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403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docx

《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docx

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发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按照县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安排,近日,我带领镇党政办公室、镇土管所、财政税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所属办事处、行政村以及部分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的中心议题是如何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十几天来的调研,我对城关**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城关**镇基本情况  

城关**镇历史悠久,人文及自然景观丰富,交通便利。

全镇辖6个办事处25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134个村民组,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16874亩,水面13000亩,总人口1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7%。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xx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产值36.4亿元,同比增长8.2%;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财税收入2673万元,同比增长2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0元,同比增长20%。

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县首位。

全镇民营工业企业总数已达241家,个体工商户3922家。

目前已形成了以棉纺织、塑料、医药、食品加工、皮革制品、木业加工、机械加工等7大支柱行业为主的民营工业体系。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全镇共建成大棚蔬菜生产基地4个,面积6000亩;小杂果生产基地3个,面积1800亩;建成规模达140万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1个;建成段庄等生猪养殖专业村5个,金庄等蛋鸡养殖专用村4个;依托万亩龙湖建成了绿色高效水产养殖基地,以陈州酱菜、玉龙棉织、淮山羊皮革等农牧产品加工业为龙头,不断拉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带动了全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三、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中央“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发展,加快农业人口转化;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实现中原崛起的发展目标;市县20xx年经济工作会议也分别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发展目标,这些都为我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区位优势:

淮阳地处豫东平原,位于周口市的中心。

我镇是淮阳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商、漯双、106国道、大广、商周高速等主要交通干道贯穿我镇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3、旅游资源优势:

我镇辖区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太昊陵天下闻名,万亩龙湖环绕全城,水域面积4263亩的东湖,自然生态保护良好,各种珍禽鸟类及两栖类动物繁多,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4、经济基础优势:

目前全镇民营工商业企业已达241家,一批种植、养殖专业村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格局初具雏形,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为我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不利因素:

  

一是我镇人口基数大,土地面积少,基础差,底子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缺乏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项目,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我镇属城建规划控制区,一体化建设面临着城建规划、资金、土地等因素制约。

四、实现我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思路  

根据以上调研情况,我认为,要实现我们城关**镇城乡一体化发展,须要充分发挥五个作用,实现在五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发挥一体化制度的保障作用,实现发展观念的突破。

从思想上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观念,树立统筹发展的思想,尽快建立城乡统一衔接的发展机制,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充分落实国家政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使城乡在发展机会上实现均等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二是发挥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实现管理体制的突破。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协调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力和集聚力。

最大限度地“化”农村为城镇、“化”农民为市民、“化”农业为非农产业,带动乡镇发展。

今年我们城关镇将把大宋、蔡庄两个城中村作为城镇化改造试点,整合土地资源,消除空心村,建设现代化的农民新居。

在管理体制上我们将实行办事处带行政村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制,使城中村群众真正纳入城镇管理。

  

三是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实现农村改革的突破。

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大省和农业大市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开创了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以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把更多的土地交给种植能手、经营大户,实现土地集约经营,使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我们计划通过土地流转将环万亩龙湖的蔡庄、从庄、贾庄、白阁几个行政村的土地进行集中开发,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依托“中国·淮阳龙湖赏荷月”这一平台,建设环龙湖生态农业观光带,打造“中原第一荷”品牌。

  

四是发挥公共服务的基础作用,实现农村公用事业投入的突破。

要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使城乡居民享有比较均等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基本公共文化的机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良好生活环境。

当前,尤其要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五是发挥城乡产业的支撑作用,实现产业发展的突破。

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在产业上下功夫,把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城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建立城镇工业向周边合理有序扩散的机制,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增强以工哺农的能力。

农村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就我们城关镇而言,20xx年,我们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上,将重点规划建设好五大产业基地。

一是以淮阳县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依托太昊陵 4a 风景名胜区,根据白楼、张庄、苏马庄、苏花园、金庄等行政村的群众有生产木香、泥泥狗、布老虎等旅游产品的传统习惯,将这五个行政村打造成旅游产品生产基地。

使产品由低档升级为高档,经营由分散整合为集中,生产由无序引导为有序,采取公司+农户、龙头带基地的模式,拉长旅游产品产业链条,形成旅游产品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大幅提高当地群众收入。

二是依托淮阳县被定为全国“畜牧养殖大县”的优势,在现有段庄、金庄、团结、孟楼、从庄、贾庄、北关等畜牧养殖专业村基础上,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以华英、大用集团为龙头,将以上行政村建设成畜牧养殖基地。

三是依托龙湖水资源优势,以东关、南关、西关、苏花园为主体,整合全镇水产品养殖资源,发展规模养殖,精品养殖,打造“龙湖鱼”品牌,建设水产品养殖基地。

四是依托城郊优势,将团结、张庄、孟楼、金庄、从庄等行政村发展为淮阳县城的绿色菜篮子,打造出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五是以南关、蔡庄为载体,以陈州酱菜有限公司为龙头,发挥食品加工、豆制品加工、面粉加工的传统优势,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六、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统一的城乡产业布局规划,通过统筹产业布局形成城乡产业互相促进、联动发展的新格据,努力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平台,带动全镇乃至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2、要重视城建改造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实施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组装,积极推进城乡管理的一体化和城乡基础建设的一体化,充分发挥城市的载体作用,使农民尽快看得见城乡一体化所带来的实惠。

  

3、市县要制订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资金、城建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优先安排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医疗保健等均衡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4、要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网络体系,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层次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推进城乡政策一体化。

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资源向集约集中,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努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二○○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关于我市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市民政局

(XX年8月28日)

市纪委、市农工办:

按照安纪办函〔XX〕13号通知要求,我局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方法,对我市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乡低保政策概况

我市城市居民低保工作于1998年开始试点,XX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我市城市居民低保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我市农村低保工作也启于1998年,省上给予一定资金,按照低标准、小范围、快起步的原则,先后有8个县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按县、乡、村4:

4:

2比例筹集农村低保资金,但由于没有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加之其他一些客观原因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政策的变化,乡、村按比例的资金无法落实,迫使大部分县不得不停止农村低保工作,没有停的几个县也是占用救灾救济款维持现状。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于XX年逐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

我市城乡低保工作发展至今经历了试点探索、典型引路;建立制度、全面推行;规范管理、应保尽保三个阶段和7次提标扩面,城乡低保政策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城乡低保工作开展情况

十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关心指导下,在贯彻落实十个中央1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城乡低保的惠农政策上做了大量工作:

1、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

近10年来,我市城乡低保最低限定保障标准稳步提高:

XX年10月1日,全市城市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20元/月·人统一提高到130元/月·人;XX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45元/月·人;XX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65元/月·人;XX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265元/月·人,从10月1日起又提高到295元/月·人,农村低保最低限定标准从1196元/年·人提高到1600元/年·人;XX年10月1日起城市低保标准由295元/月·人提高到325/月·人,农村低保标准由1600元/年·人提高到1840元/年·人;XX年年10月1日起全市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345元/月·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XX元/年·人。

目前全市25033户,49274人城镇低保和112806户,253440人农村低保群众从中受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总体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2、健全了组织领导,强化了政策宣传。

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了基层工作人员,市民政局设立了社会救助科,县区民政局设立了低保股,各乡镇成立了民政站(所),配备了工作人员2-3人,保证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正常运转;各县区先后制定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使低保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组织实施城乡低保提供了制度保障;围绕城乡低保保障范围、申报审批程序、保障标准等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采取业务培训、印发资料、召开会议、广播电视、公布咨询电话等有效形式,加强了低保政策的学习宣传。

3、规范了程序,比较合理地确定了对象。

各县区结合实际,按照农村低保属地管理原则,以户为单位,统一家庭收入核算口径,核定家庭收入。

在对象确定、申报和审批上,大多数县区、乡镇坚持了“一评三审三榜”的运行机制,基本完成了“户报、村评、乡(镇)审、县定”的规定程序。

由于我市贫困面大,需保障的困难人口多,财政拮据配套资金少,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