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5212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悟红柳形象,体会红柳精神并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速读、跳读的要领,能够在速度、跳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句,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

?

2、引导学生揣摩和品位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深刻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珍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数控班的学生。

1.职高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上存在惰性心里。

2.由于是数控班级,学生全部是男生,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媒体播发青藏高原与红柳的图片配合口述导入

有一种说法是:

如果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么阿里便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如果西藏是“人类之谜”,那么阿里便是“人类的谜中之谜”。

毕淑敏17岁便开始在此当兵,她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11年,对阿里极端恶劣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状况非常了解。

阿里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与北极、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

自然环境特别的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

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但这里却生长着一种植物。

毕淑敏把这唯一的绿色植物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树”。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棵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由学生介绍作者,同时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毕淑敏,当代着名女作家,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至今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主要作品有:

处女座《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散文集《婚姻鞋》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三、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完毕后课件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学生集体朗读。

(根据学生集体朗读的情况从字音、字形、词语释义角度纠正读音、识记字词及理解词义。

遒劲(qiújìng)、健硕、酷寒、

褶皱(zhězhòu)、逶迤(wēiyí)廖寂、尸骸(hái)、

苍穹(qióng)、砂砾(shālì)、栖(qī)息、訇(hōng)、不可思议、浩浩荡荡、本末倒置、盘根错节、生死相依、触目惊心

3、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请学生根据文中对红柳的描述,陈述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柳?

结合课文导读明确:

(一)红柳挺立,雪域增色。

(二)红柳遭难,毁于人手。

(三)红柳消亡,沙尘肆虐。

四、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明确课文题目意义:

从近、太阳、树三组字词分析题目蕴含的含义。

首先:

因为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表层含义)。

其次:

其深层含义是显示红柳的气势,蕴含了从太阳那里索得光和热的伟大力量。

最后:

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课堂小结:

1、复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作者简介、本课内容及解题)

2、课下识记本课字词。

第二课时

一、由学生口述对红柳的印象导入新课

提示:

顽强、奉献、悲剧形象的描写

二、研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

1、采用跳读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采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及产生什么作用。

(学生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相结合品味语言)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作用:

拟人手法。

“微笑”一词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作用:

以上3句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描绘了红柳的外形,刻画出红柳的精神。

2、抓住关键词,归纳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

关键词句:

环境:

酷寒缺氧

枝叶花:

微笑

根:

像巨大的章鱼脚爪

如同冰山

如盘卷的金属

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表现手法:

出色的修辞(拟人、比喻),形象生动

形象特点:

珍贵、固住流沙、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

作者情感:

赞颂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3、速读课文,找出体现红柳顽强的生命力的语句,感悟红柳的精神。

1)恶劣的生存环境: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

2)它顽强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1)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2)“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3)“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

小结:

以上4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三、跳读课文,再识红柳,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

1、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

(引导学生品读语句)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5)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地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地药捻点燃。

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2、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关键词:

队伍:

浩浩荡荡

工具:

铁锨、镐头、斧、高技术的炸药

工作量:

可怕

工期:

几天时间、漫长

劳动力:

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有力的小伙

作用:

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

3、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集体朗读,反复揣摩多媒体展示的语句)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

饭要烧熟,对不对?

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

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4、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算的这笔“帐”?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总结)

明确:

司务长只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算这笔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

没有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最残酷的报复。

5、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

明确:

(当时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

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的理直气壮、义正言辞的情态,从反面揭示出砍伐红柳事件的可悲,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四、分析红柳的结局

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是雪域高原的“唯一的绿色”,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

红柳的结局如何?

课文中那一句话暗示了红柳的结局?

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展示语句)

1、“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暗示了红柳的结局。

2、结局:

(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4)……,再幽深的树怪,尸骸散地了。

(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简析:

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精读结尾,升华主题

1、作者文章的结尾冷静地说:

听最近到阿里的人讲……通常会非得十分遥远。

这段话有什么深意?

这是作者在为生态平衡和人类的未来担忧,也是面对破坏生物链的现实做出的最冷静的思考,更是想唤醒人们。

让人们想到:

如果不改变只顾眼前不求长远的思想,未来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

2、这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六、布置作业:

找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想一想我们能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做些什么?

就此问题写一篇倡议书。

七、教学反思: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被动性,不善于从文中的语句去品读文章蕴含的内涵,更缺乏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概括能力。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发挥适当引导的作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环保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