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622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docx

《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docx

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

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

      高中信息技术系列讲座㈤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  因为交流而形成了文化。

而信息交流产生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信息技术是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其他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

  一、大纲与课标  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工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

  ⒈教学大纲  1982年开始了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

教育部于1983年和1984年先后2次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1984年建立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

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确定了中学开展计算机教育的方针,并在五所大学的附中进行试验。

此间,计算机教育以兴趣小组、选修课等形式开展。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逐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序设计语言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

  1984年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  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3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总结了计算机教育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七五”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改为“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以加强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

  1987年我国颁布《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

降低了对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了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如“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⒉指导纲要  1991年召开了“第4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了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国家教委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随后,各省、市相继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从此,计算机教育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走上了健康、稳步发展的道路。

  有人称“第4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是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1994年我国颁布《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

程序设计只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普通模块,软件教学逐渐地时兴起来。

  1997年~1999年北京市教研部教材编写组,率先研究讨论将高中计算机教材名称《计算机》改为《信息技术》。

  2000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下发了三个重要文件:

《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制定了在中小学开设信息  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和主要任务,“校校通”工程的具体目标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和课程内容安排等。

从此,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次会议,是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⒊课程标准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明确了“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

  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提升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提升学生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使学生逐步地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并将信息技术内容划分成:

一个基础模块、五个选修模块。

①信息技术基础  ②算法与程序设计③多媒体技术应用④网络技术应用⑤数据管理技术⑥人工智能初步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审查在《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教科书  各省、市、自治区的高中、初中和部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经过多次地改编后,融入了教育部《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逐渐地形成了“以信息、信息处理为主线,选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

  各地区高中、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科书的编写,基本上都是在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的基础上,参照、或参考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以及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的“内容标准”而编写,或者是改编的。

  根本目的: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  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二、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是针对数据管理技术应用,而设置的选修模块。

  ⒈整体目标  ①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

②理解数据库技术中的核心特征——关系。

  ③初步学会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处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④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⑤关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⒉内容标准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三部分的组成:

  ①数据管理基础知识②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③数据库应用系统㈠数据管理基础知识  ①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产生与发展。

  ②初步学会使用“数据库”辅助学习、研究。

  ③掌握“关系数据库”中的“库、表、字段、记录”等概念,理解“关系”所表达的含义。

  ④了解“数据库”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㈡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  ①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分类,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

②学会使用实体“关系图”,来描述“关系数据模型”。

  ③掌握建立数据库结构、添加数据、编辑数据库的常用方法。

④掌握数据检索及报告输出的基本方法。

⑤掌握数据筛选、排序及统计的常用方法。

  ④掌握同类数据库之间的链接、数据导入、导出的基本方法。

⑤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的基本概念。

⑥掌握结构化查询语言的基本数据操作、数据查询语句的使用方法。

  ㈢数据库应用系统  ①理解“层次”和“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②理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相互关系。

③初步掌握设计和实现“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方法。

④认识“数据库应用系统”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⑤认识到“数据规范化”的意义,以及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和使用中的价值与作用。

  三、教学策略  策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定位。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方法和途径。

  ⒈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要创建学习《数据管理技术》的物质条件环境。

注意营造良好的《数据管理技术》模块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任课教师要负责营造学习《数据管理技术》的课堂信息文化环境。

  应在引导学生把握《数据管理技术》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

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相互关系,陶冶学生的心性,形成健康人格。

  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参与并完成解决问题全过程。

  例如:

北京古城中学的郭新老师,在“第一章认识数据管理技术”的“第一节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的起始课。

  通过模拟网络投票的“让我来顶踩”、模拟网络注册和留言的“请你留个  táoyě  言”、模拟网络聊天室的“课堂讨论区”、模拟网络考试的“随堂测验”等体  验项目,使学生在干净、安全的局域网环境中,体验数据库在当今网络中的应用方法,并看到了在现实中无法见到的后台数据库的真实模样!

  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了“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价值。

  同时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例如:

北京九中的徐菲菲老师,在《认识、创建数据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贴近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创建信息技术大赛管理系统”的主题活动。

鼓励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⒉选用适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方法。

  如:

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导学法、辅  táoyě  导法、谈话法、陶冶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互动法、练习法等等。

  在《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用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

在形式上看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但是在思维上应当是师生互动的。

  讲授法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等形式。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需要,恰当地采用讲授、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

要努力做到:

  学习借鉴,批判吸收。

灵活运用,恰到好处。

符合常规,每有特色。

  建议:

任课教师在《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互动过程中,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教育教学经验,更要大胆地改革,积极探索新的适合《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如:

任务驱动、作品引导、探究式学习、主题活动、深度学习等。

各种教学方法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哪个好、哪个差,也没有哪个更好、哪个更差。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是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运用得是否恰当、合理有效。

  在一节课中,教师可能会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没有认真地总结归纳出来就是了,只是将使用的几个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写了出来。

  例如:

北京古城中学的郭新老师,在“第一章认识数据管理技术”的“第一节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的起始课中,就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动手实践法、讨论法、演示法和讲授法”等。

  四、模块评价  《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选修模块,通常不单独考试。

而是采用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进行年度合格达标考试。

  各地区教委考试办公室、基础教育科、教研室等负责考试的部门,自不同的时期,会相应地发布各个学科的《考试说明》文件。

指定教研室中的学科教研员等一些教学骨干教师来出笔试试题。

  在符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考试方案》的要求,符合教科书教材内容标准的基础之上,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各个学校的实施教学的情况,设计试题。

  ⒈笔试与上机  信息技术学科的考试通常会有两种形式。

一是书面的笔试。

二是上机操作考试。

  信息技术笔试试题可以采用多种类型,例如:

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排序题、判断题、简答题等。

  设计不同类型的试题,有不同的出题方式、方法和标准要求。

参见附录:

  2015-02-0193附录2011~2012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数据管理技术》——笔试试题.docx  2015-02-0194附录2011~2012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数据管理技术》——上机试题.docx  ⒉成绩统计与分析报告  将笔试试题的成绩和上机考试成绩,再结合平时成绩进行综合统计,根据统计的结果,写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分析报告。

参见附录:

  2015-02-0156附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笔试成绩——统计表.doc  五、模块的思考  2007年9月,北京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进入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