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5008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docx

《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docx

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

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

摘要:

本文主要从节奏感训练的重要性及训练方法两方面着手,探讨中学生合唱中节奏感的训练课题:

节奏感对于一个合唱的意义能够说是灵魂性的,它直接关系着合唱的整体质量,因而对节奏感的训练要讲究方法。

通过对学生施以节奏型训练、声部间配合训练、趣味与律动训练等来提升学生在合唱中处理节奏感的水平。

关键词:

合唱;节奏感;节奏;训练;

随着当代人们精神物质生活的持续提升,对艺术修养的追求与日俱增,素质教育的倡导也为广大青少年学习音乐表演艺术营造了良好宽松的氛围,各个学校合唱团的成立又为学生表现演唱水平提供了一个体现自我的理想空间。

通过合唱培养、发展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在合唱中分担不同的声部,相互密切地配合,在有趣的、富有美感的过程中实行十分协调、均衡的合作。

在这种集体的创造中,集体的融洽感、自豪感将得到发展。

由此可见,合唱活动的教育功效是不可轻视的。

在中学合唱训练过程中节奏感训练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步骤之一。

一、节奏感训练的重要性

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曾说过“只要有节奏,音乐就永远体现在你的面前。

这就像生命永远错离不开脉搏跳动一样。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是通过节奏和旋律两大基本要素来显示其形象的,而节奏又是旋律的支柱,所以,能够说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合唱中节奏的训练,有其重要的意义,除了本声部音乐节奏,还有一个跟其他声部合拍的问题,所以它比独唱、齐唱对节奏的要求更高,通过合唱的训练能使学生建立其敏锐的节奏感,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节奏内心听觉,提升他们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水平。

合唱中的节奏,要求每个演唱者唱得准确。

否则,便会造成合唱节奏杂乱的不良后果。

如例1《在太行山上》的一个短句

例1

学生中往往有人错唱成例2这样

例2

于是,合唱的节奏紊乱了。

它形成了例3的混乱效果

例3

此外,复杂的节奏还会影响音准。

因为过于复杂的节奏能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因而使内耳听觉反应水平相对衰减,同时气息也随之不稳定,发声器官不够松弛,因而给音准带来困难。

反之,因为松散的节奏,音准容易偏低。

如例4在勃拉姆斯《摇篮曲》中的结束句

例4

此时因为各声部都处于中低音区,加以减慢、减弱,以及情绪及音色逐渐暗淡,如不即时提示,音准偏低的情况就会相当突出。

排练时适当突出节奏的动态因素,就很容易达到较好的音准。

所以说良好的音准是与良好的节奏感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抓住了节奏支架,也就抓住了音准的支架。

二、节奏感训练的方法

众所周知,合唱有几个声部,对除主旋律以外的声部的视唱水平要求比较高,在划分声部之初,就应注意实力的平均,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增强视唱练耳的训练。

(一)节奏型训练

节奏可能因速度的影响而改变音乐的情绪。

但是,速度绝不能改变节奏的结构。

这个重要特点提示人们: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最关键的是协助学生掌握准确的节奏结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可能真正地表现出节奏地艺术效果。

在培养单声部节奏感训练一般要经过三个时期:

1.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初期

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初期,训练内容应以时值比较规则的节奏型为主。

如例5

例5

在训练中,应尽力使学生在听觉、视觉、运动上协调起来。

而且理应在一种较为固定的速度下实行练习。

尤其要注意:

协助学生掌握准确的节奏并使他们体验到节奏的美感和乐趣。

此时,节拍的均匀及重音是很重要的。

在音乐中出现平均时值的音符时,表面上节奏的简单往往掩盖着这样一个现象:

平均时值很难平均,它使速度变得难于把握,不是越来越快就是越来越慢。

力度上要求强烈时,常常渐快,力度上渐弱时则容易渐慢。

当合唱的某一个声部有较长时间的平均时值而其他声部没有时,非常容易出现节奏的混乱。

对这种现象,指挥应该保持警惕并在排练时注意纠正。

在指挥击拍时应该对平均时值的声部给予特殊的关照防止失控。

2.培养学生节奏感的中期

培养学生节奏感的中期,要增加稍复杂的节奏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带附点的节奏型和切分节奏。

(1)附点音符

附点音符的特点是处在强位置上,它与弱位上的点后音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因为点后音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因为点后音处在弱拍或弱位置上,有着向前的推动特点,并常于下面的强位音相连接,所以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较长的附点音符(如

)节奏较易掌握,需要注意的是较长的附点音符一要够长,二要不萎缩。

较短的附点音符(如

)比较容易出问题。

最常见的是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太轻太弱、含糊不清,应该特别强调。

虽然在时值上两个音是三比一的关系,但在不同的要求下这种比值并不绝对。

当音乐的主要特点是抒情时,附点的比值向二比一靠近,如:

例6

例6

当音乐的主要特点是行进、有力时,附点的比值向复附点靠近。

如例7

例7《幸福拍手歌》

这种“靠近”更多地是感觉上的、细微的,但却对附点音符带给人地不同地节奏感觉意义重大。

(2)切分音

切分音在节奏上的特点时“重音移位”。

在演唱时不但要注意时值的准确,而且要将这个重音改变的特点表现出来。

应该理解切分音的各种表现形式,

等。

在对切分音提出要求时,一般大家比较注意它的强化重音的作用,而较少注意到它弱化重音的作用。

在不同的情况下,切分音所起的节奏作用对于强弱对比来说有可能事相反的。

请看下面两例:

例8

其中第四小节地切分音明显地使重音强化,增强了强弱对比,使得音乐更加铿锵有力。

如例9

例9《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这段合唱用哼鸣为独唱伴奏,所采用地切分使通过重音移位而弱化强弱地对比,使音乐飘荡起伏,将人们带进对往事地回忆。

所以,指挥在遇到切分节奏时,要经过对音乐地具体分析做出不同地判断和安排,以准确表达曲作者地创作意图。

这类节奏型,实际上是从时值比例较为规则的节奏型衍化出来的。

在训练中,能够借助训练初期的基础,只要适当地加以诱导,一般是很容易突破的。

如例10

例10

=

……

daadadaadadadaadadadaada

3.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后期

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后期要引导学生掌握更难、更复杂的节奏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三连音和弱起节奏。

(1)三连音

三连音的节奏特征在于它的平均——不是三个音之间的平均而是四个音之间的平均:

如果仅仅以为它是三个音的平均,就可能被错读成“前十六”或“后十六”的节奏。

在练习时要带上它后面的音符(共四个)一起均有地读出来,

如例11《街头少年合唱》

例11

(2)重视休止符

休止符在音乐中是有节奏地无声实行,因而构成了它特殊的艺术特点。

在演唱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休止符,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作用和处理方法,从而表现出休止符的多元性。

休止符的无声性,在音乐中发挥着一切有声音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不能把休止符看作是有声音乐以外的纯粹的时间间歇。

休止符是音乐元素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其本身的停顿感所表现出的情感形象,是靠有声音乐所赋予而构成了休止语气的必然结果,此时声音虽已停顿,但乐魂未断,音乐的情感仍缭绕。

很多节奏上出现的含混不清、拖泥带水的问题都与忽视了休止或休止不准确相关。

如例12歌曲《飞来的花瓣》的一开始是女生齐唱部分:

例12

其中四个休止都是句前休止。

注意到这个点并要求合唱团严格做到,就会使这个句演唱地将情感、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对这四个半拍的休止不去要求,第一个

整体快半拍,形成例13效果

例13

导致与伴奏“打架”,训练时能够让学生在心中默念“空”再起声唱。

另外,有些音乐上需要的休止并不一定标注在乐谱之上。

这种情况虽不多见,但需要指挥根据自己的判断、理解对团员提出明确的要求,以提要节奏质量。

如下面这这条两声部的练声曲。

例14

这是一条通过附点的“小”(短)音符锻炼腹肌弹跳的气息练声曲,指挥应该根据联系的目的做出判断:

这条练习实际上唱出的节奏应该是如例15所示:

例15

这类节奏型,也能够从以前的训练内容中得到借鉴。

例如:

将等时值的六拍子加快速度打合拍,就能够得到三连音的音值效果。

当然,需要让学生明白:

六拍子和三连音是两类不同的节奏。

六拍子有强拍和次强拍,而三连音的三个音则一样重。

上述三个时期的训练内容,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当训练内容需要的时候,应灵活掌握。

重要的是老师务必掌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慢到快的训练原则。

以上对于节奏地分析,仅仅所有节奏问题中地一部分带有普遍性地实例。

如果合唱团地指挥能够仔细地分析、判断不同节奏地特点及功能,在训练中准确地提出要求并严格落实,那么合唱团就会在演唱时以更完美的节奏来表现音乐并增强其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二)声部间地配合训练

分声部练习好的人,一旦和练就不能准确地演唱自己的声部。

这是因为在练习时总是以自己的声部为准来实行前后联系的。

这样,在没有其他声部的概念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了更多的音和调或节奏就抓不住自己的声部。

所以,在分声部练习时,就要习惯其他声部,并利用其他声部来找自己的声部的音、音调和节奏。

用琴弹奏其他声部而演唱自己的声部,注意其他声部的旋律和伴奏的音调,都是唱准自己声部的好办法。

此外,越是难唱的地方越要小声一点唱,以便听清其他声部,此时同时还要熟悉伴奏的实行,伴奏也是音乐的一部分。

1.强弱分明

在合唱中的女低音与男高音声部是中间声部。

他们必须按照女高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的音量和音色来调节自己的音量和音色。

他们只有真正理解了自己的地位,才能产生出合理的合唱均衡。

如例16《茨冈》中

例16

作曲家舒曼在这里独具匠心地使用了动机连续上行模仿地手法,使合唱地情绪显得尤为活跃。

为了使这种阶梯式地模仿实行非常自然地由男低音声部过渡到女高音声部,可在设计方案阶段时,将模仿声部动机地语汇视为一条不间断地上行旋律,并将其连接起来读谱。

这样做地目的,能够使我们能够感觉到横向实行地例17效果:

例17

 

1、

2、

2.分清主次

处理好力度声关系,随着力度地变化还需要持续调整主旋律与背景之间地比例关系,与此同时还要相对安排好背景声部内部的平衡。

如例18《太阳出来啦》

例18

此处主旋律在高声部,中声部是节奏音型化地属持续音背景,低声部则是另一活泼的不同的短小音型。

因为各声部都处于各自的相对应音区,所以,主旋律在音响及音色上比较突显,而中声部的单音持续是固定的色调,并起着黏合高、低声部的作用,所以音响不能过强。

因为低声部是富有特征的音型,应该在音响上给予适当强调。

所以,高声部、低声部、中声部之间的音响比例应该是5;4;3的关系。

(三)趣味与律动训练

节奏训练是比较枯燥地,如果在训练中将单纯的节奏训练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那么,学生就能把被动的灌输转变成主动要求学习。

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升了训练效率,把训练中的节奏难点逐步解决,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打下了稳定的基础;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温习,掌握所学的知识。

不但能唱准节奏、记节奏,而且能灵活使用节奏。

如让学生模仿钟表的声响:

“嘀哒,嘀哒”就是

的节奏型;让学生模仿“哒哒哒哒”

的节奏等等,实行类似的节奏训练,能调动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把枯燥、单调地音乐节奏变得生动有趣,易学。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首先协助学生从观点上改变认为中学生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蹦蹦跳跳的思想。

学生能够伴随不同音乐做即兴的体态动作,感受为不同速度音乐所付出的运动能量是有区别的。

学生能够通过对音乐的内在感受,体验变化与平衡,逐渐能够灵活自由地控制肢体运动、感受音乐节奏流动地意识和平衡感。

节奏的二声部训练可用肢体同时实行不同的动作表现节奏上的对比。

如例19

例19

脚踏一个固定节奏型(休止拍可做蹲的动作),手拍节奏,成为节奏的二声部,或把手、脚的声部互换。

伴随教师敲击的鼓声走队列。

开始学生脚踏“走”(四分音符时值)的节奏,手拍“跑”(八分音符时值)的节奏,在教师给出某一信号之后(例如敲击鼓锤等),立即换成脚踏“跑”的节奏,手拍“走”的节奏,锻炼动作的协调配合和迅速反应水平。

还能够卡农形式二声部结合:

将学生分为两组,甲组脚踏歌曲节奏(或是配合歌唱),乙组在甲组开始后一小节再进入模仿,成为卡农(轮唱)形式,形成二声部结合。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2]房思钊.合唱指挥的基础与实践[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聂中明,蓬勃.合唱与指挥[M].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4]文思隆.合唱指挥知识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5]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钟维国.中学合唱实践教程[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8]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张维刚.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J].音乐天地,2004.11.

[10]赵戈非.谈节奏训练[J].北京:

中国音乐教育,2004.8.

[1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

[12]陈家海.合唱名曲指挥设计[M].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