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62275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docx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docx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刘晓青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耕地、牧场、森林、海洋、生物等都遭到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空气和水质在不断地恶化。

对此,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创新执政理念和管理能力。

继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五位一体”的高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予以阐述,明确了今后生态工作的一个重心和重点。

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现在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空气问题,这一问题在北京是尤为突出的,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图片,是一个人在连续225天监测北京天气的一个图片,这个图片是一个拼图式的,他把每一天的北京同一个地方的基本的天气状况进行一个拍照,结果拼成一个225个小图组成了一个大图,这个大图的颜色基本上以灰色状为主,这灰色状基本上就说明了北京天气的一个糟糕的情况。

那其中点缀着部分蓝色的点状,这些蓝色的点状就说明空气质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期。

这个蓝色只是整幅图当中的一个点缀,从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一个说明。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是在描述北京的天气的。

我们伟大的革命者以及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同志写过《沁园春·雪》这样一首词,现在有的人在网上出来一首叫《沁园春·霾》的,它把北京的天气状况形象地进行了一个改写。

它说,帝都风光,千里朦胧,万里缭绕;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民戴口罩,惜雾都伦敦,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识基座不见腰。

说明空气的情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状态。

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是要描写一个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风光,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壮丽山河,现在网友根据我们的天气状况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改写。

在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那么,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对策,不断地回溯历史,反省现实,从中寻找新的解决路径。

回溯历史的过程当中,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生态智慧或它蕴含了解决这些矛盾和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基本思想原则。

在最早的时候,春秋战国时候,秦国就已经开始注重空气质量的保护情况,秦国当时是通过禁烧这样的一个指令来保护空气,同时它明白林木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所以,在护林和禁止野焚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工作。

追求人与自然的这样一个状态使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始终的一个话题,近年以来,国际上不止中国,国际上也在从我们古代哲学当中寻找一些新的动向,为力图挖掘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生态智慧,中外学者作出了很多努力。

他们都在极为推崇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状态。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来看待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生态思想我们今天可以从《周易》、道家、儒家、佛家这四大块来整体地分析一下中国古代哲学蕴含的一些生态智慧。

《周易》当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和谐的情况。

老子的道,以及庄子的《逍遥游》,还有儒家的仁民爱物,以及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它们究竟展示了一个怎样的丰富多彩的生态哲学世界那么,这是我们今天需要一一挖掘的东西,也是我们今天要呈现给大家的一个主要内容。

我们首先来看“生态”这个词,展开讨论必须首先要从概念入手,生态这个词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这一个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它叫“Eco+logs”,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主要指家或环境(Eco),后边的logs表示的是一个学科及论述的意义,最早提出生态学这个概念的专家是德国的生态学家海克尔,他在1866年的时候在他的《生物体普通形态学》当中最早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用这个概念来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这样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我国采用的基本是《现代汉语词典》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编撰的这样一个词典当中的一个词条的概念。

生态指为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个相互的概念。

在进行基本的讲述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warmup的活动,我们先来热热身,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一些关于生态的普遍论述,这也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一些基本观念。

比如第一个,“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林之长。

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之长”,这是最早的一些关于生态的论述,它基本的核心思想是说我们阳春三月的时候,正是草木生长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能着斧头进山林去砍伐,也不能拿着这些网具去江河、湖泊捕捞,这样的话会影响鱼类的生长。

还有“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这是管子的一个思想,东周的管仲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这样在行为方面作出一些努力,同时他还激励政府对山泽林木进行国家垄断式的这样一种管理。

还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都是强调一种可持续性的,我们抽干湖水来捕鱼,怎能捕鱼,怎能捕不到呢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明年可能会面临无鱼的情况,同时我们焚烧树林来打猎,这样的命中率是特别高的,但我们明年还能有这样的打猎的机会吗还有《淮南子》当中论述的,“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其年不得食”,强调了一种我们要有可持续的生态消费观念,“彘不其年不得食”,这个“彘”是指我们现在的猪这个动物。

一、《周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现在我们进入正题来看一下《周易》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周易》向来被看作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源头,它包罗万象,其中蕴含着生态哲学思想更是熠熠发辉。

《周易》当中的生态思想现在是很多人所推崇的一个生态资源,我现在给出的这样一个图片是《易经》12卷,即2010年出版的。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易经》的基本概况,《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所以经常我们提到《周易》一定要想到它是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其中《易经》被称为是一本神学书,《易传》被称为是一本哲学书。

《周易》当中的《易经》所承载的是一种天命信仰,它成书于3100年前,大概有5000字左右。

《易传》表达的是人文精神,这更接近我们现在的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什么是人文精神即是人类与他所信仰的对象是并肩而立的,他们之间是面对面的状态。

《易传》基本成书于2100年前,它大概有15000字,这是《周易》的一个基本状况。

《周易》当中的生态思想完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它的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关系架构。

它作为群经之首,它在古代主要指人与天的关系,反照我们现在,它基本可以呈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就从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关系来说起。

其中,它一个核心的观点是天即自然,在它那里,天—神—自然是可以统一在一体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古代哲学当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唯物与唯心的这样一个争论,关于我们上天的争论。

天到底是自然还是神我们《易经》当中把这个天基本上首先看作的是神,而且是一种自然神,这个神的职责是要解读这个自然之谜,这个自然之谜的揭示是人类最早在保护生态方面的一个基本思想。

我们把天看作是自然界,这样的一种观点我们认为是唯物的,如荀子的天道自然,那在孔子的《论语》,它更多的是知天知命的观点,更多呈现的是一种伦理道德,更多的人可能认为是一种唯心的看法。

但《周易》当中的天既指自然,又指神,它是三者合为一体的,但它最终的指向还是在指向自然,比如它有一个论述是,“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个乾、坤是指我们的天地,它是人类万物的一个父母之源,它是我们的一种祖先的说法,这是《周易》里边说卦传的一个看法。

那么,为了辅证这一点,《周易·彖传》和《周易·象传》进一步说明,它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所以它说万物的生命之源来源于天,那它最终生成于地,进一步地论证了说卦传当中把乾坤二卦称为父母卦的一个道理。

这里呈现的是一个乾卦和坤卦,乾卦是由六条阳爻构成的,坤卦是由六条因为阴爻构成的,阴爻和阳爻是整个构成卦的一个基本的组成单位,就像我们细胞对于人体的这样一个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的这样一个地位。

所以,乾和坤基本上是按父、母这样来看的,但有时候也结合它的阴阳的特点把它看作是男女的这样一种解释。

在《周易》当中天单独作为一个世界的创始神灵是被单列出来,而且天和自然界是统一在一起的,比如,“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这是《周易·乾·彖传》里边的,“云行雨施”,雨水要滋润万物,“品物流行”万物在雨水的滋润下会慢慢地不断生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是这句话的意思。

其实,在《周易》里边天更多的是指一种神秘力量的秩序化,这种秩序化主要呈现为一种秩序化的表达,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宇宙是有秩序的,它主要是由天地和和谐的中央和四方这样构成的,中央主要位于核心地位,它的位置是比较高的,四方围绕在中央周围,四方各有天象,这个四方有四季相连,四季各有物候,所以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这样一个意义,这也是《周易》当中蕴藏的一种秩序化的思想。

那殷周时期人们在理解天象的时候,主要还是将天象与物宜的这样一种观察秩序化为一种理性认识的结构。

这种秩序化的表达其实是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正是这种秩序化思想的一个引导,那么我们中国古代的哲学才没有划向神秘主义的深渊,因此走向了一条与宗教不同的道路,这主要是对生态哲学思想的一种新的阐发。

在这里,我们还要谈一下自然作为人类产生的根源所在,它不可能脱离人类的存在,同时,没有万物的自然,它也不具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谈自然,它必须要和人打交道,它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样去做《周易》当中给出我们一个答案是“和谐一致”,那也就是我们现在对人类的这种行为所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我们的生态才可能有进一步扭转的机会,我们的人类生存环境才可能有改善的转机,所以称为是一种基本的。

在《周易·文言》里边有这样的论述,它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这基本上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的和谐的一个状态。

这句话怎么理解大人在古代往往解释为“圣贤之人”,这种圣贤的人一定要合乎天地的意志,同时要有日月的光彩,同时还要符合四季的秩序,但最后还要与鬼神合其凶,如何理解他能顺应鬼神的吉凶,所以,达到了这样一个状况,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为圣贤之人,这种思想内涵表面是在谈你如何成为一个圣贤之人,这是一个中心,但它实质背后的内容呈现的是一种天、地、人同源、同构、同律的这样一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追求的一种状态。

这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我们一会儿进行一个具体的阐发。

天地和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它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古代都有论述说,“天地存则人存,天地灭则人灭”,所以我们要把整个宇宙万物和自己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说,为什么现代社会又面临这么多的生态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基本还处于一个工业化的时期,工业化甚至有的时候可以称为部分地区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所连带的这样的一种生态环境的效应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周易》当中,中国古代思想,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当中也有论述,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他说:

“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这样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一个报复。

”这是在全集的第20卷里阐述的。

所以,关于这个生态问题,其实从古至今,古今中外都是一个持续讨论,永远在不断升温的问题。

我们现在就重点来看一下天、地、人的三极之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周易》里边把人类社会看作是由三种本原性力量支配的,这三种本原性力量主要是天、地、人。

这个人,我们往往狭义定义为君子,它们三者统一,这个世界结构才是和谐的,这个生态才可能是处于一种可持续性的状态。

在《易传·系辞》里,它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我们经常得到的这样一种古代的名言,清华大学从中也提炼出了自己的一个校风校貌的象征性的描述,文言传当中对乾卦概括为元亨利贞,作为天地的之为天之四德,对应的人,我们后来说仁义礼智,这也是四德,这四德是从天到人的这样一种四德,其实天地中间暗含了很多人的这样一种思想品行的道理,按照《文言传》的解释,人先天的,并且完全的禀受了上天的这四德,由此在天地万物当中获得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地位。

所以,它们三者必须统一在一起。

所以我们为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一个可与天地相交映的这样一个君子。

这是它的天、地、人的三极之道。

我们进一步进行一下论述,比如我们说一个事件最终要发生,最终发生以后还要产生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影响,这个结果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作用于这个世界的因素有哪些我们根据天、地、人三者我们概括出来它有偶然因素、必然因素和应然因素,这个偶然因素,这里主要是指天命神意,这个必然因素是指地的客观规律,还有我们说的应然因素,应然是怎么样的因素,它主要是指人的一种自由意志。

所以,三者综合起来作用于某一个事件,这个事件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如果前面是良性的、和谐的、统一的,那后面肯定发挥着积极的效应,反之是一种消极的效应。

现在这种三极之道后来被很多人发挥为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你办一件事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就具备了这样一些基本条件,那你就可以成为一个能够达到目标的,在社会当中处于积极上进,有进取心的这样一种人,而且是对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

那还有“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样也表达了一些这样的思想。

我们现在对《周易》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

从环境角度来解答,《周易》是一部生态学的典籍。

李克军在《先秦典籍中的生态哲学》这篇文章里,他对《周易》给出了一个高度的评价,他说《周易》的六十四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八卦表示生态环境的方位,如离卦为火,所以象征火热,所以离代表的是南方;坎卦,坎为水,它象征着寒冷,所以它代表北方。

所以,我们最基本的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样的一个,南方是离,最北边是坎,构成了一个方位性的生态的结构,还有六十四卦,这里给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二、道家的生态哲学思想

我们在讲完《周易》里边的生态哲学思想以后,我们再来看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我们先从道家开始分析,道家这里我们讲一下老庄的思想。

《道德经》是老子的一个集中的思想的代表作,这个《道德经》又被称为《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这些都是《道德经》的一个名字,《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况是什么样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它共有81篇,其中上篇是第1到第37章,下篇是第38到81章,所以《道德经》全部内容主要集中在阐述道和德的一个深刻含义,它代表的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在这背后就蕴含着丰富的这样一种生态智慧。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当中较多提及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流派之一,它们集中的一个思想体现是无为而治,这与生态哲学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所以现在道家的这种无为、天人合一、庄子《逍遥游》的很多这样的一些思想都被加以发挥,用来阐述现在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状态。

对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也对其进行了自己的阐发,比如它把老子的道就是一种无为,庄子还有万物平等,就是他的齐物论,还有物物循环等思想都与先前《周易》的很多思想是相互辉映的,所以它们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我们首先老看一下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对于老子我们相对不是那么陌生,提到老子我们就提到他一个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它的“道”,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一个起点,道作为宇宙本原的一个东西,它的实质就在彰显一种生态法则和一种自然规律。

我们作为生态智慧的根本,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生态的整体的境界,那在老子这里,他的道基本是一种自然,所以第一个问题是道就是自然,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它是内生于天地万物之中的,成为制约万物盛衰消长的这样一个规律。

老子有一个最经典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它的道生万物的思想,描述了一个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历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与万物是同视的,是面对面的,自然是一张有秩序的网,人类必须更好地编织这张大网,而不能去破坏这张网,所以,这也是道的这样一种就是自然的这样一种思想的彰显,所以道作为最高的自然实体,它在日益地形成着宇宙和天地万物在维系着整个宇宙的运转以及人类社会的持续的发展状态。

所以道是一种运动状态,而且从内在逻辑来说,它又是一种和谐的自然的规律的彰显。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弼对老子的这样一个注是非常有名的,也是后续大家所关注的一个地方。

王弼他曾经在他的《老子注》当中这样说道,“老子之文…其大归也,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他说道是自然,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一种同源性,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界也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理应是和谐的,这个“应”是一种“应该是怎么样”,这是一种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取向,我们现在在努力地回归这样一种取向。

那么我们说他的道就是自然。

这个道也指一种规律,所以他把道作为万物之奥,道是整个万物生长的奥秘所在,所以他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这是《道德经》当中的一个最着名的阐述。

什么叫“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你按照道的规律去办事,那我们就可以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样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你违背规律,就可能会承受到一些不堪设想的后果,比如他说: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就是这样的一种阐述,老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努力要主张要回归自然的一个本来面目,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他还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道法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因为只有你做到了,天地万物才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所以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最终才可能道法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状态。

老子的这种生态哲学思想还反映在其“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和“小国寡民”的这样一种论述当中。

什么是反者道之动它有一句经典的论述,它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现在基本上是这样解释的,道的运动变化是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又是特别微妙了,这就表达了自然界发展的一切规律是在道的作用下产生的这样一种结果。

所以,老子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他总结了自然界万物变化的一些规律,他提醒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这也是我们现在要提醒人类的。

只有这样,他说我们最终的目标才能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

什么样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说: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他的关于小国寡民的一个最经典的论述。

这里边其实描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想状态,为什么我们这样说我们抛开其政治意味去理解的话,它背后还是想暗示着一种生态思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这里给出的一幅图是一些画家对老子的这样一种描述的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的一个描述。

小国寡民还是渴望回归自然的,老子希望能够站在人与自然的立场上去完善自我,实现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同步,亦步亦趋的和谐发展。

在阐述他的这样一种理想状态的同时,他主张怎么样去实现他的一种主张是无为而治,“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所以,他说无为而治是我们不要去刻意要求自然,我们要给自然留足它自己独立运行的余地,万物有自我运行的空间,我们不应该去打扰它,因为只有这样它才顺应自然,才会发挥出它的作用,实现它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调节。

这里边也有一些具体的论述,比如“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道要生化万物,德要养育万物,所以生育万物,而又不拘于其自然,让其和谐发展,呈现一种良性的循环的发展,但无为,国外将它译为“donothing”,但这个“donothing”不能更好地表述这样一种无为而治的状况,它更多强调的是我们面对自然的时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它的一个基本的核心思想的主旨所在。

(二)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除了老子以外还有庄子,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最应该说的是他的齐物论的思想,齐物论是万物平等。

他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人应该把万物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和其他物种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自觉保护其他物种,比如我们对树木、大地都要持有这样的一种爱的绳索的联系,我们不应该剪断我们彼此之间的这样一种和谐的、平等的状态。

如果这样的一种状态被打破,那我们可能就会面临着生态危机这样的一种状态。

在庄子的齐物论里边的论述是非常多的,但有一点他的论述是比较形象的,比如“圣人处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这个意思是人万物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依存是我们和万物相处,我们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去损伤万物,你不去损伤万物,你这样的一个人,你才可能会真正地做到圣人的这样一种情况,而且正因为你的无所伤害,所以人才能与自然的相送和相迎(相将迎),这是齐物论的一个基本的核心表述。

这幅图是庄子在观察自然界当中的动物的一个画面。

他对自然持有的是这样一种平等的齐物论的观点。

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是物顺自然的这样一个发展。

这个物顺自然的发展和刚才我们提到老子的思想是很多相通之处,它就是我们要顺应万物的发展,它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去遵循它,要顺应事物的自由的本性,我们不能去违背自然界,我们要顺应其本性,遵循其规律。

在《应帝王》里边,它说:

“物顺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这个治是一个相对和谐,然后社会呈现一种繁荣昌盛的一种状态。

所以他说万物的发展变化也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进行。

因为自然的本性是自由的,所以人不应该去过多地干涉,如果你把自然的本性给遮蔽了,最终自然会反馈给你的也是一种恶性的对策,对你进行一种恶性的伤害,所以,人会自拾恶果,这是一个基本的看法。

所以,物顺自然在我们今天的启发意义是自不待言的,但我们说,物顺自然这样一个观点最早居然能够在几千年前在庄子的思想里边阐述得这么清晰,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一个深奥之处,也是它的一个宝贵之处。

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与老子一样。

无为而治最重要实现的是天人合一,这是他的一个基本主张。

庄子认为怎么样去实现这种天人合一这种无为而治又是怎么实现的老子也提,但老子主要是通过静观玄览的方式,而庄子通过的是心斋、坐忘的方式,通过一个故事来说一下什么是心斋,解释一下心斋这个词的意义。

斋是斋戒的斋,这个故事是庄子记述在他的《人间世》里边的,这个故事是关于颜回和孔子的这样一个对话,孔子的学生颜回就有一次问孔子说:

“敢问心斋。

”心斋到底怎么解释,是怎么回事仲尼曰: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耳止於听,心止於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这是他的一个论述,其实从他这个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有五步,第一步,若一志。

什么是若一志你心中的思想要专一,心中思想专一是做到心斋的第一步,心无杂念,你不要受万物的打扰。

第二步是听字诀,不要用耳听,要用心听。

第三步,以气听气,使心和气连成一体,把它们之间的裂痕给打破。

第四步,止字决,耳止於听,心止於符,这强调的是叫人不要着意于听,功夫要渐渐地进入混沌状态,所以要实现神气合一。

所以心要止於符。

第五步,一种虚的境界,只有虚者,心斋也。

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你才会实现这样一种心斋。

坐忘是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物念、杂念,然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然后与大道融为一体,这叫坐忘。

心斋和坐忘是一种比较高深的状态,一般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庄子说我们要达到这样一种通过心斋和坐忘实现天人合一。

庄子在试图教化人们要按照自然的本性去与自然打交道,所以,我们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着自然的这种逻辑过程,在无为而治的这种同时实现精神的自由,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这也是他的无为思想比老子的无为思想更为彻底的一个表现。

他在《齐物论》里边有一个具体的论述,就是我打在PPT上,下面这段话不难理解,我们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但它的一个主旨是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所以它要生息和繁衍,它生息繁衍的过程当中怎么样达到真正的和谐要遵循规律这样的一种基本思想。

道家的生态哲学思想有一个国外学者进行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这位国外的学者是卡普拉,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