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昆虫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356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六章 昆虫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十六章 昆虫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十六章 昆虫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十六章 昆虫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十六章 昆虫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六章 昆虫纲.docx

《第十六章 昆虫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章 昆虫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六章 昆虫纲.docx

第十六章昆虫纲

第十六章昆虫纲

第一节概述

昆虫纲是动物界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类群,与人类经济和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是医学节肢动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昆虫(insect)成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图16-1)。

 

头部有触角(antenna)1对,为感觉器官,司嗅觉和触觉;复眼(compoundeyes)1对。

头部前方或腹面有取食器官,称为口器(mouthparts),通常由上唇(labrum)、上颚(mandible)、舌(hypopharynx)、下颚(maxilla)及下唇(labium)组成。

其中下颚及下唇又各具分节的附属结构,分别称为下颚须(maxillarypalp)和下唇须(labialpalp)。

胸部分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metathorax)。

各胸节的腹面均有足1对,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

足分5节,由基部向端部依次称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和跗节。

跗节又有1~5分节,跗节末端具爪(claw)。

多数昆虫的中胸及后胸的背侧各有翅(wing)1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

双翅目昆虫仅有前翅,后翅退化成棒状的平衡棒(halter)。

腹部分节,末端为外生殖器,其形态构造因种而异,是昆虫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昆虫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它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和本能上的一系列变化,这一过程的总和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变态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特征。

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蛹期的,称为全变态(completemetamorphosis),蛹前的发育期称为幼虫,其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差别,如蚊、蝇、白蛉及蚤等;发育过程不需要经过蛹期的,称为不完全变态(incompletemetamorphosis),成虫前的发育期称为若虫(nymph),其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与成虫差别不显著,通常仅表现为虫体较小,性器官未发育或发育未成熟,如虱、臭虫、蜚蠊等。

在昆虫胚后发育过程中,幼虫或若虫通常需要蜕皮数次,两次蜕皮之间的虫态称为龄(instar),它所对应的发育时间称为龄期(stadium);幼虫发育为蛹的过程称为化蛹(pupation);成虫从蛹皮中脱出的过程称为羽化(emergence)。

昆虫纲含33个目,与医学有关的种类很多,分属9个目,本章择其要按蚊、蝇、白蛉、蠓、蚋、虻、蚤、虱、臭虫、蜚蠊分节阐述。

第二节蚊

蚊(mosquito)属于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

蚊分布很广,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38属,3350多种和亚种。

我国蚊类已发现的有17属350种以上,其中按蚊、库蚊、伊蚊3个属的蚊种超过半数,重要的传病蚊种有:

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us)、微小按蚊(An.minimus)、大劣按蚊(An.dirus)、淡色库蚊(Culexpipienspallens)、致倦库蚊(Cx.P.quinquefasciatus)、三带喙库蚊(Cx.tritaeniorhynchus)、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和埃及伊蚊(Ae.aegypti)等。

【形态与结构】

1.形态蚊是小型昆虫,成蚊体长约1.6~12.6mm,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分头、胸、腹3部分(图16-2)。

 

(1)头部:

似半球形,有复眼和触角各1对。

触角(antenna)分15节:

第一节称柄节(scape),第二节称梗节(torus),第三节以后各节均细长称鞭节(flagellum)。

各鞭节具轮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

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有反应,对二氧化碳和湿度尤其敏感,在雌蚊寻觅吸血对象时起重要作用。

蚊的下颚须又称触须,1对。

两性按蚊的触须均与喙等长,雄蚊的触须末端膨大;库蚊、伊蚊的雌蚊触须甚短,短于喙之一半;库蚊的雄蚊触须长于喙,伊蚊的雄蚊触须与喙等长(图16-3)。

 

的口器常称为喙(proboscis),属刺吸式口器,由上内唇、舌各1个,上、下颚各1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

上内唇细长,腹面凹陷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放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以吸取液体食物。

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

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侧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首先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

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锯齿,在吸血时随皮肤切开之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

下唇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labellae)。

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的作用(图16-4)。

雄蚊的上、

 

下颚退化或几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

(2)胸部:

分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胸节各有足1对,中胸有翅1对,后胸有1对平衡棒,是双翅目昆虫的特征。

中胸、后胸各有气门1对。

中胸特别发达,其背板几乎占据全胸背,由前而后依次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图16-5)。

库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三叶状,按蚊的小盾片后缘呈弧形。

图16-5成蚊胸部侧面(仿陆宝麟等)

 

蚊翅窄长,膜质。

翅脉简单,上有鳞片覆盖。

翅的后缘有较长的鳞片,称翅繸。

翅鳞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是按蚊分类的重要依据。

蚊足细长,自前而后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

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纹,为重要分类特征。

(3)腹部:

分11节,第一节不易察见。

第2-8节明显可见,在其背面,有的蚊种具有由淡色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

最末3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

2.内部结构蚊具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环及生殖等系统。

其中,与流行病学有关的主要为消化和生殖系统(图16-6)。

 

(1)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

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均在胃内进行。

在前胸内有1对唾腺,各分3叶,每叶有一小唾腺管,最后汇合成总唾腺管,通入舌内。

唾腺分泌和贮存唾液。

唾液中含有多种酶,包括阻止被叮刺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凝集的抗血凝素(anticoagulin),破坏吸入的红细胞的溶血素(haemolysin)和使破坏的红细胞凝集的凝集素(agglutinin)等。

(2)生殖系统:

雄蚊有睾丸1对,自每一睾丸发出的输精管在远端膨大为储精囊,两者会合成射精管。

射精管远端为阴茎,阴茎两侧有抱器。

雌蚊有卵巢1对。

两输卵管在汇成总输卵管前的膨大部称壶腹(ampulla)。

总输卵管与阴道相连。

在阴道远端有受精囊(spermatheca)和1对副腺的开口。

阴道则开口于第八、九腹节交界处的腹面。

每个卵巢由几十个至二百多个卵巢小管组成。

每个卵巢小管包括3个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follicle)。

顶端的为增殖卵泡,中间为幼小卵泡,靠近输卵管的为成卵卵泡。

卵泡依次逐个发育成熟。

当成卵卵泡中的卵成熟排出后,幼小卵泡,又发育为成卵卵泡,每排出一次卵,在卵巢小管上就留下1个膨大部(inflation)(图16-7)。

 

此外,呼吸系统中的微气管在卵巢上的分布,卷成细密的丝状,卵巢在妊娠后膨大,微气管也因而伸直,故可鉴别雌蚊是否经产(图16-8)。

 

【生活史】

蚊的发育为全变态,生活史分4个时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

前3个时期生活于水中,而成虫则生活于陆地上。

1.卵雌蚊产卵于积水中。

蚊卵小,长不足1mm。

按蚊卵呈舟形,两侧有浮囊,产出后浮在水面。

库蚊卵呈圆锥形,无浮囊,产出后粘在一起形成卵筏。

伊蚊卵一般呈橄榄形,无浮囊,产出后单个沉在水底(图16-9)。

 

蚊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经2-3天后幼虫孵出。

2.幼虫初孵的幼虫长约1.5mm,幼虫共分四龄。

经3次蜕皮,成为第四龄幼虫时,体长可较第一龄幼虫增长8倍。

幼虫体分为头、胸、腹3部,各部着生毛或毛丛。

头部有触角、复眼、单眼各1对,口器为咀嚼式,两侧有细毛密集的口刷,迅速摆动以摄取水中的食物。

胸部略呈方形,不分节。

腹部细长,可见分9节。

前7节形状相似,在第八节背面有气孔器与气门或细长的呼吸管,是幼虫期分类的重要依据。

库蚊呼吸管细长,伊蚊呼吸管粗短;按蚊缺呼吸管,但有气门,各腹节背面有掌状毛(floathair),有漂浮作用(图16-10)。

在气温30℃和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幼虫期经约5-

 

8天发育,蜕皮4次变为蛹(pupa)。

3.蛹侧面观呈逗点状,胸背两侧有1对呼吸管,是分属的重要依据(图16-11)。

蚊蛹不食能动,常停息于水面,遇惊扰时迅即潜入水中。

蛹的抵抗

 

力强,在无水情况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湿润,仍能发育羽化为成蚊。

4.成蚊从蛹变成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新羽化成蚊经1-2天发育,即行交配、吸血、产卵。

自卵发育到成蚊所需时间取决于温度、食物及环境诸因素,在适宜条件下约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三属蚊生活史各期主要鉴别特征见表16-1。

 

表16-1按蚊、库蚊、伊蚊生活史各期主要鉴别特征

特征

按蚊

库蚊

伊蚊

舟形,有浮囊

分散,常排成图案状

浮于水面

圆锥形,无浮囊

集成卵筏,浮于水面

橄榄形,无浮囊

分散,沉于水底

无呼吸管,具气门;

有掌状毛;静止时

与水面平行

呼吸管长而细,有呼吸毛多对;无掌状毛;静止时

头下垂,与水面呈角度

呼吸管短而粗,有呼吸管毛1对;无掌状毛,静止

时状态同库蚊

呼吸管粗而短,漏斗状口阔,具深裂隙

呼吸管细长,管状,

口小,无裂隙

呼吸管长短不一,

口斜向或三角形,无裂隙

 

 

体大多灰褐色

触须雌、雄与喙等长,雄蚊末端膨大呈棒状

翅多具黑白斑

足有无白环不定

停息时体与喙成一直线,和停落面成一角度

体大多棕褐色

触须雌蚊甚短,短于喙之半,雄蚊则比喙长

翅多无黑白斑

足多无白环

停息时体与喙有角度,

体与停落面平行

体黑色

触须雌蚊同库蚊,

雄蚊与喙等长

翅无黑白斑

足有白环

停息时同库蚊

【生理与生态】

1.孳生习性成蚊产卵的地点就是幼虫的孳生地,蚊虫孳生地的区分在调查和防制上有重要的意义。

各种蚊虫对孳生环境有一定的选择,可分为五种类型:

(1)稻田型:

稻田型包括主要孳生在稻田、沼泽、芦苇塘、池塘、沟渠、浅潭、草塘、清水坑等清洁静水中生长的蚊类,我国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是这类型的代表。

(2)缓流型:

缓流型主要包括孳生在清洁的小溪、灌溉沟渠、溪床、积水梯田、渗水坑等岸边草丛缓流中的蚊类。

我国南方山区疟疾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为本型的代表。

(3)丛林型:

丛林型主要包括孳生在丛林浓荫下的山溪、蔽荫的山涧溪床、石穴、泉潭等小型清洁积水中的蚊类。

我国海南省丛林及山麓的疟疾主要媒介大劣按蚊是本型的代表。

(4)污水型:

污水型主要包括孳生在地面洼地积水、阴沟、下水道、污水坑、沙井、浅潭、清水粪缸、积肥坑、污水池,特别是污染积水中的蚊类。

我国班氏丝虫病主要媒介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本型的代表。

(5)容器型:

包括孳生在人工容器和植物容器的蚊类。

人工容器指缸、罐、坛、桶、盆、碗、瓶、盒以及其它人造的可以积水的器物,轮胎积水、石穴积水也可归入这一类;植物容器指树洞、竹筒、叶腋、椰子壳等可以积水的部分。

我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型的代表。

2.成蚊交配蚊羽化后1-2天便可交配,常在未吸血之前。

交配是在群舞时进行的,群舞(groupdancing)是几个乃至几百、数千个雄蚊成群地在草地上空、屋檐下或人畜上空飞舞的一种性行为。

雌蚊飞入舞群即与雄蚊完成交配,然后离去。

通常雌蚊一生只需交配一次。

蚊的活动主要是指寻觅吸血宿主的行为,其活动能力与温度、湿度、光照及风力等有关。

多数蚊种在清晨、黄昏或黑夜活动,伊蚊多在白天活动。

在我国偏嗜人血的按蚊活动高峰多在午夜前后,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

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如中华按蚊。

3.吸血习性雌蚊交配后,即寻觅吸血对象。

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

雌蚊在血源缺乏时可吸食植物汁液以保持个体生存。

蚊虫选择吸血对象因蚊种而异。

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偏嗜人血;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等偏嗜家畜血。

偏嗜人血的蚊可兼吸动物血,嗜吸动物血的也可兼吸人血。

即使是同一蚊种,其吸血习性也可发生变化,如微小按蚊在海南岛主要吸人血,而在长江流域则偏吸牛血。

蚊的嗜血性对疾病的传播与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偏嗜人血的蚊,传播人体疾病的机会较多,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

因蚊能兼吸人和动物的血,故能传播人兽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黄热病。

蚊吸血习性是判断蚊与疾病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雌蚊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卵巢才能发育,才能产卵繁殖后代。

4.生殖营养周期和生理龄期蚊每次从吸血到产卵的周期,称为生殖营养周期(gonotrophiccycle)。

周期分三个阶段:

(1)寻找宿主吸血;

(2)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3)寻找孳生地产卵。

三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主要决定于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的速度,并受栖息场所内的温度和湿度影响。

正常情况下,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其卵巢周期发育相一致,称为生殖营养协调,通常约为2天。

但也有个别蚊种需吸血2次以上才使卵巢发育成熟。

蚊一生中经历生殖营养周期一般3-7次,产卵总数几十个至几百个不等。

雌蚊经历生殖营养周期的次数是蚊虫存活时间的一个度量指标,称为生理龄期(physiologicalage)。

蚊虫每排卵一次,在卵巢小管上就留有一个膨大部,所以根据卵巢小管上膨大部的数目多少,可判断雌蚊的生理龄期。

生理龄期的次数越多,传播疾病的机会也越多,故生理龄期的判断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5.栖息习性雌蚊吸血后即寻找比较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栖息。

室内多栖于蚊帐内、床下、屋角、门后、墙面及杂物上。

室外多栖于草丛、洞穴、树下及人畜房舍附近的农作物中。

栖性大致分为三类型:

(1)家栖型:

蚊吸饱血后仍停留室内,待胃血消化、卵巢成熟才飞离房舍,寻找产卵场所。

如淡色库蚊、嗜人按蚊。

(2)半家栖型:

吸血后稍在室内停留,然后飞出室外栖息。

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

(3)野栖型:

自吸血至产卵完全在野外。

如大劣按蚊。

此分型并非绝对,即使同一蚊种,因地区、季节或环境的不同,其栖性也会改变。

如微小按蚊,是公认的家栖型典型蚊种,但在台湾省和海南省,都曾发现该蚊可生活于无人居住的山地森林区,而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却是半家栖的。

蚊的栖息习性,是制定灭蚊措施的依据。

6.季节消长和越冬蚊的季节消长与温度、湿度和雨量等密切相关。

我国气候南北悬殊,各蚊种季节消长亦异。

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蚊种,或不同地区的同一蚊种,也因蚊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特别是农作物及耕作制度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季节消长情况。

如中华按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每年3月初出现第一代幼虫,成蚊密度在5月起始上升,7月达高峰,9月以后下降;但中华按蚊在台湾省每年4月至9月间有两个高峰。

媒介蚊虫的季节消长与疾病流行季节有关。

越冬是蚊对冬季气候季节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生理适应现象。

蚊本身规律性生理状态受到阻抑,进入休眼或滞育状态。

以成蚊越冬的雌蚊表现为不吸血,卵巢停止发育,脂肪体增大,隐匿于山洞、地窖、墙缝、暖房、地下室等阴暗、温暖、潮湿、不大通风的地方,不食不动,新陈代谢降至最低点;到次年春暖时,蚊始复苏,飞出吸血产卵。

伊蚊大多以卵越冬,如白纹伊蚊;嗜人按蚊也可以卵越冬。

骚扰阿蚊的幼虫也能越冬。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年各月平均温度均达10℃以上,蚊虫无越冬现象。

越冬机制复杂,受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照、内分泌调节、种的遗传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防制原则】

蚊虫防制的目标种群是传病媒介,防制方法包括环境治理、物理防制、化学防制及生物防制等。

下列措施是蚊虫防制的主要手段。

1.孳生地处理改变孳生环境,消除或减少孳生场所。

对稻田型孳生地的处理,建议采用间歇灌溉、铲除岸边杂草和稻田养鱼;对污水型孳生地处理,可通过疏通下水道、污水沟、改阳沟为暗沟并封闭、污水井加盖、填平污水池等方法达到减少蚊幼虫孳生的目的。

对一时不能改造的污水池、蓄水池、消防池以及城市的一般水池可采用投入化学杀虫剂或生物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i-14株或球形芽孢杆菌(B.sphaericus,Bs)制剂的方法;对容器型孳生地则需采用搞好环境卫生,平洼填坑、堵塞树洞、处理竹筒、翻缸倒罐及清除废弃器皿、加强轮胎堆放的管理等措施。

2.灭蚊幼虫包括化学及生物手段。

常用化学杀幼剂有双硫磷、倍硫磷、毒死蜱、杀螟松和辛硫磷等,是杀灭蚊幼虫的主要药物。

生物手段包括放养食蚊鱼类和施放生物杀虫剂。

例如在水沟、水池、河溪放养柳条鱼,在荷花缸、太平缸及宾馆公园内的小型水池放养观赏鱼类,在饮用水缸放养塘角鱼、尼罗非鱼、中华斗鱼,在稻田内放养鲤鱼、非洲鲫鱼以及在灌溉沟内放养草鱼等。

常用的生物杀虫剂主要为Bti-14及Bs制剂,效果较好,用Bti-14和Bs-10按1:

2配比混合使用,效果更佳。

Bs制剂不适用于杀灭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幼虫。

3.灭成蚊

(1)室内速杀:

通常采用化学药物复合配合剂,用喷雾器、气雾罐等器械喷洒室内或蚊虫栖息场所。

气雾罐的复合剂配方通常由击倒剂、致死剂、增效剂以及香精、去臭煤油和抛射剂等组成。

(2)室内滞留喷洒灭蚊:

多用于媒介按蚊的防制,是防制疟疾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家栖蚊类有明显效果。

常用的滞留喷洒杀虫剂有DDT、马拉硫磷、甲嘧硫磷和拟菊酯类等。

可湿性粉剂配制的水悬剂适于喷洒吸水性强的泥墙、砖墙,乳剂适用于木板、水泥等表面光滑的墙面。

近年,采用拟除虫菊酯处理居民蚊帐,代替DDT室内滞留喷洒,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对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及大劣按蚊等孳生地较难处理的蚊种效果更为明显。

(3)室外灭蚊:

一般用于某些蚊媒病,如登革热或乙型脑炎流行时,进行区域性或病家室内外及其周围处理。

采用超低容量喷洒法灭蚊,在居民点一般用辛硫磷及马拉硫磷合剂;在村庄周围可用马拉硫磷乳油。

第三节蝇

蝇(fly)属双翅目环裂亚目(Cyclorrhapha),全世界已知10000多种,我国记录有1500多种。

与人类疾病有关者多属蝇科(Muscidae)、丽蝇科(Calliphoridae)、麻蝇科(Sarcophagidae)及狂蝇科(Oestridae),主要机械性媒介蝇种有舍蝇(家蝇)(Muscadomesticavicina)、大头金蝇(Chrysomyiamegacephala)、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grahami)、丝光绿蝇(Luciliasericata)、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peregrina)和厩螫蝇(Stomoxyscalcitrans)等。

【形态】

成蝇体长5-10mm,呈暗灰、黑、黄褐等色,许多种类带有金属光泽,全身被有鬃毛。

1.头部近半球形。

复眼大,通常雄蝇两眼间距离较窄,雌蝇较宽。

头顶有3个排成三角形的单眼。

颜面中央有1对触角,分3节,第3节最长,其基部外侧有1根触角芒。

大部分蝇类的口器为舐吸式,由基喙、中喙和1对唇瓣组成,基喙上有1对触须。

口器可伸缩折迭,以唇瓣直接舐吸食物,唇瓣腹面有对称排列的假气管,食物由此流入两唇瓣间的口腔(图16-12)。

 

吸血蝇类的口器为刺吸式,能刺入人、畜皮肤吸血。

2.胸部前胸和后胸退化,中胸特别发达。

中胸背板和侧板上的鬃毛、斑纹等特征是分类的根据。

前翅1对,有6条纵脉,均不分支(图16-13A)。

 

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足3对,较短,跗节分5节,末端有爪和爪垫各1对,中间有1爪间突,爪垫发达,密布粘毛。

爪垫和足上密布鬃毛,适于携带各种病原体(图16-13B)。

3.腹部由10节组成,一般仅可见前5节,后5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雌外生殖器通常藏于腹部,产卵时伸出。

雄外生殖器是蝇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生活史】

蝇为全变态昆虫,除少数蝇类(如麻蝇)直接产幼虫外,典型的蝇类生活史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图16-14)。

 

1.卵椭圆形或香蕉状,长约1mm,乳白色。

常数十至数百粒堆积成块。

在夏季,环境温度较高,卵产出后一天即可孵化。

2.幼虫俗称蛆。

圆柱形,前尖后钝,无足无眼,多呈乳白色。

幼虫分3龄,腹部第8节后侧有后气门1对,由气门环、气门裂和钮孔组成(图16-15),是主要的呼吸孔道。

后气门形状是幼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3.蛹为围蛹,即其体外被有成熟幼虫表皮硬化而成的蛹壳,圆筒形,棕褐色至黑色。

在夏秋季,蛹一般3-6天羽化,如舍蝇。

4.成虫羽化1-2天后进行交配,一般一生仅交配一次,数日后雌虫产卵。

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在20-30天左右,与温度、湿度、食物等因素有关,因种而异。

成蝇寿命一般1-2个月。

【生态与生活习性】

1.孳生地蝇幼虫以有机物为食,各种有机物丰富之处,均可成为孳生地。

根据孳生地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粪便类、垃圾类、植物质类和动物质类四类。

不同蝇种的孳生地不同,但居住区内的蝇类适应性较强,往往对孳生地的要求不太严格。

2.食性成蝇的食性分为3类:

不食蝇类其口器退化,不能取食,如狂蝇(Oestrus);吸血蝇类以动物与人的血液为食,如厩螫蝇;非吸血蝇类多数种类为杂食性,腐败的动、植物,人和动物的食物、排泄物、分泌物和脓血等均可为食。

蝇取食频繁,且边吃、边吐、边排粪,该习性在蝇类机械性传播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栖息与活动蝇类夜间常停落于天花板、电线或悬空的绳索上,白天在有亮光处活动。

蝇类活动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如家蝇30℃时最活跃,40℃以上和10℃以下不适宜生活。

蝇善飞翔,如舍蝇每小时可飞行6-8km,一般活动范围在1-2km内,有时可随车船等交通工具扩散。

4.季节消长蝇对气候有相对严格的选择性。

不同蝇种在同一地区和同一蝇种在不同地区表现有不同的季节分布。

一般可将我国蝇类分为春秋型(如巨尾阿丽蝇)、夏秋型(如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尾黑麻蝇)、夏型(如厩螫蝇)和秋型(如舍蝇),其中以夏秋型和秋型蝇类与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的关系最为密切。

蝇类一般每年可完成7-8代,在我国南方可达10代以上。

5.越冬大部分蝇类以蛹越冬,如金蝇、丽蝇、麻蝇;少数蝇类以幼虫和成虫越冬,前者如绿蝇,后者如厩腐蝇。

舍蝇幼虫、蛹或成虫均可越冬。

越冬的幼虫多在孳生物底层;蛹在孳生地附近的表层土壤中;成虫蛰伏于墙缝、屋角、菜窑、地下室等温暖隐蔽处。

【防制原则】

灭蝇的基本环节是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蝇的孳生场所。

物理防制、化学防制和生物防制是有效的补充手段。

根据蝇的生态和生活习性,杀灭越冬虫态和早春第一代及秋末最后一代成蝇可收到事半倍功的效果。

1.环境防制通过消除孳生物、隔离孳生物和改变孳生物的性状达到控制孳生场所的目的。

2.物理防制通过淹杀、闷杀、捞出烫煮、堆肥等方法杀灭幼虫及蛹;通过直接拍打、捕蝇笼诱捕和粘蝇纸粘捕等方法杀灭成蝇。

3.化学防制灭幼虫的常用药物有敌百虫、马拉硫磷和倍硫磷。

灭成蝇可用敌百虫糖液、敌百虫鱼杂或倍硫磷饭粒等毒饵诱杀。

对厕所、马厩、猪圈、禽圈、禽舍等多蝇场所,可用倍硫磷、辛硫磷、马拉硫磷或氯氰菊酯滞留喷洒。

室内速杀常用敌敌畏乳剂、辛硫磷乳剂或氯菊酯乳剂喷洒。

野外药物速杀药剂有辛硫磷或杀螟松乳油等。

4.生物防制自然界中蝇类天敌种类很多,已进行试验的有寄生蜂作用于蝇蛹。

致病性生物方面,应用苏云菌杆菌H9的外毒素对家蝇及丝光绿蝇的幼虫有效。

第四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