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43825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ocx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ocx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了解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政治认同:

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科学精神: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周围的人和事,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01内部诸要素之间的□02相互依赖、□03相互影响、□04相互制约和□05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06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07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08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用□09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避免用□10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01固有的,不以□02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分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03自在事物的联系和□04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1)从事物□05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06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07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08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

事物的联系是□01多种多样的。

2.表现:

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02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03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04偶然联系等。

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05条件。

要一切以□06时间、□07地点和□08条件为转移。

思考

Ⅰ.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

此观点错误。

(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

每一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

否则,就会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相对性,从而极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Ⅱ.“乌鸦叫丧,喜鹊报喜”是事物之间的客观真实联系吗?

提示:

不是。

这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Ⅲ.太空育种作为人为事物的主观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

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

此观点错误。

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探究活动一: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情景:

材料一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家,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青蛙。

蜈蚣是一种小动物,它那发达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无可奈何。

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为美食,蜈蚣不怕凶狠的毒蛇却怕青蛙。

有趣的是,捕蛇者经常发现三个冤家对头却相安无事。

毒蛇、青蛙、蜈蚣是不会有谋略的,可是经过了世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它们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形成了利用自己克星的天敌保护自己的本领。

如果蛇吃了青蛙,自己就会被蜈蚣所杀,而蜈蚣若杀了毒蛇,自己立刻会成为青蛙的盘中餐,而青蛙如果贪吃蜈蚣,毒蛇便会毫无顾忌地把青蛙吃掉。

所以,它们相安无事。

材料二据报道,为了坐上教室里“人气宠儿的最佳风水方位”,某市一名中学生在网上占卜后,缠着老师给自己调换座位,理由是这样能提高自己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

问题探究:

(1)青蛙、毒蛇、蜈蚣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从生物学上讲是一种食物链,从哲学上讲,这就是联系。

(2)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呢?

提示:

食物链的存在,生动地体现了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其实,不只是在生物界,在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之中。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中学生的做法?

提示:

材料二中的中学生做法错误。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学习成

绩的高低和座位没有必然的联系,该同学的思想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1.两方面理解联系的含义

(1)从主体看:

一是事物之间,二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2)从内容看: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等都是联系的内容。

2.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普遍性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是普遍的。

二是从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

三是从整个世界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需要注意的是,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联系观的地位: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是规律。

(3)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

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不能“消灭”联系,也不能“创造”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的原因: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的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它就存在着,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体现出“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是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并没有否认事物的客观联系。

(4)联系客观性原理的要求:

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特别提醒

我们既不能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把主观臆造的联系强加给事物;也不能否认

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事物的联系面前无能为力。

1.在过去10年里,格陵兰岛冰川融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

科学家警告说,这一现象将会导致海平面升高,并导致世界各地出现更多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暴风雨,而且也会影响到动植物的生长、珊瑚礁的形成、飓风的威力、气流的变化以及区域性气候等。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B.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D.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吗?

(2)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吗?

(3)联系是无条件的还是有条件的?

提示:

(1)不是,联系具有条件性。

(2)不能,联系具有客观性。

(3)有条件的。

[答案]A探究活动二:

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情景:

在英国的好些地方,看村子喂的猫多还是少,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

长得怎么样。

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地里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

子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

因此猫的多少和苜蓿的收成有密切的关

问题探究:

(1)上述材料体现了联系的什么特点?

提示:

上述材料说明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猫、田鼠、苜蓿、土蜂之间形成不同的联系。

只有承认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用联系多样性原理,说明上述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的启示。

提示:

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还要把握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懂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自觉的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1.理解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3)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苹果落地——万有引力定律

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

(4)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人总要死——怎么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2.正确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关系

(1)联系具有多样性,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要求对于多种多样的联系必须具体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否则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对于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2)联系具有条件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脱离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认识事物就要认识它存在的条件,改造事物就要改造事物存在的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事物离开了条件,联系就不能产生;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事物联系的具体方式就不同。

因此,联系的条件性决定了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法国小城格拉斯盛产玫瑰,格拉斯的玫瑰提炼出的精油是诸多顶级香水的原料。

如今,格拉斯玫瑰漂洋过海,来到了我国云南鹤庆县安家落户,当地许多贫困户通过种植格拉斯玫瑰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格拉斯玫瑰成了该县的“扶贫花”。

“洋玫瑰”变成“扶贫花”表明()

①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②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联系的条件性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

(1)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吗?

(2)什么决定联系的多样性?

提示:

(1)不是。

(2)联系的条件性决定联系的多样性。

[答案]D

知识点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认为()A.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直接联系

B.联系具有客观性,不存在人为事物联系

C.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具有多样性

D.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答案D

解析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D符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A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B错误;联系具有多样性,C错误。

2.记者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获悉,新一期的地球生命力报告发布。

报告指出,超过200个河流流域、作为25亿人口的家园已经出现了每年至少1个月的严重缺水。

水是维持生命的基础,缺了水,人类和地球将不复存活,森林将不复存在,植物将灭亡,地球上将出现无边的沙漠,生命的迹象将消失。

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了()

A.水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

B.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C.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D.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联系的普遍性,B符合题意。

A、C、D均不属于哲学道理,舍去,故选B。

知识点二联系的客观性

3.随着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很多政府机构、官员入驻微博,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

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答案D

解析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A说法错误;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说法错误;通过政务微博加强政府与民众互动,这是人为事物的联系,B与题意不符;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D说法正确。

4.由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杰出人才冯树英联合攻关的F型

杂交小麦技术,实现了小麦三系配套,突破了世界性的技术难题,每亩可增产15%。

这充分说明()

①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人们能够突破规律的限制能动地建立新联系③联系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④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④B.②④C.①②D.③④

答案A

解析突破技术难题实现增产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体现,也是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体现,①④正确。

“突破规律的限制”的说法违背规律的客观性,②错误。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③错误。

知识点三联系的多样性

5.开窗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当雾霾严重时还要开窗通风吗?

专家建议应选择污染物浓度较低的阳光好的午后通风换气,但阴雨天例外。

这体现了联系具有()

A.可变性B.整体性C.主观性D.多样性

答案D

解析专家建议选择污染物浓度较低的阳光好的午后通风换气,但阴雨天例外。

这体现了联系具有多样性,D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历史上,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答案①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正确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③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联系的体现。

解析注意知识范围是联系的客观性。

“海上丝绸之路”回扣到课本理论是

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回答此问题要思考全面,从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分类以

及方法论要求这三个角度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