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957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我在成长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科学探究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身高和体重并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二、课前准备

教师: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

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构思与调整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

猜猜我是谁。

2.谈话:

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

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学生讨论回答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

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

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

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汇报:

你是怎样排的?

为什么这样排?

5.小结:

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吗?

1、讲述:

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测量后就知道自己的变化了吗?

2.小结:

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3.谈话:

你们想测量吗?

那测量前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

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

4.出示思考题: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么?

怎样测量?

5.汇报:

你们小组想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6.小结:

同学们想测量的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

身高、体重每个

同学都要测的,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进行排序。

 

学生讨论

 

小组讨论并制订方案

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1.提出要求:

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2.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了自己出生第一年的生长情况,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出生第一年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学生讨论

四、总结、拓展

1.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我们成长的痕迹除了课上研究的这些内容外,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寻找。

板书设计

我在成长

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四、教学后记(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悄悄发生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科学知识

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

2.意识到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变化。

教学重点:

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

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二、课前准备

教师:

搜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录像和相关资料制作成网页。

学生:

课前让学生分男、女生坐或和好朋友一起坐。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构思与调整

 

一、回顾导入

1.提问: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些成长的情况,大家发现自己都在慢慢地长大了,自己的身体都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我们能不能时时察觉出来?

2.小结:

对,这些变化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的,今天我们要来继续了解我们身上悄悄发生的变化。

学生讨论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讲述:

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

我们六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渡,这一段过渡期我们叫它青春期。

在这段时期,我想大家在身体上都会有一些变化。

2.谈话:

你愿意和好朋友或老师说说悄悄话,交流一下近来你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3.全班交流:

说说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可以结合自己说,也可观察其它同学说)

4.教师针对性小结。

5.谈话:

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看看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从多大年龄开始增长比较快?

男生和女生有没有差异?

6.小结:

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

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7.播放青春期特点的录像。

8.谈话:

青春期除了生理上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

9.出示“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读一读。

11.提问:

近来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变化?

12.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说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十分正常的生理现象,同学们不用害羞、不用害怕,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事情。

 

同学自由交流,并将讨论结果作简单的记录。

 

学生交流

三、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1.谈话:

青春期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春期我们要注意些什幺?

2.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小结,没有

提到的方面进行补充,并板书。

(青春期注意点:

加强营养、保证睡眠、注意卫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穿戴合适的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四、总结延伸

1.谈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了,你觉得当孩子好,还是成人好?

为什么?

3.谈话:

关于青春期,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老师专门为大家制作了这样一个网页,(教师打开网页),你们想上网浏览一下吗?

4.学生上网浏览有关内容。

5.汇报:

从网页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6.教师小结。

7.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出一张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手抄报。

 

学生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悄悄发生的变化

青春期的变化

四、教学后记(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三课人生之旅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我们长大了》中的第3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人生命周期的一些基本情况,主要了解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从婴儿到成年再到老年,对人的一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先引用古希腊神话故事“斯芬克司之谜”入手,猜测这种动物是“人”来激发他们学习研究的兴趣。

在神话故事中就告知了可以将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

幼年、成年、老年。

但我们不惟课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划分阶段,不要求按严格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标准,只要合理、恰当就行。

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中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在进行人的一生阶段划分时,我并没有只告知一种划分方法,而是倡导多种划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教材上的划分方法,而且还根据了自己的标准进行划分,划分的结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部分学生在开展调查活动时,流于形式,遇到麻烦了没有很好地想办法去解决,遇难而退,使得调查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对学生进行开展调查工作的指导。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四课踏上健康之路

《踏上健康之路》作为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的最后一课,起着总结和引导的作用。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以学生熟悉的事物(P11页一组12岁儿童的身高统计表和根据这组数据所做的统计图)为引入探究活动的契机,以学生的自主讨论为探究的主要方式,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研究,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以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为主要的辅导形式,引导做全班同学的身高统计图。

以交流、评价研究成果为教学活动的总结。

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意识到健康在人体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懂得珍爱生命。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观察的情境,提供了充足的观察时间,让学生尽情地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习活动的开展与深入。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学生的汇报中,我发现,他们的观察能力是极强的,不仅发现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更难得的是,连男、女生之间的细微身高差异都没有逃过他们的慧眼。

这远比语文课还要让他们心细。

这可能就是科学课的魅力所在吧。

我知道现在的孩子最缺少的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缺少对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缺少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缺少丰富的、生动的、鲜活的直接经验。

这可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孩子们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世界观的基础,而孩子们缺少的这些东西正是科学课所能够弥补的。

因此,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自身科学知识的水平,提高掌握现代科技的能力。

有空多读读《十万个为什么》《少年自然百科辞典》等,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把自己的经验、感受记下来,写出来,做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遗传现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3.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

什么是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二、课前准备

教师:

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

学生:

带只有父母的照片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构思与调整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

(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

 

学生讨论后回答

 

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

你从哪知道的?

(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

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回答

 

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学生思考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

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

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四、教学后记(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了解变异有两种:

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

什么是变异现象

教学难点:

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二、课前准备

教师:

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

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构思与调整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

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2.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3.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4.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

“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全班交流

 

全班参与调查

 

小组讨论回答

 

三、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课后调查

 

板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

变异:

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特征1人数特征2人数

1有耳垂无耳垂

2直发、卷发

3单眼皮双眼皮

4舌头能卷舌头不能卷

5大拇指能弯曲大拇指不能弯曲

四、教学后记(反思)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供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

●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

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

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

试着对实验结果做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

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

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小结:

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

请同学给大家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

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四、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

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观点是合理,反方观点是不合理。

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

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

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

2.分组辩论赛

3.总结:

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

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

1、要求:

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

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现代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         本次辩论题: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

消失了的恐龙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2.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二)科学知识:

1.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2.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三、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

(板书)

(二)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亿年的历史。

这38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

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

能说出它的名称吗?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

说说你的想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2.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2.了解化石的作用。

3.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4.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2.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二、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

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

我们先来看一看。

2.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

(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

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

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

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小结:

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

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

2.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

(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

3.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