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445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4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世纪以后,不仅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

只不过,这个变化是渐进的、漫长的,而且是一个很不平衡的复杂过程。

远不像今人常常下意识地认为的那样,可以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

不独过去中国发展的历史是如此,整个世界的历史,包括当下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的现状,其实也是如此。

对此,我们或许可以用黑格尔关于人之成为人,必须经过从“自在”进到“自为”的转变的说法来试做解读。

   ②基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观点,黑格尔指出:

同样是人,生物意义上的人与社会意义上的人是不同的人。

“胎儿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地是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它才是自为的人”。

按黑格尔的观点,人只有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自在地所是的那个东西”。

否则,人充其量只是一个为自我而存在的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无法成为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有用的社会的人。

   ③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对马克思认识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凡读过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阶级力量,必须要从“自在”进到“自为”的成长过程的论述的读者,很容易看出马克思就是借助于黑格尔的这一对人的认识的解读,把它延用到了自已对阶级成长的问题的判断上去了。

同样地,我们应该也可以用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待一个民族从古代向现代,特别是一个落后民族中的普罗大众成长为具有现代意识的个体国民的演进过程。

   ④用最直白的话来讲,古代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存在,充其量只是自在意义上的民族,只有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一个自在的民族才可能在与他者的相互碰撞及交往中逐渐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确立自己的民族地位、国家属性及其国际社会政治的平等参与意识。

   ⑤不难想象,这样一种转变不仅是长期的,还必须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基础之上,因而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是严重不平衡的和不一致的。

中国在外国人治理的租界城市诞生出诸如上海之类的个别现代都市,形成了一些读洋书、识洋字的现代知识人,出现了一批略识金融、市场和管理的现代工商业主,开启了中国现代化之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绝大多数人也因此都同步在“现代化”了,即使在各大中城市里,许多人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依旧离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公共社会的秩序、规则和观念甚远,又何况是生活在牛耕人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的几亿旧式农民呢?

他们多数大字不识几个,村里既没有广播电视,也看不到报纸杂志,不少人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对村庄以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处在这样一种境况下,他们又如何能够受到现代社会理性的教养,变成今人所希望的有血性和有觉悟的民族的国民之一分子呢?

   ⑥由上述可知,生活在当下,了解一点中国近代社会的曲折进化过程,颇有必要。

作为一个两千年来一直在传统社会轨道上缓慢爬行的农业国,中国自17、18世纪以来向人类现代工业社会迅速转进的每一步,都是有条件的。

这一条件就是外部环境,亦即世界大势的迅猛发展与冲击。

惟受此影响,中国社会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及生活、交往方式上益现悬隔、碰撞,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以致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几乎不可避免。

时至今日,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观念上之差距,仍会有天壤之别。

摘编自杨奎松《鬼子来了:

现代中国之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以后,世界和中国都在变。

但是,中国的变化却是渐进的、漫长的,与其他世界各国不同。

B.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只要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就能成为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有用的社会的人。

C. 古代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存在,至多只是自在意义上的民族,自为的民族只有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才可能形成。

D. 近代中国社会之所以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原因是人们在行为、观念及生活、交往方式上益现悬隔、碰撞,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与黑格尔的人须经过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过程的说法是一致的。

C. 文章列举上海之类的个别现代都市和一些现代知识人、工商业主,是为了论证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不一致。

D. 文章末段提出了中国自17、18世纪以来向人类现代工业社会迅速转进的每一步都是有条件的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作为一种阶级力量,须要从“自在”进到“自为”,这一观点来源于黑格尔。

B. 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帮着日本人残害自己同胞的国人,只是一个“自在”的人,还不是一个“自为”的人。

C. 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并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华民族就会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

D. 今天,人们(中国人)在思想上、观念上之所以仍会有天壤之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答案】

(1)C

(2)B

(3)C

【解析】【分析】

(1)A项,“中国的变化却是渐进的、漫长的,与其他世界各国不同”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不独过去中国发展的历史是如此,整个世界的历史,包括当下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的现状,其实也是如此”可知,中国的变化和其他世界各国的变化一样,都是渐进的、漫长的。

B项,混淆条件,原文第二自然段是说“按黑格尔的观点,人只有……,才能……”,选项则成了“只要……就……”。

D项,原文最后一自然段中说“这一条件就是外部环境,亦即世界大势的迅猛发展与冲击。

惟受此影响,中国社会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及生活、交往方式上益现悬隔、碰撞,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以致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几乎不可避免”,由此可知“近代中国社会之所以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的原因应该是“世界大势的迅猛发展与冲击”。

故选C。

(2)B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结合文中关键语句“不独过去中国发展的历史是如此,……对此,我们或许可以用黑格尔关于人之成为人,必须经过从‘自在’进到‘自为’的转变的说法来试做解读”“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对马克思认识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可知,应该是类比论证。

作为一种推理和论证手法,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特征、属性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特征、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强调的是相似性;而对比,则强调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相对照,强调的是对立和差异性。

故选B。

(3)C项“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并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华民族就会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说法有误,原文第5段“不难想象,这样一种转变不仅是长期的,还必须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基础之上”,可见中华民族要想成为一个自为的民族,除了选择项所提到的条件之外,还需要“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基础之上”。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C;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江苏省的南京、无锡等,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共26市。

它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摘编自《XX百科》)

   材料二:

   6月24日,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等若干文件,启动了一批科创和产业合作平台,并聚焦质量标准、产融结合等六大高新地建设,签署了86项区域一体化合作项目,总投资达2192.19亿元。

   今年5月13日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合作,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九城市集聚龙头企业845家,产值2.6万亿元。

同时,九城市之间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交互投资2280亿元,促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

此外,在政务服务领域,九城市率先推进30个事项“一网通办”,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试点区域。

   (摘编自韩俊杰、汪瑞华《长三角G60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新华网2019年06月24日)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年05月24日)

   材料四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让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

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

要破解“被虹吸”难题,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优势,确立发展的科学定位。

安徽在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方面在长三角区域相对突出,这些优势需要与苏浙沪的金融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安徽的竞争优势。

   突破行政壁垒的限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收益。

正是因为许多地方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才导致了长三角很多地区之间“最后一公里”无法连通,极大地限制了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从而阻碍了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

造成行政壁垒的原因主要是对地区利益的保护。

地区利益通常会聚焦于如何分配既有“蛋糕”,而不去“做大蛋糕”。

安徽不能被动地等待中心城市来“领跑”,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如何通过一体化创新“把蛋糕做大”,从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具体合作地点的利益共享问题。

最近热议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创新对策。

不过区域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区。

安徽虽然不能采取强强联合式的发展示范区,但可以采取借势互补式的“产业合作示范区”。

推动安徽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先行获取先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资源,从而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利益增进。

(摘编自王先柱《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主动破局》,《安徽日报》2019年04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三角城市群是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

B. 在安徽芜湖召开的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取得丰硕的成果,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 2008-2017十年间,三大城市群的GDP均稳步增长,但随时间推移,长三角地区优势不断扩大,2017年为全国GDP的贡献近60%。

D. 一个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是因为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吸引着落后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许多成果,其中,“一网通办”体现了长三角政务服务的一体化。

B. 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都具有优势,2017年,长三角的人口几乎是其他两区之和,这更有利于拉动消费。

C. 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2017年,长三角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是最高的,可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

D. 对地区利益的保护是造成行政壁垒的主要原因,而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会极大地限制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阻碍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

(3)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如何主动破局?

请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

【答案】

(1)C

(2)C

(3)①将自身优势和苏浙沪的优势紧密结合,破解“被虹吸”难题。

②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③在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实现利益增进。

【解析】 【分析】

(1)A项,选项变未然为已然,结合材料一“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分析,原文是说“要建设”,是未然,选项变成了已然。

B项,“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

结合材料二“今年5月13日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这”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D项,“一个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是因为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错误。

结合材料四内容“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吸引着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

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分析,意思是先有发展的不均衡,才出现“虹吸效应”,而不是先有“虹吸效应”,才使某地区发展滞后。

故选C。

(2)C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无中生有。

结合材料三图表内容分析,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和人均GDP都是最高的,但是不能推断出“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

故选C。

(3)结合“要破解‘被虹吸’难题,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优势,确立发展的科学定位。

安徽在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方面在长三角区域相对突出,这些优势需要与苏浙沪的金融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安徽的竞争优势”分析,将自身优势和苏浙沪的优势紧密结合,破解“被虹吸”难题。

结合“突破行政壁垒的限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收益”“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如何通过一体化创新‘把蛋糕做大’,从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分析,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结合“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具体合作地点的利益共享问题”“安徽虽然不能采取强强联合式的发展示范区,但可以采取借势互补式的‘产业合作示范区’。

推动安徽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先行获取先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资源,从而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利益增进”分析,在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实现利益增进。

故答案为:

⑴C;⑵C;

⑶①将自身优势和苏浙沪的优势紧密结合,破解“被虹吸”难题。

②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③在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实现利益增进。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

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

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

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

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

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

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

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

他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

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

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

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

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

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

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B. 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C. 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的功用。

D. 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 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认识:

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 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

B. 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打破有关。

C. 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D. 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

【答案】

(1)C

(2)A

(3)B

【解析】【分析】

(1)A项,“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错,原文说“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

B项,“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不能等同于“儒家学派就是孔子”,原文说“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选项变成了“儒家学派”,偷换概念,且“系统”无中生有。

D项,“形成于”错,结合“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分析可知,“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故选C。

(2)A项,“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错误。

论证话题错误,本文论证的是“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作者的逻辑是礼乐文明内蕴于儒学,所以前面用来较多的篇幅二者的关系,并对孔子“仁”“礼”关系做了分析,因而,要重建复礼乐文明,须从儒学入手,而儒学从近代以来又遭遇两方面的变化,故而作者最后期待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对标题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故选A。

(3)A项,“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错误。

结合“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分析,“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结论绝对化。

C项,“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错误。

结合“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分析,原文是不断的因果推导,选项的开头变成了并列关系。

D项,“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错误。

结合“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分析,原文只是说“关键所在”,不能推导出这一绝对化的观点。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C;⑵A;⑶B;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全国人民都在关心考生、成绩、招生时,生活在“魔都”的同胞们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垃圾上。

他们除了吃饭、睡觉、搜索XX是什么垃圾,每天还要接受楼下阿姨发自灵魂的拷问:

“你是什么垃圾?

”因为,自7月1日起,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