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4036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docx

《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docx

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分布和形成环境

来源:

http:

//

李文渊,《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9(4),2007:

332-344

块状硫化物矿床广义上包括火山喷流或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olcanogenicmassivesulfidedeposit,简称VMS矿床)和沉积喷流矿床(Sedex矿床);狭义上仅指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也有称火山岩为主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olcanic-hostedmassivesulfidedeposit,简称VHMS矿床),以往称之为黄铁矿型矿床。

这类矿床产于海相火山岩系中,主要由铁、铜、铅、锌等硫化物组成,并常伴有金、银、钴等多种有益元素,多表现为块状矿体和网脉状矿体。

块状硫化物矿床铜的工业意义仅次于斑岩型铜矿,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造山带的不同时代的海相火山岩系中。

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铜矿与斑岩型铜矿、砂页岩型铜矿,加上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世界四大支柱型铜矿类型。

在中国,块状硫化物矿床中铜的重要性按储量排在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和多金属矿床、热液脉型铜矿床之后,居第五位,但在西北地区仅次于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

1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划分

块状硫化物矿床可按构造环境(围岩岩性)和矿石组分来划分。

按构造环境划分:

塞浦路斯(Cyprus)型、黑矿(Kuroko)型、别子(Besshi)型和诺兰达(Noranada)型矿床类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和地质背景。

塞浦路斯型矿床形成于增生板块边缘(洋中脊),以中生代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为含矿围岩,主要为铜矿石组分;黑矿型矿床形成于汇聚板块的边缘,与年轻的火山弧或弧后盆地与硅铝质地壳深熔作用形成的钙碱性、碱性长英质岩浆有关,主要为铅、锌、铜矿石组分;别子型矿床则形成于新元古代或显生宙弧前海槽或海沟的火山沉积岩系中,围岩为沉积岩,主要为铜、锌矿石组分;诺兰达型矿床是一种古老的矿床,形成于汇聚板块的边缘,产于太古宙—古元古宙俯冲岛弧的拉斑系列到钙碱性系列的玄武安山岩到流纹岩中,以锌、铜矿石组分为特征。

按矿石组分也可划分为:

铜群(包括锌铜群和铜锌群)、锌铅铜群和铅锌群。

前两类属于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铅锌群为沉积喷流矿床。

故属于VMS的矿床只包括铜群和锌铅铜群两类。

这种划分与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的构造环境二分特征基本一致。

对于古代典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分类总结是有意义的,但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因为古代矿床的成矿构造环境是研究推断出来的,比如塞浦路斯矿床就有弧后和洋中脊两种环境认识,更重要的是并不总是存在构造环境与矿石组分良好的对应关系,而且往往后期热液活动会改造矿石的初始成分,因此现存的矿石组分并不能完全代表矿床形成时的实际情形。

通过实施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钻探计划(ODP)查明,主要形成于4种大地构造环境:

①大洋中脊(北纬21°处类型);②洋内弧后(Lau海盆类型);③陆缘弧后(冲绳海槽);④陆内裂谷(红海亚特兰蒂斯Ⅰ号海渊类型)。

其中第④类可看作是第①类的早期阶段,是大洋盆地初期阶段环境,类似的还有西Woodlark盆地,也是洋盆扩张初期阶段,扩张轴部延伸到了张裂的大陆壳中,矿床分布于扩张轴地段破火山口内,与玄武安山岩有关。

对照古老造山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分类研究和现代海底重要硫化物矿床的构造分布类型,大洋环境成矿的认识是一致的,而最值得探讨的是弧后和岛弧环境,这也是目前成矿环境认识中最有争议的问题。

岛弧环境的现代海底成矿作用仅见于西太平洋小笠原岛弧,总体上矿化较弱,尚未发现有一定规模的矿床,与古代矿床中多认为形成于岛弧环境的认识显著不同。

不过近来愈来愈多的研究已表明,过去认识的岛弧成矿环境并非与挤压造弧阶段的岛弧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有关,而是形成于岛弧开裂断陷阶段的双峰式岩石组合中,是岛弧裂谷的产物,日本的黑矿和三江地区的呷村提供了这方面的实例。

而岛弧裂谷是一种特殊的弧后盆地,其进一步发育就形成了弧后盆地,只是弧后盆地的形成发育是一个过程,从幼年期到成熟期,岩石组合不同,成矿可能不同。

幼年期可能形成锌铅铜矿床,成熟期扩张脊拉出的新洋壳出现,发育典型的大洋中脊玄武岩,故形成铜锌矿床。

西南太平洋弧后盆地冲绳(Okinawa)海槽和马里亚纳(Mariana)海槽的成矿作用其实就是这种认识的现代例子。

冲绳海槽发育在厚20km的陆壳基底上的弧后扩张盆地,是菲律宾大洋板块向西俯冲致使琉球弧张裂的产物,尚属于岛弧裂谷阶段的弧后扩张盆地,在深1200~1600m的弧后盆地内,发育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由流纹岩(英安岩)和玄武岩构成,成矿特征十分类似于日本的黑矿,硫化物丘为锌铅铜矿化特征;马里亚纳海槽则经强烈扩张出现洋壳,东侧为Pagan岛弧,西侧为残留弧,发育典型的大洋中脊玄武岩而非双峰岩石组合,水深1600~3700m,矿化类似于大洋中脊的情况,以铜锌矿化为主。

劳(Lau)海盆类型矿化介于冲绳海槽和马里亚纳海槽之间,属过渡类型。

由此可见,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按成矿环境和主要容矿岩石类型总体可划分为两大类型:

(1)扩张中心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大洋中脊环境,弧后盆地拉张至成熟期出现洋壳时也类似于大洋中脊的环境,总之是洋壳的地质背景,容矿岩石主要为大洋拉斑玄武岩,以铜或铜锌矿化为成矿特点,一般统称之为塞浦路斯型矿床,但并非指塞浦路斯的特鲁斯矿床的具体成矿特征。

(2)岛弧/陆缘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岛弧裂谷或大陆裂谷环境,弧后盆地拉张的幼年期属于这类环境,以不出现洋壳为特征,尚属于陆壳背景,双峰式火山岩为主要成矿围岩,表现为锌铅铜矿化特征,岛弧拉张环境形成的日本中新世黑矿矿床是最典型代表。

由于洋—陆构造转换存在过渡环境,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更多的应该是过渡类型,反映到单个矿床矿石组分上有很大变化,特别是与岛弧/陆缘裂张环境有关的矿床。

2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分布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特点是品位富(含铜0.2%-0.8%,最高可达10%以上,主要为塞浦路斯型矿床)、伴生有益组分丰富,除主元素铜锌铅外,常有金银硫、重晶石及硒锑镉钴和锡等,经济价值高。

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大型和超大型矿床产出。

空间上常呈带(区)成群分布,形成总体储量可观的矿田、矿带。

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几乎不受时代的限制,从全球范围看,古代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可划分为6个成矿期:

太古代、古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古近纪,显然受全球构造演化差异的制约,不同构造单元的成矿时代有明显不同。

1)北美地台、西澳皮尔巴拉和伊尔冈克拉通

北美地台(加拿大地盾)、西澳地台的皮尔巴拉(Pilbara)克拉通和伊尔冈(Yilgarn)克拉通以太古代—古元古代为主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其中,加拿大地盾成矿上显示了锌铜型特点,银和金是主要伴生组分,但金主要限于富铜的矿床中,火山岩的成分从玄武岩到流纹岩,认为与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均有关系,夹有燧石、含铁建造、硅质凝灰岩和火山成因的杂砂岩等沉积岩,以加拿大地盾Keewatin绿岩带中诺兰达(Noranda)等为代表,产有多个铜金属储量百万吨以上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鲁坦(Ruttan,铜244万吨,1.47%;锌156万吨,1.61%,古元古代)、Flinflon(铜134.8万吨,2.18%;锌248万吨,4.25%,古元古代)、Geco(铜为103.2万吨,1.86%;锌174万吨,3.45%,太古代)、KiddCreek(铜388万吨,2.46%;锌859万吨,6.0%,形成于太古代)、诺兰达(Noranda,铜244万吨,2.14%;锌156万吨,1.37%;银500吨,18g/t;金210吨,3.7g/t,太古代)和Horne(铜123万吨,2.18%,太古代)。

认为锌铜型矿床是在地壳还很薄的时候形成的,与分异不良的原始地幔中火山岩浆活动有关;西澳的皮尔巴拉和伊尔冈克拉通显示为锌铅铜型多金属矿床和锌铜型矿,成矿年龄3.46~2.7Ga,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克拉通绿岩地体内,火山岩具有拉斑和钙碱系列特征,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产于绿岩带内镁铁质、长英质火山岩中的中性、酸性火山岩和凝灰质沉积岩中,认为是火山岛弧内或附近环境。

含矿岩系中常伴生有燧石和含铁燧石建造,表现为绢云母绿泥石蚀变带和近侧富铁绿泥石、碳酸盐蚀变岩筒的特点,矿床有良好的垂直分带,块状矿体之下为浸染状和网脉状矿化,上部块状矿体富锌,下部富铜,但主要为中小型矿床。

值得一提的是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和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共存于花岗-绿岩地体中,构成明显的成矿组合。

2)东欧地台西北地区波罗的地盾中部

东欧地台西北地区波罗的地盾中部的芬兰、瑞典大部分和挪威、俄罗斯邻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已知矿床以锌铜型为主,部分为锌铅铜型多金属矿床,含矿火山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建造,上覆有镁铁质到中性的枕状熔岩流,认为是原始岛弧环境,火山岩之上有泥砂质沉积岩,大部分矿床出现在长英质火山岩的顶部或顶部附近,空间上构成两个矿带发育上百个规模不等的矿床,以芬兰的奥托昆普和瑞典的谢累夫特为代表,已知大型矿床有瑞典的Aitik(铜120万吨,0.4%;银1500吨,5g/t;金90吨,0.3g/t,元古代)、谢累夫特(锌230万吨,2.3%;铜80万吨,0.8%;铅为20万吨,0.7%,元古代)、Falun(铜53万吨,1.5%;锌124万吨,4.0%;铅53万吨,1.5%,古元古代)和芬兰的Vihanti(铜9.8万吨,0.44%;锌1455.8万吨,8.1%;铅7.5万吨,0.25%,古元古代)、奥托昆普(铜98.1万吨,3.51%;锌17万吨,0.54%;钴5万吨,0.26%,古元古代,该矿床与中国的德尔尼铜钴矿床很类似)。

3)东欧地台西缘、北美地台东缘和澳大利亚东缘的造山带

东欧地台西缘的斯堪的纳维亚加里东造山带位于挪威大部和瑞典西部,延长超过2000km,宽250km。

由一个中元古代波罗的地盾的结晶岩原地块和4个外来推覆体组成,外来推覆体主要由寒武-志留系组成,以寒武—奥陶纪火山岩和碎屑沉积岩为主,有少量前寒武纪杂岩,与中国的北祁连造山带十分类似,也是中志留世—早泥盆世的造山运动引起了构造地层单元的变形和变质,代表了古大西洋闭合的碰撞活动。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寒武—奥陶纪火山岩和碎屑沉积岩构成的外来推覆体中,认为至少可以划分为6个矿床群,产出环境复杂,按岩性主要为双峰式火山岩和蛇绿岩两种。

双峰式火山岩如Trondheim矿区、挪威的Grong、瑞典的Vasterbotten矿区、瑞典Seekenjkk矿区、挪威Sulitjelma矿区和挪威Rana矿区,矿床赋存于晚前寒武—中晚奥陶世玄武岩中,或中奥陶世安山质火山岩中,下伏为长英质熔岩流和角砾岩中,矿床铜锌金属储量均小于20万吨,矿石品位Cu2.4%~1%、Zn1.2%~0.21%、Au0.3g/t。

挪威的Hardanger矿区则产于蛇绿岩中。

北美地台东缘的阿巴拉契亚是全球著名的加里东造山带之一,沿北美大西洋岸分布,北起加拿大的纽芬兰岛,经新不伦瑞克进入美国,长达3000多千米。

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分为东西2个主要构造单元,东部由蛇绿岩杂岩和岛弧(或弧后盆地)火山岩组成,蛇绿岩下部为超镁铁岩和辉长岩侵入体组成,上部由两厚层状枕状熔岩和沉积岩组成,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侵入体与火山岩之间;西部由发育在陆壳上的奥陶纪或奥陶—志留纪岛弧或裂谷火山-沉积岩组成,硫化物矿化产于下部石英杂砂岩长英质火山岩中,上部为泥质岩和镁铁质火山岩。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产出整体表现为成群产出、分段集中的特点,大体可划分为北段和南段两部分。

矿床成群产出以北段最为显著,该段主要位于加拿大境内,包括纽芬兰岛、新不伦瑞克和魁北克南东等3个集中区和美国缅因州部分地区,发育有规模不同的工业矿床100余个。

南段延入美国境内,已发现不同规模矿床50个,大多数矿床与北段不同,产于前寒武纪原岩,为含基性火山岩夹层沉积岩的片麻岩和片岩中。

阿巴拉契亚造山带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成矿阶段大致可划分为寒武纪—早奥陶世、中奥陶世和晚奥陶早志留世3个阶段,与北祁连造山带的块状硫化物成矿阶段十分相似。

矿床规模大中小均有,但在一个矿集区内,往往有1~2处大型或超大型矿床存在。

锌铅铜型矿床受火山机构或中心式火山作用的控制十分明显,矿床围绕火山中心成群分布,大多数矿床产于沉积岩与上覆火山岩的过渡带,容矿岩石既可以是长英质火山岩,也可以是局部分布的沉积岩组成。

一些重要矿床上不常存在含铁建造,上盘含铁建造覆有长英质火山岩或镁铁质火山岩,矿床垂直分带表现为底部富铜,顶部富铅、锌,这与祁连山白银厂矿田的情形十分类似,反映了极其相似的成矿环境和组合。

阿巴拉契亚造山带以与蛇绿岩有关的纽芬兰岛矿集区最为著名。

该岛位于造山带北端,岛内已发现约100个矿床,均为中小型,并以小而富为特征。

大多数矿床分布在北部的NotreDame湾沿岸,赋存于岛湾(BayofIslands)蛇绿岩中,尽管该成矿集中区单个矿床规模并不大,但整个矿区累加则有大的规模,这对北祁连雪泉式塞浦路斯型矿床的找矿具有指示意义。

在岛内中部奥陶纪火山岩带内已鉴别出不属于蛇绿岩有关的锌铅铜型矿化类型。

岛内可划出8个蛇绿岩杂岩带,基本层序为下部超镁铁杂岩,向上平行排列的辉绿岩岩墙和厚度很小的辉长岩,之上为两层枕状玄武岩,含矿层位在岩墙之上的下玄武岩的接触带中,下玄武岩厚4000m左右,含少量互层的硅质板岩和泥质板岩。

主要矿床有TiltCove和BettCove,小型矿床规模,铜金属储量仅8.3万吨,2%~10%),含矿蛇绿岩自下而上为:

超基性岩、辉长岩、层状岩墙群、枕状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熔岩中发育枕状角砾岩、沉凝灰岩及红色碧玉岩,矿体在枕状熔岩和枕状角砾岩中。

矿体呈陡倾透镜状,硫同位素组成δ(34S)5.5~17.2‰之间变化。

岛内有一处Buchans矿床为锌铅铜型矿床特征,矿床为大型规模(铜为37.4万吨,1.57%;锌108万吨,6%;铅23.4万吨,1.3%),为奥陶纪—早志留世火山活动产物,由英安-安山质熔岩、长英质粉砂岩和火山角砾岩组成,容矿岩石为互层长英质粉砂岩和火山角砾岩上覆英安岩和凝灰质角砾岩。

矿体由块状矿石和角砾状矿石构成脉石矿物发育重晶石、方解石和萤石。

区域成矿上矿床集中分布,尽管成矿类型多样,但在不同成矿区段往往以出现某一特色的矿床类型为主,有时也亦可发育另一组矿床,反映了成矿构造环境对矿床类型的控制作用。

比如纽芬兰岛就主要发育与蛇绿岩有关的铜型或铜锌型矿床为特征,新不伦瑞克则多为锌铅铜型,后者成矿与消减带之上的岛弧或弧后火山作用有关。

澳大利亚东缘早古生代造山带展布于澳洲东海岸,主要由钙碱性火山岩带组成,其中产多个大中型早古生代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为中—晚寒武世岛弧火山作用的产物,中心火山杂岩由长石斑晶熔岩和安山-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组成,矿床产于中央火山杂岩内和安山质、玄武质火山岩为主的上部,可分为两种成矿类型:

富铜、低铅、锌、银和金浸染状-块状矿床(以Mt.Lyell为典型);富铅、锌、铜、银和金高品位多金属层状块状硫化物矿床(以Rosebery为代表)。

罗斯伯里矿床形成于寒武纪,矿床产于厚层流纹岩-英安质火山岩的底部,含矿岩石为粉砂岩、板岩和凝灰岩,铜7万吨,0.83%;锌120万吨,19%,铅38.5万吨,5.56%,与白银厂的小铁山类似;莱尔山矿床也形成于寒武纪,产于复杂的火山岩系中,由15个矿体组成,金属储量为39.7万吨,1.46%。

区域成矿总体以寒武—奥陶纪为主要成矿期,但可延至二叠纪,矿床围岩以流纹岩为主,同时夹有少量安山岩、英安岩、玄武岩和沉积岩等。

4) 伊比利亚、乌拉尔和阿尔泰造山带

伊比利亚晚古生代造山带位于比利牛斯半岛西南,从西班牙Sevilla到葡萄牙西部边界,长230km,宽25~40km,矿带位居伊比利亚地块的南部,形成于陆壳基底上的拉张作用环境,与矿化有关的火山作用局限于早石炭世。

含矿火山岩以酸性火山岩为主,基性火山岩为次,主要由下部酸性火山岩系、中部过渡岩系(酸性凝灰岩、黑色硅质页岩、含锰碧玉岩和杂砂岩)和上部次要酸性火山岩系组成,酸性火山岩系主要为石英角斑岩及少量英安岩。

晚古生代的碰撞造山作用使其火山弧拼贴到了伊比利亚地块之上。

矿化主要在过渡岩系的底部,直接位于下伏的酸性火山岩之上,黑色页岩中也见有矿化。

已发现300个不同规模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大型以上规模的有60个,西班牙的RioTinto、LaZarza矿床和葡萄牙的NevesCorve矿床为超大型规模。

矿床多属锌铅铜型,具日本黑矿的基本特征,部分矿床有塞浦路斯型矿床特征显示,应属于边缘盆地扩张中心和海底火山弧两者的中间类型,矿化与海底爆发式酸性火山作用关系密切,多形成于喷发旋回的最后阶段,且限于喷发中心的附近,直接产于火山碎屑岩之上,矿石以黄铁矿矿石为主,Cu+Pb+Zn为2%~4%。

其中里奥廷托是世界上最大的块状硫化物矿田,由CerroColorado、Alfredo、SanAntonio和SanDionisio4个矿床组成,探明锌120万吨,0.24%;铜1020万吨,0.7%以上;铅50万吨,1%。

矿床由两个近东西走向的背斜组成,核部出露含矿酸性火山岩,翼部岩石有含放射虫玻屑凝灰岩、砂岩和晶屑凝灰岩等,夹有放射虫碧玉岩。

矿体产于酸性火山岩和上覆含细粒火山碎屑岩泥质页岩的接触带,矿层附近常发育含铁碧玉岩。

乌拉尔晚古生代造山带分布于东欧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属于两板块的缝合带,西乌拉尔构造带和中央隆起属于东欧板块,东乌拉尔属哈萨克斯坦板块,已知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产于东乌拉尔构造单元。

东乌拉尔基底为大洋型地壳,后转换为过渡壳,早期主要为大范围的玄武质岩浆活动,为蛇绿岩组成,而后形成岛弧型岩浆组合和大陆沉积岩系。

乌拉尔块状硫化物矿床为大洋岛弧形成前或形成期的产物,按岛弧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含矿火山岩组合,包括大洋阶段未分异的玄武岩组合,岛弧期前形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和连续分异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等,后一组合是含矿主要母岩。

主要含矿构造是层火山和破火山口洼地。

值得一提的是,块状硫化物矿床集中在乌拉尔南中段,而北段则分布有与超镁铁岩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特点。

矿床类型以锌铜型为主,一般不含铅,也有锌铅铜型矿床。

矿床成群成带分布,但规模多属中、小型,12个矿床中有4个大型矿床:

杰格佳尔斯克铜储量为140万吨,1.5%;卡拉巴什铜为57.3万吨,1.4%;锌31万吨,0.75%、乌恰林斯克铜储量为200万吨,1.2%;锌为400万吨,2.8-3.7%和布雷阿瓦铜储量为45万吨,2.5%;锌385万吨;金45吨,1.5g/t。

阿尔泰造山带位于俄罗斯、蒙古境内,并延入中国境内,是西伯利亚板块最南部晚古生代造山带的西段,介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是陆壳基底上经拉张而成的晚古生代造山带。

其中晚古生代早期(早泥盆—早石炭世)的裂谷阶段双峰式火山岩系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赋矿火山岩系为钾-钠系列,以酸性火山岩为主,占火山岩的80%,基性火山岩及其凝灰岩为次,主要为锌铜型矿床特征,矿床规模较小,可能是后期花岗岩侵吞所致。

中国的阿舍勒矿床即产于该造山带中。

5) 西太平洋岛弧、北美科迪勒拉和阿尔卑斯造山带

西太平洋岛弧造山带,包括日本、琉球、中国台湾岛向南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延入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结合带,为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运动并俯冲的结果。

岛弧带内分布有两条近平行的蛇绿岩带,内带分布于日本本州和四国、中国台湾岛、菲律宾吕宋三描礼士山等中生代褶皱带的晚古生代—中生代蛇绿岩带,外带分布于日本本州纪伊半岛、中国台湾台东山脉、吕宋马德里山、棉兰老岛等新生代褶皱带的中生代蛇绿岩带。

相应的还存在两条钙碱性岩浆岩带,内带分布于日本纪伊山脉和中国东南沿海,形成于晚中生代或老第三纪,外带则见于岛弧区,形成于新第三纪及第四纪。

其中新生代的钙碱性岩浆岩带外带,在日本和琉球发育大量的中新世—上新世钙碱性火山岩,构成著名的本州绿色凝灰岩区,产典型的日本黑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菲律宾岛弧的形成时代要早于日本和琉球,是在前中生代陆壳基底拉张基础上,与欧亚板块之间,第三纪由于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形成了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组合,在中新世又有重要的火山活动并一直延至第四纪,其块状硫化物矿床除与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有关外,还有中生代与蛇绿岩有关的含铜黄铁矿型矿床存在。

因此,产于岛弧的主要块状硫化物矿床集中分布于日本和菲律宾,中国台湾仅见小型矿床。

在菲律宾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与斑岩型铜型矿床共存。

岛弧带经历了复杂的多阶段演化,晚古生代古亚洲大陆裂解,形成陆缘裂谷并发育海底基性火山作用,表现为火山-沉积岩系,产出别子型矿床;中新世早、中期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造成中基性火山喷发,由玄武岩向安山岩成分演化,中期发生强烈的酸性火山作用,形成黑矿型矿床。

概括起来,带内存在两类矿化:

一类是与与裂谷环境基性火山岩有关的别子型层状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组分为锌铜型或铜型,以日本三波川带别子矿床为典型代表,形成于晚古生代;另一类则是成熟岛弧安山质火山作用有关的黑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组分为锌铅铜型特征,主要形成于中新世。

黑矿型矿床集中分布于日本东北部绿色凝灰岩区和北海道西南部,该区为中新世日本岛弧的弧后海槽,共有100多个矿床,但主要集中于北鹿、雄物川和会津等地区。

北鹿最为重要,已知矿床金属储量的85%在该地区,北鹿盆地被认为是裂谷地堑中的火山-沉积盆地,盆地中分布有钙碱性安山-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和安山-英安质、流纹质熔岩以及碎屑沉积岩等组成。

多数矿床产于稳定的长英质碎屑岩层之上,矿床下盘出现白色的流纹岩穹窿和伴生的角砾岩。

北鹿地区主要由小板矿田、花冈矿田组成,整个北鹿的铜金属储量为204万吨,2%;锌510万吨,5%;铅153万吨,1.5%。

三波川带位于日本的西南部,代表性矿床有别子、佐佐连、大久喜等,其中别子矿床铜金属储量为85万吨,2.6%。

另外,位于日本东北部的日立矿田亦属别子型,铜金属储量为40.4万吨,2.6%;锌10.8万吨,0.65%。

科迪勒拉造山带沿美洲西海岸北起阿留申群岛,经阿拉斯加、加拿大和美国,延至加勒比海,向南与南美科迪勒拉带相连。

由于多次板块俯冲,科迪勒拉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成矿背景,但总体为典型的洋-陆碰撞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

在阿拉斯加地区,矿床规模普遍为小型,由两种类型组成:

白垩纪镁铁质火山岩为主的类型,锌铜型矿化产于沉积岩中,与别子型矿床类似;三叠纪长英质火山岩为主的组合,锌铅铜型矿化产于玻屑凝灰岩中。

加拿大矿床主要分布于侏罗纪、晚三叠世和部分古生代的安山-英安质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中,已发现WindyCrggy超大型矿床和3个大型矿床。

另外,靠近陆内有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重要铅锌成矿带,产有Sullivan世界级矿床。

美国境内由于后期的破坏,保存下来的矿床规模不大,主要是发育于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中的锌铜型矿床,其中RJerome矿床为特例,形成出露在古生界中的中元古代火山岩中,长英质火山碎屑岩,铜金属储量为163万吨,8.5%;银1363t,71g/t;锌75万吨,2%~7%。

加拿大的温迪克拉基矿床是1981年发现的超大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组分以铜为主,伴生有钴银锌和金。

铜金属储量达500万吨1.52%;钴27万吨,0.08%,认为属于塞浦路斯型矿床。

阿尔卑斯造山带横越欧亚大陆南部,从西欧比利牛斯,经阿尔卑斯、高加索、土耳其至伊朗北部,长达数千千米,向东与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