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复习过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30003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复习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复习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复习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复习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复习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复习过程.docx

《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复习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复习过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复习过程.docx

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复习过程

 

教育学二历年大题整合

00442教育学二历年真题大题汇总

试题一:

四、简答题

1.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阐述教育学的含义。

宏观:

(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

(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

(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1)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2)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3)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

(5)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3.如何将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1)教育规律理论化

(2)教育理论目的化

(3)建立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

(4)教育理论技术化

(5)教育理论技术化

4.简述我国教师的享有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5.如何加强课程实施的现代化。

课程实施的现代化主要涉及对教学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和社会行为。

(1)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应力求多样化,既应采取班级教学的形式,又应采用小组教学、个别指导的形式。

(2)其次,就教学模式而言,应注意采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的“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社会交往的教学模式”等。

(3)就教学手段而言,应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4)为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还须加强课程研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

(5)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否则,任何课程改革的实效都将大打折扣,甚至以失败而告终。

6.简述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比较流行和常用的教学原则。

2次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比较流行和常用的教学原则包括: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或智力)相统一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原则;

(6)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

(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原则;

(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五、论述题

1.试评述“教育万能论”。

(1)“教育万能论”忽视或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人看做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这是不足取的。

(2)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与日俱增。

在信息社会,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人们的心目中,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意义几乎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

(3)作为一种发展战略,作为更新观念和呼吁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的策略,在理论上和宣传中适当拔高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似乎无可厚非,但在理性上必须认识到,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教育也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对这种作用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

(4)正因此如此,所以也不能把人的发展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归咎于学校教育,比如,就不能把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品质中所出现的某些重大问题的根本原因归咎为是学校德育无能,尽管学校德育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般说来,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是由社会的道德水平所决定的,而社会的道德水平又主要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状态所决定的。

2.如何看待社会上对教师“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吃的是树叶吐的是真丝;扶助了他人牺牲了自己”的评价?

(1)“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吃的是树叶吐的是真丝;扶助了他人牺牲了自己。

”这是只强调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而忽视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2)教师劳动作为一种社会劳动,除了满足社会需要,具有社会价值外,还能够在许多方面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因而也具有个人价值。

(3)当教师不仅有付出,也有不少所得,尽管目前这种付出和所得之间的关系还不那么合理。

认识到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

不能给人们这样一种印象,好像当教师很吃亏、很可怜,只是为了社会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当教师是奉献了自己、牺牲了自己,好像教师的伟大就在于心甘情愿地委屈自己。

(4)教师劳动的价值是多元的,全面认识教师劳动的价值,有助于教师的专业修养,对于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在全社会日益重视教师劳动价值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应尊重自己的劳动,创造更高的价值。

试卷二

四、简答题

1.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2次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分)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2分)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分)

2.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性作用有哪些?

2次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分)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1分)

(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1分)

(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分)

3.教育艺术及其特点是什么?

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3分)

特点:

(1)情感性

(2)双边性(3)创造性(4)审美性(共2分)

4.教师的职业理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及意义的认识。

(1分)

(2)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的理解。

(1分)

(3)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基本特征的认识。

(1分)

(4)把握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5)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对教育教学的制约性。

(1分)

(6)理解教师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7)对教育的献身精神。

(1分)

5.如何加强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1)不能只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对象,评价对象既应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又应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对课程的领导、组织、课程研制的成效。

(1分)

(2)评价技术不应只重量化,而应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结合。

(1分)

(3)评价手段既应有测验、考试,也要有“非考试性”的测评,如学生在游戏化竞赛和自由创作中的表现等。

(1分)

(4)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不应只限于教育行政部门、课程专家、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及家长,并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提高课程评价的最终指向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将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2分)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2次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指教师常规性的、周期性的和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内容。

(2分)

主要包括:

(1)备课

(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4)课外辅导(5)考查与考试(6)成绩评定。

(共3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分析为什么学校教育能够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1分)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1分)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1分)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1分)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1分)

(6)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1分)

(7)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1分)

可根据结合实际分析情况酌情加2-3分。

2.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创新不足;而美国学生基础薄弱,创新素质较高”的现象。

(1)这种概括暗含的结论是学生基础牢固,创新素质就会低下;而基础薄弱,创新素质则会较高。

(2分)

(2)其实,这种认识是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误解。

因为基础是创新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有创新素质真正而持久的提高。

(2分)

(3)美国中小学生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牢固,相反,恰恰是因为他们有着赖以创新的牢固的基础。

(2分)

(4)我国中小学生之所以创新素质低下,并不是因为他们基础太牢固,而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单纯为“应试”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获取的“死知识”。

这种通过机械、呆板方式所获得的“死知识”,不仅不具有创新素质意义上的训练价值,反而会对创新素质产生抑制和排斥。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是要不要基础的问题,而是应具备什么样性质的基础以及如何获得这种基础的问题。

(2分)

试卷三:

四、简答题

1.简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和一致性。

矛盾性:

(1)发展的方向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2)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3)发展的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4)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5)发展的特点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一致性:

(1)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

(2)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发展

2.教育为什么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哪些方面?

2次

原因: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2)教育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其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来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强有力的制约,但教育又有自身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有自身一定的独立性。

表现: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简述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不同:

(1)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

(2)二者所属范畴不同。

(3)二者的方法不同。

(4)二者的特点不同。

(5)二者的来源不同。

联系:

(1)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

教育艺术的发挥要大体符合教育科学所揭示出来的规律和原则

(2)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发挥和升华。

4.联系实际论述新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3次

(1)教育家的意识

(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3)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

衡量心理健康常采用九项指标:

①幸福感。

②协调程度,含个人内心及个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协调。

③自尊感。

④个体潜能发展。

⑤个性成熟。

⑥人格整合。

⑦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⑧有效适应环境。

⑨环境中必要的自我独立。

(5)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必须掌握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特别是要能够掌握运用电子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必须要掌握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要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一般知识和技能。

(7)法律意识

每一个教师必须懂法、守法,并依照相关法律保护自身的权益。

(8)联系实际说明。

5.什么是课程编制的情境模式?

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情境模式认为课程是由经验构成的,而经验又包含内在价值,反映特定的文化结构,因此,课程编制应针对每一学校的特点,从分析学校各方面条件入手。

换句话说,就是要以学校条件为基础进行课程决策。

有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分析情境。

第二,确立和表述目标。

第三,制定方案。

第四,阐明和实施。

第五,检查、评价、反馈和改进。

6.班主任工作的职责主要有哪些?

班主任的职责主要有

(一)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三)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四)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处理好教育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

(1)教育不仅应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同时也应该促进个人特长发展。

(2)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基本素质要素的各个方面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发展,缺一不可,否则就是片面畸形发展;特长发展强调的是以个人特点为基础的独创性的发展,否则教育所培养的就可能是缺乏个性的庸才。

为此,必须处理好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3)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特长发展的基础,没有个人素质的基本的统一和谐发展,特长发展就会失去平衡,这样的特长发展实际上是片面畸形发展。

事实上,个人的素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全面性,那么他也就失去了选择特长的条件,特长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便特长有所发展,也必定是没有后劲的、昙花一现的。

(4)个人特长的发展又有助于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为,个人要使自己形成真正的特长,就必须努力不断追求特长发展,否则就难以有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特长发展不是畸形发展。

一个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要想在某一方面有较突出的发展,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就必须使自己的发展有适当的偏移。

2.结合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对学业不良者进行指导?

2次

班主任对学业不良者进行指导必须尽可能认真、仔细分析各种原因,在与各科教师、家长的共同协商、通力协作的过程中,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1)激活学习动机。

指导学生通过调整学习要求、发现自身的优点或特长、降低自身的成就期望、关注自身取得的某些成绩或进步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班级活动或其他课外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尽可能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

(2)消除厌学情绪。

学习上经常遇到挫折,经历失败,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师的评价或指导不当,又会进一步强化这种不良情绪。

因此,在引导过程中,应设法减少他们在学习上的挫折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开放心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多激励,少批评,不指责。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业不良的许多症候,诸如不专心、懒散、不愿发言、不懂装懂、随心所欲等,大都与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

指导他们改善学习,就必须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着手,并通过课堂内外、校内外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来纠正其不良习惯。

(4)改进学生评价方式。

科学、合理、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调控作用。

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变化,指出他们存在的具体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5)改善班级环境,促进班级人际互动。

学业不良者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排斥。

所以,班主任应当设法改善班级环境,促进良性的班级人际互动和良好班风的形成,并通过班级同学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内部试卷1

简答:

1.什么是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哪些特性?

答: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特性:

顺序性、阶级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整体性、个别差异性。

2.学校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答:

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讨论、演示、实验、练习等。

依据:

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身心发展状况。

教师自身素养。

教学方法特性、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学环境和设备条件。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

是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班级群体的发展水平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得到反映?

答:

共同的群体意识、一定的群体规范、被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目标、群体成员之间自主交往与互动的程度。

论述:

试论述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以及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贯彻?

提示:

原则:

人道性、个性、活动性、创造性、民主性。

案例分析: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

“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

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

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吗?

提示:

根据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阐述内容)

分析: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要作用。

试卷2

1.教学管理策略包括几个方面?

答:

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包括:

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教师创造、运用组织策略的能力、预防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能力。

2.泰勒的目标模式对课程变质的贡献是?

答:

它吸引了各种学说,确定了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并为人们广泛接受。

为课程编制提供了范式,使之成为有理性的过程。

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指出了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教学组织与结果评价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3.如何培养班集体?

答: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4.教师特定的社会职责是什么?

答:

是承担为社会培养年青一代的使命,对学生施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影响,教书育人。

论述:

1.结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论述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并说明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

2次

提示: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包含个别差别性(阐释其定义、表现方式)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本质必然联系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具体到教学工作中,体现为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展开论述)

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统一的过程?

提示:

(1)说明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解决这一矛盾,就是有目的的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即教育者有意识地促使受教育者个体主动接受一定的社会代表先进、文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准则与规范影响,使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观点、信念,并以此指导和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成为能够适应和参与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人。

(3)德育同时也是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包括:

1.将一定的政治观点……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2.个体化过程,即个体思想品德因个人经历等的不同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成为个体个性特征的一部分。

因此,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是德育过程的两个方面。

德育是社会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准则与规范的传递和个体对思想首先的认识、体验选择相统一的过程。

试卷3

简答:

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更强?

答:

学校教育目的比较明确,学校教育目的比较统一(与社会主导性要求比较一致,学校教育内部各方面的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比较一致,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稳定)。

3.教学工作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答: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指导与批改、课程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4.简述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具体方法?

答:

学科成就测验、日常考查、专门调查与心理测量。

5.简述德育的功能

答:

(1)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修改化的方向;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对教育具有导向功能;(3)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与舆论。

论述:

1.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提示:

先说备课的基本工作内容,以所学专业为例,分析备课的过程和内容要点。

总之,用认真细致的备课为上课做好准备。

再说上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优异。

2.试论教学的四个基本作用的相互联系?

提示:

(知识与技能;能力发展与知识掌握、技能发展;知识、技能和能力与个性)

案例分析:

(用遗传、环境、个体火丁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被认为智力低下,但剑桥的博物学者汉斯罗在与达尔文的交往中发现他有很强的观察力,于是亲自推荐他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参加贝格尔舰的考察航行,后来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提示:

达尔文大器晚成的事例说明儿童时代治理表现迟钝的人,只要在后天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下,也是可以有成就的。

先天的遗传素质仅是给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试卷4

简答:

1.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2次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2.简述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评价的主要策略

答:

操行评定:

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在一学期、一学年内的思想、学习、生活、人际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

成长记录袋:

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收集与学生各种表现有关的作品及证据,通过合理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的优势、不足、努力、进步,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其取得更高成就。

3.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答:

依据:

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身心发展状况。

教师自身素养。

教学方法特性。

教学时间和效率。

教学环境和设备条件。

论述:

1、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2、试论述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及两者的必然融合。

提示:

阐述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定义、哲学基础、基本特征。

说明科学主义与人文注意的区别反映了科学与道德的对立,但两者在本质上并不是对立的。

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科学主义与人文注意必将融合。

两种教育目的观反映了物质与精神的矛盾,但在人与社会的发展中,物质与精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人类需要完整的生活,社会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保持基本平衡。

科学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的内在一致性,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可能性所在。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两种教育的相互容纳和渗透而不是简单相加。

3、简要论述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答:

中小学片面重视升学率问题,分析表现:

注重少数而忽视多数,注重个别而忽视全面

分析原因: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资源有限与需求巨大;选拔竞争与利益分配;传统文化;教育结构;高考制度等。

解决: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课改;高考;中等教育;教育资源;中小学本身)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

提示: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教育规律(学习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