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407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学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学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学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学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参考答案.docx

《教育学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参考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参考答案.docx

教育学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导论

一、单选题

1.D2.A3.C4.B5.C

二、判断题

1.×2.√3.√

三、材料分析题

要点:

现代教育学这一说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时间概念即是现代时期的教育学,所注重的是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二是价值概念,将教育学理解为“现代教育”之学,也就是指教育学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如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元教育理论的产生等等。

四、论述题

1.要点:

前教育学阶段,特点:

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对教育的论述散见在其他著作当中。

独立教育学形成阶段,特点:

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成立了教育学的研究机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论著的大量出现;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学话语体系。

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不同教育学派的涌现;教育学研究范式的丰富。

2.要点:

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教育问题(可展开论述,只要言之有利,鼓励观点创新)。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A4.A5.A6.D7.B8.B9.C

10.D11.D12.A13.C

二、多项选择题

1.AC2.ABC3.ABCDE4.AB5.CD6.ABCD7.ABC8.ABD9.ABCD10.ACD

三、判断题

1.√2.×3.×4.×5.×6.√7.×

8.√9.√10.×

四、材料分析题

1.这则案例涉及到对教育的本质认识的基本问题,基本上与论述题3相同。

只有对人的教育本质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区分人的教育和动物的教育。

2.反映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教育形式简单。

五、论述题

第1题

1.以大工业生产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2.普及教育受到重视;

3教育愈加被利用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4.资本主义国家把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其经济发展的一种国策;

5.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产生和传播。

第2题

1.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

2.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

3.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4.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

5.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6.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

7.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

8.现代教育的主体性;

9.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

10.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

第3题

1.对于各种教育本质观进行简单的述评;

2.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3.从关系角度看,考察教育本质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

4.从教育的概念看,不仅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

一、单选题

1.C2.B3.D4.C5.A6.C7.A8.C9.B10.D

二、多选题

1.AD2.BCD3.ACD4.ABC5.ABC6.ABD7.BCD8.ABC9.ABCD10.ABCD

三、判断题

1.√2.√3.×4.√5.×6.√7.√

8.×9.×10.√

四、论述题

1.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和评价功能。

(1)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蕴涵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值形成合力,吸引实践者采取行动。

(2)指导功能。

首先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其次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

(3)评价功能。

首先是看教育实践是否与教育目的吻合;其次是看教育目的是否切合实际。

要明确的是,教育目的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2.教育目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规定,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

(1)定性。

指明教育目的性质,提示教育目的本质;

(2)定向。

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作出概括提炼。

(3)定位。

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4)定点。

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

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是教育目的表述中内容结构的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五、材料分析题

1.《教育法》第五条指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

(1)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

(2)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1)是科学性。

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

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

(2)是时代性。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  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

(3)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

2.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

因为:

(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 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

(2)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

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

(3)既是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中“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也是教育目的中由“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的集中体现。

老师没有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D2.C3.B4.A

二、多选题

1.BCD2.ABCD3.ABC

二、判断题

1.×2.√3.×4.×5.√6.×

三、材料分析题

1.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

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仅受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需要、分工等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

四、论述题

1.素质教育对人的现代化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由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①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和明确的目的性。

②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终身性与开放性。

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素质教育是实现主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追求并实现人的价值理想的过程。

②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

③素质教育是完成人对现实思想道德水平超越的重要手段。

2.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①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它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④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2.B3.ABCD4.ABC5.ABCD

6.ABCD7.ABCD8.ABC9.ABCD10.ABC

二、判断题

1.×2.√3.×4.×5.×6.×7.×8.√9.√10.√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1: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材料题2:

(1)教育存在是合法的、合理的。

(2)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

(3)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但教育是相对独立的。

四、论述题

1.答:

(1)教育可以先于经济而发展。

(2)教育不能无限制的先于经济而发展。

(3)教育先行总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所决定。

2.答: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2)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3)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

一、单选题

1.B2.B3.C4.C5.D6.D7.B8.D9.C10.B

二、多选题

1.ABC2.ABCD3.AB4.ABCD5.ABD6.ABCD

7.ABCD8.ABD9.ABCD10.BCD

三、判断题

1.√2.×3.×4.√5.√6.√

7.×8.×9.×10.√

四、材料分析题

1.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从课程、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

(2)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

(3)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

建议处理策略:

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2.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

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五、论述题

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1)现存问题

理论层面:

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

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

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

机制层面:

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

观念层面:

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

物质层面:

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2)现实途径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1)现存问题:

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

(2)原因分析:

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

(3)可能途径:

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章现代课程

一、单选题

1—5CBADA6—10CDCCD

二、多选题

1.BCD2.ABCD3.ABCDEF4.ABCE5.ACDE

6.ABCDE7.ACDE8.BCDE9.ACD10.ABC

三、辨析题

1.×2.√3.√4.√5.×6.×7.×8.√9.×10√

四、材料分析题

1.

(1)课程资源的类型:

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人力资源

(2)对资源的评价: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资源的适合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些都是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

(4)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功能也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

(5)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而且是充分运用、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2.

(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

(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

(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

(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

五、论述题

1.

(1)两极之间的对立:

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点的矛盾冲突

(2)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

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合趋势

(3)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

2.

(1)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课程价值取向

A、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

B、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

C、强调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第七章现代教学

 

一、单选题

1-5BACAB6-10ACDBB

二、多选题

1.ABC2.ACD3.BCD4.ABCD5.ABCD6.ABC

7.ABCD8.ABCD9.ABCD10.ACD

三、辨析题

1.∨2.×3.×4.∨5.∨6.×7.∨8.×9.×10.∨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摘要:

长期以来,我们将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遵从“知识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

整个教学注重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教学和生活相分离,人和自然相分离,培养的是知识化、理性化的人才,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追问。

批判和反思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创造未来社会文化的资格和权利,最终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

这种交往在教学实践中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话构成了新的师生关系-“我-你”关系。

在这种关系里,师生双方并不把对方看作一个对象,而是一个跟“我”讨论共同“文本”的对话的“你”,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存在的。

现代教学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2.答案摘要:

这是以为中国教育界对“教学”一词较为普遍的观点。

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李秉德先生也认为,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五、论述题

1.答案摘要: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现代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

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

(2)教与学的关系。

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现代教学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留有适当的余地,并且能够规范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主动的学习,促进他们去积极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总结法则等。

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起来。

(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现代教学应努力克服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割裂开来的偏向,在强调从书本中系统掌握间接经验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掌握直接经验的乐趣,以实现现代教学的目的。

(5)动力与操作的关系。

现代教学的良性循环需要教学动力和教学操作的良性协作,以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6)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现代教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将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教育需要融合在现代教学中。

2.答案摘要: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起点行为;(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7)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调整;(10)设计与实施终结性评价。

2.答案摘要:

(1)准备策略。

这一阶段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之前所做的有关各项准备工作的策略。

教师需要从学生、教学目标、检测及候课几方面做准备。

(2)实施策略。

是指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及结束等过程的不断调控,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成预定教学目标。

常用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设疑导入等;课中策略主要有先行组织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策略、联系策略等;结束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归纳、比较异同、巩固练习等。

(3)管理策略。

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

主要策略有指导及诱导策略。

(4)监控策略。

是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所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

包括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策略、主体自控策略、课堂互动策略、教学反馈策略等。

 

第八章现代德育

一、选择题

1.BC2.ABCD3.D4.C5.C6.CD7.ABCD

8.A9.B10.AB11.D12.A13.D14.D

15.D16.B17.C18.D19.ABC20.A

二、是非题

1.√2.×3.×4.×5.√6.√7.√

8.×9.√10.×

三、论述题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高尚情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塑造和影响的过程。

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在逐步健康地成长过程中,初步形成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能受到不良思想和坏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侵蚀,出现优良思想与不良思想曲折斗争的过程。

另一方面,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思想上已有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在前进中产生新的矛盾,有些已经改正的缺点和纠正的错误,在新的环境下又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重犯或反复现象。

但是这种反复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点滴进步的反复。

可见,德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针对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对德育充满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对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更应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其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多次反复,不能误认为屡教不改,不可救药,而应积极地采取教育措施,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每反复一次,就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次提高。

2.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

说服方式有灌输和疏导两种。

灌输是指教师通过讲解、报告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

这种方法多用于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的讲授和德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主要解决学生“懂不懂”的问题。

疏导指教师通过讨论、对话形式,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旨在解决“信不信”的问题。

说服教育的关键是说理,以理服人。

其实,说理的过程就是证明理论、观念、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所以,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合理的论证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

在对青少年进行说理教育时,首先,说服教育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取得教育实效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要用平等的态度,而不能以教育者自居。

要耐心地灌输和疏导,反对居高临下的态度、强制的方法。

否则,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

其次,要做到说理的内容真实,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出发,善于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切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反对用假话、空话、套话来教育学生。

假话、空话、套话只会使学生产生怀疑和厌烦,不相信教师所讲的道理和理论。

再次,说理教育具有情感性,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对学生的无限厚爱来唤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强说理教育的感染力。

(联系实际略)

3.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我国德育的基本内容:

(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长期政治思想理论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来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品位。

特别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