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009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8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6人,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后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生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能够熟练地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比较调皮,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将加强辅导,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完成本册教学任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理念:

1、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原则

2、力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3、注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4、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领域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表内乘法

6%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二)发展性领域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五、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六、教学措施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网络知识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却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 学 进 度 表

周次

起讫月日

教学内容

教时

电教

课时

执行

情况

1

9月1日

9月5日

始业教育

2

9月6日

9月12日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

(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练习课

5

2

3

9月13日

9月19日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三;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四;

5

2

4

9月20日

9月26日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整理和复习练习七;

5

2

5

9月27日

10月3日

国庆放假

6

10月4日

10月10日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认识长度单位----米线段;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

5

2

7

10月11日

10月17日

角的认识;直角的认识;练习八;

5

2

8

10月18日

10月24日

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

5

2

9

10月25日

10月31日

乘加乘减;1-5的乘法口诀练习;用数学;

5

2

10

11月1日

11月7日

期中检测

 

周次

起讫月日

教学内容

教时

电教

课时

执行

情况

11

11月8日

11月14日

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整理和复习;

5

2

12

11月15日

11月21日

观察物体;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镜面对称;

5

2

13

11月22日

11月28日

7的乘法口诀;练习十六(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5

2

14

11月29日

12月5日

倍的认识

(一)倍的认识

(二);

5

2

15

12月6日

12月12日

练习十七;8的乘法口诀;练习十八;9的乘法口诀;

5

2

16

12月13日

12月19日

练习十九;练习(9的乘法口诀续);整理和复习;

5

2

17

12月20日

12月26日

统计;统计练习课;数学广角(排列和组合);

简单的推理;

5

2

18

12月27日

1月2日

总复习

5

2

19

1月3日

1月9日

总复习

5

2

20

1月10日

1月16日

期末检测

2004.9

第一单元长度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二)基本技能: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认识线段      1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内容:

教材1-3页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在测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

教具准备:

尺子、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图钉、纸盒等。

学具准备:

尺子、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老师拿起数学书。

知道数学书的这条边有多长吗?

拿出铅笔:

知道这支铅笔有多长吗?

美术书又有多长呢?

2、请大家拿出我们准备的学具:

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等,选取你喜欢的工具量量有几个硬币长或刀子长……

3、分组量物体:

1组量数学书,2组量铅笔,三组量尺子。

4、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5、为什么我们测量的统一种东西,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

6、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

二、完成做一做。

(一)完成第1题。

1、豆角大约有几个正方形长?

胡萝卜呢?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量一量,填写在书上。

4、我们量这些粮食就是用的统一的单位。

(二)第2题。

1、用铅笔量桌椅的长度。

2、分小组活动。

3、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三)第3题。

1、估一估这些文具有几个正方体长。

2、填写在书上。

3、集体订正。

三、例1。

1、你知道一个正方体的一条边有多长吗?

2、请你拿尺子量一量。

3、你是怎么量出有1厘米的?

4、老师示范量的方法。

一边量一边叙述。

5、对,正方体的边有1厘米长。

1厘米就是这么长。

6、那一个图钉有多长呢?

请你也来量一量。

7、看看你的哪个手指大约是1厘米?

8、你还知道有哪些物品大约有1厘米长?

四、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2、先估一估,再用曲别针量一量。

五、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内容:

教材3~4页例2、例3及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具准备:

5厘米长的纸条、米尺、1米长的绳子、卷尺。

学具准备:

5厘米长的纸条、米尺、1米长的绳子、卷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测量物体。

二、教学例2。

1、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

(纸条)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厘米就是这么长:

老师给学生看尺子。

3、请你估一估这个纸条大约有几厘米长。

4、用尺子量一量。

5、你是怎么测量出有5厘米长的?

学生叙述不同的测量方法。

6、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

哪种方法方便?

7、师总结:

把尺子的“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5就是5厘米。

8、看练习一第1~3题,请你按这种方法量一量,然后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9、请同学到黑板前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用小尺子量,你会发现什么?

(尺子不够长,量起来很麻烦。

10、那我们就用长尺子来量。

师出示米尺。

11、看,这就是1米,1米就是这么长。

生汇报测量结果。

三、教学例3。

1、请大家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绳子。

2、这条绳子有1米长,想知道它有多少厘米吗?

3、请你用尺子量一量。

(100厘米)

4、你是怎样量出有100厘米的?

(用20厘米的尺子量了5次就是100厘米。

5、所以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四、练习。

1、出示卷尺。

这叫卷尺,因为它比较长,有时量长的物体我们为了测量方便,就用卷尺测量。

2、请你用卷尺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可以发现比用小尺子量的快,而且更精确。

3、你还可以用卷尺测量什么?

(量量我们能跳多远)

4、生跳远,师演示测量方法。

5、请学生上来量。

6、完成练习一第4题。

量身高用什么?

量床呢?

量桌子有多宽?

7、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五、小节: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第三课时:

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7~10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3、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4、培养动手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具:

一根长线,直尺,三角板。

学具:

一根线,直尺或三角板,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

二、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出示:

瞧,这些都是线段。

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那么你能找到它们都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充分发言)

(3)小结:

大家说得不错!

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4)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

2、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那些是线段,不是线段的说明理由。

(2)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3、度量线段长度

(1)那么线段有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你认为量线段的方法是什么?

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三、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

试一试。

(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

(怎样判断画的对吗?

○1是不是线段?

○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

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

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

巡视指导。

四、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怎样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五、扩展练习:

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

(试一试)

思考:

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

线段。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

直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课后记:

第二单元100以内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3、问题解决: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2、通过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使学生会运用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时间:

 20课时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

(一)

教学内容:

第9页例1 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内容。

请学生说说图中有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事。

引导学生发现每班的人数和车辆的准乘人数。

问: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如果学生提不出乘车问题,教师就提问: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二、合作探索: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请代表发言。

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为什么?

预计发生:

生1:

(1)班和二

(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师:

为什么?

生1:

这两个班的人数合起来是66

师:

你是怎样算的?

说说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算式。

 由于学生能口算,教师板书得数。

三、教写竖式:

1、请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算的,

说时边摆小棒边讲。

师:

像这样的算式,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谁会写竖式?

请学生写写看,师生对其写法进行评价。

2、教师教写,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36”,在36的左下方写“+”,再写“30”,写30的时候要注意与36对齐数位,再写“——”。

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3、请学生自己写竖式,

指名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

 其他学生同位互查。

4、讨论:

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四、做一做:

用投影出示题目,

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写在书上。

全班学生看投影片,集体订正。

然后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五、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练习题:

35+2=    26+30=   45+20=   86+3=

请学生任意选两道题,用竖式计算。

同位检查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书写、计算正确的可以画一颗星。

六、总结:

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板书:

     36

+30

        

66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

(二)

教学内容:

第10页例2 做一做 练习二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

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

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

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

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 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

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板书:

    35

      +34

69

课后记:

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教学内容:

第11页 例3 做一做 练习二 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熟练得进行进位加竖式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72+5=     34+20=

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

(1)班和二

(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那么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

教师:

到底能不能呢?

请同学们想办法算一算。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6+35,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小棒、竖式或口算的方法。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请摆小棒的学生说

提问:

6根和5根合起来超过10根怎么办?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说

提问:

6加5得11,怎么写?

你认为应从哪一位算起?

为什么?

(3)请口算的学生说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3、比较小结:

和我们以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边做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

订正时指名说“个位上6加7得(),怎样写?

“个位上6加4得(),怎样写?

四、练习:

练习二 第3题

请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36+47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