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483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docx

《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docx

高二化学选修3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

要点链接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定义: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相同,通常,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即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分层排布。

2.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1)各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n2(n为电子层序数)。

(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

(3)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布超过32。

(4)核外电子总是首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

自主学习

一、能层与能级

1.能层

根据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不同,按电子的能量差异,可以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n)。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能级

在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电子的也可能不同,按照能量大小又把它们分成能级。

能级数=。

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相等;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的顺序升高。

s、p、d、f各能级的原子轨道数分别为1、3、5、7,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2、6、10、14。

【交流与总结】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该层包括的能级数等于该层序数;即第一能层只有1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2个能级(2s和2p),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3s、3p和3d),以此类推。

【想一想】1s、2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二、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

随着原子的递增,绝大多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以下排布顺序:

1s、2s、2p、3s、3p、4s、、4p、5s、、5p、6s、、6p、7s……

2.实质:

构造原理的排布顺序其实质是能级中的顺序,即有以下关系:

ns

3.应用:

可根据元素的写出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如Na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或简写为。

能级右上角的数字是该能级上的。

【交流与总结】电子填充顺序要遵循构造原理,书写电子排布式则按照能层序数依次写出。

例如,28Ni,电子填充顺序是1s2→2s2→2p6→3s2→3p6→4s2→3d8,而电子排布式写为:

1s22s22p63s23p63d84s2。

三、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光谱

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

基态原子是处于状态的原子;基态原子的电子能量后,跃迁到能级,变为原子。

2.光谱与光谱分析

(1)光谱形成原因: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或不同的光。

(2)光谱分类:

根据光是被吸收或释放,可将光谱分为和。

(3)光谱分析:

在现代化学中,利用上的特征光谱来鉴定元素的分析方法。

【交流与总结】根据构造原理,核外电子总是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能量较低的轨道填满后再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此时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称为基态。

【想一想】以下电子排布式表示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是()

A.1s22s22p63s13p3B.1s22s22p63s23p63d104s14p1

C.1s22s22p63s23p63d24s1D.1s22s22p63s23p63d104s24p1

四、电子云

1.电子云:

量子力学指出不可能像描述宏观物体运动那样,确定具有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何处,而只能确定它出现在原子核外空间各处的。

由于核外电子的概率密度分布看起来像一片云雾,故被称为电子云,即电子云是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2.电子云轮廓图:

为了表示电子云轮廓的形状,对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有一个形象化的简便描述,故将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外空间概率约为的空间圈起来,形成电子云的轮廓图。

3.原子轨道

(1)定义:

量子力学把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2)形状:

s电子的原子轨道是形的,p电子的原子轨道是形的。

(3)数目:

ns轨道各有个轨道,np轨道各有个轨道,nd轨道各有个轨道,nf轨道各有个轨道。

3.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1)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构造原理,按轨道能量的顺序依次排列,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状态。

(2)泡利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个电子,而且相反,用“”表示。

(3)洪特规则: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相同。

【交流与总结】判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可采取排除法,先用其中的一条规则去排除,再利用剩余两条规则去分析,可确保答案正确。

【想一想】电子云的疏密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释疑解惑

1.为什么某些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违背构造原理?

答:

根据构造原理,在书写如Cr、Cu等少数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时,会有一个电子的偏差。

如Cr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54s1,而不是:

1s22s22p63s23p63d44s2;Cu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104s2,而不是:

1s22s22p63s23p63d94s2。

对于这一现象,洪特通过分析光谱实验的结果指出:

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状态(如p6和d10)、半充满状态(如p3和d5)以及全空状态(如p0和d0)时体系的能量最低,原子较稳定。

2.铁元素为什么出现+2价和+3价两种化合价,且+3价稳定?

答:

F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Fe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Fe3+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

对比铁原子和两种铁离子的排布式可知,铁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可以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Fe2+;也可以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和次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Fe3+。

根据洪特规则,Fe3+的3d轨道处于半充满的稳定状态,故+3价稳定。

 

第一章第一节导学参考答案

一、能层与能级

1.能量;2n2。

2.能量;能层序数n;该能层序数;ns、np、nd、nf;2。

【想一想】1s:

第一能层中的s能级;2p:

第二能层中的p能级。

二、构造原理

1.核电荷数;3d;4d;4f;5d。

2.能量高低。

3.原子序数;1s22s22p63s1;[Ne]3s1;电子数。

三、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光谱

1.能量最低;吸收;较高;激发态。

2.

(1)吸收;释放;

(2)吸收光谱;发散光谱。

(3)原子光谱。

【想一想】D

四、电子云

1.概率;概率密度。

2.90%。

3.

(1)空间运动状态。

(2)球;纺锤;1;3;5;7。

4.由低到高;最低;2;自旋方向;↓↑;自旋方向。

【想一想】电子云中黑点的多少,仅表示电子在某区域出现机率的多少,并不代表电子的多少。

 

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要点链接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排列原则: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称为周期;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个纵行,称为族。

(2)结构:

元素周期表中有七个横行,称为七个周期,第一、二、三周期称为短周期,第四、五、六周期称为长周期,第七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

有18个纵行,分为16个族,第1~2、13~17纵行为第Ⅰ~第ⅦA族;第3~7纵行为第Ⅲ~ⅦB族,第11~12纵行为第Ⅰ~ⅡB族;第8~10纵行为第Ⅷ族,第18纵行称为0族元素(稀有气体)。

2.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岁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称为元素周期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元素周期律的部分内容:

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由1到8呈周期性变化(第一周期除外);②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

+1→+7,最低负价:

-4→-1);③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自主学习

一、元素周期系的形成

1.周期系的形成:

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每到出现时,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形成一个周期,循环往复形成。

2.形成周期系的原因:

的周期性变化。

二、元素周期表

1.周期

(1)定义:

具有相同的元素原子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成的横行。

(2)每周期元素总是从开始,到结束,即最外层电子数是从到(第一周期从1到2)。

2.族:

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叫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

【交流与总结】主族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副族元素的化学性质不仅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也可能与次外层电子数有关。

【想一想】元素周期表可分为哪些族?

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三、元素周期律和原子半径

1.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的递增发生递变的规律。

2.原子半径

(1)决定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

电子层数越多,电子之间的负电排斥使原子半径;②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引力也就,原子半径。

电子的能层数和核电荷数的综合结果使各原子的半径发生递变。

(2)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电子层数,但随着核电荷数的逐渐增大,核对电子的引力,从而使原子半径逐渐;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逐渐增多,虽然核电荷数增大,但电子层数的影响成为主要因素,故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交流与总结】同种元素微粒半径的比较:

原子半径>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想一想】电子能层数多的原子的半径一定大于电子能层数少的原子的半径?

四、电离能

1.概念:

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叫做第一电离能。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意义:

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

第一电离能数值,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

3.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第一电离能呈现的趋势;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

【交流与总结】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存在一些反常,这与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关。

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充满(p3、d5、f7)和全充满(p6、d10、f14)状态时,原子较稳定,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

【想一想】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按逐渐增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A.K、Na、LiB.Al、Mg、NaC.N、O、CD.Cl、S、P

五、电负性

1.键合电子和电负性的含义

(1)键合电子:

元素原子相互化合时,原子中用于形成的电子。

(2)电负性:

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的吸引力大小。

电负性越大的原子,

对的吸引力。

2.标准:

以氟的电负性为和锂的电负性为作为相对标准,得出各元素的电负性数值。

3.变化规律:

同周期,自左向右,元素原子的电负性逐渐;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原子的电负性逐渐。

4.应用:

判断元素原子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电负性越小,金属性;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位于非金属区边界的元素电负性则在左右,它们既有,又有。

5.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的电负性与主族元素的电负性接近,性质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如Li与;Be与;B与。

【交流与总结】电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