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742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docx

《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docx

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及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

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

建设单位:

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重庆市焦煤、动力煤及洁净煤生产基地,位于重庆市万盛区,距重庆市市区154km。

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下辖南桐煤矿、东林煤矿、砚石台煤矿、鱼田堡煤矿、红岩煤矿五个矿井,一个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电厂,两个洗选厂,两个水泥厂。

红岩煤矿于1965年12月建成投产,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

建设地点:

重庆市万盛区红岩煤矿原矿区医院旁

1.1.2设计方案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重庆康达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1.1.3项目简介

红岩煤矿矿区原建有矿井废水处理站一座,设计处理量1500m3/h,实际处理量700~900m3/h,为保护环境,防止矿井废水污染,拟在原污水处理站旁新建二期污水处理工程,要求二期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处理能力达到800m3/h,处理后水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程。

为保护环境,防止采煤废水污染,保护水资源,要求对红岩煤矿井下废水进行全面治理,要求污水处理后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本设计根据委托方要求,根据红岩煤矿矿井的实际情况,按照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程序及我国有关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要求,编制本设计方案,本方案有关基础资料由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岩煤矿提供。

1.2编制依据

(1)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书

(2)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岩煤矿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

(6)《长江上游(重庆部分)水污染整治规划》(1998年—2010年,渝府[1999]109号)。

(7)《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关于印发(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建城[2000]124号。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2001]147号:

国务院关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批复。

(9)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政策、法规、规范文件。

1.3采用的主要标准和规范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4)《城市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CJJ31—89

(5)《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6)《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3025—93

(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T16—92

(8)《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9)《工业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

(10)《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

(11)《工业与民用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设计规范》GBJ53—83

(12)《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J54—83

(13)其它相关设计与施工规范

1.4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业污水处理制定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2)服从总体规划要求,合理选择厂址,合理布置排水管网系统。

(3)根据红岩煤矿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按照占地少、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工艺技术先进的原则选择污水处理技术。

(4)注重环境保护,尽可能减少污水处理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要求污水处理站布局和占地面积合理,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6)要求实施方案中各废水处理单元管理简便,安全实用,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良好,处理场地清洁卫生,无二次污染。

(7)要求污水处理系统投资经济合理,运行费用低。

(8)要求井下废水处理站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可靠,能达到我国现行生产技术标准要求。

1.5编制范围

本设计编制范围如下:

(1)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与主要设计指标。

(3)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地址。

(4)选择污水处理站二期工程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主要建、构筑物的尺寸及主要设备设计选型。

(5)污水处理站二期工程的平面布置。

(6)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的投资和技术经济分析。

(7)建设工期和工程进度安排。

(8)主要技术指标和效益分析。

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和意义

2.1项目背景

2.1.1红岩煤矿简介

红岩煤矿位于万盛区孝子河上游,距万盛约18公里左右。

红岩矿区煤矿于1965年12月建成投产,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开拓方式为平硐+暗斜井,所采煤层为二迭系乐平煤之K1层(6#层)。

煤系顶板为富含水的长兴灰岩河阳兴灰岩,其中长兴暗河发育;底板则茅口灰岩发育。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井下涌水量大,而且随季节性变化大。

井下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

红岩煤矿的矿井废水均排入綦江河的一级支流孝子河水系,是孝子河水系的主要水污染源。

2.1.2废水排放现状

红岩煤矿井下水由+36m水平南、北排水系统和+180m水平排水系统,经中央泵房从管子井排至+360m循环车场后,在丛林八字口全部汇集到+360m放水平硐,然后在经放水平硐排到地面孝子河。

其排水系统如下:

+180m水平各生产采区采区石门沉淀+180m运输大巷+180m沉淀池+180m内外水仓中央泵房+360m循环车场排水平硐井下水处理设施地面孝子河。

红岩煤矿2005年~2007年每年年平均涌水量分别为2192m3/h、2146m3/h、2126m3/h,2005年~2007年每年最大一次涌水量分别为4276m3/h、3875m3/h、4787m3/h。

2.1.3井下废水来源

井下废水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红岩煤矿所采K1煤层,顶板为长兴灰岩和阳新灰岩,底板为茅口灰岩,含水层的含水性较强,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井下产生大量涌水。

该部分井下水主要受煤、岩粉污染。

(2)煤矿开采历史悠久,井下采空区面积大,而且大部分位于煤层埋藏浅部,与地面相互沟通,暴雨期间,大量雨水通过裂缝渗入井下采空区转为井下水。

这部分水在由地面渗入地下的过程中,带入一些泥沙,再井下冒落矸石长期浸泡,逐渐汇入井下排水系统。

这部分井下水呈黄色。

(3)煤矿井田周围小煤窑繁多,它们主要开采浅部煤层,其生产废水主要排入煤矿井下,与该矿井下水一同排出。

2.1.4井下废水主要污染物

该矿排放的矿井水为带有行业特征的煤炭水,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井下水处理沉淀池能保证矿井水正常达标排放。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清理井下沉淀池或水仓时,悬浮物、COD、色度等指标不同程度超标。

在清理沉淀池或水仓时悬浮物平均浓度达977.5mg/l,最小浓度达673.2mg/l,严重时悬浮物浓度高达1235.5mg/l;色度平均500倍,最小达400倍,最高达600倍;COD平均浓度达251mg/l,最小达232mg/l,最高达310mg/l。

2.1.5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红岩煤矿于2010年在原矿区医院旁建设设计能力为1500t/h的矿井废水处理站一座。

但由于实际处理能力为700~900t/h,达不到设计处理量,仍然有大量污水排入孝子河,对孝子河造成一定污染。

经计算分析,该处理设施建成以来,运行效果差,达不到排放标准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混凝效果差。

自药剂与水均匀混合起至大颗粒絮凝体形成为止,这一过程称为混凝过程。

现矿井水处理设施混凝效果较差,难于形成大颗粒絮凝体。

(2)混凝剂投加量不准确。

井下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现混凝剂由人工投加,随意性大,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要有效去除井下水中细颗粒悬浮物,得到满意的混凝效果,并节省运行费用,准确的混凝剂投加量是非常必要的。

(3)污泥处理系统不完善,处理效果差,处理能力不足。

(4)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

水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低于矿井正常涌水量,因而在多数时间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转,出水水质得不到保证。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红岩煤矿现水处理设施,实际处理能力远远低于设计处理能力,部分矿井废水直接外排,而污染孝子河。

2.1.6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红岩煤矿井下废水排入孝子河,由于孝子河水量小,自净能力差,河道已明显受到采煤废水的污染。

井下采煤废水是当地的主要水污染源。

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不利于城镇和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2.2自然环境

2.2.1地理位置

万盛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地处东径106º45´~107º03´和北纬28º46´~29º06´,东与南川市相连,南以贵州省桐梓县、正安县为界,西与綦江县接壤,北与巴南区为邻。

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和铁路运输。

万盛距重庆136公里,距南川3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

万盛至綦江高等级公路和万盛至重庆高速公路建成后,万盛至重庆92公里。

2.2.2地质、地貌环境

万盛区的地理环境属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山区,地形东高西低,山脉南北伸展,处于海拔265~1973米之间。

地质地貌属大娄山脉褶皱带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和断层较多,地质较差,酸性土多,养分含量低,理化性质差,旱地坡度大,土层薄,不保水,不保肥,不耐旱。

2.2.3气象条件

万盛区属于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具有无霜期长,冬暖春早,初夏多雨,夏热伏旱,秋雨连绵,冬季多云,日照少,灾害性天气种类多等特点。

万盛区年平均气温为18.1ºC,极端最高气温41.7ºC,极端最低气温-3.6ºC。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21.6h。

年平均降雨量1315.8mm,历年平均降雨量0.1mm以上的雨日为174.5天。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281.9mm。

主导风为西风,频率较低,风速较小,仅1.1m/s,全年静风频率较高为50%左右。

该地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灾害性天气种类繁多,主要有伏旱、低温、绵雨、暴雨、冰雹、大风、寒潮。

2.2.4水文特征

红岩煤矿井下废水排入孝子河。

孝子河是綦江河流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南川市兴隆乡水碉堡,由北向南经南川市神童坝、二郎桥在陡溪河进入万盛区北界,再流经红岩煤矿、万盛城区,至两河口与清溪河汇合后,由西流经绦子凼,在谷口河与刘家河汇合后流入綦江县境内的蒲河,最后在三江汇入綦河,经铜罐驿进入长江。

孝子河流域全长67.65公里,南川段长38.64公里,万盛段长29.01公里,流域面积478.55平方公里,万盛区境内流域面积330.0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36米,比降10.68%,落差143米,平均径流深0.60米,平均流量9.1立方米/秒,理论水能蕴藏量6911千瓦。

2.2.5社会环境概况

万盛区因南桐煤矿而设区,幅员总面积564.86平方公里,辖7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全区非农业人口达40%以上是以煤矿及非金属矿采选业为主的工业区。

形成了以煤炭采选、建材、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生产体系。

形成了以煤焦、化工、建筑、建材电力为主体,兼有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和商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2003年末,总人口越27万人,年内生产总值180000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4.20%、47.44%、38.36%。

万盛区具有较为完善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用事业基础。

区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开发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风景区有黑山谷自然风景区、万盛石林自然风景区、铜鼓滩漂流景区、樱花温泉等。

2.3建设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处理工程的必要性和意义

(1)红岩煤矿废水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保护当地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红岩煤矿位于万盛区上游。

红岩煤矿井下采煤废水排入孝子河。

由于排放的废水污染物浓度较高,而孝子河流量小,自净能力差,因此对当地水域造成的污染较严重,直接影响当地用水卫生和安全。

煤矿排放的井下废水是当地的主要水污染源。

为了保护当地水资源,建设红岩煤矿废水处理二期工程是很有必要的。

(2)红岩煤矿废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是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的要求

孝子河是綦江河的一级支流,河水流入綦江县的蒲河,汇入綦江河,最后流入长江,是三峡库区内主要的河流之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重要国策。

建设本污水处理工程是企业贯彻环境保护法,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3)废水处理二期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给排水系统是企业单位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合理建设厂区排污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站,将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环境保护,也有利于改善矿区内的生态环境,改善职工的劳动生产环境,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同时还可提高企业的形象,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废水处理二期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本污水处理工程拟建设不仅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可考虑将废水处理后回用,提高水资源的再利用率,降低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成本,节省运行费用。

综合以上所述,红岩煤矿废水处理二期工程项目的建设是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提高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设本废水处理工程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章建设思路、地点、目标及内容

3.1建设思路

根据红岩煤矿的实际情况,拟在原污水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新建污水处理站二期工程,以保证红岩煤矿矿井废水完全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

由于井下采煤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宜采用絮凝法。

为防止污染,保证达到排放标准,设计时应选择成熟可靠的污水处理技术。

红岩矿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特别是夏季,居民用水都比较困难。

为有效利用水资源,因此可将处理后水,经过滤消毒后用于生产用水。

3.2建设地点

根据建设方意见,红岩煤矿废水处理站二期工程建设在原污水处理站旁,原矿区医院另一侧。

由于红岩煤矿工业场地位于孝子河东、西两岸的河岸台地上,场地狭窄,两岸山高坡陡,选择污水处理站场地比较困难。

应选择技术成熟、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

3.3建设目标

新建井下废水处理站二期工程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日处理能力19200m3/d,时处理能力800m3/h,将井下采煤废水处理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标准后排放。

3.4建设内容

3.4.1污水处理系统

为节省工程投资,本设计拟充分利用现有处理设施预沉池和调节池,因此,二期工程包括:

(1)废水处理系统,包括:

混合池、反应池、迷宫式沉淀池及废水处理设备和设备用房。

(2)污泥处理系统,包括:

污泥贮存池、集水池、反冲洗清水池、污泥浓缩脱水一体机及其配套设备和设备用房。

(3)站内给水、排水系统。

(4)配电及控制设备及设备用房。

3.5污水处理回用

万盛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为有效利用水资源,建议矿区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专题可行性研究,将处理后水进一步处理,回用于生产和生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省运行和管理成本。

 

第四章建设规模及进出水水质

4.1井下废水处理站二期工程建设规模

根据现有污水处理站运行情况,按建设方要求,确定井下废水处理站二期工程设计处理能力为800m3/h,则日处理污水量为:

19200m3/d。

4.2主要污染物

该矿排放的矿井水为带有行业特征的煤炭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COD、色度等指标。

特别是清理井下沉淀池或水仓时,悬浮物、COD、色度等指标可能严重超标。

在清理沉淀池或水仓时悬浮物平均浓度达977.5mg/l,最小浓度达673.2mg/l,严重时悬浮物浓度高达1235.5mg/l;色度平均500倍,最小达400倍,最高达600倍;COD平均浓度达251mg/l,最小达232mg/l,最高达310mg/l。

根据万盛区环境监测站及南桐矿务局监测站在1992~1997年期间对红岩煤矿和南桐煤矿井下水的水质监测统计:

井下水悬浮物最大值均超标,最大值超标倍数最大为41.62倍,悬浮物与地面降水有较大关系。

1996年6月15日,井下水悬浮物浓度高达4262mg/l;井下水PH值最低4.01,最高8.86,略呈酸性;受煤尘、岩粉及泥土污染影响,井下水中含有悬浮物貭而显黑色,有时呈黄色;水中COD浓度的高低,则与悬浮物浓度有直接关系,如当水中悬浮物浓度为4262mg/l时,COD浓度也相应高达2069.3mg/l,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色度、COD等也相应得到去除。

4.3设计进出水水质

(1)设计进水水质

根据污染物排放历年测定的数据,经综合分析确定井下废水地面处理站设计进水浓度为:

SS997.5mg/L;

CODcr251mg/L;

色度(稀释倍数)500倍。

(2)处理后废水水质

污水经处理后,水质指标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采煤废水排放限值,即:

SS50mg/l

CODcr50mg/l

PH6-9

色度(稀释倍数)50倍

 

第五章废水处理工艺设计方案

5.1设计原则

(1)要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可靠,处理后水能达到排放标准。

(2)要求各废水处理单元管理简便,安全实用,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良好,处理场地清洁卫生,无二次污染。

(3)要求污水处理系统投资经济合理,运行费用低。

(4)要求污水处理站布局和占地面积合理,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5)要求整个污水处理统一管理水平与原污水站相适应,实用、可靠、安全。

5.2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该矿排放的矿井水为带有行业特征的煤炭水,主要污染物为煤、砂、泥等悬浮物。

水中COD浓度、色度的高低,则与悬浮物浓度有直接关系,当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时,水中的色度、COD等也相应得到去除。

由于废水中悬浮物粒径较小,浓度较高,直接采用过滤、沉淀、气浮都难于将悬浮物分离出来。

一般应投加絮凝剂,通过混合、反应,逐渐形成矾花,再通过沉淀或气浮将悬浮固体物分离出来,使废水得到净化,达到排放标准排放。

对回用水可继续进行过滤和消毒处理,达到回用水标准后回用作生产用水。

为选择合理的工艺技术,现将常用的絮凝-沉淀工艺技术和絮凝-气浮工艺技术比较如下(参见表5-1):

 

絮凝-沉淀和絮凝-气浮工艺技术比较表表5-1

工艺技术

絮凝-沉淀工艺

絮凝-气浮工艺

悬浮物处理效果

运行费用

一般

较高

土建投资

较大

较小、需建在室内

设备投资

较小

较大

设备维修

基本没有

复杂

泡沫问题

基本没有

严重

自控要求

简单

较复杂

加药

需要

需要

清渣

不易

适用范围

可用于较高浓度废水

低浓度废水

工程总投资

一般

较高

运行管理

较难

从絮凝-沉淀和絮凝-气浮工艺技术比较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技术、投资,还是从运行管理来看,采用絮凝-沉淀工艺技术均优于絮凝-气浮工艺技术。

因此,夲报告推荐采用混凝-沉淀工艺技术处理井下废水。

5.3污水处理工艺方案

5.3.1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投加混凝剂

井下

废水

排放

检查井

原污水站调节池

絮凝反应池

混合池

迷宫斜板沉淀池

沉淀污泥

污泥贮存池

上清液

污泥浓缩脱水一体机

泥饼外运

5.3.2污水处理流程说明

按本工艺流程,煤矿井下废水经井下沉淀池初沉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站原进水泵房集水调节池,由污水泵将污水输送至混合池,同时投加絮凝剂,在混合池经充分混合后,进入絮凝反应池,形成易于沉淀分离的絮凝体后进入迷宫斜板沉淀池,经沉淀分离,出水排入清水池,达标排放,沉淀污泥排入污泥处理系统处理。

迷宫斜板沉淀池沉淀污泥排入污泥贮存池,由污泥泵将污泥输送至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投加絮凝剂和高分子絮凝剂,经浓缩、脱水,泥餠外运至渣场填埋,上清夜排入集水池,由泵提升至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5.4污水处理设计效果分析

污水处理效果见“污水处理效果分析表”(表5-2)。

 

污水处理效果分析表表5-2

项目

名称

SS

(mg/l)

CODcr(mg/l)

色度(稀释倍数)

PH值

废水水量

(m3/d)

煤矿井下废水水质

997.5

251

500

6~8

19200

迷宫式斜板沉淀池

去除率

95%

81%

90%

出水

49.9

47.7

≤50

6~8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50

50

50

6~9

 

第六章工程设计

6.1主要技术指标

6.1.1设计处理能力

设计处理能力为800m3/h,日处理废水量为:

19200m3/d。

本设计废水处理系统为2组,每组处理能力为400m3/h。

考虑到排泥、污泥脱水及处理过程中的水量损耗,每组设计处理能力为:

400+400×5%=420m3/h。

6.1.2设计处理程度

(1)设计进水水质

根据鱼田堡煤矿提供的资料,设计进水水质如表6-1:

表6-1污水进水水质单位:

mg/L

主要污染物

CODcr

SS

PH

设计进水水质

251

997.5

6~8

(3)设计排水水质

污水经处理后,水质指标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采煤废水排放限值,即设计排水水质如表6-2:

表6-2排放水水质单位:

mg/L

主要污染物

CODcr

SS

PH

石油类

设计排水水质

50

50

6~9

5

6.2主要污水处理单元

6.2.1原污水站调节池

原污水处理站设计有调节池一座,为节省投资,本设计拟利用该调节池,由进水泵将污水输送至二期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污水处理站二期工程完成后,进水泵将废水直接输送至二期工程混合池,进入新建二期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进水泵选用200WQ400-13-30型潜水式排污泵3台,二用一备。

配GAK-200型自动耦合装置。

配LD200型电磁流量计(聚四氟乙烯衬里)2套。

6.2.2混合池

主要用于将废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后,进入絮凝反应池。

本设计混合池采用分流隔板式混合槽。

混合池设计为钢砼结构,设计为2组,每组混合处理能力为420t/h。

进水泵站可直接将废水输送至混合池内,每组混合池进水管设计管径为DN200。

为便于控制进水量,混合池进水管上安装有水量调节用闸阀和流量计。

进水管流量计选用LD200型电磁流量计。

流量数据信号可传输至加药设备房,管理人员可根据流量大小调节絮凝剂投加量。

每组混合池配备有三套加药系统,可根据废水水质变化需要,分别投加碱液、PAC、PAM。

加药系统包括加药设备装置和溶药设备装置。

加药设备装置包括3座溶药池和三座加药池、9台加药泵和6套转子流量计。

溶药池和加药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尺寸分别为2000×2000×2000mm和2000×2650×1200mm;加药泵采用32CQ-25型磁力泵,流量:

6.6m3/h,扬程:

25m,功率:

1.1kw。

溶药设备装置包括3座溶药池,3台溶药搅拌机,药剂溶解后,通过控制阀门放进对应的药液池,由加药泵定量输送至混合池。

每座溶药池安装搅拌机一台,搅拌机外购,转速采用50~60转/分。

6.2.3絮凝反应池

絮凝反应池的主要作用是将投药混合后的污水完成絮凝过程。

絮凝过程就是在外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