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81036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x

《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x

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

绿色校园建设

 

初步规划及设计方案

 

1概述

1.1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第一次被写进中央文件。

党的十八大则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将其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环境保护事业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我们的环境现状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1.2绿色校园

绿色校园是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的。

它强调将环保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让学校里所有的师生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

这一活动不仅带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家庭、还通过家庭带动了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公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它不仅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也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所中等的学校绿化面积应该不少于学校总面积的35%,而现在的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环境绿化,更重要的是要加入到学科当中,做为理论知识来学习,更要结合实际做实事。

"绿色校园"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首先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的学习场所,是学生获得知识、价值观,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正规环境教育的基本功能。

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约占学生每天生活的1/3,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通过校园的环境、生活和管理体系传递可持续发展思想尤显重要。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学校也被看作是一个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它随时随刻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学校进行环境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环境管理活动本身也是师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机会和进行环境教育的资源,有着特定的教育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校园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改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校园环境的改善,提高环境素养。

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

2、《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04;

3、《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5、《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50640;

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7、《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

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

11、《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

1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

1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

14、《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1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1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17、《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

18、《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

19、《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2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

21、《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18870;

22、《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

2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24、《建筑幕墙》GB/T21086。

以上规范、标准按照最新版本执行。

1.4编制原则

1、绿色校园的建设,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规范以及标准等规定及要求;

2、绿色校园建设,应统筹考虑校园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并应结合校园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推广需求,协调校园功能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3、绿色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绿色校园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民族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比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

2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体系(99项)

1、绿色校园评价的指标体系由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与污染控制、运行管理、教育推广七类指标组成。

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控制项为绿色校园评价的必备条件;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划分绿色校园等级的可选条件,其中优选项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绿色度较高的可选项。

2、中小学校园评价标准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共有99项,其中控制项30项,一般项49项,优选项20项。

3、按照评价标准的规定,绿色校园应满足本标准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应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绿色校园等级划分按表3.2.2-1规定。

4、绿色校园建设有七大项建设要求,部分指标解读如下:

(1)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指标(部分节选)

A、场地建设不破坏文物及其历史环境、自然水系和其他自然与文化保护区,不任意占用基本农田、森林、湿地和其他限制性用地。

B、学校选址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严禁建设在地震断裂带、地质塌陷、山体滑坡、暗河、洪涝等自然灾害易发及人为风险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标的地段。

C、学校远离殡仪馆、医院的太平间、传染病院等建筑或设施,且与易燃易爆场所的间距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等的相关规定。

D、校园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且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关于防护距离规定。

校园内部污染源应重点关注水污染源比如食堂、卫生间以及实验室等,食堂的烹饪、洗碗水中的油类污染物,卫生间的化粪池废水以及实验室内的酸、碱、有机物、重金属等废液需要收集后委托处置。

噪声污染源注重高音喇叭以及操场集体活动等,防止对校园外敏感目标造成影响。

固体废弃物污染源重点关注垃圾分类,以及实验室废液等,关注垃圾站、垃圾处理场及校办工业行为等。

废气污染物包括食堂油烟需要达标处理,车库的排气以及锅炉房废气等。

E、学校教学区的声环境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及《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的有关规定。

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应注意噪音源及噪音敏感建筑的合理布局,必要时采取隔离及降噪措施。

如外界的噪声对校园影响较大,需要采取隔声屏等防护措施,减少外界环境对校园安静的要求。

(2)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部分节选)

A、新建和改建主要功能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当地现行同类型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

B、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其冷热源设备的性能参数符合当地现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相关规定;采用房间空气调节器的建筑,房间空气调节器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2021.3的最低要求。

C、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室温调节设施。

D、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E、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节选)

A、在方案、规划设计阶段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运营管理阶段应制定用水现状调研、评估报告,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B、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

C、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漏失和无效用水量,降低管网漏损率。

D、用水器具和配件采用节水性能良好、坚固耐用,且便于管理维修的产品。

E、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雨水、再生水等使用时注意使用安全。

考虑到人身安全、环境安全、设施设备安全。

F、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降低地表径流。

采用多种蓄水形式收集利用雨水。

非机动车路面、广场、停车场等采用透水性铺设。

G、绿化用水应采用节水高效的浇灌方式。

H、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地下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水质满足景观用水的要求。

景观补水采用雨水、再生水等作为水源。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部分节选)

A、不采用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B、新建建筑在符合功能需求的情况下,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5)室内环境与污染控制(部分节选)

A、民用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中的有关规定。

B、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

C、教学用房的天然光采光系数、照度、统一眩光值和显色指数等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设计规范》GB50099的有关规定。

D、教学用房的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有关规定。

教学用房围护结构的隔声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设计规范》GB50099的有关规定。

E、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

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等居住空间能够自然通风,有效通风开口面积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在其他地区不小于5%,同时,还应具有合理的自然通风路径。

F、校园实行全面禁烟制度,设置明显的严禁吸烟标识。

G、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设置多种在线监测仪表、监控摄像头等。

在学生人员密度大、使用时间长的教学及活动空间,安装室内污染监控系统,对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等浓度进行数据采集或分析,并且与空气系统联动,实现自然通风。

(6)运行管理(部分节选)

A、建立绿色校园运行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并实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与绿化管理等制度,制定突发事件预案与预警机制等运行管理制度。

✧建立绿色校园运行管理组织机构,由校领导分工负责,建立部门责任人及专岗负责制度。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节能管理主要是管理模式、收费方式等。

✧节水管理制度包括梯级用水和节水方案。

✧环保主要负责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源及治理状况。

B、校园后勤部门定期对校车、运动器械等涉及安全的设施进行检查维护。

C、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

对校园运行过程中废气、废水排放前进行无害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对实验室有害废物或危险品应有专人处理或回收,实行严格管理。

✧进行垃圾分类,按照餐厨垃圾、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等进行分类收集。

✧加强垃圾分类管理与监督,制定奖励及惩罚制度。

✧垃圾存放及运输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废旧书籍、纸张等充分回收利用。

✧食堂就餐提倡节约。

✧垃圾变废为宝活动,旧物品交换活动。

✧化学实验课产生的有害物及危险品,专人负责或回收。

(7)教育推广(部分节选)

A、学校围绕绿色校园创建,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年度教学计划中,在制度和资金上保障绿色校园创建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学校在相关学科的教学中落实渗透环境教育,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B、学校组织针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和专题研讨会,增强教师和后勤部门员工参与绿色校园创建的能力。

鼓励教师开发相关专题性的各类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学生环境教育活动的指导能力。

C、围绕绿色校园创建,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征文、摄影、讲演、辩论、模拟游戏、社会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发挥学生在创建绿色校园中的行动力和创造力。

D、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黑板报、校刊、广播、有线电视、网络等各类宣传媒体,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校园创建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绿色校园建设的意识和责任感。

E、学校依托绿色校园创建,启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包括目标定位、行动计划、人力及财务资源保障、时间节点、评估考核等。

F、学校建立绿色校园创建信息发布制度,通过校园网络、简报等形式定期公开学校节能、节水、节材和绿化等方面的信息,便于广大师生员工、家长和社区居民等公众了解、监督和支持参与创建的全过程。

G、学校创建绿色校园需要主动整合社区的各类资源,同时鼓励学生走进社区,组织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

H、绿色校园的创建活动要与家庭教育相互促进,既要求家长支持配合绿色校园的创建工作,也要求学生带动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

I、学校加强与所在地相关的政府机关、环保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联系,邀请专业人士为创建绿色校园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与专业机构的联系,比如邀请专业机构或个人作为环保顾问或者技术支持。

开设讲座、报告,接待学生参观、访问,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3绿色校园建设方案(环保方面)

3.1中水回用工程方案设计

中水回用工程可根据生活排水不同的来源、不同的用途,分质收集,分类回用,即节约水资源,又节省了城市供水,此即为中水回用。

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市政、生活、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

根据缺水程度、经济比较、或重复用水要求等因素,综合选比确定中水水源,并优选选用污染程度低、安全且居民容易接受的水源。

如采用杂排水(术语:

民用建筑中除粪便污水外的各种排水,如冷却排水、游泳池排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厨房排水)或优质杂排水(杂排水中污染程度较低的排水,如冷却排水、游泳池排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等。

)作为中水水源进行中水处理,用途主要是城市再生利用分类中的城市杂用水类,包括绿化用水、冲厕、街道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消防、景观环境用水等,用水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标准》(GB/T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等)。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001)规定生态小区的建设应重视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应建立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使用量宜达到小区用水的30%,并规定,小区的绿化、景观、洗车、道路喷洒、公共卫生等宜使用中水或雨水。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规定:

建筑物中水水源可取自建筑的生活排水和其他可以利用的水源,中水水源可根据排水的水质、水量、排水状况和中水回用的水质、水量选定。

建筑物中水水源可选择的种类和选取顺序为:

1)卫生间、公共浴室的浴盆和淋浴等的排水;2)盥洗排水;3)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污水;4)冷凝水;5)游泳池排污水;6)洗衣排水;7)厨房排水;8)冲厕排水。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GB50555-2010)中明确规定:

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井水(强制条文4.1.5),应利用中水、雨水收集回用的措施。

雨水和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可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汽车冲洗用水、路面地面冲洗用水、冲厕用水、消防用水等非与人身接触的生活用水;雨水,还可用于建筑空调循环冷却系统的补水(5.1.5)。

循环冷却水的水源宜优先使用雨水等非传统水源(4.3.1-1)。

游泳池、水上娱乐池等循环系统的排水应重复利用(4.3.2-2)。

蒸汽凝结水应回收再利用或循环使用,不得直接排放(4.3.3)。

洗车场采用微水洗车时,营业性洗车场或洗车点应优先使用非传统水源,当以自来水洗车时,洗车水应循环使用(4.3.4)。

浇洒系统应优先选择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4.4.1)。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城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CECS61:

94)中对回用水源、回用水质标准、回用系统、方案设计基本规定、污水再生利用分类和水质控制指标、污水再生处理工艺及构筑物设计、安全措施和监测控制等均有详细具体的规定。

中水回用系统可以节约有限的淡水资源,就建筑中水设计而言它可有效节水30%以上,同时还可减少建筑物中废水的排放量,减少水环境污染,因而缓解城市中排水管网的压力,设置中水回用系统,使自来水消耗量减少,也可以降低供水成本。

3.1.1处理规模设计水质及回用要求

1、处理规模

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用水定额规定,中小学校用水定额每学生每日用水量20~40L,按照在校学生1000人计算,每天最大用水量40.0m3/d,排水及收集系数按照90%计算,则污水排放量约36.0m3/d。

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结合实际情况,并考虑到设计余量,设计规模为40.0m3/d,20小时运行,平均每小时2.0m3/h。

2、设计进水水质

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及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现拟定污水处理进水水质如表3.1-1。

表3.1-1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表

序号

项目

数值

1

pH

6-9

2

CODCr

≤400mg/L

3

BOD5

≤200mg/L

4

SS

≤200mg/L

5

氨氮

≤20mg/L

6

总磷

≤5mg/L

3、设计出水水质

中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其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的规定。

中水用作城市杂用水,其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的规定。

见表3.1-2。

表3.1-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用水水质(GB/T18921-2002)(mg/L)

序号

项目

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

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

河道类

湖泊类

水景类

河道类

湖泊类

水景类

1

基本要求

无漂浮物,无令人不愉快的嗅和味

2

PH(无量纲)

6.0~9.0

3

五日生化需氧量≤

10

6

6

4

悬浮物SS≤

20

10

——

5

浊度(NTU)≤

——

——

5.0

6

溶解氧≥

1.5

2

7

总磷(以P计)≤

1.0

0.5

1.0

0.5

8

总氮≤

15.0

15

9

氨氮(以N计)≤

5.0

5

10

色度(度)≤

30.0

30

11

石油类≤

1.0

1.0

12

余氯b≥

0.05

0.05

1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5

0.5

14

粪大肠菌群(个/L)≤

10000

2000

500

不得检出

注1:

对于需要通过管道输送再生水的非现场回用情况采用加氯消毒方式;而对于现场回用情况不限制消毒方式。

注2:

若使用未经过除磷脱氮的再生水作为景观环境用水,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在回用地点积极探索通过人工培养具有观赏价值水生植物的方法,使景观水体的氮磷满足表?

的要求,使再生水中的水生植物有经济合理的出路。

3.1.2工艺选择

中水回用处理一般包括预处理、主处理及深度处理三个阶段。

其中预处理阶段主要有格栅和调节池两个处理单元,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杂质和均匀水质;主处理阶段是中水回用处理的关键,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的溶解性有机物;深度处理阶段主要以消毒处理为主,保证出水达到中水水标准。

3.1.3工艺流程

根据处理的废水水量、水质及处理要求,本方案采用生化处理与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思路,工艺流程如图3.1-1所示。

图3.1-1中水回用处理工艺流程图

3.1.4流程说明

1、污水收集

排放污水在污水调节池中收集均质,调节池前端设置隔栅井。

2、毛发捕集

本工程毛发聚集器设于污水泵吸水管上,毛发聚集器要求如下:

1)过滤网的有效过水面积等于连接管截面面积的2.5倍;2)过滤网的孔径为3mm。

3、A2/O系统

采用A2/O工艺,即废水先经厌氧兼氧处理,然后进入好氧处理。

这样的流程可以提高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运行得当还能达到脱氮效果。

A2/O池出水在二沉池内进行分离,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厌氧池、兼氧池及好氧池,剩余生化污泥接入污泥池。

二沉池出水进入中间水池,部分污水可以纳管排放,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部分污水进入后续过滤、消毒化反应。

4、过滤系统

生化出水首先经过砂滤罐,罐内置石英砂。

该装置主要用于去除出水中较细小的固体颗粒和其它悬浮在水中的微小杂质。

本工艺采用新型的高效滤料,此滤料由多种介质混合加工而成,具有强度高、过滤流速高、反冲洗方便和效果稳定可靠等特点,从而使其对进水的过滤净化功能大大增强,提高了出水的水质状况。

砂滤出水在中间水箱中收集,经过提升泵提升至精密过滤器,之后进入超滤系统,超滤系统截流废水中所有的微小悬浮物及微生物等。

5、消毒系统

经过砂滤的废水进入消毒系统,投加消毒剂满足消毒要求。

6、废尾气处理系统

生化系统产生废气经过引风机收集,经废气处理装置后达标排放,符合废气处理要求。

3.1.5投资估算

中水回用工程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回用设施等,其中污水处理包括废水构建筑物包括集水调节池、消毒水池、设备基础、办公机房等,设备包括风机、水泵、曝气装置、消毒装置、反应器主体、消毒机、废气处理设施等,回用设施包括回用水泵、管阀件等,预计投资费用约100万。

3.1.6建议

建议给水及排水系统分质分类收集,便于后续深度处理,分类原则等详见本章3.1.7中描述及相关设计规范。

部分生活污水可以直接纳管排放。

实验室废液等需要单独收集,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处置。

3.2雨水利用工程方案设计

雨水作为较为洁净的水资源,加强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是缓解水资源紧缺与节省洁净水资源的有效方式之一。

雨水收集系统,完整的说应该叫做“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是指收集、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道路、广场等硬化地表汇集的降雨径流,经收集-输水-净水-储存等渠道积蓄、利用雨水,为绿化、景观水体、洗涤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补给,以达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

具有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

随着节水型城市及小区的建设,以及住宅小区内绿化面积的增加、景观用水量、游泳池用水、娱乐用水的使用量越来越大,雨水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雨水作为一种较清洁的水资源,经过简单的初期雨水弃流和初步过滤就能满足景观、湖泊类水质的要求。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