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修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117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18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修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修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修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修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修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修订.docx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修订.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修订.docx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修订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

(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板书文题、作者)

(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

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

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

1980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1)注音: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2)释义:

疲惫:

非常疲乏。

 簇新:

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

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

鲜红。

喷薄:

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

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又是

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

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

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

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

第一节:

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

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

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

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

“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

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

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

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

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

“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

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

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

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示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挂图 代数 琴 桨橹 茫然 苦恼 惆怅 焦灼 

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

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

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

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七、布置作业

《水乡》是一首好诗,请写一段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

可以评析全诗,也可以评一个方面;字数不少于200字。

屋是小岛/浪中摇;

人是小岛/河上漂。

篙挨篙/桥接桥;

鱼网给桥栏/穿上黑纱袍。

夜半起大潮,站在门口捞一瓢;

一半是星星,一半是鱼苗。

八、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人民的痛苦与希望

回溯历史贫困落后献身祖国的热望

《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悬当纸钱应有涯即为家遍种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4.提问:

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回首平生,豪情无限。

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

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

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

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

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

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

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6.提问:

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

“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

“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

“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

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

此去泉台招旧部。

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

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响亮。

如:

旌族十万斩阎罗。

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打”,与诗意不合。

如:

捷报飞来当纸钱。

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如: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

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

(一)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二)含蓄性。

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三)深刻性。

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断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作者介绍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法】讲读训练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写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粥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二、作者简介:

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

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

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三、关于《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

“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重点、难点】

1.诗歌创作和修改的背景、过程。

2.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3.诗中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

【所用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杭州。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所译魏尔伦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

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附:

戴望舒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上海水沫书局1029年版

《望舒草》(诗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

《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

《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现代中国作家选集?

戴望舒》,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戴望舒译诗集》,施蛰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二、文本详析

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她原名张迺莹,另一笔名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

幼年丧母。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

因不满家庭和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

l940年抵香港,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而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望舒的约稿,在戴主持的《星岛日报》之《星座》副刊发表作品。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拜谒萧红墓,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想到作者刚刚逃出日寇“暗黑潮湿的土牢”,作者寂寞满怀、默默行走的姿态,更显示出其在苦难面前的坚韧和不屈。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

“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

仅二三祭者,痛见挚友孤坟独立于无垠大海之边,自是情由境生,也是境由心造。

“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

“半生遭白眼冷遇”,“我们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

”(萧红自述)诗人为墓中人生前身后的境遇感痛不置。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或许那是一个云霞飞涌的傍晚,诗人想起萧红的确喜欢红色,于是,特意买来红山茶花作为祭奠之物。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而其“歇后”则为“何时旦”(《史记》:

“长夜漫漫何时旦”),即于无边昏夜中伫守、瞩望黎明之意。

焦灼,悲愤,抑郁,感伤,更有感于沧桑变化,镇静,自持,更有坚守,自勉。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

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一“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大海,是亡者的向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亦为萧红自述)。

海陪伴着逝者,听海之呢喃低语,静静诉说。

“闲话”是对死者受伤的寂寞身世和心境的慰藉,亦使诗人感觉快慰。

逝者不言,却仍在沉思;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在知音者的通问中获得新的生命。

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1944年9月该诗第一次发表时,题目中萧红二字被检查官检出删刈,成为《墓边口占》;第二句“放”字前有一“偷”字。

1944年萧红忌日,此诗重新发表,题作《萧红墓照片题诗录》,删去“偷”字。

1948年,收入作者《灾难的岁月》诗集,改为现题,遂为定本。

本诗虽曰“口占”,却是精心构思、数番润色修饰之作,集中表现了诗人晚期作品的成熟。

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

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