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353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学案.docx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学案.docx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学案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

3.共性特征

(1)分布的不平衡性

(2)资源间的联系性:

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

(3)数量的有限性。

(4)利用的发展性: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

[温馨提示]

(1)判断一种物质或能量是否为自然资源,关键看是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二是用于生产和生活。

(2)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一定是自然资源。

但有些能源,如非矿产性能源(汽油、电等)就不是自然资源。

[易错提醒]

可再生资源的分布都有地带性规律

这种说法不全面。

一般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分布,受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但并非所有可再生资源都如此,像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多受地形、地质等条件的制约,一般不具有区域分异规律。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1.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人类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2.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1)采猎文明阶段:

①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土地质量影响较大。

②人类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求得生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2)农业文明阶段:

①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3)工业文明阶段:

①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必要性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2.措施

(1)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2)兼顾利益:

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代人的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关系。

(3)环境保护: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4)公众参与:

没有公众在开源节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广泛参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实现。

[温馨提示]

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不断更新、循环使用。

但开发利用的速度和强度若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开发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资源短缺、枯竭,成为不可再生资源。

———————情景导入先思考———————

材料一 学习本节时,同学们纷纷搜集自己所知道的自然资源,小王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图片来说明,但有的同学却说他找的不是自然资源。

材料二 我国天然林面积不足国土面积的10%(①),全国木材产量的40%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东北是全国的林业基地(②)。

由于种种原因,东北拥有的用材林、成熟林已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200万公顷减到1998年底的590万公顷,减少5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③),风沙和旱涝灾害频频发生,一些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

近年来,东北林区一方面保护和营造森林,另一方面实行森林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挖掘潜力,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取得了很好的效益(④)。

(1)将图片中的自然资源分类,并说明哪些属于可再生资源,哪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提示:

煤炭属于矿产资源,瀑布属于水资源,田野属于土地资源,老虎属于生物资源。

瀑布、田野、老虎属于可再生资源,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2)同学们在讨论时,有人说可再生资源永远可以利用,不用考虑保护;而有人说闪电资源永远也不会成为自然资源。

你认为他们的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

当开发利用的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闪电现在不属于自然资源,但如果人类研究出利用的方法并加以利用时,闪电就会成为自然资源。

(3)材料二中画线部分的内容反映出自然资源的什么特点,对人类开发利用有何启示?

提示:

①:

数量的有限性;启示:

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②:

分布的不平衡性;启示:

因地制宜。

③:

资源间的联系性;启示:

注意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④:

利用的发展性;启示:

提高科技水平,挖掘开发潜力。

———————核心要点掌握好———————

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特征主要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去概括,如分布、数量、资源之间的关系和人类利用方面的特点等,比较如下:

表 现

举 例

开发利用要求

分布

的不

平衡

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在沉积岩地区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全球集中开采,但增加运输负担

资源

间的

联系

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荒漠地区,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风力资源、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数量

的有

限性

绝对储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而不断减少 

各种矿产资源

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

利用

的发

展性

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

以资源利用为例:

产业革命前以木材、风力、畜力、水力为主;产业革命以来,以煤炭利用为主;二战以来,石油、天然气逐渐成为主要能源。

目前,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正推广利用

对于尚未完全弄清其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的不可再生资源,最好不要轻易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应用体验不可少———————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约有33万m3,目前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有4万亿m3,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气源区。

我国正在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工程。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可再生资源    B.属于生物资源

C.属于不可再生资源D.属于气候资源

2.根据材料,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  )

A.具有分布的不平衡性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

C.具有利用的发展性D.具有资源的联系性

3.我们在进行开发利用天然气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其主要依据是(  )

A.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数太少

B.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空间上不平衡

C.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不够

D.天然气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解析:

1.C 2.A 3.D 第1题,天然气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矿物燃料,从种类分类上看属于矿产资源,从生产状况来看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第2题,天然气资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分布不平衡。

第3题,根据自然资源有限性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

———————情景导入先思考———————

材料一 一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

……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

……一个农民正在田里除草。

那流亡队伍中一个王子模样的人物,走下车子来,尽量客气地向农民请求着:

“求你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

你总得要帮忙才好,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

”……农民……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王子模样的人物面前,压抑着悲愤说:

“这个给你吧!

”王子模样的人……突然跪下地来,叩头谢过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

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这是《左传》记载下来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

材料二 下图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图。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资源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

为什么?

提示:

土地。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人类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2)材料二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资源名称是什么?

提示:

A:

水(或生物)资源;B:

生物(或水)资源;C:

矿产资源。

(3)简述自然资源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示:

农业社会: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工业社会:

煤、铁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的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后工业化社会: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综上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由强到弱)。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作用如下表所示:

社会文

明阶段

采猎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

对自然

资源依

赖性

起主要

作用的

资源

土地资源

气候、水、土壤、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自然资

源对产

业布局

的影响

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动物繁多的地区,人口较多。

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土地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发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人类常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以大庆等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等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社会阶段

生产特征

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举例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采猎文明阶段

主要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

土地资源数量对人类影响不大

人类主要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

土地资源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阶段

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逐步学会了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

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工业文明阶段

蒸汽机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的标志;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机器广泛应用

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判别标准发生了本质变化

非农用地(城镇建设、工业、交通、旅游用地等)以土地的区位和用途等来衡量

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并对土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保护土地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

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带来的食物短缺、食物安全问题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应用体验不可少———————

你知道吗?

土壤妈妈最近生病啦!

听,东北的土壤妈妈在哭。

那里实行“塑料地膜”技术,把大片的塑料地膜当温室,用上一年都破碎了,就扔到土壤里。

可是,这种塑料是土壤妈妈不能消化的呀,吃到肚子里会胃疼的!

同时,化肥使用过多会使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妈妈无法“呼吸”,生“肺病”。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土壤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都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土壤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C.土壤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途径可进一步拓展

D.土壤资源的分布规律不受水热、生物条件制约

2.就材料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问题出现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

B.该问题表明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该问题反映出地膜、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

D.由于土壤有自净能力,土壤污染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解析:

1.C 2.C 第1题,土壤资源属于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其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途径可进一步拓展。

第2题,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出现在工业文明阶段,反映出地膜、化肥的大量使用或使用不当会导致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

叶剑英在《浣溪沙·登大兴安岭》词中写到“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

”据此回答1~2题。

1.词中提到的资源(  )

A.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物资源

B.是不可再生资源

C.分布与土壤的关系最密切

D.不具有多用性属性

2.A、B、C、D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解析:

1.A 2.C 第1题,词中提到的是森林资源,大兴安岭的森林为天然林,因此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具有多用性属性。

第2题,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等也属于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人工能源(如汽油、焦炭等)因不具有自然属性故不属于自然资源。

3.人们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某些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有了多种用途,这说明(  )

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且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D.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

解析:

选B 解答此题需明确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即具有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等特点。

4.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阶段是(  )

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

C.工业文明阶段D.现代文明阶段

解析:

选B 农业文明阶段,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口数量快速增长,需要更多肥沃的土地。

5.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有(  )

①人类对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速度 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生产力下降 ③自然资源不能繁殖和循环再现 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使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增加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选A 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就可以不断更新和循环再现。

6.下列做法符合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①大力开发黑龙江、新疆边远地区荒地种植水稻 ②在长江中上游山区、滨海地区营造防护林 ③在华北地区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④在准噶尔盆地、河套平原及其附近建立“林—草”配套的人工草场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

选B 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护土地资源。

选项①不符合因地制宜、保护土地资源的要求。

选项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了土地资源。

选项③因华北平原缺水,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故推广喷灌、滴灌是可行的好办法。

选项④河套平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种植业发达,不宜建草场。

7.下列属于图中乙图例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D.森林、海盐

解析:

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

乙图例所示的地理事物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即自然资源。

选项中只有D项才符合上述条件。

8.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矿产资源的分布没有规律性 ②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 ③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利用潜力都是无限的

④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

选D 陆地自然资源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是数量上的有限性;二是其利用潜力的无限性;三是自然资源的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分布不均匀;四是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9.下列关于土地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C.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解析:

选D 土地资源的可再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成为不可再生资源。

10.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

B.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加强环境保护

C.调动公众的消费积极性,刺激能源消费,加快经济发展

D.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解析:

选D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再次,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一、选择题

陆地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 ②在河流上、中游过量截留用水,下游可能会出现断流 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 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不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2.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建立在________的基础上(  )

A.资源的再生性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C.物质运动和循环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

解析:

1.A 2.B 第1题,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种资源被破坏会影响其他资源,也会影响其他地区的资源。

如山地中森林被砍伐,会造成水土流失,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下水会减少;河流上、中游过量截水用水,使下游水量减少,可能出现断流。

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之间不存在相互联系。

动植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植树种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2题,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种类增加,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它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上。

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主要基础。

读下表,完成3~4题。

社会阶段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简单

中等

多样化

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3.表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方式和效率产生了变化,其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增大

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资源的不断变化

D.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4.关于农业文明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最强

B.土地数量和质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C.在农业文明阶段,人地矛盾突出

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解析:

3.B 4.B 第3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

第4题,农业文明阶段,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工业文明时期人地矛盾较突出。

读300多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B.人口增加

C.植被破坏D.自然灾害

6.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D.水资源短缺加剧

解析:

5.B 6.D 第5题,图中显示耕地和牧场面积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减少,说明人类活动增强,故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

第6题,森林和草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此类用地减少必然会加剧水土流失、引起旱涝灾害。

故D项正确。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回答7~8题。

7.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8.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  )

A.适度开发B.利益兼顾

C.生态保护D.公众参与

解析:

7.A 8.D 第7题,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导致需求的增加,从而引发了资源的破坏和相对短缺。

第8题,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没有公众在开源节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广泛参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实现。

二、综合题

9.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北京及沿海地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

材料二 我国北京及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图。

注 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二,东部沿海省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省是________。

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3)水土协调度小的影响是什么?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1.00的省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我国耕地资源、水资源及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特点和协调度,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各省、市、区的位置可以正确解答。

答案:

(1)我国东部水资源是南多北少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 水土配合不协调

(2)福建 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山地、丘陵比重大,耕地比重小。

(3)使农业减产。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调整农业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