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38780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经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经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经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经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经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经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docx

《最新经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经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经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docx

最新经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选择题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质问题就是世界统一性问题。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

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产业资本采取的职业形式:

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阶段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或补偿:

1、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2、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

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最高层次);认识客体的性质是客观实在性和对象性;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是两种对待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的错误态度。

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经济社会心态的划分方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生产资本、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不变资本、固定资本、生产资本;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经济利益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阶段的消灭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

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精神境界提高的表现:

树立了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遵守社会纪律,团结互助,诚实友爱;摆脱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人们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取代准备的主客观条件:

即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社会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精神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

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经历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

人类最进步和美好,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三座大山:

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一是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的主人;三是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由竞争。

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利率调节:

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

资本输出的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金融资本:

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具劳动和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由资本技术构成所构成,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用公式C:

V来表示。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三方面考察。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室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综合题型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

1、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民主集中制是其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政。

党的坚强领导体现在:

思想领导方面、政治领导方面、组织领导方面。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包括创始人和继承人的理念。

2、列入该范畴的理论与创始人的理念在本质上一致。

4、各部分组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1、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创新,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

2、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领导。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其基本思想: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三种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

机械性;形而上学;直观性;不彻底性。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提出心无外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经济基础:

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1、生产资料的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1、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2、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起阻碍作用。

3、陈旧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时,就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循环产生二者之间新的矛盾运动。

二者关系的现实意义: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实践主体: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题;实践客体的类型: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其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联系的形式:

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实践推动人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人认识能力的提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和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

1、实践是认得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2、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3、坚持该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意识的本质的内容: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相互影响和作用,主规定和影响次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对主有制约作用,次的解决反过来影响主的解决。

2、二者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认识二者的关系:

1、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2、解决好二者矛盾关系问题,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二者不可分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认识二者关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将在长时间内共存,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警惕资本主义的干预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

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

1、辩证法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辩证否定的特点: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他们是辨证统一的。

1、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只能通过个别存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2、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认识二者关系的意义:

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

1、该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认识二者关系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关于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1、对立统一的关系,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处于从属地位。

2、辩证统一的关系: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1、把握该规律,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不会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3、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走曲折而艰辛的道路。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是对立统一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现象是个别具体、多种多样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和平静的;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不脱离的。

掌握二者关系的意义:

1、二者的对立,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

2、二者的统一,对大量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关系的意义:

1、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3、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二者相互渗透。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二者相辅相成。

2、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二者相互作用。

掌握二者关系的意义:

1、只有找到事物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指导今后的行动。

因果联系的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本要求、具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核心、精髓),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最早出现于《河间献王传》)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统一:

1、二者都坚持和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二者都坚持和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4、二者都坚持和认为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的反复性。

原因:

客体方面,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事物的矛盾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主体方面,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等的限制。

2、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

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3、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即对立又统一,1、二者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

2、二者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二者的相互作用。

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1、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力的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

1、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1、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2、具有社会历史性。

3、具有能动性(突出特点)。

真理的功能:

具有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真理的客观性:

1、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

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

2、物质世界时无限发展的,它的存在时绝对的,存在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真理的相对性:

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有待于深化。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它们相互依存。

2、互相包含和渗透,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1、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2、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象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社会形态的多样性:

1、处于同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特点不同。

2、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3、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资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4、在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形态转变可能超过某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

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原因:

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讲。

两对矛盾的关系:

相互制约,主次之分。

1、前一矛盾的解决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着后一矛盾的性质和状况。

2、前一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后一矛盾的解决。

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人的出项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3、社会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基础是实践。

4、个人的解放与社会解放时一致的。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关系:

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其区别:

1、社会革命史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以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为目的。

社会改革由某种社会势力或集团发动以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社会变革的作用:

1、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能发挥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积极性。

3、革命阶级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革命首要基本标志:

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阶级手里;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历史上最初的两个阶级:

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社会主义改革和阶级社会改革的区别:

1、前者是主动地、自觉的;后者是被动的、自发的;2、前者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并满足人民的要求而进行,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后者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3、前者可以再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范围使各种矛盾得到解决;而后者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范围解决其固有矛盾。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1、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观点: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包括: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属),一切依靠群众(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和工作方法)。

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

1、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平均数而存在。

2、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而是多值非线性的因果联系。

3、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都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社会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表现:

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2、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2、现代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是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文化的根本特性:

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文化的社会功能;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认识功能。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能够反映时代发展趋势,能够提出先进思想和主张。

2、他们在斗争起到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3、他们的主张和改革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4、他们的一些创造性活动及其后果,有利于推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杰出人物的作用评价:

1、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3、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4、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语评价。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要是教育。

社会形态的发展史自然历史的过程:

1、每一代人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汇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

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一般条件和基础)。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条件:

1、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

2、生产的主观标准,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2、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过程,支配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3、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其内容: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1、价值量的决定。

2、实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矛盾:

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表现:

1、如果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求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如果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其私人劳动就只能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部分得不到承认而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