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荐读.docx
《廉文荐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文荐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文荐读
赠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阅读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廉文荐读
2012年第9期(总第45期)
中共涡阳县纪委教育研究室编2012年9月3日
功在勤政威在律己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厚重务实,除却其愚忠、功用、教化的色彩,放之于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在为官为人、创业干事中予以借鉴。
第一、应坚守谦谦君子之清风。
首先,君子之风在于义。
如《论语》所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义与利的取舍上升到人格的终极高度,注重“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从而使好官、清官的出现具备了共同的道德规范与价值方向。
其次,君子之风在于诚。
对外,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宣扬以“大德灭小怨,道也”的坦荡与磊落,而在自我修养上,要“修辞立诚”,告诫人们要以诚实为立身之本。
再次,君子之风在于善。
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官吏应当讲求培养善心善意,善义善德。
最后,君子之风在于洁。
所谓“其行水也。
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讲求仁者无敌,自生廉洁,涵养清廉。
第二、应坚守穷且不坠之清志。
老子曾言: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咎莫大于欲得。
”穷这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说的是物质的匮乏,另一方面说的是地位的低微。
而作为从政者,应当要始终经受住这两方面的考验,保持志趣的高远,志向的远大,而不至于坠入追求财富的深渊,所谓穷且不坠清云之志。
首要的是“耐得住”。
指的是,为官者要能耐得住家徒四壁,人微言卑;要有“任他水尽山穷处,牢抱冰心耐风寒”的气节。
然后是“守得住”。
为官要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要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宁静自持,善始善终,如明代刘应麒在告老返乡时所表白的:
“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青天一柱香;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
”最后是还要“顶得住”。
即要顶得住地位、待遇的变化。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正如王夫之所说: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要警惕“欲炽则身亡”、“多藏必厚亡”。
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对忠诚、情操的追求放在首位,把对物质的占有,对荣华富贵的享受降至最低。
第三、应坚守知耻责己之清白。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是包拯所作一首以廉政明志的诗。
包拯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此诗表达了他对清白做官的执着追求,首要的就是要知耻,即以不廉为耻;要责己,即对自己在为政廉洁上要达到近乎苛刻的地步。
知耻责己,为的无非是清白二字,为的是做官的底线和起点。
第四、应坚守悬堂警戒之清醒。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国君孟昶说过:
“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在宋代以后成为了对各级官吏的一种流行的警告。
而清代钱陈群,曾在床帐上写一联自警:
“不宿常如枕有警,屏私直似镜无尘”。
在封建社会,官吏们往往以悬堂楹联警语来警戒自己与同僚,应当保持廉洁和清醒。
另外,他们还树照壁以贪兽自警,立戒石以秉公自励,悬明镜平政爱民,用门匾退思补过。
这些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透视着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诸多内涵,具有强烈的言志警戒、倡廉自律作用。
一是唯廉唯俭。
如杭州府有“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已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一联,鲜明提出了戒贪与养廉的思想。
二是唯民唯本。
如桂林抚署有“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提醒官员要严于律己,以民为本,以国为重。
三是唯实唯仁。
要求的是要官员办实事、体民情、行仁政,为民造福。
江苏徐州府有:
“官有典常,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夜寐;民供正课,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纵使时丰岁稔,常如怨暑恣寒。
”这些都是对勤政为民,仁爱惠民的真切劝勉,读起来发人深思,催人清醒。
第五、应坚守忠诚爱民之清正。
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
从道德领域而言,忠,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意识,包括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等等。
忠诚是古代官吏必须奉行的最高政治标准。
他们在恪守对一姓之天下忠诚的同时,也将忠诚的品质泛化到对民族、对事业甚至对家庭的忠诚上来。
这种忠诚在“食君禄”的阶级社会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吏德”。
所谓“大忠无言,可以充盈天地;大德无形,可以侵润万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量”,这种忠诚的后面包含着正气与大气,有一种“社稷先于亲戚”心忧天下的深厚情感与公道气派。
尤其是,这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的忠诚要求,还必须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途径上,从而实现了“忠诚爱民”的统一。
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
于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以落实。
第六、应坚守人际交往之清雅。
中国历来有重礼义,讲情义的传统。
但在“吏德”的视野内,赋予政治操守的礼与义更多的应该是知是非、明善恶的外在表现与行为规范。
因此,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吏之间人际交往更多强调的是志同道合,心气相通,而并非来往之勤密,礼数之浓腻。
所谓人际交往的清雅,清即指清白,不欺暗室,不结私党;雅即指淡雅,礼奢宁俭,文质彬彬。
如西汉杨雄在《法言·修身》所云“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东汉太守杨震深夜拒贿而发出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警示,更是道明了玄机。
在这种对人际交往近乎苛求的后面,实际上蕴藏着三种难得的“官德”,一是唯贤举贤,二是谦和礼让,三是推己及人。
第七、应坚守勤政廉政之清苦。
“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廉与勤,是历朝历代的为官之本,莅官之要。
“业精于勤,荒于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的就是要坚持勤学习、勤工作,日有所进,提升自我。
“不勤无以成事,不廉无以立身”,首先,廉政与勤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廉政可以立身,勤政可以安民;不廉政容易坏事,不勤政则无以成事。
勤政是实现廉政的最可靠的基础,廉政又是通向勤政最重要的保证。
“功在勤政,威在律己”。
其次,廉政突出的是操守,勤政突出的是担当,勤廉双为,才能很好地实现政绩和自身价值的统一。
(来源:
《光明日报》)
“思前想后”方能廉
清人申居郧在《西岩赘语》中写道:
“做官时,要往前日想一想:
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后想一想:
我不能常有此官。
寻取真我,方有着落。
”读后细细品味,颇感此言精辟独到,发人深省,给领导干部以诸多启迪。
作为领导干部,如果都能按此言,往前日想一想,往后想一想,多一些思前想后,认清自己的身份与位置,那么也许就能少一些狂妄自大,多一些清醒慎重,少一些私心杂念,多一些清心寡欲,进而减少滥用权力、腐化堕落的机会。
领导干部“思前”,就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常修平常之心。
对于每一名领导干部而言,能走上今天的岗位,不仅是组织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理应时刻牢记权力来自于人民,要为人民掌好权、服好务,理应时刻牢记自己首先是群众的一员,更是人民的公仆,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
切不可为官前后判若两人,走上领导岗位就自以为是,忘乎所以,对群众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下属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如果任由这样,其结果只会脱离群众,失去民心。
领导干部只有凡事往前想一想,多对自己的人生“回头看”,才能在自我对比中找准角色定位,明确人生航向,把握做人原则,从而保持一种平民心态,居官不傲,平易近人,同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的贴心人。
领导干部“想后”,就是要恪尽职守,自警自励,常怀敬畏之心。
常言道:
“做人是一生一世的,做官是一时一地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的人生价值和官德人品,不在于其官职有多大,而在于其在任时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好事,离任后是否赢得了群众的口碑。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要想实现人生价值,赢得任前任后名,多想想身后留什么就显得尤为重要。
“吾日三省吾身”,领导干部只有多想想身后留什么,才能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权力,始终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努力以夙兴夜寐的精神状态投入各项工作。
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而正确行使手中权力,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纵私欲,切实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来源:
《检察日报》)
太守下乡暗访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则官员暗访的故事。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
”后来,此人升任太平府太守。
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下不了决断,便采取他当县令时经常使用的“便服暗访”方式,只身下乡,去案发现场,了解情况。
走到中途,有点累了,恰巧路过一座庙宇,便打算进去休息一会儿。
庙门开着,出来一位方丈,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迎出来,向他合掌施礼。
随即吩咐徒弟备茶,款待来客。
那个徒弟走过来提醒他:
“老师傅,一会儿太守就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到别屋去歇会儿吧!
”老和尚说:
“休得无礼,太守大人已经来了,不正在这儿吗?
你不赶快沏上茶来?
”
恕斋先生大惊:
“你怎么知道是我?
又怎么知道我来?
”
老和尚淡淡一笑,回答道:
“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接着又说:
“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
”
太守以为自己行动保密,其实他下乡的消息,从他前脚离开府治,早就传出去了。
他问老和尚,“那么,师傅你能猜得出来我为什么而来吗?
”
“这就不用说了,你是下来查某某案子的,你是要到某某地方暗访的。
”
太守一听愣了:
“难道老方丈有什么未卜先知之法?
”
老和尚说:
“这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两边,早就做好你来的准备,沿路都安排了人马,等着你去明察暗访,好向你灌输他们的一己之见,好影响你的判断和决策。
不过,他们一个个都装出来不认识你,在给你演戏而已,将你蒙在鼓里,让你看不出来罢了。
”
太守听他这么一说,顿时跌坐在那里,半天不言语,有一种被骗感,上当感。
他问老僧,“你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也装出不认识状,好糊弄我呢?
”
“老衲今年八十多岁了,出家人本无所求,到了这把年纪,更是不必在意衙门官府。
因此,请恕我直言,你在任上,公正廉洁,政绩突出,哪方面都说得上是位好官。
只是你这个好暗访的脾气,被人抓住你的这个特点,就乘虚而入了。
不要说地方上有办法有势力的强者,能够一一布置下去,张网设钩,使你坠入埋伏之中,被其愚弄;就算是乡里小民,无知百姓,谁没有三亲俩好,谁找不出三朋四友,早就串通合谋好了,就等着你来私访呢!
你若访甲的一伙,他们自然向甲而不向乙;你若访乙的一伙,探马又肯定向乙而不向甲。
如果你访的是谁的仇人,他能为他的仇人美言吗?
同样,如果你访的是谁的恩人,感恩都来不及,会说出一句坏话吗?
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
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
……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
念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
惟公俯察焉!
”
调查研究,亲知亲行,当然是好事。
但事物的千变万化,现象的复杂多端,感情的奇幻莫测,语言的真伪难辨,苏东坡有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更何况世间万象?
一旦陷入到具体的矛盾中去,冷静,清醒,理智,客观,既要有辩证法,又要有唯物论,便是把握事物真相的不二法门。
这位下乡私访的太守,越琢磨,越觉得老和尚的话,有极其深刻的道理。
偏听则偏信,片面必不正,被愚且不觉,自以为高明,越想越感到自己的行为可笑,也认识到明察暗访这项工作是必须慎重对待、认真行事的。
于是,他决定停止这次暗访行动,向长老告辞,打道回府了。
老和尚一直送太守到山门外,太守也依依不舍,珍重道别,期以来日再登门求教。
第二天,恕斋先生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向老和尚表示一点心意。
这些人办完公差,从庙里回到府城以后,向太守汇报:
昨天大人离开庙宇以后,这位高僧躺在卧榻上,对众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完成,可以安心地去了。
老僧说完这番话后,两眼一闭,“竟泊然逝矣。
”
纪昀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对此感慨曰:
“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
(来源:
《反腐败导刊》)
不妨慢一点
慢是一种祝福,华语文化的语境最是如此。
请人吃饭是慢慢吃,送人别离是慢慢走,听人倾诉是慢慢说,凡此种种,皆以“慢”字当头。
成都人有句顺口溜:
不要慌,不要忙,哪个忙人得下场?
一个忙人是韩信,一个忙人楚霸王。
霸王忙来乌江丧,韩信忙来丧未央……对成都人而言,有慢且闲,并非是不思进取伤及颜面的事,反倒有几分自在豪气拌在其中。
于是,成都人工作之余便散到江畔公园数不胜数的茶馆,享受着“杯中乾坤大,茶中日月长”的悠闲时光,将快乐的平民“慢生活”演绎得真切到位。
可在瞬息万变、分秒必争的信息时代,纵使个人等得了,时代也是等不得的,人人都在扬鞭疾驰,城市面孔日新月异,这叫人怎么个慢法?
有时,我们也许无法左右周遭的人和事,但至少可以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
“慢读”找回文学之美。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
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
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
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开篇就如此甜蜜忧伤,令生活在盲目争先的不断循环的城市人不禁为之惊醒。
图书市场为了响应急切潦草的读书观,纷纷出版“一篇文章概括一本名著”、“一天通读几部史书”之类的“浓缩”书籍。
殊不知,读书的乐趣本来就在于慢慢品读,从语言和段落中找寻文学的美。
“慢读”提倡人们回归原本的读书态度,体会跟作者的文字交流,从而感悟自己的人生轨迹。
“慢游”不要“到此一游”。
“慢游”方式的提出是针对走马观花以及当下以炫富、购物为主要目的的大众化商业旅游。
“慢游”主张扎进陌生的地方沉淀自我,融入当地生活,享受文化浸入的过程。
它强调的是在一个旅游点真正生活过,而不仅仅是停留过。
……
人类生存至今,就像一条被时光推动的长长链条,一茬人走了会再来另一茬人,新旧交替,时光的存在便有了长度的概念。
生命作为时光长河中的个体,也许无力阻止时光的飞速奔跑,但人类从未放弃通过调节自身状态适应发展需要。
在关注生命长度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细心留意,诸如“慢读”、“慢游”、“慢食”、“慢生活”等生活方式,确实真切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时,我们不妨在闲暇选择一种“慢”的方式,让生活工作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淡定从容过好每一天。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四川凉山原州委书记骆玉祥被查处后反思悔过——
“荣誉一多自己就有些忘乎所以了”
骆玉祥,原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委书记(正厅级),因触犯受贿罪于2008年5月被成都市中级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
这是骆玉祥在被调查侦查期间写下的悔过书。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我变得飘飘然,自我膨胀并逐渐失去了自我”
[忏悔]在担任各种重要的领导职务期间,我获得了许多荣誉。
能否正确对待荣誉,成为了一块测试我如何做人的试金石。
现在我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群众的扶持与组织的关心培养,即使我个人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会拥有这么高的地位、获得这么多的荣誉。
可当时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荣誉,我变得有些飘飘然,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自我膨胀并逐渐失去了自我。
具体表现在工作中,我渐渐地自以为是,倾听干部群众特别是来自一线群众的声音少了,自己发表高谈阔论多了;与同事下属协商的少了,要下属按指示办的多了;特别是开会时,让同志们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的民主少了,任由自己拍板决定的事情多了。
我自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强,并时常因此而洋洋得意。
现在想来,这实际上是让自己迈上了独断专行的道路,为自己日后的犯罪埋下了祸根。
[记者旁白]骆玉祥通过自己勤奋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凉山州委书记。
可是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他变得忘乎所以,独断专行,为自己的腐败犯罪埋下了祸根,最终从事业与人生的巅峰跌落至谷底。
这样的教训非常惨痛,领导干部需以此为戒。
“我当时认为建筑老板做一个工程能赚很多钱,拿出一点送给我也是应该的”
[忏悔]我担任攀西川南地区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时,曾下决心一定要克服资金短缺、人手不足等诸多困难,努力完成任务,向对我抱以厚望的组织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也曾告诫自己和部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做到清正廉洁。
可不幸的是,我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失去了控制,因自己私欲膨胀而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随着和建筑老板交往的增多,看着他们一掷千金的作风,我的内心逐渐失去了平衡。
我心想,这些老板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不是小学就是初中毕业,凭什么他们就那么有钱?
而我做了那么多事情,经济实力却远远不如他们。
现在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一旦心理失衡,就如同一座根基不牢靠的大厦,未来的倾塌是必然的。
我的心理防线被攻破后,这些老板们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他们开始在节假日时以各种借口送钱给我,先是中秋节送1000元,然后是春节送2000元。
对于这些,我一开始还能拒绝,可到后来就发展为当作正常的人情往来安然自得地收下了。
我当时认为这是社会潜规则,况且他们做一个工程能赚很多钱,拿出一点来送给我也是应该的。
[记者旁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心理防线失陷,千里之堤毁于一旦就成必然。
今天收1000元,明天收2000元……骆玉祥就这样从失去警惕发展到麻木,最后滑向犯罪的深渊。
也许骆玉祥是想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可他却采用了错误的手段,这注定他会为此付出代价。
为家人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无可厚非,但切不可用以身试法的方式来实现。
其实,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才是最大的幸福。
“被查处的风声越来越紧,想通过私下退还贿款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忏悔]我还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几年后就要退休了,到时不会再查到我头上。
当被查处的风声越来越紧时,我害怕起来,恐惧起来,开始认真排查自己的问题。
但我这时排查问题的目的和动机都不纯,找出问题后不是主动向检察院、纪委等有关部门坦白交代,而是想方设法通过私下退还贿赂款,以求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没想到,想蒙混过关的结果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在省纪委调查组对我采取协助调查的措施和四川省检察院对我立案侦查期间,在各位领导和检察官的教育、帮助下,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罪行,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调查和侦查。
我主动如实地交代了自己收受贿赂的犯罪行为,并积极退赃。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一道理在自己身上得到了验证。
面对现实,我认罪伏法,决心痛改前非,竭尽晚年的微薄之力,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我真诚感谢检察官对我的教育和挽救,是他们对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之以路。
现在对我进行教育和查处,实际上是对我的一种挽救,避免我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记者旁白]骆玉祥在失去自由后才知道自由的可贵,才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如果他当初廉洁自律,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是不会落到违法犯罪的地步的。
骆玉祥的教训可以视为警钟,提醒手中握有权力的公职人员,应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以党纪国法来匡正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来源:
《检察日报》)
廉心之美
世上的事,做了很多,并不一定真明白;直到拨开雾障,才会懂得,乐自清中出,廉从淡中来。
做人之乐,不在海吃海喝,吃喝惯了就会贪而不觉;不在锦衣豪宅,越是追求陷得越深;不在叱咤号令,吆五喝六久了听不得逆耳之言。
做人之乐,出乎于心,最为难得。
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耻,则无所不为。
惟廉心可久于日月,廉者常乐于无求,贪者长忧于不足。
人,生为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但食人间烟火,并非要将物欲之火——烧干心灵。
人有良心、有敬畏,才是有廉心之人。
若在欲望路上飞奔,不顾左右,不惧法度,不屑怨言,不察媚言,那么必行之不远,最终翻车自毁或身陷泥沼。
廉心,就是拒绝诱惑的力量源,就是葆有自我的生命线。
清正和真诚为我们的灵魂格调设置了界限,而贪婪和伪善却很容易超越这个界限。
祸从贪里来,心廉心自在。
廉的第一道防线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一个人,没有廉心,就不会知道什么是珍惜。
珍惜爱、珍惜恬淡、珍惜生命和身边的自然。
越是有权力,越不能失去廉心。
廉以洁己,才能慈以爱民,才不会一心一意为自己服务。
所谓时尚和诱惑,常常发出阵阵吆喝,失去廉心者就会被诱惑裹挟而变成玩偶。
一个有廉心的人,可以看到百姓的心,因而生出欢喜和希望;一个有廉心的人,有大爱,可以照亮一方天地;一个有廉心的人,可以为民造福而无怨无悔;一个有廉心的人,有人性的馨香。
因为现实之纷繁、欲望之无穷,才真的懂得乐不藏在自身和自心,美不源自自私和自大。
廉心的获得和展示,在与人同乐、与人同美、与天地同在的精神中,在遵守法度、予他人无私的清流间。
廉心之美,人间至美。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每月一言】握手中权,心头先摆公平秤;见身外物,耳畔长闻警示钟。
更多内容请登录涡阳纪检监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