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保健学.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834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PPT 页数:294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饮食保健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4页
中医饮食保健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4页
中医饮食保健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4页
中医饮食保健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4页
中医饮食保健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饮食保健学.ppt

《中医饮食保健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饮食保健学.ppt(2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饮食保健学.ppt

中医饮食保健学,第一章中国饮食保健学概论,第一节中国饮食保健学的概念和内容第二节中国饮食保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三节中国饮食保健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节中国饮食保健学的概念和内容,一、概念保健:

是指保养身体,增进健康,防治疾病以及为此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第一节中国饮食保健学的概念和内容,按照所选用的方法可分为:

饮食保健、体育保健、精神保健、休闲保健、药物保健、针灸与推拿保健等。

按照服务对象可分为:

妇女保健、小儿保健、老年保健、劳动保健,中医饮食保健学十分强调“医食同源”、“药食同用”。

中国饮食保健学还体现了中医学主张“治未病”、重视预防为主的思想。

第一节中国饮食保健学的概念和内容,二、内容,食养即饮食养生,它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饮食养生,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饮食养生,不同职业人群的饮食养生,提高人体适应外部特殊环境能力的饮食养生等,进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食疗又称食治,即饮食治疗,它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疾病的饮食治疗,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小、简便易行、行之有效、易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的特点。

三、相关概念,食补是指利用饮食物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及津液和肾精,扶住正气,主要用于正常人的日常饮食养生和虚弱病症的饮食治疗,是食养和食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相关概念,食忌亦称饮食禁忌,俗称忌口、禁口、食禁,是指根据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者禁止食用某些对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饮食物,是食养和食疗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节中医饮食保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中医饮食保健学与中国烹饪学

(一)中医饮食保健学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1、烹饪以养生保健为基础2、中医饮食保健学是中国烹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4、社会的发展对烹饪饮食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节中医饮食保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二、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出发,从整体着眼,以实践研究为基础,以人为本,以脾胃为饮食保健之本,注重饮食保健的个体针对性,强调无病强身,既病首重食疗。

二、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以西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微观出发,从局部着眼,以实验研究为基础,以食物营养素为本,以平衡膳食为中心,注重不同群体营养素的供给,强调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作用。

三、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药膳学三种情况:

1、指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食物。

2、以食物为主,并配以适当药物,通过烹调加工,制作成烹调食品,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

3、不属于饮食保健范畴,而是属于药物疗法,采用膳食形式而已四、中医饮食保健学与中医学,第三节中医饮食保健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二、实验室研究三、实践研究,第二章、中国饮食保健学发展概况,一、有了人类,就有了饮食保健活动最初:

“茹毛饮血”“生吞活剥”疗饥后来:

用食物治疗营养不良疗病医即食,食即医说。

二、用火熟食是人类饮食保健史上的一大飞跃。

三、酒的发明是对饮食保健的一大贡献。

第一节饮食保健的起源,第二节、历代饮食保健学的发展概况,一、西周至秦汉时期:

即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巨著。

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的饮食指南,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对中医学的贡献主要体现为:

1、强调了饮食是人体养生之本。

2、在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学说”3、在食物性能认识上提出了“四气五味学说”即: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4、在膳食结构上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气”5、在饮食上提出“五味调和说”“饮食有节说”“因时制宜说”,6、强调“治未病”,以预防为主7、在食疗方面记载了利用食物治疗疾病的经验。

8、在疾病恢复期,提出了“食复学说”9、在饮食禁忌上,提出了饮食禁忌学说。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秦汉时期,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

为东汉张机(张仲景)所撰。

他不但是临床专家,而且也很重视养生,该书的著成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医家临床实践的金典之作,记载的药物计:

列为“上品”的有115种,列为“中品”的有40种,列为“下品”的有10种。

并记载多种中药美容剂,如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做面脂”,白僵蚕“灭黑,令人面色好”等,由此,形成了中国抗衰老药的雏形。

二、晋唐时期:

即食养食疗广泛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食疗水平的提高时期,备急千金药方简称千金方,唐代孙思邈(药王)所撰。

对饮食保健学的贡献:

a、首设“食疗“专篇,强调以食治病。

b、汇集食疗食物162种,并分四类,阐明其性味和作用。

C、对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的突出成就。

食疗本草:

唐代,孟诜所撰。

现存最早的食物本草学专著。

对饮食保健学的贡献:

a、现存的最早的食物本草学专著。

b、补充了唐代以前本草学中所未收录的食疗食物。

C、记述了南北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妊产妇即小儿饮食宜忌等内容。

食疗方剂方面的专著还有:

食医心鉴:

唐代、昝殷所撰。

食性本草:

南唐、陈士良所撰。

肘后方:

晋代、葛洪所撰。

本草经集注:

梁代、陶弘景所撰。

外台秘要:

唐代、王涛所撰。

三、宋元时期:

即理论到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时期,寿亲养老新书:

宋代、陈直原撰,名为养老奉亲书,经元代邹铉续增,改为此名。

对饮食保健学的贡献:

a、对老年饮食保健的贡献。

b、强调以食治病为养老人之大法。

C、汇集老人食治诸方162首,是对老年食疗学的重要贡献。

饮食正要元代、忽思慧所撰。

-为我国现有的第一部最完整的饮食保健学专著,对饮食保健学的贡献:

a、注重医食结合。

以食论医,实用性强。

b、注重食疗食谱的烹饪加工,是一部有食用价值的保健食谱。

C、记述了少数明族的食品,丰富了食药资源。

d、在饮食禁忌上,强调的妊娠食忌,乳用食忌,饮酒避忌等。

e、重视饮食卫生。

四、明清时期:

即食疗本草学的发展和饮食保健学日渐成熟时期,主要代表作有:

食物本草旧题李东垣食物本草明代末年。

随息居饮食谱清代、王士雄所撰。

调疾饮食辩又名饮食辩录简称饮食辩,清代、章穆所撰。

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名衷中参西录,清末、张锡纯所撰。

老老恒言清代、曹庭栋所撰。

第三章、中国饮食保健学的特点,一、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如:

补肝以明目。

补肾以壮骨。

补肾以乌发。

养心以安神。

第一节、整体饮食保健观,炒猪肝,猪肾山药汤,莲子猪心汤,脏腑是指人体内脏的总称。

五脏心、肝、脾、肺、肾。

(生化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似脏,形状似腑),分类,心,系统连属,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在志为喜3)在窍为舌4)在液为汗,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2)主神志,一、脏腑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与小肠,小肠,1)受盛化物2)泌别清浊,主要生理功能,小肠接受胃内食物,对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

功能异常:

腹胀腹痛、腹泻、便溏。

1)受盛化物:

病理:

二者相互影响,心有实火,移热小肠,尿少尿热尿痛,心烦舌赤口舌生疮,小肠实热,上炎于心,心与小肠之间关系,生理:

心与小肠相表里,1)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和肃降,3)通调水道,系统连属,主要生理功能,4)朝百脉、主治节,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2)在志为悲忧,3)在窍为鼻,4)在液为涕,

(二)肺与大肠,主要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食物残渣,吸收多余水分,食物残渣(粪便),排出体外,大肠,传化失调,大肠,肛门,便秘腹痛下痢里急后重,大肠实热大肠湿热,肺与大肠之间关系,大肠传导,(相互协调),生理:

肺与大肠相表里,病理,肺主肃降,胸满咳喘,大肠实热腑气不通,肺失肃降津液不下,肺失肃降,肺气虚弱,传化无力,肠燥便秘,便难、便秘,1)主运化,2)主升清,3)主统血,系统连属,主要生理功能,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在志为思,3)在窍为口、其华在唇,4)在液为涎,脾,(三)脾与胃,胃,生理功能:

1)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饮食物,胃,小肠,清,脾的运化,供养全身,“胃为水谷之海”,胃气虚衰,胃脘胀痛纳差嗳腐,1、受纳、腐熟水谷:

(靠胃气作用),脾与胃之间关系,2)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3)脾升胃降,阴阳、燥湿相济。

病理,1)脾与胃相表里,相互影响,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胃失和降,纳呆呕恶腹胀,脾失健运,腹胀泄泻,生理,2)主藏血,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系统连属,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在志为怒,3)在窍为目,4)在液为泪,(四)肝与胆,肝,肝疏泄失职,胆汁上逆,胆汁外溢,胆汁排泄不利,黄疸,口苦、呕吐苦水,厌食油腻胸胁胀痛纳呆便稀,胆,生理功能,1)贮存和排泄胆汁,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肝的疏泄胆汁生成、贮存、排泄。

胆汁分泌受阻,肝疏泄失职,食欲不振腹胀,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怒伤肝,胆汁分泌异常,口苦黄疸,肝与胆之间关系,生理:

病理:

肝与胆相表里,相互影响,2、主水液,3、主纳气,1、主藏精,系统连属,1)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2)在志为恐,3)在窍为耳和二阴,4)在液为唾,肾,主要生理功能:

(五)肾与膀胱,多余水液,肾气化失职,膀胱开合失调,或小便不利、尿少、尿闭。

尿频、尿急、遗尿、失禁。

膀胱,(肾气化),形成尿液,尿液排出,贮存于膀胱,膀胱开合赖肾气化,主要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尿液。

肾主气化司开合,膀胱对尿液的贮藏和排泄有度。

肾气不足气化失职固摄无权,膀胱开合失约,尿频遗尿小便不利或尿失禁,肾与膀胱之间关系,生理:

病理:

肾与膀胱相表里;二者相互协调。

二者相互影响,上焦,中焦,下焦,腐熟运化水谷,分清泌浊排泄废物,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生化气血,散精全身,通过气化将废物排出,宣发敷布,心肺,脾胃,肾肝膀胱,(六)三焦,生理功能:

通行原气;运行水液。

三焦:

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一)三焦的解剖形态,历史上有“有名无形”与“有名有形”之争。

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

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五脏六腑之中,唯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三焦有“孤府”之称。

三焦的部位划分,一般认为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和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归属中焦,但功能上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划归下焦。

按其部位划分的三焦实际上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元气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疏通水道人体津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道路称为水道。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津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三焦通行元气和疏通水道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三)三焦的生理特性,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

上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纳水谷精微,故又称“上焦主纳”。

中焦如沤是指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

中焦脾胃的受纳腐熟与运化功能能化生水谷精微与气血,故称“中焦主化”。

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

下焦主司二便的排泄,故称“下焦主出”。

五脏与系统连属归纳,志体窍液华,心,喜,脉,舌,汗,面,肺,悲忧,皮,鼻,涕,毛,脾,思,肌肉四肢,口,涎,唇,肝,怒,筋,目,泪,爪,肾,恐,骨,耳及二阴,唾,发,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此所谓:

天人相应。

即在饮食保健上须顺应自然。

如人参:

冬季宜服用,即温补;夏季不宜服用,应凉补,如西洋参等。

第二节、辨体与辩证施食饮食保健观,一、辨体施食:

是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

体即体质。

辨体:

即是根据个体的生理表现和体征,并结合先天禀赋、年龄、性别、饮食起居及天时地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