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名词解释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958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04名词解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904名词解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904名词解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904名词解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904名词解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04名词解释1.docx

《904名词解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04名词解释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04名词解释1.docx

904名词解释1

904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随着认知论的兴起,心理学定义又改为“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

心理学家研究行为的目的是探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研究方法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2、情绪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当人理解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

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

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人产生情绪时一般都具有动机的特性,而动机倾向的增强因素往往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所以能够把这两种心理事件合在一起称为动机情绪过程。

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持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4、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有可能出现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5、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实行是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6、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描述记录的研究方法。

7、调查法调查法以提问的方法,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想法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

8、个案法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通常收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

9、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实验要求在控制的条件下实行,以排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的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

10、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使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的方向上改变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过程,包括其他人和团体的社会影响。

11、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某一时刻与人体相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

1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关于环境的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

个人的行为不但受社会环境中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发生在更大范围

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

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包括5个子系统。

13、从众从众是指个人的观点和行为因为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从众的原因主要有:

人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

14、服从

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服从是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下做出自己本不愿意做的行为,在外在压力下被迫发生。

15、社会促动

社会促动又称“社会助长”,是指人体因他人在场二提升活动效果的现象。

16、社会懈怠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因为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视为一个总体时所产生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17、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融入群体情景的现象。

人们无论是高兴或是愤怒的,在大规模的、互不理解的人群中,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个性,似乎把“自己”交给了整个人群的情绪和行为,这是一种去个性化的现象。

18、毕生发展

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这里的变化是指生理和心理的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变化,而不包括十分短暂的临时的变化。

19、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实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

20、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指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的实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研究方法。

21、依恋

依恋是婴儿依附于养育者(大多是母亲)的一种社会情绪性联系。

依恋关系不是先天预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一些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亲子联结。

出生后婴儿逐渐对那些

给予舒适的身体接触、熟悉且对其需求有反应的人形成依恋。

22、同化同化是指用个体现有的图式去理解新的经验的过程。

图式是个体灌注经验的心理模具,如儿童头脑里关于猫、狗、书、爱等概念。

皮亚杰认为同化是主体将外界刺激或新经验有效的整合于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它与顺应一起构成人类认知活动两个同时存有、互为补充的方面。

23、顺应

顺应是主体改造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合新情境的过程。

它与同化一起构成认知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常出现于主体遇到不能以原先的图式适合新环境的条件下。

顺应有利于增强主体的通话水平,促动个体认知的发展。

24、感觉运算阶段

感觉运算阶段(0-2岁)是皮亚杰划分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在这个阶段中,初生婴儿只能通过“这里”与“现在”此时此地来理解这个世界,只有那些能感觉到和接触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对婴儿来说,当小球不再被看见、触摸到或咀嚼到,它就不存有。

到了第二年末,婴儿才理解到滚入床下的小球仍然在床下,仅仅眼睛看不见而已。

按皮亚杰的解释,这表示2岁的婴儿已经理解了物体永存性。

到了感觉运动期末,婴儿开始获得语言,并迅速从感觉运动期向下一个较高的认知发展阶段发展。

25、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是皮亚杰划分的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

在皮亚杰看来,这个阶段,儿童更多依据是感觉而不是逻辑。

皮亚杰用守恒实验的结果来加以证明。

在这类的一个实验中,给儿童表现的两个玻璃杯,装着相同数量的水,实验者当着孩子的面将一个玻璃杯中的水倒入一个高而细的试管中,然后让儿童判断这两个容器中水的数量多少。

这个时期的儿童会依据两个容器的表面现象(高、矮)的感知来回答。

同时还表现为,总是从他自己的观点看世界,不能从别人的观点知觉事物。

会认为捂住了自己耳朵,别人就会听不见,用手蒙住自己的眼睛,自己就不会被别人看到。

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26、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是皮亚杰划分的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第三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此阶段的儿童已具有逆向性和互反性,在此基础上儿童逐渐获得类的概念,理解逻辑关系。

27、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是皮亚杰划分的认知阶段的四个阶段中的第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在这个阶段中,个体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具有抽象的性质,能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根据各种可能得假设或命题实行运算,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形成组合系统和内转换群两种形式运算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到这个阶段,其思维发展已基本成熟。

28、他律道德

他律道德是皮亚杰划分的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大约出现在5-8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

这个阶段的儿童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体性,以道德实在论为基础。

29、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是皮亚杰划分的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约始于9岁以后,约在

小学中年级。

这个阶段的儿童道德判断受主观价值标准支配,具有主体性,已理解到规则是共同约定且能够接受的。

在行为责任的判断上,倾向于主观责任,即依据行为的主观意向实行判断。

在惩罚的公正性上,倾向于报复性惩罚,且认为犯错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之间有密切联系。

在公正的概念上,不再以服从与否而以公平或平等与否为标准,并逐渐过渡到以公道与否为标准。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他律期过渡到自律期的原因有二:

一是理解的发展逐步削弱啦自我中心主义倾向;二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同伴建立真正的社会交往关系,角色承担和角色扮演水平有所增强。

30、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4-10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个体道德发展的第一个水平。

在该水平上,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基于行为对于行为者个人的惩罚性或奖励性的结果,而不是基于行为与社会规则和习俗的关系。

包括了个体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为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必须无条件服从。

第二阶段为工具性相对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遵从规则是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目标,对他人的观点有一定的考虑,但以他人为定向的行为仅仅为了获得回报。

前习俗水平的儿童已理解到任何问题都是多方面的,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

31、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10-13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得个体道德发展的第二个水平。

在该水平上,儿童的道德判断基于个人努力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是为了赢得他人的赞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能清楚的意识到并考虑他人的观点。

32、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个体道德发展得第三个水平。

在该水平,个体道德发展趋于成熟,一般要到青年末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实际上很多成年人也未能达到。

道德判断基于社会契约和民主的法律或伦理和公正的普遍原则,即使这些原则和现行法律或权威人物的规定有冲突。

33、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自己能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相区别而存有,以及自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心理过程,亦即个人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

埃里克森认为,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是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个体发展的任务。

进入青春期:

个体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就要使两者达到统一。

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前期发展阶段所建立的信任感、自主干及主动感直接相关。

若顺利完成前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容易建立,对诸如“我是谁”“我将去往何方”的问题不会再感到困惑彷徨,并由此顺利进入成人期。

若不能顺利完成前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难以建立,会导致自我同一性混乱,妨碍人格的正常发展。

r>A申换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需要就得到了满足。

35、动机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实行活动,并导致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

36、诱因

诱因是指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

有机体不但仅是因为内驱力的驱使才被迫活动的,外部刺激也能激起有机体的活动。

37、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是关于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的关系的规律,又称为“倒U型理

论”。

它反映了激动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38、生物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后嗣等的需要。

动物也有这类需要。

39、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对劳动、交往、成就、奉献的需要等。

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的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40、感觉

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体验或觉知。

感觉使个体觉知到刺激的存有,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

41、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感觉阈限是感受性衡量指标,是感觉器官知范围的临界点的刺激强度。

它包括感官能感知的刺激强度和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异,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42、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亦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是感受性指标。

其值等于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的平均数。

43、感觉适合感觉适合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

如从暗处走到明处,受到阳光刺激,起初几秒钟什么也看不清,但很快就改变了。

44、感觉后效感觉后效是指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的感觉现象。

45、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不同的刺激作用于统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

它广泛存有于视觉、温觉和味觉等各种感觉通道之中能增强主体的感觉差别,有利于更好的辨别物体。

46、知觉

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有的,感觉信息一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生。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实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47、知觉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指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所以发生相对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的知觉特性。

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很普遍。

48、知觉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甚至当某些部分被遮盖或抹去时,人们也能够将零散的部分组织成完整的对象。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

49、知觉对象性

感觉系统提供的是关于光、色、声等个别刺激特征或属性,但人们知觉到的是一个对应着某种形状、质地、大小和位置的完整而具体的图形,是那些个别属性的统一体。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对象性或选择性。

50、知觉理解性知觉过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对于知觉的对象以自己的过去经验给予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实行命名或归类,即赋予对象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这个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51、空间知觉

人们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察

觉即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空间知觉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视觉和听觉。

52、视空间知觉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单眼线索主要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则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53、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情和运动的知觉,人们对时间的知觉是建立在对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变化的经验基础上的。

54、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客体或客体的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速度的知觉,其对有机体的意义不言而喻。

运动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交互作用,所以运动知觉与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密切相关。

55、错觉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不同于幻觉。

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正常现象。

严格来说,任何知觉都带有某种错觉。

56、意识

意识是指个体的觉知状态,即对人们自身、对外界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57、前意识人们头脑中很多当前不在意识之中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能够把它带到意识中。

但如果你想回忆的话,就能够把它们回忆起来,这时这些记忆便成为你意识中清晰的组成部分。

对这些记忆的意识被称为前意识。

58、注意注意是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茨基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注意和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注意是以清晰鲜明的形式让数个同时作用于人们的刺激依次通达人们的意识。

59、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一时刻指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的注意。

60、集中性注意集中性注意是指个体的意识不但指向于一定的茨基,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的注意。

集中性注意包含警觉和搜索。

61、分配性注意分配性注意是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注重或能操作几项任务的注意。

很多任务通过大量的练习就会使任务变得简单、容易,只需稍加注意就能够,这时任务的操作已经自动化了。

个人在操作自动了任务的同时还能够操作其他任务。

62、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63、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种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且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

64、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亦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苏联心理学家多布雷宁提出。

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来、为人所持有,是更高级的注意。

65、学习学习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的定义蕴含三层意思:

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虽然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学习本身,但从其外在的行为改善和个人的饮食行为、对待工作方式等待人接物中,推断出其行为潜能的改变。

66、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是一种强调刺激-反应联结在个体学习过程中得作用的学习理论,是行为注意在学习领域的应用,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发生时刺激与刺激或反应与结果联结的形成,又称为学习的行为论。

联结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或反应速度、发生频率或形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67、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是一种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个体学习的理论,着重研究知识和技能的

习得、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及信念等。

该理论认为,即便是刺激与刺激的联结、反应与结果的联结会产生学习,但这种学习也包含心理成分。

用联结学习不能解释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内部原则。

根据认知论,学习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现象,能够从人们说出的话和做过的事情中推断出来。

认知论研究的中心课题是信息的心理加工,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加工的结构,信息的获得、组织、编码、激活、储存、提取和遗忘等。

认知理论家门一致认为,在学习过程张,心理过程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68、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只凭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后果的观察,就能够学到类似行为的学习。

69、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学习迁移广泛存有于知识、技能的各种学习活动中。

学习迁移有多种形式:

正迁移和负迁移。

前一种学习有助于后一种学习的现象称为正迁移;前一种学习防碍了后一种学习的现象称为负迁移。

70、记忆

时间、意象、观点等信息的心理机

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前者指

后者指对知觉形象或记忆表象实

记忆是指原先的刺激不复存有时所保持的相关刺激、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71、表象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

行一定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72、识记

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有时所保持的相关刺激、事件、意象、观点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载人。

识记具有选择性。

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被识记。

73、回忆回忆是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

回忆是记忆的基本过程之一,是恢复经验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提取,是指在需要的时候将编码储存有记忆中的信息,基于解码输出并通过反应表现出来的历程。

74、保持

保持是已记过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过程,即信息的储存。

储存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保持是记忆的基本过程之一。

通过保持,人对识记的信息实行主动的加工,做自己的知识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持续地更新和丰富。

75、情景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个人以亲自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长时记忆的一种,与语义记忆相对。

76、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

语义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77、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是指过去经验的有意识的反映。

加工过程受意识机制控制。

其表现形式有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

雅可比等认为,其受加工水平影响,如语义加工对外显记忆有促动作用。

78、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

它是信息记忆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进入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

79、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记忆类型之一,是保持短暂且容量有限的记忆。

一般保持时限在20秒--1分

钟之间,记忆容量为5-9个信息单位。

80、再认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是识记和保持过程的结果,也是识记和保持成绩的最度。

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取决于队员事物记忆的巩固水准和当前事物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相似性。

81、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内容是保持时间相对较久的信息。

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身。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构成了人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

82、前摄记忆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再现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与“倒摄抑制”相对。

并非出现在任何前后两种学习材料之间。

与材料的相似水准、材料有意义的水准、学习成绩以及两种材料之间间隔的时间等因素相关。

83、倒摄记忆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再现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与“前摄抑制”相对。

研究表明,先后学习的两组材料之间的相似性、两者学习的巩固水准、先后两次学习及回忆测试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后学习材料的难易水准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倒摄抑制的效果。

84、舌尖现象舌尖现象指的是明明知道某件事,但一时回忆不出来的情况。

这现象是因为来自环境或主体自身的一些干扰因素引起的暂时性抑制造成的。

85、思维思维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相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在心理学中,是指使用观点、表象、符号、语词、命题、记忆、概念、信念的内隐的认知操作或心智操作。

86、分析分析是指把复杂问题的整体分解成可处理元素的思维过程。

与“综合”相对,是人的基本思维过程之一。

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它得组成部分,或分出事物的个别特性的过程。

87、聚合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与“发散思维”相对。

其特点是闭合性,得到的结果总是确定的,而且不能摆脱旧经验的束缚。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条理性,即将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聚集起来,使其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地获得一个准确答案。

88、综合

综合是指把各元素集中在一起,进而组合成为有用的东西的思维过程。

与“分析”相对,是思维过程的一种。

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的联系和关系综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智力操作。

89、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

只有存有着几种解决方案,或仅有一个准确答案但没有人知道,或不是人们都同意这是最好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有发散思维。

90、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并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并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