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集》黄执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26903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橘皮集》黄执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橘皮集》黄执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橘皮集》黄执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橘皮集》黄执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橘皮集》黄执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橘皮集》黄执中.docx

《《橘皮集》黄执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橘皮集》黄执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橘皮集》黄执中.docx

《橘皮集》黄执中

【橘皮集:

首次集训心得】

——黄执中

2012-10-1516:

19:

40|?

?

分类:

橘皮集|字号?

订阅

早有构想,打算将辩论的训练标准化,提供圈内教练,作为教学参考。

这套训练,不能光靠纸上谈兵,也不能只是归纳个人经验後的土法炼钢……它必须经过实际的测试,接触不同的学生,累积长期的观察,然後详细纪录教学的步骤与诀窍,纪录当时的反应与成效,纪录修正的过程与回响。

因此,少爷准备投入一到两年的时间,义务去指导一个高中社团。

每周集训一次,每次三小时。

一切过程都详细写出心得,作为田野资料,最後编辑成册。

为什麽要这麽累?

很简单。

因为我不做,没人做。

锺岳热情地表示,学校不用找,就回内湖吧。

内湖高中,是我的母校。

内中演辩社,是少爷接触辩论的起点,更是转捩点。

俗语有云:

「但得一片橘皮吃,且莫忘了洞庭湖」。

饮水思源,专栏以此为名。

时间:

2012-10-14

人数:

高一11位、高二4位

约定时间是下午1点,我於12点58分抵达,同学陆续在15分钟後到齐……对高中生而言,这样的迟到不算严重。

上课前,表明下次若无守时的自信,则与我相约,先订好前後两个时间:

一个是他们集合的时间,另一个是我开始上课的时间。

年轻人来日方长,老人家去日无多,烦请体谅。

论点的模式

选一个辩题(我国普通刑法应废除死刑),要同学分别就正反方提出论点,写在黑板上。

正方:

1因为死刑让犯人痛苦。

2因为死刑有误判的可能。

3废除死刑是国际趋势。

反方:

1因为死刑可避免再犯。

2因为死刑可永除後患。

3因为死刑促进社会正义。

写完後,先教同学理解「论点」的基本原则——要指出一样东西(A)的好坏时,我们往往无法直接评价,而必须透过这样东西所造成的影响(B)来理解。

因为A,会造成B(好的),所以A是好的。

因为A,会造成B(坏的),所以A是坏的。

直接评价的意思,就变成:

A是好的,因为A就是A!

这种说法,只有当A是上帝的时候才成立。

最後,回头检查同学所提出的论点,调整修辞方式(如「废除死刑是国际趋势」,可改写成「因为死刑违背国际趋势」;而「永除後患」,跟「避免再犯」是重复的),看看是否皆符合前述原则?

驳论的基础

首先强调:

互丢论点,不是辩论。

正方说,男人比较累,因为男人要当兵;反方说,女人比较累,因为女人要生小孩。

正方又说,男人比较累,因为男人要养家;反方又说;女人比较累,因为女人要带小孩。

正方再说,男人比较累,因为男人要出差;反方又说;女人比较累,因为女人要防小三……

这个过程,叫各说各话,双方吵上一整天,都不会有结果。

辩论的关键,是驳论。

意思是,你要去检查对方的论点。

因为A,会造成B,所以A是好(坏)的。

每个像这样的论点,都有三种,也只有三种反驳的路径:

一、A未必造成B。

二、没有A也有B。

三、B不重要。

对「男人比较累,因为男人要当兵」,三种路径都能反驳。

一、募兵制下,男人未必要当兵。

二、除了男人,女人也会去当兵。

三、台湾现在都在当爽兵,当兵没什麽累的。

对「女人比较累,因为女人要生小孩」,有两种路径能反驳。

一、时代改变,女人未必一定要生小孩。

二、除了女人,男人也会生小孩(不通)。

三、生小孩的成就感很大,所以不嫌累。

理解後,请同学回头检视前述死刑论点。

一方面练习驳论,一方面藉此判断该论点的品质。

正方:

1因为死刑会造成犯人痛苦(三种都能反驳)。

2因为死刑有误判的可能(有两种反驳)。

3废除死刑是国际趋势(仅一种反驳)。

反方:

1因为死刑可避免再犯(有两种反驳)。

2因为死刑可永除後患。

3因为死刑促进社会正义(无法判断)。

於是,便会发现反方的第三个论点,意涵上有点问题(「促进社会正义」一词过於笼统)。

驳论演练

重新选一道辩题,让同学提出论点,写在黑板上。

然後每人分配一个论点,准备三分钟,上台反驳,限时一分半。

我站在教室最後排,声音要让我能听清。

反驳时,要求语句组织如下:

一、重述对方的逻辑(对方说,A会造成B)。

二、提出我方的质疑(但我方认为,A未必造成B;或除了A,很多东西都会造成B)。

三、退一步,提出下一道质疑(况且,就算A造成B,B其实也没那麽重要)。

至此,同学大多都能在短时间内组织出有效反驳。

但说话细声弱气,重点强调的不明显,表达也粗糙。

或许之後要把语句要求订的更清楚,好让他们先有个标准可以模仿?

?

论证与检证

以「小明的成绩不好」为例,透过带讨论的方式,让同学感受要在辩论中证明一件事的困难。

提出资料,说小明考试不及格,能证明「小明的成绩不好」吗?

未必,因为可能全班都不及格。

提出资料,说小明考全班倒数,能证明「小明的成绩不好」吗?

未必,因为可能小明之前考很好,只有这次失常。

或者,可能小明之前考的更糟,目前排名已经有进步。

提出资料,说小明总是考全班倒数,能证明「小明的成绩不好」吗?

未必,因为可能小明的班级是资优班,小明的表现是正常。

提出资料,说小明总是考全校倒数,能证明「小明的成绩不好」吗?

未必,因为可能小明有智能障碍,应该受的是特殊教育。

提出资料,说小明一切正常,却总是考全校倒数,能证明「小明的成绩不好」吗?

未必,因为小明可能不爱念书,如果只念了几小时,这样的成绩其实很优秀。

这套功夫,是「A未必造成B」的进阶技巧,但同学的基础知识不足,反应太钝。

讨论过程,只能达到给他们开开眼界的效果。

故浅尝辄止,打算等教了推定後再继续。

申论演练

要每位同学上台,定场,问好後,大声说:

「苹果之所以是苹果,就是因为苹果不是香蕉。

示范用重音与停顿的变化,表达同一句话中的不同重点。

苹.果之所以是苹果,就是因为苹果不是香蕉(强调前提)。

苹果之所以是.苹.果,就是因为苹果不是香蕉(强调结论)。

苹果之所以是苹果,就是因为苹果不.是香蕉(强调转折)。

苹果之所以是苹果,就是因为苹果不是香.蕉(强调推论)。

语句毫无意义,为的是纯粹於表达。

至於同学们的表现,嗯,残而不废……这练习显然要持续做。

下次集训,要每个人准备一个死刑正方论点,含资料,上台申论并接受其他同学的交锋。

以三小时的内容而言,本次资讯量或许有点多?

後续的验收,将确定大家吸收了多少。

会有多少同学持续参与?

花多少心思准备?

也是观察重点。

【橘皮集:

第二次集训心得】

2012-10-2218:

37:

50|?

?

分类:

橘皮集|字号?

订阅

时间:

2012-10-20

人数:

高一6位、高二3位

首先,完全没有人迟到。

其次,人数减少,但随着练习的比重增加(每人申论2次、质询1次,总共个别指导了27遍),在缺乏助教的情况下,这恐怕已近极限。

辩论的推定

教辩论,先教有哪些情况会让人「无法辩论」。

除了上次谈到的各说各话,辩论中还有一种僵局,就是「诉诸无知」。

正方说:

你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故上帝不存在。

反方说:

但你也无法证明上帝不存在,所以祂也有可能是存在的。

正方说: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反方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正方说: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反方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正方说:

既然人性本恶,世上为什麽会有善行发生?

反方说:

如果人性本善,那第一个恶人又是从哪来的呢?

正方说:

请回答我方提问,为什麽世间会有善的发生?

反方说:

再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如何开出恶果呢?

第一个所谓恶的老师从哪来呢?

正方说:

我倒想请问,如果人性本恶,那是谁教导人要行善的?

这第一个人为什麽会自我觉醒?

反方说:

第三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是怎麽结出恶果的?

正方说:

如果人性本恶,那我们还要教育干什麽?

行恶不过是顺性而为,有什麽需要惩罚的呢?

反方说:

如果人性本善,都是阳光普照,雨水充足,那还要培育它干什麽呢?

让它自生自灭好了。

因为你不能证明我是错的,所以我是对的/因为你不能证明你是对的,所以你是错的——这种双方互诉无知的过程,活活能掐死人。

凡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辩论(如法庭或政策),都不能任人这样搞。

某些争议,若真相未明,则人们就会先「假设」出一个答案,以维持社会运行……在该假设被推翻前,我们暂时当它是真的,并以此当作行事的依据。

这假设出来的答案,便称为「推定」。

刑法上,有无罪推定。

意思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你是不是小偷,那你就不是小偷。

想推翻该推定的人,得负起举证责任。

民法上,有死亡推定。

意思是当失踪满一定期限後,虽然我们不知道你是死是活,却可以迳自宣告你已经死了。

不同意这个结论的人,得负举证责任。

政策辩论中,有现况推定。

意思是我们假设目前的生活一切圆满,无须改变。

提议改变的一方,得负举证责任。

知道什麽叫推定,知道谁的主张违反推定,知道谁该负举证责任,就知道要怎麽解决辩论中的争议。

光教观念,一定似懂非懂,实际运用,要用案例不断解说。

驳论演练

上周要同学各自准备一个死刑正方论点。

轮流上台,申论完,让台下提出质询。

一旦学会基本拆解,驳论立刻会比立论容易的多。

本想让大家藉着炮轰同学的机会,彼此培养一点竞争意识……但显然,我太低估了小朋友们温良的品性。

於是在和煦谦退的气氛下,虽然反驳大致都合格,却远没有我所期待的那种「求胜感」。

对此,我改了个规定,开放高一同学在比赛後检视评分单(为避免同届比较个人成绩,过去内湖的高一是不准看评分单的)。

原则很清楚:

要进步,得想赢。

要想赢,就得要让赢的人知道自己赢了多少?

为什麽赢?

然辩论表现,不等於社团地位。

社团永远是属於认真参与者的社团,而非属於胜利者的社团。

驳论的调整

有同学的论点是:

因为死刑的误判会造成不可回复的後果,所以死刑该废除。

台下反驳,还是照死刑未必会造成误判,不是死刑也会误判,与误判不重要这三个方向。

有点打偏了。

仔细看:

这个论点中,它的A其实是「死刑的误判」,B才是「造成不可回复的後果」。

故反驳时,切点应该是:

一、死刑的误判,未必不可回复。

二、其他刑罚的误判,也会造成不可回复的後果。

三、误判是否可回复,不重要。

实际比赛时,对方口中,往往是一长串的修辞链,听的时候,要学着自己抓重点。

有同学的论点是:

因为死刑无法消除犯罪的原因,所以死刑该废除。

台下的人很迟疑,因为他听不懂什麽叫「消除犯罪的原因」。

这时得提醒他们:

先确认,再反驳。

私下练习,语句都是整理过的。

但实际比赛中,将有大量出於有意或无意,使内容听起来含糊不清、模拟两可的说词……所以要先问清楚,归纳成双方同意的格式後(框定),再反驳。

「您方所谓的消除犯罪原因,是指要教育犯人,好让他改过自新吗?

「不是,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社会影响的,要是犯人死了,我们就无法知道是什麽因素导致了他的犯罪,这样就算你杀了一个人,以後还是会有人继续做坏事……」

「嗯,也就是您方所谓的消除犯罪原因,是指要消除社会上的犯罪原因,是吧?

「可以这麽说。

「好,那我们就从这个点进行讨论。

有同学的论点是:

因为死刑没有给犯人机会,所以死刑该废除。

台下反驳,问她:

「为什麽一定要给犯人机会?

台上语塞,迟疑一阵答道:

「那为什麽一定不能给犯人机会?

问的人也语塞,追问:

「因为他们也没有给受害人机会啊?

想继续攻防,被我喊停了。

的确,我们真不知道为什麽一个人,即便是重刑犯,就一定该或不该给他机会。

而靠互相质疑、彼此为难来讨论这个问题,一辈子也不会有结果。

纠缠时,重点是:

这个问题谁该负责解释?

若不尽快厘清举证责任,前面教的推定就白学了。

一、确认论点句,找出里面的A与B。

二、确认论点中的关键词是什麽意思。

学着聆听,与对方达成共识。

三、确认举证责任的归属,并适时解释给对手或裁判听。

每次练习,都会渐渐碰上新的难题。

即时讲解,立刻修正,慢慢会进步。

练久了,脑袋想问题时会很乾净、很清楚、很迅速。

申论的基础

同学的申论有两大毛病:

一是太简单。

几句话讲到结论後,接下来就不知道该讲什麽了。

「大家好。

我方之所以要废除死刑,是因为死刑的误判,会造成不可回复的後果……我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要她多讲一点时,也只能重复前面那几句。

「嗯,由於人死了不能复生啊,所以死刑的误判会造成不可回复的後果,所以要废除死刑……我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是啦,如果申论只讲论点句,那当然只有这几句。

但学过反驳後,每个同学现在应该都能自行算出对方有哪些方式来拆这个论点。

故讲完论点句後,接着就是要补推论。

补哪里?

当然是补自己所认为可能的交锋点!

「大家好。

我方之所以要废除死刑,是因为死刑的误判(A),会造成不可回复的後果(B)……虽然,自由刑被误判後,也无法回复曾经失去的青春,但至少我们还可以提供金钱的补偿,你还可以活着见到自己的家人,洗刷自己的名誉(为什麽不是A,就没有B)……政府万一犯错,能不能有机会回复,这点对人民而言非常重要,毕竟(为什麽B很重要)……我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懂了吗?

知道怎麽拆论点,就一定知道怎麽讲论点!

第二种问题,是申论的太芜杂,害别人一时整理不出你的论点句。

「大家好。

死刑一旦把犯人杀了,对社会没什麽贡献,受害人的家属也不会因此得到什麽好处。

相反地,如果能透过教育,在监狱中好好理解犯人做坏事的原因,然後逐渐避免其他人走上同样的道路,不是更好吗?

毕竟世界上的坏人层出不穷,永远都杀不完的,所以死刑只是一种消极手段,无法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我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这种申论,对方听来听去,听不出论点,质询时只好乱问……你却觉得对方想栽赃,连忙也抢答,最後搞得场面一整个鸡飞蛋打。

「您方之所以要废除死刑,是因为死刑犯无法对社会产生贡献,对吧?

「嗯……对。

「所以您方认为废除死刑後,他们才可以在监狱中劳动,赔偿受害人,对吧?

「不对!

我方是希望在教育犯人的过程中,理解他们的心态,改善社会的问题,然後……」

「喔,所以您方之所以废除死刑,是为了想藉由再教育,让他们重新做人,回馈社会,对吧?

「不对!

我方是希望找出他们犯罪的原因。

毕竟人性本善,每个人做坏事多少都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不改变这种环境……」

「喔,所以您方之所以废除死刑,是为了负起社会责任,对吧?

「不对!

所谓说服力,是指大家都「听得懂」我的论点,「有机会」反驳我的论点,但攻防後,却「无法反驳」我的论点。

敢被打,却没被打死,才能算你赢。

相反地,如果大家是因为不确定我的论点,或听不懂我的论点,以致无从反驳我的论点。

则就算东躲西藏,避开了攻防,又哪儿谈得上胜负呢?

一、申论时,开头一句话,就要明确说出论点句。

二、说完後,接着一段话,补强该论点的交锋点。

三、推论完,才接下一个论点句。

不带任何花巧,这正是最基本的申论方式。

先能熟,再生巧。

申论演练

开使用不同的情绪,练习说:

「苹果之所以是苹果,就是因为苹果不是香蕉。

试着抛开内容,以你的眼神、表情、手势、态度去表达。

这句话正经的说,是什麽感觉?

「苹.果之所以是苹果,就是因为苹.果不是香.蕉。

沈重的说,又是什麽感觉?

「苹果之所以是苹果,就是因为苹果不.是.香.蕉。

理所当然的说,是什麽感觉?

「苹果,如果不是苹果……难道它是香蕉吗?

嘲讽的说,又是什麽感觉?

「对啦,你说苹果不是苹果~最好它是香蕉啦~」

第二次练习,比上次进步。

虽谈不上入戏,至少说话不再有气无力。

依然有人因无意义的语句而笑场,这方面,我报以严肃的表情。

能把这句无聊话讲出味道——以後你讲什麽话都有小明。

由於应邀参加剑桥的一个辩论讲座,下两周的课程得暂停。

这段期间,高一同学也将对外参加联合新生盃……我不打算这麽快就灌论点,所以只要求他们整理好比赛录音,之後上课检讨。

【橘皮集:

第三次集训心得?

?

2012-12-1703:

10:

05|?

?

分类:

橘皮集|字号?

订阅

时间:

2012-12-15

人数:

高一3位、高二4位

十月底,先是去了英国两周。

回来後,又经历高中生段考、去思渊家吃饭、国民盃参赛、马来西亚精辩……整整耽误两个月,直到这周才继续。

又跟同学们聊到要如何为社团留资产——所谓资产,不是奖盃名次这种没两年就会被大家忘光的东西,而是三件真正地「镇社之宝」:

一、是圈内各学长姐的名单。

名单的关键,不是「多」,而是要有「效」。

亦即里头资讯,每届都要追踪调整:

学长姐上大学,在哪间?

有什麽经历?

是什麽科系?

当指导老师,是哪个学校什麽渊源?

毕业後,还回不回辩论圈?

社团以前,谁跟他(她)有交情?

请了他(她),有什麽人要回避?

以金陵小朋友为例,她们记住我爱吃的薯片口味,代代相传,可以记十年!

留下的名单一大串,常常都是些「假牌位」,所以得时时删剔更新,保持有效联系的,最多60个就够了。

以一高中社团,若能与近60位有在打比赛带比赛评比赛办比赛的学长姐有交情……基本上想办什麽活动都没问题。

二、是社团自身资料库。

出去打比赛,能录的都要录,没有影片,起码录音。

有了一份完整的纪录後,则无论从横向,检讨目前高一表现;或从纵向,比较历届高三程度;无论是个别,衡量自己两年来的成长;或是整体,剪辑出毕业学长姐的回忆……安内攘外,通通无往不利。

科技进步,这资料以前还要烧成光碟,借来借去。

现在超省心,设定浏览资格後,找个影像网站上传便成。

三、是铃、码表、录音笔。

铃,不要那种只能敲出「叮」一短声的,而是要那种可以按出「叮~」一长声的发条铃……因为比赛中正确地按铃方式,其实是每声铃响「持续一秒」(现今的铃声普遍都太短促,常常没能引起选手注意)。

买一个,不要手贱去把发条玩坏,基本上可用十年。

码表,要挑数字大(容易看),体积大(不会掉),功能越少越好(便宜)。

至於什麽耐摔抗震夜光防水时区闹铃万年历或精准到千分之一秒,通通没必要。

录音笔,要买好的。

存点钱,能买台小摄影机更好!

带两年内湖,是想为台湾辩论传下资产。

写半生网志,是想为华文辩论传下资产……也希望内中代代学弟妹,能努力传下属於自己社团的资产。

申论的设计

一场辩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维护己方一辩申论稿的成立」。

学习如何设计一篇申论,其实,就是在学习怎麽去对战场做思考。

上课时,拿学妹之前比赛的一篇稿子当案例。

大家好,我方认为应该要废除死刑。

因为死刑的误判是无法回复的。

也许你会说其他自由刑也无法回复,但和死刑不同。

即使你在牢里消耗青春岁月,你能还有一口气,你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但死刑的误判就不同了。

一旦执行枪决後,即使未来有证据可以证明他是无辜的。

但人已经死了!

任凭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也无法把一具屍体变回一个活人。

而死刑的误判通常有检调方面资料证据的错误,以及法官的误判。

而我方认为,法官的误判是最无法被察觉的,却也是最应该被避免的。

今年5月5日,已退休法官薛尔毅投书於联合报。

有段话说:

「我写死刑判决书时,根本没有求其生的念头,用一句火星文:

犯罪犯得实在太『超过』了,都是非死不可的,我没有想到其他。

」这段话告诉我们,有时法官会依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案,就有可能造成误判。

还有一段话是这麽说的:

「有时候正是因为案子很大,大家都希望看到有人为之付出代价,於是证据法则、无罪推定,反而松懈了。

这时候,谁被带进法庭,谁倒楣。

」这段话又告诉了我们,有时法官有可能会受社会舆论影响,造成量刑上的误判。

譬如犯了一个介於无期徒刑到死刑之间的罪,法官会因为这些原因,判处死刑而非无期徒刑。

我方还认为政府废除死刑,是因为要负社会责任。

死刑犯的养成,或多或少和社会大众有关系。

也许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他正常的价值观,只教他用暴力解决事情。

也许他在邻里间备受歧视,养成他灰色负面的价值观。

也许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排挤,老师的冷漠对待,让他丧失上进学习的心,进而养成他偏颇的价值观。

等他长大之後杀了人做错事,我们却不教育他,就直接杀了他!

这样没负社会责任难道就是对的吗?

所以我方要修改现有制度。

我方制度如下:

由死刑改为无期徒刑可假释。

无期徒刑的部份,原则上必须服满二十年才可假释。

假释部份,须经专家辅导认证。

在服刑期间,利用无论是宗教或是其他辅导方式,矫正他的灰色心理,偏颇价值观,使他能够重新以一个完人回归这个社会,对社会有一份贡献。

我的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要求同学仔细看完,再个别发表意见。

注意,不是批评论点,而是谈你听完後的感觉……太复杂?

太平淡?

太冗长?

太简短?

太罗唆?

太跳跃?

哪些部分,觉得被说服?

哪些部分,一听就不对劲?

感觉,是观众的主观。

主观,意思是没有对错,所以也就没有别人同意或不同意的问题。

谈感觉时,若有理由,最好,没理由,也不要紧。

重点是「说」,是要让写的人听听,这篇言论在别人心里的反应。

说完,各种感觉都有,听众结论相当不一致。

这,就是问题!

原则一:

写申论,切细段,一段一论点。

这篇稿,最麻烦的就是中间那「一大团」,到底在讲什麽,一眼看得出来吗?

因为死刑的误判是无法回复的。

也许你会说其他自由刑也无法回复,但和死刑不同。

即使你在牢里消耗青春岁月,你能还有一口气,你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但死刑的误判就不同了。

一旦执行枪决後,即使未来有证据可以证明他是无辜的。

但人已经死了!

任凭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也无法把一具屍体变回一个活人。

而死刑的误判通常有检调方面资料证据的错误,以及法官的误判。

而我方认为,法官的误判是最无法被察觉的,却也是最应该被避免的。

今年5月5日,已退休法官薛尔毅投书於联合报。

有段话说:

「我写死刑判决书时,根本没有求其生的念头,用一句火星文:

犯罪犯得实在太『超过』了,都是非死不可的,我没有想到其他。

」这段话告诉我们,有时法官会依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案,就有可能造成误判。

还有一段话是这麽说的:

「有时候正是因为案子很大,大家都希望看到有人为之付出代价,於是证据法则、无罪推定,反而松懈了。

这时候,谁被带进法庭,谁倒楣。

」这段话又告诉了我们,有时法官有可能会受社会舆论影响,造成量刑上的误判。

譬如犯了一个介於无期徒刑到死刑之间的罪,法官会因为这些原因,判处死刑而非无期徒刑。

段落一拉长,写的人,很容易会忘记自己原本想表达的重点。

不必要的修辞与转折,也会趁机偷跑进段落里,让语句无谓地肥大。

切开後,肥大的部分变得清楚,才能进行分析。

因为死刑的误判是无法回复的。

也许你会说其他自由刑也无法回复,但和死刑不同。

即使你在牢里消耗青春岁月,你能还有一口气,你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但死刑的误判就不同了。

一旦执行枪决後,即使未来有证据可以证明他是无辜的。

但人已经死了!

任凭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也无法把一具屍体变回一个活人。

而死刑的误判通常有检调方面资料证据的错误,以及法官的误判。

而我方认为,法官的误判是最无法被察觉的,却也是最应该被避免的。

今年五月五日,已退休法官薛尔毅投书於联合报。

有段话说:

「我写死刑判决书时,根本没有求其生的念头,用一句火星文:

犯罪犯得实在太『超过』了,都是非死不可的,我没有想到其他。

」这段话告诉我们,有时法官会依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案,就有可能造成误判。

还有一段话是这麽说的:

「有时候正是因为案子很大,大家都希望看到有人为之付出代价,於是证据法则、无罪推定,反而松懈了。

这时候,谁被带进法庭,谁倒楣。

」这段话又告诉了我们,有时法官有可能会受社会舆论影响,造成量刑上的误判。

譬如犯了一个介於无期徒刑到死刑之间的罪,法官会因为这些原因,判处死刑而非无期徒刑。

原则二:

次判断,有哪些,对方不反驳?

以第一段为例。

因为死刑的误判是无法回复的。

也许你会说其他自由刑也无法回复,但和死刑不同。

即使你在牢里消耗青春岁月,你能还有一口气,你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但死刑的误判就不同了。

一旦执行枪决後,即使未来有证据可以证明他是无辜的。

但人已经死了!

任凭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也无法把一具屍体变回一个活人。

死刑「无法回复」,这,你觉得对方会反驳吗?

会需要去解释什麽「任凭现代医学如此发达」吗?

如果不反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