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866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docx

《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docx

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

3D数据设计通用规范

1总则-------------------------------------------------------------------------------------------3

1.1目的-----------------------------------------------------------------------------------------3

1.2适用范围-----------------------------------------------------------------------------------3

1.3术语-----------------------------------------------------------------------------------------3

2圆角设计-------------------------------------------------------------------------------------3

2.1A面圆角-------------------------------------------------------------------------------------3

2.2B面圆角-------------------------------------------------------------------------------------5

3间隙段差-------------------------------------------------------------------------------------6

3.1间隙分类-----------------------------------------------------------------------------------6

3.2段差分类-----------------------------------------------------------------------------------7

3.3通用间隙段差参--------------------------------------------------------------------------7

4翻边------------------------------------------------------------------------------------------10

4.1翻边的类型-------------------------------------------------------------------------------10

4.2各类型翻边的设计要-------------------------------------------------------------------11

5固定机构-------------------------------------------------------------------------------------13

5.1螺钉及螺钉-------------------------------------------------------------------------------13

5.2螺钉及其他配合紧固件----------------------------------------------------------------15

5.3卡扣----------------------------------------------------------------------------------------16

5.4基座----------------------------------------------------------------------------------------18

5.5凸台和凹台-------------------------------------------------------------------------------18

6定位机构------------------------------------------------------------------------------------19

6.1定位机构及其要求----------------------------------------------------------------------19

6.2边界限位及其要求----------------------------------------------------------------------20

7零件刚强度---------------------------------------------------------------------------------22

7.1零件壁厚----------------------------------------------------------------------------------22

7.2局部增加零件壁厚----------------------------------------------------------------------23

7.3零件表面形状----------------------------------------------------------------------------23

7.4加强筋-------------------------------------------------------------------------------------23

8分型线---------------------------------------------------------------------------------------25

8.1分型线的位置要求----------------------------------------------------------------------25

8.2分型线的段差要求----------------------------------------------------------------------25

8.3滑块线、抽芯线--------------------------------------------------------------------------26

8.4分型线的其他要求----------------------------------------------------------------------26

9零件脱模------------------------------------------------------------------------------------26

9.1皮纹面的脱模要求----------------------------------------------------------------------26

9.2非皮纹面的脱模要求-------------------------------------------------------------------27

10数据检查----------------------------------------------------------------------------------27

10.1第一轮数据检查-----------------------------------------------------------------------27

10.2第二轮数据检查-----------------------------------------------------------------------28

10.3第三轮数据检查-----------------------------------------------------------------------28

10.4数据检查顺序--------------------------------------------------------------------------28

11数据交付----------------------------------------------------------------------------------29

11.1数据的格式-----------------------------------------------------------------------------29

11.2数据的装配-----------------------------------------------------------------------------30

 

1总则

1.1目的

1.1.1提高研发中心数据设计质量。

1.1.2提高数据评审效率、减少设计成本。

1.1.3统一研发中心设计人员设计规范。

1.1.4快速培养新进人员使之适应研发中心设计工作。

1.2适用范围

1.2.1仅限于XXXX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内部参阅与引用。

1.2.2主要适用于汽车内饰注塑零件的设计如仪表板总成、副仪表板总成的设计。

此处所述汽车应包含但不限于乘用车、大中小型巴士以及轻重型卡车。

1.2.3其他内饰零件如门护板、立柱、门槛护板等亦可参考本规范。

1.3术语

圆角

同弦长圆角

C角(长度/长度定义,长度/角度定义)

G1连续

G2连续

翻边

筋(筋位)

基座

凸台

凹台

阴阳台

包络

卡接面

中心距

螺钉柱

定位柱

 

2圆角设计

2.1A面圆角

2.1.1A面圆角一般采用同弦长圆角,保持圆角连贯性,以圆角边缘弦长为度量。

一般情况下,A面的特征圆角应满足法规与客户造型要求,A面工程圆角与间隙段差相关,其要求在间隙段差规范中叙述。

所谓A面特征圆角指可以独立存在,主要涉及造型与法规要求。

所谓A面工程圆角指一般不独立存在,主要两个零件之间的配合,与零件分块相关。

这里所提及的法规主要指内部突出物法规。

具体要求及试验方法见法规资料库。

2.1.2几个A面特征圆角经验值参考

图示

位置描述

特征圆角建议值(弦长)

备注

IP侧面边缘

≥6

前围

≥10

帽檐顶部

≥4

组合仪表罩内圈边缘

1.5或2

与转向柱护照对应的边缘

2

2.5

3

左下面板小置物盒四角

A=20

B=15

副仪表板后盖板边缘(包括扶手)

≥20

2.1.3A面圆角的要求

2.1.3.1一般情况下,A面圆角需要设计成同弦长。

2.1.3.2某些A面圆角可以渐变,但渐变趋势要求均匀。

渐变均匀的圆角渐变不均匀的圆角

2.1.3.3弦长大于2mm的圆角边缘要求G2小于0.01。

弦长小于2mm的圆角要求G1小于0.01。

2.1.3.4圆角与圆角的过渡圆角要求G2小于0.01,同时张力(Tension)适度。

即过渡圆角需要饱满,不能塌陷。

正常圆角塌陷圆角

2.1.3.5类似于下图的圆角与圆角之间的特征面一般要求均匀。

特殊地方可以渐变,但渐变需要均匀。

特征均匀特征渐变均匀

2.1.3.6同类零件的相同部位圆角应保持一致。

2.1.3.7当一个特征圆角分属不同零件时,为保持特征的一致性,应尽量保证圆角边缘线对齐。

 

对齐状态

非对齐状态

2.2B面圆角

2.2.1B面一般都需要设计R圆角,设计圆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凹小凸大,即凹陷处设计小R角,凸出处设计大R角。

2)等壁厚原则,即设计完R角后,R角处的壁厚应与基本壁厚保持一致。

但是,当A面圆角小于壁厚时,导致B面无法按等壁厚原则设计圆角,此时应统一设计R0.5圆角。

3)B面R角的一般取值:

凹角取R0.5,对应凸角取R(0.5+T),T为零件基本壁厚。

2.2.3出现以下情况时,不设计R角。

1)分型线处

2)所有影响外表面缩印的筋位、翻边、结构。

3)所有翻边外圆角小于基本壁厚的内侧,如右图所示位置。

4)螺钉柱或定位柱顶端。

5)加强筋的顶端。

6)圆孔或长圆孔边缘。

2.3一些与工程相关的圆角要求

2.3.1某些地方关系到用户体验,必须设计圆角过渡。

如乘客下护板(左下面板)下边缘、各种手动操作处(抠手)、地图袋边缘等。

这些地方的圆角设计应使翻边边缘形成一个大致的半圆形。

如右图。

2.3.2搪塑表皮侧面可以设计R0.5,如下图。

其他圆角必须大于或等于R1。

与封料相关地方建议统一设计成R1。

3间隙段差

一般情况下,我司作为供应商应有责任与客户一起制定每个项目的间隙段差。

每个项目都有其特殊性,间隙段差不可能完全通用。

但是,按照经验,有些零件配合的间隙段差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3.1间隙的分类

这里描述的间隙有两个:

视觉间隙与实际间隙。

视觉间隙人眼可直接感受,有时也可测量,与产品主观评价有关。

实际间隙主要用于工程度量,一般主机厂的质量部门以此为评价依据。

如下图。

说明:

1)D为两零件的视觉间隙,即B零件圆角下边缘与A零件间隙基准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2)d为两零件的实际间隙,即B零件最外边缘与与A零件间隙基准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3.2段差的分类

段差测量方法首先要按客户要求,当客户没有具体要求情况下,应以我司定义执行。

一般情况下,段差与两零件边缘平行度有关,当两零件边缘平行时,零件段差如下图所示:

说明:

L为两零件之间的段差,即两零件边缘未倒角前延长线的距离。

当两零件边缘不平行时,零件段差如下图所示:

说明:

L为两零件之间的段差,即两零件未倒角前顶点在基准线方向上的最小距离。

3.3通用段差参考。

下表中所列举的间隙段差经验值可以作为设计时参考,在满足客户要求情况下,按其执行。

图示

代号

位置说明

类型

取值

A

挡风玻璃与IP

间隙

5.0

A

IP与A柱

间隙

1.0

(搪塑0)

B

IP

弦长圆角

1.0

A

侧盖板与门框密封条

间隙

2.5/3.0

B

门框密封条有效压边

长度

≥8.0

A

门护板与侧盖板

间隙

6

A

仪表板或左下面板与侧盖板

间隙

0.5

B

仪表板或左下面板与侧盖板

段差

≥1.5

C

侧盖板

弦长圆角

1.5

D

侧盖板

弦长圆角

≥3

A

组合仪表罩与组合仪表玻璃面

间隙

1.5

A

转向柱护罩上极限与组合仪表罩

间隙

≥5

A

转向柱护罩侧面与下部面板

间隙

8

A

前挡除霜风口格栅

格栅距离

13--15

B

前挡除霜风口格栅上端

宽度

2.5

C

前挡除霜风口格栅下端

宽度

3

D

前挡除霜风口格栅

圆角

1

A

杂物箱外盖与右下面板

最小间隙

1.5

B

杂物箱外盖与右下面板

最大间隙

1.8

C

右下面板

弦长圆角

1.5或2.0

D

杂物箱

弦长圆角

1.5

E

杂物箱外盖与右下面板

段差

1

A

杂物箱扣手与杂物箱外盖

间隙

1.5

B

杂物箱扣手与杂物箱外盖

段差

1

C

杂物箱

弦长圆角

4

D

抠手

弦长圆角

3

A

仪表板与副仪表板

间隙

0.5

B

仪表板与副仪表板

段差

0

C

仪表板

弦长圆角

1

D

副仪表板

弦长圆角

1

A

扶手与副仪表板

间隙

3

B

扶手与副仪表板

段差

3

C

扶手

弦长圆角

3

A

后面板与副仪表板

间隙

0.5

B

后面板与副仪表板

段差

0.8

C

副仪表板

弦长圆角

0.5

D

后盖板

圆角

0

4翻边

4.1翻边的类型

翻边关系到零件强度、零件边界限位、零件外观品质,因此有必要对零件翻边的设计作出规范。

根据翻边与零件本体夹角的大小分三种情况分别加以区分。

当零件需要设计翻边时,这个零件翻边处会存在由两张面构成的夹角α,设计何种类型翻边取决于α值。

下图列举了几种典型的情况。

4.2各类型翻边的设计要求

4.2.1当翻边与零件本体夹角α大于90°时,如下图所示。

在不受其他零件或其他特殊结构影响下,所有有外观要求的零件务必按照下表中所规定的参数设计此类型的翻边。

无外观要求零件的翻边按照等壁厚设计。

材料

T

L

t1

t2

PP或ABS或PC+ABS

3.0

3.0

2.0

1.8

5.0

2.2

1.8

8.0

2.5

1.8

2.5

3.0

2.0

1.5

5.0

2.0

1.5

8.0

2.0

1.5

注:

单位为mm。

以下所述相同。

4.2.2当翻边与零件本体夹角α在90°至70°之间时,如下图所示。

在不受其他零件或其他特殊结构影响下,所有有外观要求的零务必按照表2-2中所规定的参数设计此类型的翻边。

无外观要求零件的翻边按照实际要求设计。

材料

T

L

t1

t2

PP类

3.0

3.0

1.8

1.2

5.0

1.8

1.2

8.0

1.8

1.0

2.5

3.0

1.6

1.2

5.0

1.6

1.0

8.0

1.6

0.9

ABS(或PCABS)类

3.0

3.0

2.0

1.5

5.0

2.0

1.5

8.0

2.0

1.2

2.5

3.0

1.8

1.2

5.0

1.8

1.2

8.0

1.8

1.0

表2-2

4.2.3当翻边与零件本体夹角α小于70°时,强行设计翻边,则零件翻边底部壁厚较厚,容易在表面产生缩印,如下图所示。

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翻边进行局部减胶处理,减胶后,为防止强度减弱,可以在减胶位置设计加强筋,如下图。

在不受其他零件或其他特殊结构影响下,所有有外观要求的零件务必按照表2-3中所规定的参数设计此类型的翻边。

无外观要求零件的翻边按照实际要求设计。

材料

T

L

t1

t2

PP类

3.0

3.0

1.0

0.9

5.0

1.0

0.85

2.5

3.0

0.85

0.75

5.0

0.85

0.75

AB(或PCABS)类

3.0

3.0

1.2

1.1

5.0

1.2

1.1

2.5

3.0

1.0

0.9

5.0

1.0

0.85

以上三种类型翻版各有几组取值方案,同一类型零件如中控面板和空调面板、左下面板和右下面板在设计翻边时尽量按照同一组取值方案设计。

5固定机构

本规范主要对常规汽车塑料零件的连接固定机构的设计作出规范,主要为螺钉与卡扣。

5.1螺钉及螺钉柱机构

目前我司所使用的螺钉规格较多,各子公司都有差异,为便于设计人员参考,现将各子公司常用的紧固件创建成数据库,作为本规范的一部分。

设计时可作为参考依据。

数据库分为清单与3D数据两部分。

清单与数据一一对应。

3D数据同时表达紧固件与其连接的结构。

设计人员设计参考时必须同时调用。

不可单独调用紧固件或其连接机构。

5.1.1不同规格的螺钉对应不同螺钉柱与螺钉孔,设计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型号螺钉及其对应配合结构。

同一零件或同一类型零件尽量选用相同规格。

同时,为方便管理,提高效率,避免在同一项目中选用过多的螺钉规格。

在选用螺钉固定机构时,务必遵循以下规范:

1)仪表板本体优先使用盘垫尖头4.8*16或盘垫平头4.8*10两种规格的螺钉。

2)中控面板总成、副仪表板面板、杯托面板总成、大尺寸的装饰条或装饰面板优先使用盘垫尖头4.8*16或盘垫平头4.8*10两种规格的螺钉,4*10规格的螺钉可以作为备选。

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M4以下规格螺钉,但必须统一使用。

3)小尺寸的装饰圈优先考虑卡接或焊接等其他工艺来紧固,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M3.5以及更小规格的螺钉,但必须统一使用。

4)钢琴烤漆、电镀、水转印等特殊表面处理工艺的零件使用螺钉连接时必须设计基座,禁止螺钉柱直接与外表面连接。

5.1.2一般情况下,螺钉柱与零件壁厚连接的部分需要设计基座(Doghouse)。

数据库已经表达。

设计时可以直接调用。

当螺钉柱无法设计基座,必须与零件壁厚直接连,且对零件外观有影响时,应遵循以下规范:

1)螺钉柱高度不宜过高,应不超过15mm。

螺钉在紧固状态时,螺钉最下端与本体间隙不小于1.5mm,如右图。

2)应尽量放置在外表面有特征的区域如圆角、台阶,或正常情况下不可视区域。

3)任何情况下,螺钉柱边缘不应接触或靠近零件翻边、筋位。

螺钉柱外表面应与翻边或筋位保持2mm以上间隙。

如右图D所示。

4)螺钉柱与零件连接处尺寸应按下图和表执行。

图示

材料

T

螺钉规格

d1

d2

d3

ϕ

备注

PP

2.5

M3

2.3

4.7

4.5

3.5

除非设计基座,壁厚2.5零件禁止使用ϕ4及其以上螺钉连接柱

M3.5

2.8

5.2

5.0

4

3

M3

2.3

4.9

4.7

3.5

M3.5

2.8

5.4

5.2

5

M4

3.2

5.8

5.6

5

M4.8

4.0

6.6

6.4

6

PC+ABS

2.5

M3

2.5

5.1

4.9

3.5

除非设计基座,壁厚2.5零件禁止使用ϕ4及其以上螺钉连接柱

M3.5

3.0

5.6

5.4

4

3

M3

2.5

5.3

5.1

4

M3.5

3.0

5.8

5.6

4

M4

3.4

6.2

6.0

5

M4.8

4.3

7.1

6.9

6

 

另,沉头螺钉除遵循以上原则外还有部分特殊要求:

1)沉头螺钉紧固状态下,螺钉头平面需要段入安装平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