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量表参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42910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0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课量表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观课量表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观课量表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观课量表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观课量表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课量表参考.docx

《观课量表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课量表参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课量表参考.docx

观课量表参考

观课量表(参考)

LT

 

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分配观察量表

执教教师

陈建国

工作单位

泰安第一实验学校

执教课题

《乘法分配律》

观察者

 

工作单位

 

观课维度

教学环节的设计

观察中心

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模型思想的渗透

主要教

学环节

时间

分配

环节描述

简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独立解决,初步感知

 

 

 

三、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四、分析概括,总结规律

 

 

 

五、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六、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备注:

教师教学方式有效渗透模型思想观察量表

执教者

姓名

陈建国

单位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课题

《乘法分配律》

观课者姓名

 

单位

 

观课

维度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

 

观察中心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助于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渗透模型思想,是否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教学

环节

教学方式

有效性

备注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二、独立解决

初步感知

 

 

 

三、观察比较

猜测验证

 

 

 

四、分析概括

总结规律

 

 

 

五、巩固拓展

应用规律

 

 

 

六、课堂总结

回顾提升

 

 

 

学生回答问题体现模型思想观察量表

授课者

 陈建国

课题

《乘法分配律》

单位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观课人

王娥李静玲

模型建

构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

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的语言描述

含有模型

思想的等级

总人次

各等级人次

孕育

模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A

 

B

 

C

 

D

感知

模型

解决问题

 

 

 

A

 

B

 

C

 

D

猜测

模型

猜想

验证

 

 

 

 

A

 

B

 

C

 

D

抽象

模型

分析概

括规律

 

 

 

 

A

 

B

 

C

 

D

应用

模型

巩固练习

 

 

 

A

 

B

 

C

 

D

 

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观察量表

执教者

资料

姓名

陈建国

单位

泰安市

第一实验学校

课题

乘法

分配律

观察者

资料

姓名

陈永芹

单位

德州建设街小学

 

观察点

学生课堂学习表现

姓名

李雪

单位

德州市实验小学

视角

课堂记录

学生听课情况

认真听课人数

认真听课时间

 

倾听同学发言人数

倾听中的辅助行为

 

 

 

练习本

查阅

回顾

其他

 

 

 

 

课堂互动情况

课堂参与度

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互动习惯

人数

时间

质量

人数

时间

质量

人数

时间

质量

优秀

良好

一般

 

 

 

 

 

 

 

 

 

 

 

 

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时间

自主学习人数

是否有序

自主学习方式

 

 

 

练习本

阅读

思考

其他

 

 

 

 

学生学习效果

目标达成度

达成目标人数

练习正确率

达成的效果

 

 

 

作业

板演

演示

其他

 

 

 

 

 

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分配

执教教师

陈建国

工作单位

泰安第一实验学校

课题

《乘法分配律》

观察者

高红翠

邢万里

工作单位

济宁金乡化雨小学德州武城实验小学

观课维度

教学环节的设计

观察中心

整节课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教学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模型思想的渗透

主要教

学环节

时间

分配

环节描述

简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分钟

1.   读懂情境图(57秒)

出示情境图——学生找信息

2.   提出问题(1分07秒)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本节课解决的两个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引出问题简洁省时。

二、独立解决,初步感知

18分钟

26秒

1.   棵树问题(11分37秒)

学生独立解决——解释算法——得出等式——根据乘法的意义解释

2.   面积问题(4分38秒)

学生独立解决——简介算理——得出等式

3.   价格问题(2分11秒)

学生口述算式——简介算理——得出等式

陈老师用比较充足的时间,设计的整个环节层层推进,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型思想。

三、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5分钟

46秒

1.   观察三组等式(2分54秒)

找相同点(横向观察、竖向观察)——猜测是否是规律

2.   验证(2分51秒)

学生举例——教师有选择地展示

 

陈老师引领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为抽出乘法分配律模型积累经验。

四、分析概括,总结规律

6分钟

1.   分析概括(4分23秒)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解释a、b、c各代表什么——如何写出右边算式

2.   总结规律(1分40秒)

课件出示乘法分配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环环相扣,抽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用时充足,分析特别到位,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五、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4分钟

1.   填空练习(1分50秒)

2.   辨析练习(1分44秒)

3.   新旧知识之间的练习(1分06秒)

 

六、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2分钟

1.   学生谈收获(1分)

2.   教师总结(1分)

 

我们组是从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的维度进行观课的。

经过课堂观察与计算我们得到一些数据,大家可以看这个观察量表。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一些问题,陈老师设计的六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们看,二三四三个环节大约用了3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探索、分析、概括、抽象模型,经历建立模型的全过程,在时间上提供了保证,正是充足的时间保证,才有了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鉴。

让学生感悟。

不给时间怎么感悟啊?

陈老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的整个课堂教学这里的时间给的足足的,这也正是我们教学当中模型思想感悟最重要的过程。

 

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学生活动的观察量表

执教教师

陈曦

课题

《乘法分配律》

观察者

鞠福霞曹慧芳

观察纬度

学生活动的创设是否有助于模型的构建

观察中心

学生活动的创设是否有助于模型的构建,是否实现了教学效果的高效性

教学环节

观测点

综合分析

观察与发现

思考与表达

合作与探究

A

B

C

A

B

C

A

B

C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发现信息较好,表达上也很充分和积极;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也做到了真正的思考与准确地表达,仅一部分孩子在提问题时还不够主动,自信心也不足。

一、创设现实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48人

 

 

 

26人

22人

 

 

 

 

二、分析解决问题,初步构建模型

 

 

 

 

28人

 

 

 

 

15人

 

 

 

 

5人

 

 

 

 

 

26人

 

 

 

 

18人

 

 

 

 

4人

 

 

 

 

17人

 

 

 

 

31人

 

本课中,学生活动集中体现在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建构模型这一环节中。

从学生的作业纸和回答与交流中可以捕捉到学生思维的三个不同梯度。

整节课,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探究就体现在本教学环节中“找三组算式共同点”的这个地方。

非常有利于学生深刻感知模型的结构特点。

 

 

 

19人

 

 

 

21人

 

 

 

8人

 

 

 

17人

 

 

 

 

25人

 

 

 

6人

 

 

 

 

 

三、解释模型,应用模型

45人

3人

 

23人

21人

4人

 

 

 

此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及表达以作业纸和讲数学故事为主要载体加以呈现。

思考及表达都很积极踊跃,效果好。

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学生活动的观课报告:

我现在从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这三方面来谈一下学生的活动情况:

我们不难看出,课堂上学生在观察上做的还是挺好的,不论是在情境图中发现信息、还是在观察、比较多个算式特点,学生们能够做到仔细、敏锐,能很快就找到有用的信息、发现、感知到模型的结构特点。

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建构模型的基础,也只有牢牢抓住了这点,才能找到我们模型的根!

比如在找三组算式共同点时,观察的价值体现的特别突出,只有孩子能够通过仔细观察、并加以比较,孩子才会发现进而才有可能在脑中初步建构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模型。

而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学生在观察时,也越来越敏锐,直至在解释、应用模型时,即使对于变式练习,孩子仍能够做的很好,这说明孩子们对于乘法分配律已构建起来,而且还能观察出细微的差别,这一点我觉得观察应该是先决条件。

学生的操作活动,集中体现在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棵花”问题,动手圈一圈、画一画,而这个操作活动,促进了孩子从意义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俗话说“动作是思维的体操”。

孩子们在动手中动脑,而动手又促进了孩子对模型本质的深刻理解,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价值所在!

这节课中,学生的表达主要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

书面表达情况,我们根据学生作业纸的情况来交流一下,

从学生1号作业纸及学生回答、交流等方面的观察,可以看出学生表达分为会圈、会算而且能结合图意说、、会圈、会算仅仅会圈三个不同梯度。

课后,我统计学生的3号作业纸发现,有45人能够很好地运用模型,规范、正确地填写,掌握较好,3人出现下面的答案:

(12+40)×3=40×3+12×3,说明这三个孩子已经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

这不正说明陈老师已引领孩子很好地构建起了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型吗?

另外学生口头表达,更加直观和有说服力!

在讲数学故事时,先后有8人次发言,6人从不同角度用数学故事的形式加以解释和运用乘法分配律模型,难能可贵的是有两个孩子能够对同学的发言及时的纠错和进行补充。

在回顾整理环节里,一小女孩清晰地回顾了探索规律、建构模型的流程及方法,学生们说的特别好。

随着课堂的推进我们还会发现,孩子们观察和操作的行为越来越少,而表达上却越来越多和充分,这也反映出学生已由直观逐步抽象、步步深入地构建起了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型。

这节课上孩子们能够眼、脑、手、口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构建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模型思想的渗透

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

陈老师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问题导学,话语转换的教学方式。

比如,出示情境图后,老师问: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关于面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关于棵树,你还想知道什么?

及时引导学生的思路。

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导入了课题,这一环节,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了数学问题,对模型有了初步的体会,为学生探究模型留足了时间。

独立解决,初步感知环节。

陈老师主要运用了“问题导引-—自主探索—师生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结合情境图理解算式的意义,初步感知模型思想。

如在学生结合情境图明确了算式的意义后,教师适时反问,如果不计算,你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出了都是20个9,从而脱离情境,初步的感悟模型。

之后陈老师遵循着列算式、说意义、找关系的思路来进行,学生找到了门道,思维逐步从具体到抽象,从而进一步感悟模型思想。

观察比较,猜测验证和分析概括,总结规律环节

陈老师主要采用了问题导引、生生、师生对话互动的方式,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来渗透模型思想。

如陈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观察这三组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发现了不论是先加后乘,还是先乘后加,结果都是一样的的感悟。

陈老师及时追问,所有这样的式子都相等么,引导学生列举这样的等式,并运用学生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验证结论。

教师又提出,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写不完,怎么办,教师利用学生用字母表示的等式,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这个起点开始,引导学生经历了代表很多数到代表一类数的提升,完成了模型的构建,渗透了模型思想。

总之本节课陈老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问题导引-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交流产生新的问题这样的循环进行的。

具体效果怎么样呢?

请我们的课后采访

 

 

 

执教者

姓名

陈建国

单位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课题

《乘法分配律》

观课者

姓名

王亮升

单位

德州市临邑县临盘教育办公室

观课维度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模型思想的渗透

观察

中心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助于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渗透模型思想,是否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观察记录

教学

环节

教学方式

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问题导学,及时转换,教师引导

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问题导学,及时转换,教师引导等教学方式。

比如,出示情境图后,老师问: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在学生提问题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适当引导,如,学生提出芍药比牡丹的面积多多少时,老师适时引导,关于面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芍药和牡丹一共种了多少平方米。

又如,教师适当转化话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关于棵树,你还想知道什么?

及时引导学生的思路。

学生提出了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

教师适时筛选问题,为模型的探索顺利的导入课题,模型的构建过程第一个环节就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这个环节,陈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恰当的,高效的。

用了二分半钟的时间就导入了课题,为学生探究模型思想留足了时间。

课程标准在核心理念中提出,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这一环节,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了数学问题,达到了渗透模型思想的目标。

 

二、

独立解决初步感知

自主探索—师生交流—问题导引

教学方式,在总体上是用了,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交流—问题导引的方式,帮助学生结合情境图理解算式的意义,初步感知模型思想。

比如,在解决芍药和牡丹一共种了多少棵这个问题时,老师提出,可以圈一圈、画一画,也可以直接列式计算的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时,教师适时巡视指导,为生生、师生交流,教师适当指导做好准备,在组织交流阶段,教师的恰当引导和问题导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如在学生结合情境图明确了算式的意义后,教师适时反问,如果不计算,你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出了都是20个9,从而脱离情境,初步的感悟模型。

之后关于面积问题,价格问题的探讨,都遵循着列算式、说意义、找关系的思路来进行,学生找到了门道,在解决第三个问题价格问题时,学生轻松解决。

为学生观察抽象模型做好了准备。

其中在探讨芍药和牡丹一共种了多少面积这一问题时,教师适时用课件演示,对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本环节陈老师第一个问题用圈一圈画一画,第二个问题用课件演示,第三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逐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史宁中教授讲得好,学生是否理解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否举出例子。

从以上可以看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经初步理解。

 

三、

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问题导引、生生、师生对话互动的方式,期间善于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来渗透模型思想

如陈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观察这三组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发现了不论是先加后乘,还是先乘后加,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感悟。

陈老师及时追问,所有这样的式子都相等么,引导学生列举这样的等式,并运用学生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验证结论。

教师又提出,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从而引导学生的思考。

这个环节学生探索兴趣盎然。

 

四、

分析概括,总结规律

问题引导,及时追问型思想

主要采用了问题引导,及时追问的教学方式,运用生成资用源,师生对话,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这样的式子能写完吗,写不完,怎么办,可以用字母表示,利用学生用字母表示的等式,来理解乘法分配率,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是很不够的,从代表具体数,到代表一类数的提升,完成了模型的构建,渗透了模型思想。

 

五、

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练习法

主要采用了基本练习、判断题。

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

六、

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谈话法

教师适时总结模型的构建过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方法的指导。

 

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教学策略的观课分析报告

发布者:

李秀芹发布时间:

2013-05-1608:

44修改时间:

2013-05-1608:

44

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教学策略的观察量表

课题

乘法分配律

执教

教师

陈曦

单位

淄博桓

台二小

观课者

李秀芹

吴丽

观课维度

教学策略

观课时间

2013.5.9

观察中心

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有利于数学模型的构建?

教学策略

综合分析

 

数形结合的策略:

 

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建立直观图模型。

通过花坛的实物图呈现信息,通过学生的点子图感悟算理,通过数字图呈现数学算式,再到教师板书的结构图。

整个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借助直观让学生明白两种算法的实质。

也就是意义相同,结构不同。

理解两种算法的异与同,实现事理和算理的对接。

整个过程有利于乘法分配律模型建构。

 

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教学策略

 

 

 

 

猜想规律----让学生读中感悟。

让学生先读一读黑板上面的三个算式,然后找一找共同点。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

数字没变,得数都是一样的。

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把两个加数同这个数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组算式共同的结构特征。

从而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验证规律----教师设计合理有效的作业纸,仿写上面的式子。

在仿写交流的过程中,再次强化分配律模型。

得出结论----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提出:

“这个规律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这一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从而总结出规律,形成模型。

整个过程,层层递进,从而达到建立乘法分配律模型的目的。

 

这节课我们从“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有助于模型的构建”这一维度进行观课,下面作如下分析

大家都知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选择的教学策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陈老师这节课中运用了很多策略帮助学生建模,但给我感受最深的是:

“数形结合”和“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两大教学策略。

    陈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建立直观图模型。

通过花坛的实物图呈现信息,通过学生的点子图让学生感悟算理,通过数字图呈现数学算式,再到教师板书的结构图。

整个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借助直观让学生明白两种算法的实质。

也就是意义相同,结构不同。

通过直观图让学生理解两种算法的异与同,实现事理和算理的对接。

整个过程非常有利于乘法分配律模型的建构。

 另外就是:

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教学策略。

猜想规律--让学生读中感悟。

让学生先读一读黑板上面的三个算式,然后找一找共同点。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

从左往右看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数字都没变,而且得数也一样的。

从上往下看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三组算式共同的结构特征。

从而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验证规律----教师设计合理有效的作业纸,让学生仿写上面的式子。

在仿写交流的过程中,就起到了再次强化分配律模型目的。

得出结论----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提出:

“这个规律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这一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从而总结出规律,形成模型。

整个过程,层层递进,从而达到建立乘法分配律模型的目的。

 

《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观课报告

发布者:

李雪发布时间:

2013-05-1622:

36修改时间:

2013-05-1622:

36

 

我们组呢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课堂学习表现维度进行观课,选取了四个观察点:

学生听课、课堂互动、自主学习、学习效果。

学生听课:

认真听课人数42人,倾听学生发言人数41人,在开始的提问题环节,我发现最后排一个同学好像低头,可能是坐在后排情境图看不太清楚。

认真听课时间大约38分钟,认真听讲率达到98℅。

课堂互动:

有两次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时间大约是5分钟,全班学生参与,有针对性,有目标。

在师生互动方面有4次汇报展示,总时间大约是15分钟:

第一次是解决棵树的问题,利用直观图,用圈、画的方法来理解。

第二次是对面积问题的解决,这次啊,学生脱离直观图,直接列算式,汇报交流。

学生的思维这不就从直观过渡到抽象了

第三次是学生列举算式,验证猜想的环节,当出现四个类似的等式时,教师及时追问:

师:

同学们写了这么多,你还能写吗?

生:

能。

师: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

我可以用字母代替。

进而就出现了(a﹢b)×c=a×c﹢b×c的表示方法。

第四次就是对这个算式的解释。

师:

为什想用字母表示?

生:

如果写就有无数种形式,这样写呢简单。

师:

那你这里的a代表什么?

生:

我想用上面这个算式举个例子,学生自己就说:

“我借着这个例子(65+35)×4=65×4+35×4来说吧。

a就代表65,b就代表35,c就代表4”。

老师们看,师生之间的这种互动,多么自然。

正想吴老师说的:

我们的课不是上给研究者的,而是上给孩子的。

儿童是主体,四次的互动交流,孩子的思维由利用直观——抽象列式——列举验证——结论阐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这样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自主学习:

本节课学生进行了3次自主学习,第一次2分钟,第二次3分钟左右,第三次用时5分钟,总共10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

目标达成:

课堂回答问题参与人达30多人次,正确率达97℅。

四次汇报参与人数共10人,其中一人出现计算错误,正确率达90℅。

课堂练习达标率97.6℅。

课后我们采访了5个不同类型的学生,以访谈形式来检测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第一个问题:

你觉得本节课和以往的课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学知识时比较轻松感觉,感觉自己都学会了。

第二个问题是:

这节课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在验证方面,我们验证了猜测,豁然开朗了。

还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请看视频)(开始猜测时我觉得心绷得紧紧的,是真的都一样还是结果一样)本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掌握了一种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好的渗透了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