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9834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docx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docx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100题(总16页)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答:

对于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以后发生的感染才属于医院感染。

8.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答:

对于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自病人入院时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9.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吗?

答: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10.何谓医院感染监测?

答:

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1.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答:

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主要是:

(1)掌握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基础特征,提供医院感染的本底率。

(2)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率。

(3)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暴发。

(4)利用监测结果,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的认识及执行感染控制措施的依据性。

(5)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12.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根据其监测范围可分为哪几类?

答: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根据其监测范围可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两类。

(1)全院综合性监测:

指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2)目标性监测:

指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13.消毒灭菌的原则?

答: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可复用诊疗器具使用后应先清洗,然后消毒或灭菌。

(3)根据物品性能选择消毒灭菌方法,首选物理灭菌方法(高压灭菌)。

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时间以及使用方法。

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6)对已消毒灭菌的医疗器具应妥善包装保存,防止再污染。

14.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哪三类?

答:

分为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1)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高度危险性物品使用前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必须达到中水平以上的消毒。

(3)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15.消毒灭菌水平分哪几级?

答:

(1)灭菌水平:

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保证水平。

(2)高水平消毒: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3)中水平消毒: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

(4)低水平消毒: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等方法。

16.医疗机构对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如何管理?

答:

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有消毒供应中心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17.外来医疗器械如何处理?

答:

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消毒、灭菌。

18.紫外线消毒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

(1)紫外线消毒前,首先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室内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2)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管表面清洁,每周用75%酒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3)室内紫外线消毒时间应至少30分钟,定期测试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当强度<70μW/cm2时应更换灯管,使用时间超过产品规定时限时也应更换灯管。

更换紫外线灯管应有记录。

19.使用中消毒剂卫生学标准?

答:

使用中消毒剂卫生学标准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0.使用中的灭菌剂卫生学标准?

答:

使用中的灭菌剂卫生学标准是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1.需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的常见项目有哪些?

答:

需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的项目有:

(1)使用中的消毒剂。

(2)紫外线辐照强度。

(3)消毒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

22.需进行灭菌效果监测的常见项目有哪些?

答:

需要进行灭菌效果监测的项目有:

(1)使用中的灭菌剂。

(2)各种灭菌设备。

(3)灭菌后物品,如灭菌内镜、内镜附件等。

23.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有哪些?

答:

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主要有:

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血液净化透析液及透析用水、口腔用水等。

24.何谓医院感染暴发?

答: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25.医疗机构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应如何报告?

答:

当临床科室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医疗机构在调查确认后2h内向上级主管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当属于法定传染病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

26.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是什么?

答:

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是:

(1)控制并积极治疗感染源。

(2)切断感染途径。

(3)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

(4)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还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

(5)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

27.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

答:

(1)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28.何谓标准预防?

答:

标准预防——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摸,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9.标准预防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可被传播的传染源,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不论是疑似或确诊有感染。

(3)目的是预防感染源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传播。

30.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

答:

(1)洗手及手消毒。

(2)戴手套、帽子、口罩、防护眼罩或面罩、穿防护服。

(3)医疗器械及设备清洁消毒灭菌。

(4)环境清洁消毒。

(5)防止锐器伤,正确地处理医疗废物。

31、什么是保护性隔离措施?

答:

保护性隔离措施:

是指为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它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32、临床工作中什么情况下应戴护目镜?

答:

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在有可能发生喷溅而污染医务人员头面部皮肤黏膜时应戴护目镜。

33.何谓手卫生?

答: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34.在什么情况下应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是什么)

答:

执行手卫生时,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是: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选择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首选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35.医务人员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或手卫生的指征)

答: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污染物品后。

(7)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6.WHO提出的“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什么?

答:

“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指:

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应执行手卫生。

37.如何正确地洗手?

答:

洗手时,应先用流动水使双手充分浸湿;在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臂、手指和指缝;而后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最后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用干手巾或纸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具体揉搓步骤为: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交换进行;

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⑷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速干手消毒方法:

用含醇手消毒剂,取适量的产品倒于掌心,然后根据上述步骤揉搓,直至手干。

38.什么是隔离?

答:

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由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39.隔离标识有哪些

①蓝色:

为接触传播的隔离;②粉红色:

为飞沫传播的隔离;③黄色:

为空气传播的隔离。

40.普通病区有哪些隔离要求、

答:

普通病区的隔离要求有:

(1)在病区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房。

(2)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3)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4)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5)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张;双排不应超过6张。

41.个人防护用品指的是什么?

答:

个人防护用品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答: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或直接更换专用隔离鞋。

42.何谓空气传播?

答:

空气传播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直径≤5p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43.何谓飞沫传播?

答;飞沫传播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直径>5p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疾病传播。

44.何谓接触传播?

答:

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导致的疾病传播。

45.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原则是什么?

答: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直接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记,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4)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5)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6)医用建筑布局、流程合理。

46.对经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如何隔离?

答;对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麻疹、水痘等)患者的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1)应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

(2)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3)门急诊应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或疑似患者,并将其隔离。

(4)除非在负压病房内,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定期更改;并限制患者活动范围。

(5)应严格空气消毒。

47.接触经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答:

当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患者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应做到:

a)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使用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b)进入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病房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c)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48.对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如何隔离?

答:

对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患者 的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如条件有限,可将感染或定植相同感染原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床间距>1m。

优先安置重度咳嗽并有痰的患者。

(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隔离。

(3)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4)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医用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5)加强通风。

49.接触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答:

当接触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应做到:

 

d)进入隔离病室应戴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e)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物品。

50.对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如何隔离?

答:

对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当条件受限时,可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

(2)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3)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51.在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答;当接触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患者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应做到:

(1)进入隔离室,应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并穿隔离衣:

接触甲类传染病患者应穿防护服。

(2)离开隔离室前,应脱去隔离衣或防护服,摘除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

(3)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52.何谓灭菌?

答: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

53.何谓消毒?

答: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54.消毒因子作用水平可分几级?

答:

根据消毒因子的强度及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将消毒因子作用水平分为四级,即灭菌、高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和低水平消毒。

55.根据污染后的危害程度,医院医疗用品如何分类?

答:

根据污染后导致的危害程度,可将医院物品分为三类,即:

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56何谓高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答: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57.何谓中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答: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58.何谓低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答: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59.医院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是:

(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2)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照先消毒、后清洗或灭菌的相关要求处置。

(3)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4)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清洁;当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再进行清洁与消毒。

60.如何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答: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的原则是:

(1)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高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

61..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未经清洗直接消毒灭菌能达到效果吗?

答:

不能。

如果医疗器械使用后不清洗或清洗不彻底,微生物会在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将影响消毒因子的穿透,造成消毒灭菌失败。

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

62.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哪些?

答:

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

(1)灭菌方法:

包括热力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使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的低温灭菌方法等。

(2)高水平消毒方法:

包括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法和使用含氯制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的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方法。

(3)中水平消毒方法:

包括使用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氯已定碘等)、醇类、酚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

(4)低水平消毒方法:

包括使用季铵盐类(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氯已定)等消毒剂的消毒方法。

63.使用化学消毒剂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

使用化学消毒剂应注意:

(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消毒剂。

(2)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

(3)准确配置消毒剂。

使用中途不应添加消毒剂。

(4)注意配置后消毒剂的使用期限,不过期使用。

(5)消毒前物品应清洁、干燥。

(6)消毒物品应与消毒剂充分接触。

(7)存放消毒剂的容器要清洁。

(8)不得将消毒液用作保存器械。

(9)定期监测消毒液浓度。

64.手术器械、穿刺针等医疗用品如何消毒?

答:

手术器械及穿刺针等医疗用品需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消毒。

68.换药碗应采用何种消毒方法?

答:

换药碗用于清创或手术切口的换药,与破损皮肤和组织接触,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消毒。

69.启用后的药液最长不得超过多少时间?

答:

抽出的药液最长不得超过2h;作为溶媒启封抽吸的无菌药液,最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h。

使用中一旦污染,应立即废弃。

建议使用小剂量包装溶媒。

70.可重复使用的雾化器螺纹管、呼吸机管路等应如何消毒?

答:

可以采用热力消毒,也可采用化学浸泡消毒,如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再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

注意:

消毒前一定要先清洗。

71.用后的体温表如何消毒处理?

答:

可以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如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再用灭菌水冲净、干燥备用。

72.止血带需要消毒吗?

答:

常规止血带只需要清洗干净、干燥备用,如有可视污染物的可消毒处理。

73.血压计袖带应如何处理?

答:

常规只需清洗干净,有可视污染物时,清洗后可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洗净后干燥备用。

74.听诊器如何消毒处理?

答:

听诊器一般只需要清洁处理,被污染的听诊器可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

75.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什么情况下视为污染不能再使用?

答:

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试用前,如果发现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完全、外包装潮湿、超过有效期、包装物破损等视为污染不得使用。

76.病室的空气需要每天消毒吗?

答:

普通病室空气不需要常规消毒,每天开窗通风即可。

医疗机构应保持诊疗环境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具有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

77.医疗设备表面需要消毒吗?

答:

常规只需清洁,可定期或遇见污染时进行消毒。

78.何谓一次性医疗用品?

答: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不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

包括消毒或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和不需要消毒和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

如无菌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口镜、口罩、医用胶布等。

临床科室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等。

79.什么是血源性病原体?

答:

血源性病原体是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80.何谓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

答:

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医疗或相关工作中意外被血源性疾病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以及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而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

81.常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主要有哪些?

答:

常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HBV(乙肝)、HCV(丙肝)、HIV(艾滋病)、梅毒等。

82.预防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中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答:

预防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中的基本措施有:

(1)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

(2)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3)针对接触的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4)对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体免疫水平。

83.医务人员接触病原体时,其防护措施有哪些?

答: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防渗漏的口罩和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小心处理锐器,防止锐器刺伤。

84.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应采取哪些锐器伤预防措施?

答:

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预防锐器伤措施有:

(1)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2)建议使用具有安全防护装置的医用器械,以免刺伤。

(3)建议手术中使用容器传递锐器,以免造成医务人员的损伤。

(4)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套上针头套。

如确需回套,只能单手操作。

(5)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7)处理污物时禁止用手直接抓取及按压污物。

85.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如何正确进行局部处理?

答: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完整的皮肤或黏膜暴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