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练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92049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韵学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音韵学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音韵学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音韵学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音韵学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韵学练习题.docx

《音韵学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韵学练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韵学练习题.docx

音韵学练习题

音韵学练习题

第一讲

一,填空: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言发展观是明代陈第《毛诗古音考》提出来的*。

音韵学分为 古音学  , 今音学    , 等韵学  和北音学四个分支。

古音学以 《诗经》 音系作为研究对象;今音学以 《切韵》 音系作为研究对象; 等韵学 是音韵学中以古代语音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

二,名词解释

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它是古代汉语的语音学,是以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各个阶段音系之间的演变规律、古代的语音学理论等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三,简单介绍音韵学及其分支。

古音学-上古音(诗经,先秦)-先秦韵文以及谐声字

今音学-中古音(切韵,隋唐)-《切韵》系韵书及韵图

等韵学-古代语音学理论-韵图

北音学-近代音(元明)-《中原音韵》及同时期韵书韵图

第三讲

填空

*

唐宋三十六字母中次浊声母是 明微泥娘疑喻来日 。

十个全浊声母是 并奉定澄从邪床禅匣群。

代表零声母的字母是影。

古人所说的“五音”分别是 唇舌牙齿喉 。

古人所说的“重唇音”和“轻唇音”分别相当于现代语音学所说的 双唇 和 唇齿 。

古人所说的“舌头音”和“齿头音”相当于现代语音学所说的 舌尖中 和  舌尖前。

古人根据韵尾将韵母分为 阴声韵、阳声韵、和 入声韵三类。

*

将三十六字母按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的标准分为四类。

全清:

帮非端知精心照审影晓见

次清:

滂敷透徹清穿溪

全浊:

并奉定澄从邪床禅匣群

次浊:

明微泥娘喻疑来日

*

默写三十六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

牙音见[k] 溪[kh]群[g]疑[ŋ]

舌头端[t]透[th]定[d]泥[n]

舌上知[]彻[h]澄[]娘[]

重唇帮[p]滂[ph]並[b]明[m]

轻唇非[pf]敷[pfh]奉[bv]微[]

齿头精[ts]清[tsh]从[dz] 心[s]邪[z]

正齿照[t]穿[th]床[d]审[]禅[]

喉音影[t]喻[j]晓[x]匣[]

半舌来[l]

半齿日[n]

名词

字母: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

古代没有音标,古代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称作字母。

五音:

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音和切:

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能够拼出准确读音的反切。

类隔切:

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或声调不相同,拼不出准确读音的反切。

韵:

古人根据主要元音、韵尾、声调相同的标准将汉字归并成若干大类,分出的类称作韵。

韵部:

古人根据主要元音、韵尾相同的标准将汉字归并为若干大类,分出的类称作韵部。

直音:

用同音字注音

反切:

是一种注音方式,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合起来形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东,德红切。

分析问答

 

请分析韵母、韵、韵部几个概念的异同。

韵、韵摄、韵母几个概念的异同

韵头

韵腹

韵尾

声调

韵摄

韵母

 

请简单介绍古人所采用的几种注音方法。

譬况:

最早的注音方法。

是用打比方和描写发音状况来描写字音。

直音:

用同音字注音。

如:

服虔《汉书注》:

“栩音詡”“駣音桃”

反切、音和切、类隔切

音和切:

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能够拼出准确读音的反切。

如《广韵》“冻,都贡切”“毛,莫袍切”。

类隔切:

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或声调不相同,拼不出准确读音的反切。

如“鸡,古溪切”。

 

请用现代语音学理论解释古代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概念。

全清:

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

普通话中的声母:

b、z、d、j、f、s、x和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次清:

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

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全浊:

指发音时声母颤动、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全浊声母。

但在南方方言里如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都有全浊声母存在。

次浊:

指鼻音、边音、半元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m、n、l和零声母中的yw。

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浊。

第四讲

名词:

*1呼等:

“呼”是古代等图根据介音不同给韵母分的类,通常分“开”“合”两呼,没有[u]介音的韵母叫开口呼,有[u]介音的韵母叫合口呼。

等韵学上的“等”是古人用来区别韵母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前后和有无i介音的一个术语。

一二等韵母的主要元音的舌位比较靠后,舌位比较低,没有i介音;三四等韵母的主要元音舌位比较高、比较靠前,有i介音。

2假二等、假四等:

音韵学家在等韵图中将本属于三等而被安排在二等的庄组(照二)字称为假二等;将本来属于三等而被安排在四等的精组字和喻四字称为假四等。

3内转、外转:

内转、外转韵图图表有内转、外转之别,一般说来,凡是具有真正的二等韵的韵摄叫外转,没有真正的二等韵的韵摄叫内转。

十六摄:

《四声等子》等韵图根据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原则将《广韵》的206韵归纳为16个大类,称作16摄,包括:

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曾、梗、流、深、咸。

喻三、喻四:

三十六字母的“喻”母字在《广韵》分为两类,一类归入匣母,图等排在三等,称为喻三;一类为独立的声母,韵图排在四等,称为喻四。

问答题:

等韵学家在编制韵图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区别不同韵母的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前后的。

江永在分析四等的差别时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对他这几句话如何理解,试有现代语音学理论加以说明。

等韵学家将《广韵》206韵归纳为韵摄,他们依据的原则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第五讲

填充:

汉语中古音系的代表性韵书是《切韵》;其作者是隋朝陆法言;《广韵》的作者是北宋陈彭年等人。

我国韵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第一部韵书是三国时期魏国李登的《声类》。

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陆法言的《切韵》,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陈彭年的《广韵》;唐代孙缅编的韵书叫唐韵》。

最早期发现汉语四声规律并在文学上加以利用的音韵学家是南北朝时期的沈约,他编的韵书叫《四声谱》。

反切注音法出现于汉末时期,传说孙炎发明了这种注音方法。

研究《广韵》声母、韵母的主要材料是该书中反切材料,前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系联法,最早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广韵》声母、韵母系统的学者是清代的陈澧;其在音韵学上的代表作是《切韵考》

*

《广韵》共有206个韵,其中四个独立的去声韵是               。

*

研究《广韵》而创立反切系联法的是(A)

A陈澧,B顾炎武,C梁僧宝,D陈第

问答题:

韵书为什么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韵书出现的条件:

 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

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

体文――辅音.摩多――元音

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为什么说《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

《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简单介绍“系联法”的情况?

系联法:

指采用“同用”“互用”“递用”等条例将《广韵》的反切上下字进行分类的方法。

原理依据:

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

同用:

几个反切同用一个字作反切上字,则被切字声母同类,如:

搭,都合切;颠,都年切;当,都郎切。

互用:

两个字互为反切上字,则两字的声母同类。

如:

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递用:

甲字用乙字作反切上字,乙字又用丙字作反切上字,则甲、乙、丙三字声母同类,如:

冬,都宗切,都,当孤切

反切下字分类:

同用:

弓,居戎切;风,方戎切;终,职戎切。

互用:

戎,如融切;融,以戎切。

递用:

梦,莫中切;中,陟弓切:

弓,居戎切;戎,如融切,

什么是《广韵》35声母,它与传统36字母有哪些不同?

《广韵》35声母:

唇音:

帮(非)[p]、滂(敷)[p]、並[b](奉)、明[m](微)

舌音:

端[t]、透[t]、定[d]、泥[n]、来[l]

知[]、彻[]、澄[]

齿音:

精[ts]、清[ts]、从[dz]、心[s]、邪[z]

庄[t]、初[t]、崇[]、生[[]

章[t]、昌[t]、船[d]、书[]、禅[]、日[n]

牙音:

见[k]、溪[k]、群[]、疑[]

喉音:

晓[x]、匣(喻三)[]、影[]、喻四[j]

《广韵》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的区别

第一,《广韵》唇音只有“重唇”,三十六字母有“重唇”“轻唇”

第二,《广韵》正齿音有“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两套,三十六字母只有“照穿床审禅”一套。

第三,《广韵》舌上音没有三十六字母的“娘”母。

第四,三十六字母“喻母”三等字在《广韵》归入“匣”。

唇音

正音

舌上

喉音

广韵

帮滂並明

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禅

知彻澄

匣(喻三)喻四[j]

三十六字母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照穿床审禅

知彻澄娘

匣喻

十六摄的名称是?

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曾、梗、流、深、咸。

名词解释

1喻三,喻四:

三十六字母的“喻”母字在《广韵》分为两类,一类归入匣母,图等排在三等,称为喻三;一类为独立的声母,韵图排在四等,称为喻四。

2照二,照三:

齿音有精组、章组和庄组三组声母,韵图作者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硬性规定,精组排在一四等,庄组排在二等,称为照二,章组排在第三等,称为照三。

第六讲

填空:

“协音说”的代表人物是沈重 ,这种理论的错误之处在于 强改字音以迁就今读非真正考明古代的本音 。

宋代 吴棫(吴才老) 著《韵补》,被称为清代古音学的远祖。

清代开古音学研究之先河的人物是 顾炎武 ,分古韵为 十 部,他的《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和《易音 》《 唐韵正 》《 古音表 》等五个部分。

明代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明确提出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提出了语言发展的观点。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观点是清代学者 钱大昕提出来的。

清儒研究上古韵部的基本方法是 系联法。

江永的古音学代表作是 《古韵标准》 ,段玉裁的古音学代表作是 《六书音均表》 。

段玉裁提出了“同声必同部” 的谐声理论。

根据是否将入声韵部独立,可以将清代古韵学家分为 考古 派和 审音 派,顾炎武、段玉裁是 考古 派的代表人物,江永、戴震是 审音 派的代表人物。

在古韵分部上,顾炎武分为 10 部,江永分 13 部,段玉裁分 17 部,黄侃分 28   部,王力分 29 部。

清代学者 孔广森 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

有关上古汉语的声调,顾炎武提出 四声一贯 说,段玉裁提出 古无去声 说,孔广森提出 古无入声 说,黄侃提出 古有平、入两声 说。

*

王力上古三十韵部中,与“鱼”部相配的入声韵是 铎 ,阳声韵  阳  。

*

研究上古语音主要根据 先秦韵文诗经 和  谐声材料 两种材料。

*

下表是上古韵部表,请在空白处填上韵部名(写错倒扣分,10分)

*

中古“照二”组声母在上古与 精 组声母接近,中古“照三”组声母在上古与 章 组声母接近。

*

写出上古汉语中收-m的韵部及其对应的阴声韵和入声韵。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选择题

*

将先秦古韵分为13部的是(B)

A顾炎武,B江永,C江有诰,D王念孙

*

提出“同声必同部”理论的是(C)

A陈澧,B夏炘,C段玉裁,D戴震

名词:

同声必同部:

声指声符,部指韵部。

“同声必同部”的意思是如果形声字的声符相同,则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

*

阴阳对转:

“阴阳”指阴声韵和阳声韵,“阴阳对转”指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不同的韵部之间互相转化。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我们今天念f和零声母),这四个声母是从上古重唇音中分化出来的,这个结论叫“古无轻唇音”;上古汉语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娘(知、彻、澄三母我们今天念tt),这四个声母是从上古舌头音中分化出来的,这个结论叫古无舌上音。

顾炎武清代古音学开先河的人物。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音学五书》是其在音韵学上的代表作,全书分为《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部分。

顾氏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是确立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即用系联法将《诗经》入韵字进行分类,并以《唐韵》为桥梁,离析《唐韵》,确定《唐韵》各韵在上古时期的归属的办法建立上古的韵部系统。

段玉裁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和《六书音韵表》,其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一,将之、脂、支三部分开;二,提出“同声必同部”的谐声理论;三是提出“古无去声”

钱大昕:

著有《十驾斋养新录》,提出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结论。

问答题:

简述清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方法和主要结论。

简化前人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主要结论。

简述段玉裁在上古音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

简述前人在上古声调方面的主要结论。

什么是“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钱大昕是根据哪些材料得出这些结论的?

*

举例说明王力先秦三十部中相配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在语音上的异同。

*

简述钱大昕、章太炎、曾运乾在上古声母研究方面的贡献。

第七讲

问答题:

写出下列四字在《广韵》中的声母、等、开合口、韵。

声母

开合口

定母

一等

开口

侯韵

清母

一等

开口

唐韵

定母

一等

合口

魂韵

并母

三等

合口

阳韵

*

请注出以下汉字的中古音韵地位。

开合

声母

ex蓝

*

写出下列六字在《广韵》中的声母、等、开合口。

声母

开合口

1下列反切为何拼不出准确的读音,请从语音演变的角度加以说明:

堪,苦寒切;劳,鲁刀切;苗,武瀌切;蚕,昨寒切;盾,徒损切;际,子例切;契,苦计切;古,公户切;千,苍先切。

2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在现代汉语的读音。

都寒切dan1丹;苏前切xian1先;胡田切xian2贤;苦坚切qian1牵;子鱼切jv1沮;古贤切jian1坚;他寒切tan1贪;苦江切qiang1腔;苦回切kui1悝;古回切gui1;呼典切xian3显;诸良切zhang1章

3根据下列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读音推测这些字在古汉语中的声母。

寒匣母、端端母、高见母、烤溪母、热日母、而日母、旁并母、亡明母、完匣母、同定母、如日母、空溪母、倒端母、老来母、怒泥母、红匣母、短端母、版帮母、房并母

问答题:

1简述由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声母的主要演变及条件。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

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

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

韵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

分化的条件是:

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2简述“风”字由上古到中古时期的读音变化。

由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其中非、敷、奉三母进一步合并为唇齿擦音f

3简述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调的演变及条件。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汉语演变成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主要发生了“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种音变。

平分阴阳:

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

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风”“帮”“中”“知”,古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

浊上变去:

此处“浊”指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声母,“去”指去声。

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

如“抱”“厚”“鲍”“上”“伴”。

入派四声:

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

4简述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浊音清化”的条件。

“浊音清化”,这里的“浊”指全浊声母,古代的“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全浊声母在现代汉语全部演变成清声母,演变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古代全浊塞音、塞擦音以声母的平仄为条件进行清化:

声调为平声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调为仄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如並母演变成b、p两个声母,平声字演变成p,如“旁”“庞”等,仄声字演变成b,如,“棒”“抱”等字。

第二,全浊擦音演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5简述古代精组和见组声母腭化舌面音的条件。

现代汉语舌面音j、q、x由古代精组和见组十个声母腭化而来,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j:

来自古代的精、从、见、群四母。

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精母;如“居”“精”“经”“竟”“井”“紧”“搅”。

去声字则四个声母都有。

k:

来自古代的清、从、溪、群四母。

其中阳平字主要来自群母和从母,如“桥”“求”“钱”“强”“前”;其它的字来自溪母和清母。

x:

来自古代心、邪、晓、匣四个声母,其中阴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和心母,如“心”“先”“仙”“宣”,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从母和匣母,如“贤”“悬”“祥”“徐”,其它的字四个声母都有。

*6以北京话为例,说明“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在规律。

*7古代的入声在今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分别归入平上去声,请举例说明具体情况以及其中的演变规律。

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

*8请说明《广韵》唇音到现代汉语的演变情况。

帮母-b滂母-p并母-b仄p平明目-m非敷奉-f微-零声母

*9请说明《广韵》齿头音到现代汉语的演变情况。

精-z清-c从-z仄c平心-s邪-zc

名词解释:

1.平分阴阳:

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

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风”“帮”“中”“知”,古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

2、浊上变去:

此处“浊”指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声母,“去”指去声。

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

如“抱”“厚”“鲍”“上”“伴”。

3入派四声:

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

*4尖团音、分尖团:

“分尖团”“不分尖团”是与音变有关的一对术语。

这里“尖”指尖音,叫尖音;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古代z、c、s与i、y相拼的音节都是演变成j、q、x了,称作不分尖团;古代z、c、s与i、y相拼的音节在京剧和一些南方方言中没有演变成j、q、x,称作分尖团。

 

第八讲

填空题:

《集韵》的作者是宋代丁度 ;《平水韵》的作者是刘渊;《中原音韵》的作者是元代周德清。

《洪武正韵》的作者是明代乐绍凤。

最早提出四呼概念的韵书是清代潘耒的《类音》近代汉语语音的代表性韵书是 

 《中原音韵》 。

“早梅诗”出自明代兰茂著的《韵略易通》。

问答题

《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跟现代汉语的“入派四声”有何异同点。

入声字

全浊入声字

次浊入声字

清声母入声字

中原音韵

阳平

去声

上声

现代汉语

阳平

去声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补充题:

标出下面近体诗的每个字的平仄,分析其依据的平仄格式,如有拗救现象,请指出来。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第九讲  反切的拼读问题

我们利用语音演变的规律去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以解决反切的拼读问题。

第一,平声字的反切。

被切字是阴平还是阳平由反切上字的清浊来决定。

上字为清声母的,被切字为阴平,上字为浊声母的,被切字为阳平。

这一条跟“平分阴阳”的清阴浊阳规律有关。

如:

心,息林切;高,古劳切;饶,如招切;牢,鲁刀切;

“心”“高”的反切上字为清声母,被切字读音为阴平;“饶”“牢”的反切上字为浊声母,被切字拼阳平。

第二,反切上字为全浊塞音和塞擦音,下字如果是平声字,被切字声母为送气音,下字如果是仄声字,被切字声母不送气。

这一条跟全浊塞音、塞擦音清化时的“平送仄不送”规律有关系。

如:

坛,徒干切;同,徒红切;度,徒故切;荡,徒朗切;

“坛”“同”的切下字为平声字,声母拼送气音,“度”“荡”的切下字为仄声字,声母拼不送气音。

第三,切上字为非全浊声母,切下字是全浊上声字,被切字读上声,这一条与全浊上声变去声有关系。

如:

苦,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