者,他们认为只要钓饵好鱼爱吃,用支筷子当浮标都能钓上鲫鱼来。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宁愿隔三差五地给鱼塘老板送去三十、五十的,也不愿意花钱去买一支好一点的浮标。

一年下来打了水漂的钱加起来不知能买多少支上好的浮标(有些老人看不清细视标而不用钓鲫专用浮标是另一码事)。

他光看到象筷子似的上下一般粗的浮标也能钓上鱼了,却不知道因浮标性能差而少钓了多少鱼。

独钓“寒江头”时还常常能春风得意一番,一但被高一点水平的钓友左右夹击,而且人家用的饵也一样对路时,他的浮标从此就只有一种语言在表达,那就是安歇再安歇。

“浮标至上论”者一般都是涉足台钓或竞技钓不久的钓友,他们遇到不上鱼的情况就怀疑是浮标不好用,却很少先从钓饵方面去查找原因,总是在不停的更换浮标或来回地调整浮标。

平时舍得投资买浮标,却忽略了在钓饵方面的钻研,还经常把用对了钓饵的功劳记到了浮标的帐上,长此以往错上加错,简直是花钱为自己设了一个迷魂阵。

这两种错误观点,都是因为对钓鲫缺乏全面了解才产生的,如果能及早地跳出误区,把两种极端的观点综合一下,垂钓成绩可能会大大地改观。

垂钓是一项由多个环节组成的综合技术链,其中钓饵虽然最为重要,用对浮标也同样重要,在这条连锁反应链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1+1+1+0=0的结局,所以说重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并在上鱼不好时能准确地判断出出错的环节,是钓鱼爱好者必须学会的。

其实这也是垂钓的乐趣所在,魅力所在。

浮标至上观点虽说偏激,但用对浮标确实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比如说粗身软尖子浮标在水线同长的前题下,钩饵从第一下摆到第二下摆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适合钓浮标的翻身,也就是说在浮标站立的一瞬间,会出现一个极轻的下顿语言。

会控层的钓手,可以利用这种浮标的特点,通过快节奏的抛竿,在较长的时间里把鱼诱控在某个水层,进行钓定层。

粗短身硬长尖子浮标因为站立的快,适合捕捉中上层鱼讯。

钓生口半浮鱼时,有极佳的表现。

短身短尖子浮标适合钓“水皮儿”(接近水面的浮鱼)。

这种浮标站立最快,在饵下沉半径极小的情况下,也能捕捉住鱼讯。

细身细硬长尖子浮标(去壳孔雀翎的最好)因下沉稳定而缓慢,,适合引诱中下层鱼吃饵。

因为哪儿都细,对线组中轻微的重量变化都能感应到,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特别是在饵的下沉途中,有鱼截食时能表达出准确的鱼讯语言。

使用这种浮标钓中下层鱼时,可以把浮标调成平水,当浮标下沉过程中因鱼吃饵,拉住了下沉中的铅坠使浮标产生短暂的停顿。

这种浮标语言虽然不好掌握,一但读懂了,你会得到另一种美的享受。

细身短软尖子浮标对付底层滑口快鱼,表现突出。

浮标站立后,饵到底较快,饵在下降过程中减少了雾化,避免了滑鱼上浮乱窝子现象。

并且软尖子视标的浮力相对较要大一些,这就提高了浮标抗干扰的能力,减少了很多的假信号。

这种短软尖子浮标,一般都是钓手自已改造的。

视标长四至五目。

急收肩细身细尖子浮标,被钓手形容为端肩浮标(一般浮标溜肩、塌肩的多)。

正因为端肩,水阻系数大于溜肩的水阻系数,使它下沉时不受影响,但回升时变慢。

利用它的这一特性,专钓警惕性强,在感觉到浮标反作用力向外拉饵时容易顺势吐饵的鱼。

细身硬细尖子小号浮标因浮力小,钓小滑鱼时可以钓的很钝,直到铅坠卧底,从而减少了浮标的假动作,又不会因为钓的钝而浮标不出动作。

这些虽说是经验之谈,但只是在个人很狭窄的实践空间中摸索得来的,对其他人是否适用,还要看具体情况。

其他人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用标体会,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也不奇怪,因为鱼是活的,浮标是死的。

全文完

垂钓制标大师何蔚蓝揭开浮标的神秘面纱!

热爱钓鱼的人都知道,浮标一直占着一个特殊的位

置,往往在紧要关头起着起死回生的作用,种种的

传说,让浮标披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如果一但沉

迷在浮标的怪圈里,标魂将会给你带进一个不可自

拔的境界。

作为一个浮标的设计者及制作者,从商

业的角度考虑我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作为一个热

爱钓鱼的人,我认为从良心上应该上写出来。

但决

不是想攻击任何人。

这几年钓鱼界有很多的怪事,某人只要在某重要赛

事取得好成绩,马上就可以全国各地乱跑,就变成

了制饵专家,浮标专家,本来这些成名的高手把自

已钓鱼心得,对鱼饵的认识,浮标的认识,推广给

钓鱼人,是广大钓鱼人的福气,如果太多的商业行

为只会为学钓的人及消费者带来负面的影响,NBA

的飞人乔丹是否能设计和制造蓝球及运动鞋?

无论鱼饵也好、浮标也好,我还是认为需要有很专

业的知识及设备才能生产出有稳定质量保证的产品,

生产商家结合钓手的经验推出新的产品本来是好事,

但考虑市场利益的同时,钓鱼人的利益我们更应该

关注。

前段时间我看过几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浮标的,

其中一位由钓手变成浮标销售的人写到他在参加一

场重要的赛事中,由于标尾的油漆吸水,影响了调

目,令他失去了这次比赛的好成绩,后来他找人改

良了标尾的油漆,用这种标尾的浮标就连连夺冠……,

姑且勿论此君是否知道这种标尾工艺多年前已经制

作出来,很久前著名钓手丛杰就在上海给我看过日

本生产这种标尾工艺的浮标,更不要说标尾的油漆

改良了多少代,无论是标尾质材及荧光漆,只要是

高质量的,制作成粗微粒吸光放大型或者制作成平

滑型,都具备有不吸水的功能。

我们没有必要去了解他的三届省冠军是否真的使用

了这种浮标,如其所说使用了这种浮标之后,全国

冠军,钓王都是他的了,我认为在某一场的比赛的

成绩,抹杀了自己对鱼情的分析,鱼饵的使用,技

术的发挥,把功劳全归于浮标是对浮标的抬举,或

者将比赛的失利认为是标尾的责任,更是无稽之谈,

写文章不同于做广告,应该严肃认真,对读者负责,

写错了读者可以原谅你,如果有其它目的误导读者

就不对。

浮标在商业运作及推广时,往往被某些人加上了一

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一会说是根据飞行的空气流体

力学设计,一会又说是根据潜艇的水流流体力学设

计,一会又冒出是请什么专家、教授设计的黄金分

割形态。

种种传说令消费者如坠云里雾里,台钓浮

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间,从日本到台湾到中国大

陆,多少的钓鱼人和多少的工匠实践者,当中一定

有比我们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为什么他们不使用这

种原理去设计浮标?

当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其一:

浮标不能依据什么飞行的空气流体力学来设

计,原因很简单,飞机飞行时飞机本身的机器产生

飞行的推动力,根据推动力的大小、速度产生的气

流来设计飞机的形状,重力及装载力的分布,平衡

飞机的飞行状态及稳定状态。

用减低飞行的阻力来

增加飞行速度,而浮标在钓鱼时的运行中自身并不

能产生动力,一条鱼吸食时的力量,对浮标产生牵

动力所造成浮标下沉的速度及幅度影响,怎能与飞

机澎湃的推动力相比?

我们的浮标是用来钓鱼的,

并不是用来投砸天空的小鸟,如果说高速的跑车后

面装上扰流器,是否人力三轮车后面都要装上扰流

器?

其二:

潜艇及航标的水流流体力学我也认为不适用

于浮标设计,如果按照潜艇升沉的水流流体力学设

计,浮标的造型都要上下体对调,变成下面大,上

面尖,潜艇也是通过自已产生动力,或者通过本身

的比重改变,而达到上升、下潜的目的,潜艇的下

沉是一个过程,有一定的时间,潜艇在下沉的过程

中随着速度的增加会形成水流,这种由潜艇周围向

上走的水流分开之后会重新汇合,形成一种对潜艇

顶部的压力,从而帮助增加下潜速度,在上升时也

是利用这个原理,还有一点不同于浮标的是潜艇的

下体大,所有的机器、设备、人员、操作大多安装

在下体,虽然占体积比例大,但它的比重也大;浮

标如果下体大,但它的物质的比重是最小的,这样

反而不利于浮标在水中的稳定及平衡。

浮标在水中

能站立是由于它的下面由铅坠及鱼饵牵扯着,如果

受池面的风力或水流影响,这种下面大而上面小的

浮标就会像不倒翁一样摇摆,我认为浮标只是接收

鱼儿吸食轻微而短暂的下沉信号,浮标下沉的时间

及速度的过程很难造成水流去帮助浮标形成它下沉

幅度或速度的压力增强,而这种造形的浮标并不利

于浮标在接收信号时下沉的破水效果。

其三:

我不否认物体的黄金切割方法,但在浮标里

面能用到的是小之又小,原因很简单,不同的功能、

不同的鱼情使用的浮标形状都不一样,一支冬钓使

用的浮标同一支拉浮高速半水钓的浮标要求形状都

不一样,在制作浮标的过程,不能只求美观,有时

往往利用不同的线条造型去制作成不同功能浮标,

我还是一句,世上没有万能的浮标,浮标的某方面

功能很优秀,它的另一面绝对是最差,就像冬天的

浮标用作拉浮高速钓半水,拉浮钓半水的浮标用作

冬钓的一样。

有时我们要寻找破水能力强的线条设

计,增强浮标的下沉幅度及速度,以达到灵敏的功

能有时又会寻找产生阻力的线条造型,减低无故下

沉现象而达到稳定功能的效果。

浮标的传说太多,不能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