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5522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docx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docx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

(一)

——王英莲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一种紧迫感,都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必须和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多次讲话中都谈到: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革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

”这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

我们的教育应当促进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肯动脑、勤动手、有个性的创造型人才。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更有创造因素。

因为:

(1)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

语言本身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还会表达出丰富多样的语言样式。

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

(2)阅读教材就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

(3)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发展创造思维。

而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本身和教材的创造因素以及儿童待发展的创造思维,来提高阅读教学的创造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还很不够。

(1)表现在学生学习方面主要是:

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课堂提问很少,提问的思路不开阔;学生的答问重复的多。

这主要由于教学缺乏创造性造成的。

(2)教学方法机械死板。

如不少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教一句,学三句。

又如受教学模式的束缚较大。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多种阅读教学模式。

教学时,根据不同教材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但目前在教学中,往往以一种教学模式去套教材,课课是一种模式,这样就显得机械死板。

(3)受教学参考资料的束缚太大,凡考试都要以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要求做标准,否则即给扣分。

因此教师教学不敢有半点灵活。

有这样一个例子,题目要求根据意思写成语,有一条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学生填“齐心协力”,老师判错;还有一条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学生填“栩栩如生”,老师也判错。

原因是第一条应是“同心协力”,第二条应是“惟妙惟肖”,这是标准答案!

其实,中国语言之丰富,词汇之多,所谓同义词、近义词,相应的不止一条,怎么会就有一个答案呢?

老师以标准答案为圣旨,学生即把原来活跃、灵动的心收起来了。

这样的教学能不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吗?

(4)更主要的是缺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

有的学生课堂上提出个人看法,有的老师不但不支持,反而批评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从以上不难看出,抛弃阅读教学中的机械死板的形式主义以及非民主的师生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所需的人格,使学生沉睡的创新潜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并使之升华,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无限的创造能力迫在眉睫。

二、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

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

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一)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

它决定人们愿不愿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

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两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

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和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二)发挥语文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但由于语言的性质作用,决定语文学科具有发展思维的特殊功能。

语言与思维是相互联系的。

思维是认识的工具。

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语言和思维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统一的。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学习,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勇力。

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就是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它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交融。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助于推陈出新,产生大量新奇独特的构想,被认为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直觉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敏锐洞察、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是一种灵感的迸发和认识的顿悟,被认为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对思维能力正在形成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最根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应是对学生思路的开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切忌过早评价或越俎代疱,否则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限制学生思维的展开。

2、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师生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要以经过不断的评价和引导而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

3、把语言文字训练同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比如,可以将字词教学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词义的辨析中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在多次比较过程中,积极用脑分析整理,区别异同,可以促进迁移想象,培养迁移思维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

1、师生间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把语文学习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

语文教师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运用投影图像和配乐朗诵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等多种手段施教,课堂教学造成一种美的情境,既可使学生在视听享受中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教材。

3、把教学始终组织得具有一定的难度。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水平为“最近发展区”。

正确的教育,不能只是去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应立足“最近发展区”,依靠儿童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

教学的原地踏步,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挫伤儿童的学习兴趣。

众多语文教学实践证明:

儿童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有了独立思考的正确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

这种情感又反过来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组织得具有一定的难度,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目的。

三、改革阅读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一)设疑导释,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

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就没有探索,更谈不上创造。

想质疑,是创造意识的启蒙;会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开端;而释疑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释疑中得到升华。

1、引导学生乐疑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的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设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1)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①要坚信: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

切忌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暂时性的“没有问题”而不着力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更不要有“质疑恐惧症”,担心教师自己驾驭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一位教师教学《田忌赛马》,在课间,她听到学生议论一个问题: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于是在紧接着下一节课中,她大力肯定了同学们所提问题的价值,并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进行议论释疑。

由于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疑惑之处,及时强化了本课关于中心思想的重点训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②忌不耐烦。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

”“刚才不是已讲得很清楚吗,还不懂!

”“你昨天有没有预习!

”这类表现出不耐烦并带有责备语气的语言会关闭学生质疑的闸门,应列入教学忌语。

③不要怕学生在质疑时出现“无轨电车”“脱缰野马”的情况。

要看到,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兴奋状态,正等待教师去引导。

(2)掌握学生难以生疑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引导。

学生一下子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

对此,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只要能提出问题,就大力表扬。

二是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

对此,教师就不要随便表扬了,可以即时追问,促使学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

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

对此,教师就要作些具体的引导。

(3)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激发学生乐疑的语言不能简单化。

棒极了!

真棒!

好棒!

这三板斧得多就不会灵了。

我们运用的激励语言要有变化而到位。

例如:

询问法──“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相信我们班同学是能解答的。

”“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质量高。

激将法──“有人敢回答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

辐射法──“他提的问题很好,但这只是一种看法,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看法吗?

此外,激励性的体态语运用也能很好地促使学生乐疑。

(4)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质疑

学生在质疑上往往会闪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教师要善于发现与鼓励。

一位学习在学习寓言《守株待兔》时打断别人的发言,提出:

“猎人用陷井并获取猎物的方法不也是守株待兔吗?

这有什么不好呢?

”这样的质疑不拘泥于现成结论,敢于反向思维,大胆探索,这正是创造性的表现。

教师即时给予鼓励。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保护,以后就更乐于质疑了。

(5)创设乐疑的情境

教师特别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疑难和矛盾的问题情境,学生最感兴趣,也就容易引发问题。

一位教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引导学生理解“中部井法”的有关文段时,故意错画示意图:

两个表示掘进的箭头没有对准。

于是,这一情境引起了学生的疑惑。

学生对照,纠正了示意图。

(6)要回应学生的质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提问。

要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或即时引导释疑,或当即由教师解释,或交代在深读课文时解决,或提示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找答案,等等。

总之,对学生的质疑要有满意的回应,不能敷衍了事。

不然,学生求知欲得不到满足,质疑的乐趣也就会随之消失。

2、引导学生会疑

我们要尽量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这就需要让学生做到会疑。

(1)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①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各种水平的提问一是感知性的提问。

如:

詹天佑克服了哪些困难?

二是理解性提问。

如:

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

三是评价性提问。

如:

在这个句子中,用XX词比用XX词好吗?

四是创造性提问。

如:

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既是本段的中心句,又是全文的总结句,把它作为课文最后一段不是更好吗?

要引导学生不停留在直觉型的质疑上,而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思辩型的和探究型的质疑。

②让学生掌握不同阶段的质疑重点

在学习一篇课文时,不同阶段是有不同的质疑重点的。

在初步感知课文阶段,可抓“写什么”质疑。

在深入理解阶段,可重点抓“为什么”和矛盾处质疑。

在消化吸收阶段可重点抓“怎样写”质疑。

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方法质疑

用比较方法找问题是质疑的好方法。

例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中三处写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它的含义是什么?

最后使用时,“别了”的后面为什么标上感叹号?

④引导学生能从矛盾中质疑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

例如《挑山工》中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并不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救助了车夫并不欣慰,反而“变得那么严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穷人》中桑娜企盼着丈夫出海归来,为丈夫的迟归而“心惊肉跳”,但抱回了西蒙的遗子后又那样“忐忑不安”,门一响,甚至“惊得站起来”,仅仅是怕自己挨揍吗?

这种“自相矛盾”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宕。

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上质疑,也可以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使通过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⑤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

在课始抓课题质疑有助于学生运用预测、猜想的方法理解课文思路,以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如《飞夺泸定桥》,一位学习质疑:

题目中的“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文章重点写什么?

“飞”与“夺”这两部分怎么接?

这样,学生就能对照自己的猜想,主动有效地阅读课文。

在课中可回顾课题质疑,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

如: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再回顾课题重疑:

写到这里,为什么还未讲到“只有一个”,课文这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及课题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就促使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结构。

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

词句教学在小学是十分重要的。

要多让学生在品词品句中提出问题。

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从伤员的腹腔里敏捷地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

”学生抓住体现人物动作、感情的关键词语进行了质疑:

“敏捷”是什么意思?

如果把“敏捷”换成“迅速”“灵敏”“熟练”行吗?

这里为什么用“扔”而不用“放”?

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难句进行质疑,如,涵义深刻的句子、长句、情感强烈的句子、在课文结构上有逻辑关系的句子(如过渡句)、归纳总结的句子,等等。

⑦引导学生从课后练习题中学习质疑

教材中课后有不少精心设计的问题,这些大都是质疑的典范。

学生可以参照这些问题提出的角度、方法学习提问。

⑧要教会学生从多方面质疑,特别是从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方面去质疑。

例如,从推敲重点词语、探究内容联系、学习表达方法、突破重点难点等方面质疑。

(2)质疑学法指导的操作方法

学会创造,就要学会质疑。

我们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质疑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背条文。

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进行渗透点拨,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能质疑,还要重视肯定学生质疑的方法。

如,“这位同学用比较的方法质疑,真好!

”“能抓住重点词语质疑,很好!

”“这也是一种质疑的方法。

”还可追问学生用了什么方法质疑。

当学生质疑卡壳时,可以提示方法帮助学生质疑。

3、引导学生释疑

(1)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质疑信息的实质

要有效地引导学生释疑,教师就一定要能正确判断出学生疑在哪里。

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质疑的深层信息,了解其实质,以便对症下药。

一位学生在听读“我才不吃那苦头呢”这句子时提出:

为什么要吃老虎的头?

老师很快判断出,这学生闹出这笑话的实质是分不清声母h和k的发音。

于是,教师在读音上稍加提示,学生这问题就解决了。

一位学生在学习“独钓寒江雪”这一诗句时质疑:

“钓”是什么意思?

教师很准确地判断出,“钓鱼”的“钓”大家理应都会明白,这位学生的疑问实际上是:

为什么会钓雪?

这是因为学生没掌握古诗句语序的特点,于是,教师引导这学生理清了“下雪天在寒江独钓”的句序,学生就正确地排解了这疑难,并更好地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有关知识了。

(2)分类处理学生的质疑

要注意对学生在某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分类处理。

例如,在课始阶段,对一些简单的字词问题,可让学生再读课文与查字典解决。

对与中心关系不大,而学生又知之甚少的常识性问题,教师可即时作简要说明。

对理解课文有直接关系的,可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切忌不归纳分类、不分类处理,或是不作出回应。

(3)要重视处理课末质疑

学生的质疑与释疑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的。

在课末,要注意提高释疑的深度。

例如让学生联系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等。

这时,可把释疑与让学生读收获与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释疑,使释疑既起互相帮助的作用,又使学生有汇报展示自己释疑能力的机会。

在这阶段的释疑,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做好补漏补缺的工作。

(4)处理好学生提出的节外生枝的问题

在质疑时,学生提出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是难免的。

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可顺着学生提的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的问题回归主旨。

如《飞夺泸定桥》有一句子:

人走上面摇摇晃晃的,就好像荡秋千一样,教学时,学生问:

“荡秋千不是很好玩吗?

”对此,教师加以引导,这是个怎样的秋千?

(十三根凌空而架的铁索)在什么地方荡?

(几十丈的深谷,水急浪高)在什么情况下荡?

(炮火连天)这样,学生的思绪就回到课文所述的情境了。

对一些与本课训练关系不大而又不易一下子解决的,可放一放,留下悬念,放在课后解决,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作课外延伸。

(5)释疑要准确

在引导学生释疑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及时作反馈,让学生准确地释疑。

学生甲提出问题:

“雨天过晴”是什么意思?

学生已帮助释疑:

“是大雨过后的意思。

”这时,教师及时抓住词素引导:

“‘晴’呢?

”学生乙马上给予正确的释疑:

“大雨过后,太阳出来了。

(6)要顾及全体学生

对学生的质疑,可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别把这些问题交给不同程度的学生解决。

这样,既满足了各层次学生追求释疑成功的需要,又促成学生间的互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

(二)

——徐金丽

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补充内容,续编故事,启发创造性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记叙文,根据表达的需要,某些情节又是会有跳跃性或写得相当见解,甚至省区不懈,而在阅读时,又往往需要对这些地方进行扩充和填补,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这就为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想象的条件。

如《鸟的天堂》这课中的前四节是作者巴金在一个热天的黄昏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

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象一曲音乐。

”教学时可引导想象,深入体会意境。

“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会使人产生什么感觉?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是怎样的情景?

“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

由这些内容想象出一幅充满情趣的画面:

宽宽的河面水平如镜,四周的一切都十分平静。

载着几个人的一只小船在水面上缓缓地移动着。

三支桨有节奏地拨着水,碧波荡漾。

那桨划动时发出的咿呀声和拨水的哗哗声就像一曲悦耳的音乐荡漾在宁静的河面上……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鸟的天堂”的迷人的美。

又如《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秀短诗,要体会诗人对延安精神的赞颂,光靠读不一定能行,但是,通过“追寻”一词去进行想象,就可以获得真切的感知。

追寻“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追寻“枣园梨花的清香”,想象毛主席等革命领导在延安从事革命活动的情景;追寻“开荒的镢头”,体会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追寻“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联想到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由这四个“追寻”实在的事物,通过展开想象,引发了读者对延安精神的领悟以及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任何描绘得再细腻的作品,总要留下许多艺术空白,要我们边读边想象边补充,就会体会到作品中那言而不尽、余意无穷的艺术韵味。

这样的想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精心选才,深入研究,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例如《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果断地办起石头砸缸,使思维变通的结果。

在学完课文后,我又问:

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怎样做呢?

有的学生说一起用力推倒水缸,有的说爬上假山舀水等。

虽然方法不是最好,但是这样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如 诗歌《秋思》,描述的是:

秋风乍起,居住在洛阳城里的诗人想给家里人写封信,可想表达的意思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当捎信的人准备出发时,诗人担心匆匆写的信不够完全,于是又匆匆拆开已封的信查看。

学生很难理解诗人那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不明白诗人为什么将封好的信又拆开,现正值中秋佳节,而我班留守儿童特别多,在这月好明圆时,远在异乡的爸爸妈妈们最想的是什么?

再加上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

待学生进入角色,及时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

拿出纸和笔给远在异乡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以表达你们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指导不仅精简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而且又给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自我探究的空间,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广度以及灵活度等都得到良好的锻炼,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必要的作用。

教师还应当将发问权归还给学生,抓准时机,鼓励学生质疑,尝试自悟。

三、利用语言,发散思维

美国加德纳教授经过多年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提出了“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仅是其中的两种方式,“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这启示我们,无论师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要注意创新形式,以多种方式来解读文本,结合阅读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没有采用一般的问答方式,而是创设了“登基盛典”这一场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通过“小记者”采访“老国王”、“雄日”和曾经培育出美丽鲜花的“孩子”之活动,使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主旨。

在表演与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智能,而且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的智能等都得到了锻炼。

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文《胖乎乎的小手》,结合课文内容,我以“手”为主题开展了多项学习活动:

认识小手,用手指作画,拓印自己以及亲朋好友、老师的手,设计图案,再挑选一两个手印图案,写下这双手为自己做过的令人感动的事,以及开展天天做家务的服务活动。

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手的生理知识,而且调动学生与他人的互动,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设计和写话,还渗透了可贵的情感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学生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获得的却是富有个人意义的生命体验。

如果说文本阅读强调的是“智商式思维”,那么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由于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注意以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以及从平面化学习跳跃到多维度的实践空间,因而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犹如多棱面的钻石,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四、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1.提倡独立思考

独特的见解,新颖的方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

只有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提倡独立思考能力关键是实行教学民主。

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出了“三个不迷信”、“三个欢迎”、“三个允许”。

“三个不迷信”包括:

不迷信古人、古人说的话好多是对的,但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