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料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030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料汇编.docx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料汇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料汇编.docx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料汇编

【战新产业】工信部: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闻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网站作者:

工业和信息化网站发布时间:

2012-3-121:

23:

36点击次数:

29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工业的主体是传统产业,但也应包括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5%左右,并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导向。

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专门规划,在《规划》中并没有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单独成章,而是融合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中。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内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

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特征,对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客观要求。

当前,产业与科技发展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等重点领域的前瞻性部署,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争夺未来经济和科技主导权。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机遇、赢得主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尽快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三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举措。

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就是要形成一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体现比较优势和提升竞争优势、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

同时,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也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

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发展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新技术,只有技术的创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

但自主创新并不是要封闭发展,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和资源,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三是要处理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前期,通常存在潜在市场空间巨大、现实市场拓展艰难、产品创新速度快、技术风险高等问题。

因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

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综合运用产业、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门类多、涵盖领域广,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必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

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其率先发展。

五是要处理好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进行培育发展,因此必须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性产业。

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型产业。

三、“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整体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决定》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国工业发展实际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规划》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

这与《决定》中所提的目标是有机衔接、密不可分的。

《规划》在全面分析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的基础上,在“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部分对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做了详细阐述。

——高端装备制造业。

要抓住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装备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及基础制造装备、重大智能制造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民用飞机、民用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

——新材料产业。

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硅氟材料、特种玻璃和功能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加强纳米、生物、超导、智能等前沿新材料研究,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服役行为、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增强材料支撑保障能力。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健全汽车节能管理制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要加快构建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掌握下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技术水平,发展大尺寸TFT-LCD、PDP等面板产业,大力推进OLED、电子纸、三维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坚持以系统带动整机和软硬件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加强核心基础软件开发,积极培育基于下一代信息网络的新兴服务业态,促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做强做大。

——生物医药产业。

要以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快实现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关键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新产品研制及产业化,支持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工艺和流程,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提高先进医疗装备和高端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水平,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

——节能环保装备。

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环保设备,推进重大环保装备应用示范。

加快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装备。

围绕“城市矿产”工程,发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装置及设备。

推广应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制造装备。

——新能源装备。

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核心技术。

突破大规模储能技术瓶颈,着力发展适应我国风场特征的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装备。

加快提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集热器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提高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效率。

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推动大功率储能、柔性输电等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从我国国情和工业发展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强化政策措施,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

在2011年已启动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显示、云计算及信息安全示范等专项基础上,抓紧做好稀土稀有金属材料及器件、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通用化学名药、宽带中国、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海洋工程装备、重大环保技术和装备等专项的前期论证和项目储备工作,组织实施好重大装备首台套、新能源汽车、TD-LTE规模技术试验、三网融合、物联网等应用示范工程。

二是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

按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方向,统筹利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资源,集中力量加快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系统和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的关键及共性技术。

同时,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每年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是研制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标准。

结合年度技术标准计划制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和设施标准,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基础和共性标准体系等。

同时,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

四是完善一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条。

按照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和重点技术改造导向目录,围绕动力电池材料、光伏制造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条和薄弱环节,分年度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推进重点领域产业链改造升级,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五是创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

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企业和各种创新要素向园区和基地集聚。

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优先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六是支持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加强整体筹划,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共性技术转化、科技信息服务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七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业联盟。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通过壮大主业、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再造、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

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等积极参与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创新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布时间:

2010年10月25日10:

45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吕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正确理解和全面落实这一精神,必须处理好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促进机制创新。

  为实现局部“赶超”提供契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七个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与传统产业相区别,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代表着消费升级的方向,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力量,也是未来世界各国主要竞争领域所在。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限于某一个单独的产业,而是由重大技术发展带动的多个产业构成的产业群;不仅包括由重大技术发展形成的最终产品,也包括围绕重大技术而形成的产业链体系。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首先,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发达国家纷纷抓紧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如不及早行动,就会在国际竞争中丧失主动。

其次,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后发国家往往能在重大技术变革时期实现“弯道超车”,发展为经济强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生事物,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具有自己的优势,这为我国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局部“赶超”提供了契机。

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由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向清洁、高效、知识技术密集转变,有利于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解决比较优势削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内需不足等矛盾和问题。

  处理好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处理好几个关键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机制创新。

  一,处理好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投资巨大,需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创新支持、市场扶持、组织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干预性产业政策失灵的可能性加大,需要由市场机制来选择具体的产品、技术路径和获胜企业。

  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同时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消费品购买者补贴、产业化成果政府优先采购等政策。

此外,加快建立重大产业技术标准,抢占市场主动;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利用法律、规划等手段强制性创造市场,如对发电企业设定可再生能源比例标准,对高耗能企业征收碳税等。

  二,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级要加强统筹引导,重点在市场秩序、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方面做好规范和监督。

同时,各地在产业和项目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哄而上,防止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老问题再现。

  三,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在全球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和生产资源,快速提高自己的创新、开发能力,通过全球采购实现最优的生产力配置。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将推动自主创新放到首要地位。

加强科研经费投入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导向,真正将竞争机制引入科研经费的分配和使用过程;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企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组成研发联盟,开展合作研究。

  四,处理好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多层次性,不同领域技术的成熟程度有所不同。

为此,既要大力发展在技术上取得明显突破、市场快速发展的产业,也要着眼长远,克服产业发展初期成本高、市场认知度低的困难。

  五,处理好核心技术与配套产业的关系。

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也需要上下游配套产业的支撑。

要协调好核心技术的突破与配套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制定的步调,避免出现产业链前后不衔接、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技术和产品发展滞后从而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局面,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六,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的关系。

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和产品为市场认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要重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创新“只造句、不写文章”的问题。

在这方面,可以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市场规模大、需求层次多的特点,侧重从需求端拉动产业发展。

  七,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

一方面,加快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质优价廉的先进产品。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节能减排问题,实施低碳、清洁生产机制。

  八,处理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

当前,在我国的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存在技术能力与商业化能力的错配问题,即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中,而将技术转变为利润的商业化能力又多体现在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中。

新形势下,有必要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重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创新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改变重大项目过分依赖国有企业的情况,真正形成活力、弹性、多元化的市场结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突出先发战略

发布时间:

2010年11月01日11:

59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胡 昱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的影响,它是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使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的产业,可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从目前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我国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

  先发战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  

  “先发战略”是指先发国家通过领先战略产生的有利条件,包括要素先发优势、技术先发优势、制度先发优势等,创造发展先机,形成竞争优势及带来超垄断利益。

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一般从后发优势出发,采取后发战略。

后发战略有其历史贡献,它是一种特殊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需要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改变按照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加工环节在内的模式承接国际加工制造业,改变核心技术主要是从先发国家引进的模仿创新的技术路线现状。

若采取先发战略,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将实现跨越,因为在传统产业上我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世界各国都起步不久,双方距离尚在可及范围。

我国采用先发战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以下优势。

  其一,指导思想与产业环境适应采取先发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家各部门正在制定相关的发展产业政策,全国上下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高度一致,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措施,为我国率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其二,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率先启动发展。

我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启动实施。

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与美国提出“智慧地球”的同时,我国提出了“感知中国”,物联网产业在许多领域已经开展应用。

在新一代通信网络上,我国一大批企业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准4G”TD―LTE网络,进入欧洲部分发达国家通讯系统,中国TD―LTE标准国际领先。

  其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明显。

如在生物产业发展上,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我国太阳能资源、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都非常丰富。

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钒、磷、稀土等在我国是富产资源,同时电力来源广泛等将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以上优势使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可以乘势而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

  抢占先机: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时间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既依赖于创新技术的发明,也依赖于创新技术采用的最优时间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明的时机,面临专利竞赛问题,如果先发企业首先做出创新发明,它就可以成为市场的垄断者,从而掌握着市场与战略的制高点。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随着对经济周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新兴产业的科技革命可以成为经济增长引擎时,各国都在从被动的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变为主动的有意识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前进,并以此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缩小经济周期影响、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措施。

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例:

第一,新能源符合人类减少对地球资源过度消耗和环保的需求,只要全球对此达成共识,人类就愿意投资和消费新能源,即使在初期要承担比使用传统能源更高的成本;第二,新能源可以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节能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第三,新能源可以形成很大的产业链,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已经离不开能源,因此新能源将不仅仅局限于新型能源生产过程,还将渗透到很多传统产业中,如汽车业和建筑业等,形成新能源技术产业,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

因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契机。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各国角逐的重点,谁抢先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

  自主创新+战略联盟: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迄今为止,以重大原始创新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大都首先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依靠引进实现产业化,但核心技术无法引进,即使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新兴产业,不依靠原始创新也无法实现高端化,实际上引进的新兴产业也是引进的临界区域,即非核心技术和非基础研究。

在这个区域,必须要把临界线向上推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否则,高端区域就可能变成中低端区域,陷入低水平引进、重复引进、高耗能引进。

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方面,我国必须由跟随者变为领先者,创新模式由技术跟进向技术领先转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只能缩小差距,自主知识产权和始发性技术创新才真正是竞争力的源泉。

  战略联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主导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企业家、发明家个人相比,大企业虽然拥有一定的寡占性市场支配力,是保证研究开发诱因存在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然而大企业在新兴产业的创新方面存在着某些缺失。

首先,大企业具有市场创新的“替代效应”。

由于市场在位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一种“自我替代”,在位垄断者总是容易“吃老本”,这一“替代效应”会延缓大企业创新的速度。

其次,大企业面临采用成本问题。

市场上的垄断大企业期望创新的产品需求增长,不愿意在未形成足够的需求之前,就沉淀其创新过程必须投入的采用成本,即产业化与市场化过程中的支出费用,而且大企业期望市场的需求增长采用成本下降,因而对采用新技术往往迟疑。

因此,目前一些国家特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作为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引导各方面力量实施突破。

  其一,在政府层面,就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针对由于单个企业缺乏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积极性或能力,由政府组织产、学、研力量形成联盟加以解决。

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相结合已成重要趋势,由政府通过专利政策、保护知识产权来维护本国产业,成为国家扩展市场的主要竞争手段,政府的“第一推动”作用往往不可或缺。

  其二,在产业层面,国家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体现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发展。

产业集群化发展使产业内部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