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01341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考试大纲.docx

《中考语文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考试大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考试大纲.docx

中考语文考试大纲

2009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大纲

(语文)

一、命题原则

1.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2.命题要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3.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灵性和生气。

4.试题中要选用相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

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要注意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

6.鼓励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

二、适用范围

宁德市2009届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

三、考试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

四、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写字的考查,要关注学生写字的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二)阅读

1.古诗文古诗文的阅读,重在考查记诵积累。

要求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50篇(7~9年级)。

文言文的考查,重在理解文章的大意,不应考查词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2.现代文现代文精读的考查应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察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现代文略读的考查,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浏览能力的考查,重在考查课外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如《伊索寓言》、《繁星·春水》、《西游记》、《水浒》、《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要注重语言材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要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文要有难有易,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

在阅读考查中,不能搞支离破碎的词句分析,不要以技术操作的测试来代替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宜把不属于阅读目标范围的题目编在阅读试题中。

(三)写作写作的测试应重在考查学生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文命题应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思想,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作文命题还应注意减少学生套题的可能性。

(四)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有各种方式,可以在笔试前进行听力测试;也可在笔试之外,另设口语交际测试,在一个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考查学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辨析、筛选的能力。

提倡各地探索考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考试形式。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重在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中考着重考查学生根据设置的情景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根据占有的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

重视语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

试卷满分为150分,笔试时间为120分钟。

六、试题难度

笔试部分全卷难度值为0.8左右。

七、试卷结构

1.题型占分比例

填空题、简答题:

50~55%

作文:

45~50%

2.内容占分比例

积累与运用:

15%左右

阅读:

40%左右

语言表达(口语交际、写作):

45%左右

八、试题示例

1.填空。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2),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3),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5)目前,全国网民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

选什么花为

国花”?

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入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

示例:

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1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

2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

3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

2.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2分)

例句: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3.绿洲中学对本校初一(8)班的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及学困生进行问

卷调查,统计出一周中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评价,请根据图表提供的数据,筛选信

息,按要求作答。

(4分)

教师评价

课堂学习

作业与检测

公益劳动

表扬赞

批评指

表扬赞

批评指

表扬赞

批评指

总次数

56

42

27

34

21

14

其中特困生次数

3

38

1

32

9

6

1)由上表的统计可以归纳出这样的主要现象:

(20字以内)

2)如果从转化学困生的迫切需要出发,我们应该:

(20字以内)

4.请简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主要情节。

5.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很曲折,请简述一则关于林冲的故事。

6.《伊索寓言》中“驴子和狼”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有什么寓意?

7.格列佛一共游历了哪几个地方?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

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

(2)作者将莲与牡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品行的追求,对

世风的厌恶。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调头,转弯),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舵)。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故事。

(2)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都江堰工程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76一前251年,时当秦昭王后期,为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灌县。

那里正当岷江自北向南从山地注入成都平原的总口道上。

由于地势陡峭,江流湍急,夹带不少泥沙。

进入平原后流速骤缓,泥沙沉积,淤塞河道,再加上夏季雨量集中,山上雪水融注,常常发生季节性水患。

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李冰。

他有渊博的天文地理学识,出任蜀郡守后,亲自对灌县、成都一带的岷江地势进行了周密勘察,吸取了前人治水经验,巧妙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制定了修建都江堰的规划。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密布在成都平原上的灌溉渠系组成。

人们在岷江河道正中天然的江心洲北端,筑起“分水鱼嘴”,形状前尖后宽如鱼嘴,伸向岷江上方,将岷江分为东西二流,这是分水工程的枢纽。

东流为内江,用以灌溉成都平原。

西流为外江,是岷江正道,主要用于排洪。

为减少对弯曲河岸的冲刷,调节流量,在鱼嘴上游还修建了“百丈堤”和一道斜向的挑水坝。

这一工程不仅有分流引水的功能,而且还可发挥自动控制水量的作用。

春耕季节灌溉用水量大,而岷江流量小,这时通过鱼嘴分流,六成水流入内江,四成水流入外江。

夏秋洪水到来,这个比例便自动颠倒过来,六成外泄,四成内灌。

所谓“分四六,平潦旱”,即指此。

鱼嘴及江心洲左右两侧筑有堤坝。

面对内江的称内金刚堤,面对外江的称外金刚堤,二堤均高出岷江的洪水位,保证内江与外江相互分隔。

沿金刚堤,设有湃缺,以备内江泄洪。

在内金刚堤南端,内江左岸虎头岩对面,筑起一座湃水坝,名“飞沙堰”。

堰高设计以内江灌溉所需水量为准。

当内江水量超过所需限度时,多余的水可从飞沙堰自动穿过江心洲,泄入外江正流。

如遇特大洪水,飞沙堰还会自动决堤,使洪水顺畅排出,从而保证进入灌区的水量不致为患。

内江水流至飞沙堰,为将其水引入成都平原的灌渠,须穿过湔山(今名玉垒山)伸向岷江的一道岩石长脊。

李冰指挥民工在这里凿开了一个口门,状似瓶口,故名“宝瓶口”。

它成为控制入灌水流的咽喉要道。

内江通过宝瓶口,经下段仰天窝等节制闸,一而二,二而四,一分再分,缓缓流入农田灌渠。

利用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形成扇形自流灌溉网络系统。

宝瓶口与岷江正流之间,尚留有一座砾岩山丘,名“离堆”。

宝瓶口小,内江水流至此受到扼制,于是在右侧“离堆”的顶托作用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回旋流。

正是这个人工形成的回旋流,将内江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卵石甩向飞沙堰,从而保证宝瓶口和下游灌渠不致淤塞。

都江堰被人们推为我国古代利用系统方法设计水利的优秀典范。

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简单的几件工程,由于相互配合得巧妙,成功地实现了自动分流、溢洪排沙、自流灌溉三项效能。

分水鱼嘴随季节自动控制流量,飞沙堰调节内江水位,自动排除泥沙卵石,宝瓶口顺利持久地将江水导入成都平原自灌系统。

都江堰工程造价低,质量高,功能多,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中充分发挥整体优势的千古绝唱。

(1)请概括“宝瓶口”这个主体工程的作用。

(2)说说都江堰工程的整体优势是什么?

1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

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

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等。

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

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

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它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

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

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的因素和它的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

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善的意境吗?

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

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阅读本文,简要说说科学和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12.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回答问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鲨鱼飞速地逼近船梢,它袭击那鱼的时候,老人看见它张开了嘴,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儿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

鲨鱼的头露出在水面上,背部正在出水,老人听见那条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音,这时他用鱼叉朝下猛地扎进鲨鱼的脑袋,正扎在它两眼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笔直通到脑后的那条线的交叉点上。

这两条线实在是并不存在的。

只有那沉重、尖锐的蓝色脑袋,两只大眼睛和那嘎吱作响、吞噬一切的突出的两颚。

可是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人直朝它扎去。

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用糊着鲜血的双手,把一支好鱼叉向它扎去。

他扎它,并不抱着希望,但是带着决心和满腔的恶意。

鲨鱼翻了个身,老人看出它眼睛里已经没有生气了,跟着它又翻了个身,自行缠上了两道绳子。

老人知道这鲨鱼快死了,但它还是不肯认输。

它这时肚皮朝上,尾巴扑打着,两颚嘎吱作响,像一条快艇般划破水面。

海水被它的尾巴拍打起一片白色浪花,它的四分之三的身体露出在水面上,这时绳子给绷紧了,抖了一下,啪地断了。

鲨鱼在水面上静静地躺了片刻,老人紧盯着它。

然后它慢慢地沉下去了。

“它吃掉了约莫四十磅肉。

”老人说出声来。

它把我的鱼叉也带走了,还有整条绳子,他想,而且现在我这条鱼又在淌血,其他鲨鱼也会来的。

他不忍心再朝这死鱼看上一眼,因为它已经被咬得残缺不全了。

鱼挨到袭击的时候,他感到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

可是我杀死了这条袭击我的鱼的鲨鱼,他想。

而它是我见到过的最大的登多索鲨。

天知道,我见过好些大的哪。

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的,他想。

但愿这是一场梦,我根本没有钓到这条鱼,正独自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不过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

现在倒霉的时刻要来了,可我连鱼叉也没有。

这条登多索鲨是残忍、能干、强壮而聪明的。

但是我比它更聪明。

也许并不,他想。

也许我仅仅是武器比它强。

(1)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老人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2)你认为老人的哪一句话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说说理由。

1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勇气

狄斯尼

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谁也不认识谁。

我坐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

他是第一O一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约摸二十岁。

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而且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

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绶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

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

但是过了不久,他的拘束消失了,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二十四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了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

不幸的是,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

那时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

他吹响了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

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

他于是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落在敌人控制的土地上了。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

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

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

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专为应付这种紧急情况而学的。

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

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

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

”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

”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

”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了。

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降落,而这一栋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

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那位仅仅是由于藏起美国人而“犯罪”的法国农民,在被拉出厨房的时候,想要招呼他妻子一声,但是一个德国士兵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了。

德国人命令他站到院子里,他并没有受到审讯,也不能向妻儿说一声再见,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就被当场枪毙了。

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士兵知道怎样发落敢于掩护敌人的法国老百姓,不过对于如何处置他们的这个美国俘虏,却显然有一场争论。

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上。

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望去,可以看到田野边缘的那片树林。

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

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

子弹没有打中目标。

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

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

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

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

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位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

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了房门。

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

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

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

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

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他问。

“哦,当然啦。

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

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

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

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

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

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

我常常想到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们听。

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这两位卓越人物的看法。

直到全欧胜利日以后,当我准备回国的时候,碰上了一位空军将领,他才把我感受到的确切地说出来了: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

”他说,“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

他是个勇敢机灵的孩子。

不过,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

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幸福?

”我惊奇地望着他。

“对,幸福。

”将军重说一遍,“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1)课文写了哪两种勇气?

这两种勇气各有哪些表现?

你更赞赏哪一种勇气?

说说你的理由。

(2)将军为什么说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14.听一段解说词,回答下面问题。

(1)这段解说词介绍的是哪个旅游景点?

(2)这个景点现为哪一级旅游度假区?

15.听一则报道,回答问题。

(1)这位出租车司机为什么不把客人送到火车站?

(2)对于出租车司机的做法,人们看法不一。

人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16.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经历许许多多场考试,有求学途中的一轮轮测试,有思想品质上的一次次检验,有人生岔路口的一回回抉择……面对各种考试,你的感受如何?

你都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吗?

请以“考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的经历、抒写你的感受、提出你的建议,也可以展开想象写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或诗歌。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要求:

(1)字数600以上。

(写诗歌,语言要生动精练,有一定的韵律,篇幅20行以上。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如果要写,可分别用青水乡,英华中学,小明、小华、小英、小兰等代替。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

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

“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

忙忙碌碌而一无所得。

”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

“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

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

”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

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请联系这则材料,自选一个角度,自定一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或叙述经历,抒发情感;或发表见解,畅谈感悟;或引发联想,驰骋想像……

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

18.题目:

家事

要求:

1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

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

3题目或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者,请用“某某”代替。

19.以“我想唱首歌”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